?

Sora沖擊波與國際傳播新秩序

2024-04-27 11:18方興東何可謝永琪
對外傳播 2024年4期
關鍵詞:社交智能

方興東 何可 謝永琪

【內容提要】從C h a t G P T到S o r a的爆紅,預示著人類社會信息傳播的一次重大變革,機器可能代替人成為信息和內容的主導性生產者。國際傳播面臨真正的全新范式轉變,將再次重構當今社交媒體主導的國際傳播格局。經歷了大眾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1 . 0和網絡傳播、社交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2 . 0,以C h a t G P T、S o r a為代表的智能傳播全面開啟智能傳播時代的國際傳播3 . 0。國際傳播3 . 0以A I技術平臺為基礎,通過數據、算法和算力等新要素,將改變整個國際傳播的競爭格局和大國博弈態勢。中美圍繞A I的技術和傳播競爭,決戰的主戰場在全球市場,而不僅僅在中國本國市場。要從智能傳播的基本特性出發,制定前瞻性戰略,謀求在智能傳播技術演進進入到主流化階段的窗口期,充分發揮中國企業優勢,搶占位置;國家層面需要做好系統性布局,提前洞察這場變革的潛在影響,分析未來演進的可能路徑,以更好制定前瞻的戰略對策與實施路徑。

【關鍵詞】SoraChatGPTAIGC 國際傳播 智能傳播

一、Sora沖擊波:智能傳播天然就是國際傳播

過去的十年,國際傳播最大的變局就是社交媒體全面崛起,成為主導性傳播平臺。從ChatGPT到Sora的爆紅,它們所代表的智能傳播正以更加迅捷的速度改寫國際傳播格局,智能傳播技術的突破在當今全球格局重塑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每一次人工智能技術(以下簡稱AI)的迭代都讓其進一步突破和超越時空邊界,促進世界更加緊密相聯與互動。這種重要性,就體現在科技創新力量重塑世界“權力游戲規則”的能力。ChatGPT、Sora的崛起對中國科技產業和國內傳播帶來極大沖擊,但是,最大的挑戰還是發生在國際傳播層面。

從全球信息流視角看,當今國際傳播秩序較之互聯網浪潮之前的大眾傳播時代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驅動是全球媒體生態和傳播秩序變革的突出特點。當前全球信息傳播主要由傳統大眾傳播、網絡傳播、社交傳播和智能傳播等四大機制交匯而成。不同機制此消彼長,相互博弈和聯動,構成了全球傳播格局進程的主旋律。ChatGPT、Sora的爆發,標志著數據和算法驅動的智能傳播正式確立主流地位,也意味著人類信息傳播的又一次范式轉變,并將引發社會各層面、各領域的基礎性變革。Sora展示了文本生成視頻的“世界模擬器”的全新可能性,標志著媒介生產自動化與媒體形態一體化的臨界點,打通“最后一公里”,開啟了人類傳播史上又一“谷登堡時刻”。①隨著AI算力邁過臨界點,并且還在加速迭代。智能傳播將很快超越前三種傳播機制,成為當今世界的主導性信息傳播機制。

Sora所采用的擴散模型(去噪擴散概率模型,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DDPM)②,使其超越了過往的文生視頻模型,功力大增??偟膩碚f,擴散模型在圖像生成任務中具有較高的生成質量和穩定的訓練過程,并且可以通過引入指導信息來控制生成的類型③,提高了數據的利用效率,拓展了其生成各種高質量視覺內容的能力。實際上,在不斷發展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領域,Sora代表了一種變革性的方法,使文本到視頻的生成更加以人為本。Sora將提示改進與GPT-4相結合,使其能夠以類似于人類理解的方式解釋用戶的指令,提供了一個更加友好和直觀的體驗。這不僅將徹底改變視頻生成的秩序,還將徹底改變一般的內容生成規律,最終將在虛擬現實領域中形成主導影響。技術升維引發的信息傳播范式的轉型已然開啟,隨之而來的便是國際傳播秩序的變革。

全球化時代對多語言內容信息的需求逐步上升。ChatGPT和Sora等新一輪智能傳播技術浪潮消解了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媒體形態的邊界,尤其消除了語言這一人類傳播固有的最大障礙之一,僅從傳播的基礎層面考量,就可以預見智能傳播對整個國際傳播的影響遠大于其他傳播機制。同時,在注意力稀缺的數字時代,對大型企業、新聞機構和所有內容創作的主體而言,尋求更多的觸達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盡管最終呈現的是內容,但驅動方式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過去內容驅動的生產模式已經被數據驅動的生產模式所取代。同時,相比于用戶驅動、用戶主導的生產模式,數據驅動將更加精準與個性化,以“窄播”的可能性,實現“寬播”的必然性,“彌漫的傳播”將真正降臨。④人類信息傳播的信息量和傳播力將實現指數級的增長。

如果說大眾傳播和網絡傳播無論從基礎設施、用戶群體和信息生產與傳播等角度,依然呈現鮮明的地域性和國家性,社交傳播開始呈現一定的全球性特征,那么以大模型和算法驅動的智能傳播,無論是大模型、語料、數據、傳播范圍都是全球性的。借助互聯網全球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體系,⑤天然就屬于超越地域和國界的國際傳播。智能傳播對國際傳播與國際輿論新秩序的影響與重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國與國之間技術創新能力的比拼。由此,國際傳播秩序進入一個快速演進和迭代的大重構階段。

二、四大傳播機制此消彼長與當今國際傳播秩序

ChatGPT和Sora等技術發展依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智能傳播的技術、產品與應用處于爆發的初期,變化之大、種類之多、迭代之快以及新陳代謝的難以預測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站在信息生產和信息傳播的角度看,智能傳播對于國際傳播的顛覆性影響已經呈現基本的發展趨勢和內在邏輯。審視當今國際傳播的格局與秩序,傳統大眾傳播、網絡傳播、社交傳播和智能傳播等四大機制相互疊加,又此消彼長,構成了當今國際傳播的基本生態和格局。從媒體發展成熟度角度看,四種傳播機制承前啟后,分別處于不同的階段。根據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傳統媒體已經進入成熟期后期,網絡媒體正處于成熟期,社交媒體處于高點的成長期。而智能傳播,隨著ChatGPT和Sora的成功,正在快速穿過孕育期,進入用戶規?;某跏紩r期,并且將在可以預見的近期,幾無懸念地順利跨越主流化的鴻溝,真正開始對社交媒體構成直接挑戰。

首先,傳統大眾傳播雖然在關注度方面呈逐漸下降態勢,但沒有完全退出國際傳播的歷史舞臺,仍然在全球輿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報紙的發行量和電視的收視率持續下降,美國成年人表示“主要從智能手機、電腦或平板電腦上獲取新聞”的比例從2021年的51%、2022年的49%一路飆升至2023年的86%⑥。但傳統媒體因其長期與公眾建立的信譽和黏性,使其在假新聞和信息過載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的當下,仍然獲得一部分穩定的受眾。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傳播技術,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統大眾媒體紛紛尋找各自的生存方式,在數字時代努力延續自己的影響力。在經歷了一系列積極的變革與創新后,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社交媒體之間的區分和邊界變得愈加模糊⑦,實現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社交媒體和智能媒體高度的聯動與協同。盡管從整體趨勢上看,美國代表性傳統媒體《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報紙的印刷版訂閱量都在下降,但他們的數字版訂閱量都出現了大幅增長,依然是美國國際傳播系統的重要環節。

其次,網絡傳播依然是國際傳播的活躍組成。盡管社交媒體逐漸躍升為主導性的傳播機制,但是,以靜態網頁為表現方式的Web 1.0模式的網站仍不可或缺。截至2023年2月底,全球共有11.3億個網站,其中大約有2億個網站處于活躍狀態。網站構成了龐大的分布式內容網絡,依然有著巨大的存在感。雖然,網絡傳播難以形成社交媒體巨頭這樣的規模和影響力,但靜態網絡媒體依然是定義當今國際傳播格局的重要背景。從世紀之交的門戶網站時期,美國就壟斷了互聯網的域名與地址分配權,而這一現實延續至今,美國網站數量超過1億。不斷在數量上遙遙領先,而且內容豐富多元,幾乎覆蓋全球所有區域和國家,成為其國際傳播巨大的信息網絡。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的網站數量為383萬個,數量不到美國的2%。而且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22年較2021年末減少31萬個,比2018年的523萬個網站下降30%。而且中國網站以服務國內用戶為主,幾乎都為中文內容,缺乏足夠國際化的網站生態,也缺乏向外延伸和輻射的國際影響力??梢哉f,美西方國家的網站沒有明顯的國內與國外分界,其傳播天然就是國際傳播。我們目前的這一短板,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通過相關政策引導和激勵,及時加以彌補。繁榮Web 1.0內容建設,對于國際傳播秩序的影響,依然很有戰略價值。

第三,社交媒體是當今主導性的傳播機制,但其能力已經開始見頂。截至2024年1月,全球約有50.4億人次社交媒體用戶(存在重復賬戶),相當于全球總人口的62.3%,相當于網民數量的94.2%。而在過去的一年里,社交媒體用戶新增2.66億。⑧巔峰時刻的社交媒體初步實現了“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理想,但是很快開始面臨數據和算法驅動的智能媒體的全面侵蝕和威脅。⑨考察社交媒體,主要是兩個維度:一個是用戶維度,社交媒體就是信息傳播的“人民戰爭”,一個網民就是一個媒體,典型的“人多力量大”。中國遙遙領先的10億級網民群體應在國際傳播中發揮更大的價值和作用;第二個維度就是平臺維度,全球超級平臺主要由中美兩國主導。共有15家社交媒體月活躍用戶超過4億人次。臉書(Facebook)每月有30.49億人次活躍用戶,照片墻(Instagram)、WhatsApp每月也有超過20億人次的活躍用戶。當然,除了抖音國際版(以下簡稱TikTok)等個別網絡,中國網絡平臺主要局限在國內,而缺少真正全球性的平臺陣容。我們依然需要大力發展面向全球用戶的超級網絡平臺。

最后,以ChatGPT和Sora等為代表性應用的智能傳播憑借迅猛的發展態勢,很快成為國際傳播場域新興的力量。智能傳播是人類數字技術發展的結果,本質是數據驅動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變革,中國在這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⑩其中,TikTok通過算法驅動、內容分發,是真正步入主流大眾、成為最早“殺手級應用”的智能媒體。11數據顯示,TikTok在2020年第一季度以3.15億次的數據創下了全球任意一款APP的單季下載紀錄,成為當時下載量最大的應用程序。到2023年底,活躍用戶相比2022年增長16%,超過15億人次,預計2024年將超過18億人次。12TikTok等智能傳播媒體利用全面的數據收集和精準的算法分析,獲得大批用戶的青睞,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網民覆蓋率達18%。此外,TikTok在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巴西都占有了重要的市場份額,成為臉書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但是,隨著以ChatGPT和Sora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應用相繼出現,智能傳播開啟新的時代。ChatGPT是基于大語言模型技術,在用戶和AI的交互中實現理解并生成文本的人工智能應用。ChatGPT在用戶規模上極速增長,僅用2個月的時間就達成了照片墻兩年半、TikTok 9個月才達成的1億人次用戶目標,直接成為當前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消費級應用。2023年9月,開放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證實,ChatGPT在2021年9月的數據基礎上將正式開始使用互聯網資源,為用戶提供最新的新聞和時事。至此,以AI為基礎的內容生產模式使社會信息的傳播開始面向全球成為一個無限的開放系統。截至2023年9月,GPT-4可以生成25,000個單詞,能夠理解26種以上的語言,可在全球100余個國家使用。而文本-視頻生成擴散模型Sora,能夠理解并處理多種類型的視覺數據,生成與文本提示高度匹配的視頻或圖像。其高度的創造性和適應性標志著智能媒體的又一里程碑。當前,Sora的使用被限定于特定用戶群體。然而,隨著OpenAI逐步擴大其使用范圍,Sora憑借其在智能傳播領域的潛在影響力和應用前景將再一次成為一款現象級應用。

從TikTok所代表的數據和算法驅動的傳播變革,到ChatGPT和Sora等應用在AIGC領域的探索,智能傳播正在快速改寫著以大眾傳播為基礎的社交傳播和網絡傳播的規則。顯然,隨著智能傳播走向主流,新的國際傳播秩序將完成顛覆性的重構。未來,AIGC將可以產生與真實現實難以區分的內容。這一即將到來的現實將重構國際傳播格局,也對民主、新聞、司法的運作以及個人互動關系和社會運行與治理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13一躍成為全球國際傳播博弈的最前沿。

三、技術主導:智能傳播如何重構國際傳播新秩序

四大傳播機制構成了機制不同但是相互貫穿的四大輿論場。從信息流視角,構成當今國際傳播秩序的相應四大輿論場包括大眾傳播輿論場、網絡傳播輿論場、社交傳播輿論場和智能傳播輿論場。四大輿論場各有側重,但信息流動使其相互交叉影響,共同塑造了國際輿論場的秩序。新的正崛起,舊的并沒有消亡,但是新興的傳播模式將成為主導,智能傳播輿論場趨向于獲得優勢,而舊有輿論場主要通過與新興輿論場聯動和協同,獲得新的生命力。目前我們處于智能傳播崛起的初期,由于AIGC的技術生產機制還不成熟,使得未來發展走向依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變革的方向已經清晰而明確。

推動國際傳播秩序變局的力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力量,一類是自下而上的技術力量。而構成當今變革的主旋律,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技術力量。尤其是互聯網發展進入到大數據和大模型階段,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性力量。制度性力量因為全球機制的失靈和低效,暫時很難主導傳播秩序的變局。因此,智能傳播將是新一輪國際傳播變局的決定性力量。

智能傳播的崛起首先帶來的是內容生產上的變革,它將實現指數般的內容生產速度,海量的信息將快速涌入國際傳播的輿論場當中。在國際傳播的視域下,ChatGPT在信息檢索場景中如同百科全書般無所不知,在內容生產場景中如同馬良神筆般無所不能,甚至在情感陪伴場景中能夠化身“客觀中立”的世界性虛擬伙伴,重塑了跨國傳播多元場景與多維交互的交往模式。14Sora可以被視作ChatGPT的可視化應用,其所具有的高級文本解釋、高質量視頻生成、快速內容創建、復雜機器學習、內容創建多功能性、文化語言的適應性等特征,掀起了智能傳播的又一次革命。

其次,以AI為基礎的智能傳播正在顛覆知識、傳播與權力。智能重塑了媒介的延伸,在智能傳播機制中,搜索即答案、信息即服務、媒介即認知。15有專家認為,基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構是獲取并維系意義感、價值感、存在感的來源,并以此成為智能傳播的認識論的基石。16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內爆”方式帶來新的感知和認知模式,創造了新的物質和文化環境,17它改變了知識生產和重構話語生產,使生命體成為自由的個體和行動者,自由地聯結、行動、創造意義。18因為它第一次奪走了人類對信息流的主導,使傳播指向一個無限的開放系統。

同時,AI正在重塑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格局。智能傳播的效果將不再浮于原本的引起注意和激發情感,也不止于行為的改變、行動的集結,而將深入重塑個體的認知。在智能媒體的賦能下,國際傳播的效果預期從原本的宣傳動員,轉向了更深層次的認知改變,這也使得網絡空間輿論戰向認知戰范式轉型。19社交機器人、深度偽造技術、計算宣傳與計算檢查等等輿論工具都是基于智能傳播的基礎,地緣政治時代將走向技術政治時代,20基于數據驅動的智能傳播機制將宰制國際輿論場。

而從體系來看,AI算力基礎大模型正成為技術博弈與產業競爭的核心。在智能傳播初始形態的發展中,算法驅動的TikTok等半社交半智能的短視頻平臺競爭中,中國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對美國社交媒體第一次構成了全球性的威脅。但是,隨著ChatGPT和Sora等橫空出世,美國在智能媒體方面依然顯示出其獨特的競爭優勢。以Sora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內容生產的底層邏輯和規則制定與調整的權力仍集中在少數技術寡頭和掌握相關技術的政治力量和商業力量手中。歷史上看,電腦、智能手機、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等主流科技應用,都是美國一馬當先、引領全球。充分顯示了美國在研發投入和創新突破方面全球獨一無二的底蘊與優勢。這一次智能傳播也不例外。雖然ChatGPT和Sora等讓不少人對中國科技發展產生了新的悲觀情緒,但是,參照歷史經驗,中國科技企業的優勢窗口期,還沒有真正到來。因此,對于這一輪智能傳播的發展,我們可以保持謹慎的樂觀。

四、智能傳播的中國對策與路徑選擇

根據專家預測,未來5年之內,機器生成的內容將占據90%以上,意味著趨于成熟的大眾傳播、網絡傳播和社交傳播等以人為核心的生產內容三大機制將迅速邊緣化。這也意味著國際傳播秩序將因為智能傳播而出現顛覆性的變局。這既是重大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在大眾傳播和網絡傳播兩個領域屬于后來者。隨著微信和TikTok等社交媒體的崛起而擁有了一定的主導權,開始在國際輿論場中有了一定的顯示度,而且發展態勢引人注目。而智能傳播方面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中國在未來新的國際傳播格局中的地位和能力。

因此,在國家戰略層面,核心就是抓住AI浪潮的戰略機會,全面發力智能傳播,有力推動國際傳播秩序轉變。目前,智能傳播還處于市場導入期,我們與美國差距不小,而且短期之內差距還可能拉大。美國在以企業為核心、市場驅動的技術創新方面依然全球顯著領先,因此,這一輪AIGC浪潮中,中美的現有差距是正常的,并不是意外。但是,根據個人計算機(PC)、智能手機、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等科技創新的歷史經驗,隨著市場主流化和成熟期的到來,中國企業依然存在后來居上的重大契機。

因此,我們現在正視差距的同時,更要立足長遠,需要從基礎層、模型層和應用層等層面全局性布局,除了創業公司等市場化力量,更要調動央企、高校和地方政府,加速以AI算力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智能傳播打好更堅實的基礎。目前美國主要借助強大的企業創新能力和資本市場支持力度,引領智能傳播的發展節奏。但是,智能傳播具有很強的公共物品屬性,需要資本密集和人力密集的AI算力、大模型和數據等研發,有著高昂的沉沒成本和較低的邊際成本。這方面,結合市場與政府力量,用好雙管齊下的舉國體制,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主導性作用,而企業在應用創新和推廣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可以實現更有效的資源組合。

同時,我們依然要在大眾媒體、網絡媒體和社交媒體方面繼續發力補課,智能傳播并不是獨立運行的傳播體系。四大機制的聯動與協同是當今國際傳播秩序的基本運行機制。系統性能力的強大才是一個國家國際傳播能力的關鍵。從ChatGPT到Sora的成功事實上很大程度是借助大眾傳播、網絡傳播和社交傳播的強大威力,而得以迅速在全球吸引諸多注意力和用戶群體。因此,單一機制都難以發揮最佳傳播力。中國目前沒有形成四大機制都很強大的系統性能力,是我們在國際傳播層面始終難以逆轉格局的根本原因。發展智能傳播,也同時繼續發力另外三大機制,相互促進,相互助力,是正確之道。

第三,國際傳播秩序不是簡單中美兩國的博弈,而是先發國家和后發國家各自網絡的博弈,更是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兩大體系的整體博弈。因此,中國國際傳播能力不僅僅在于自身能力的建設,更需要善于在國際合縱連橫的傳播格局中發力,形成全球性各國更緊密的聯動與合作,這是長期戰略的關鍵。當今國際傳播主戰場已經全面轉向網絡,傳統大眾媒體已經趨于邊緣化。而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兩大區域,網民數量總和占全球比例只有20%,大致相當于中國網民數量。而且其普及率都超過90%以上,趨于飽和。而另外占據約80%的亞非拉網民,基本上屬于發展中國家和欠發展國家,還有大量的新興網民(見表2)。從這個角度看,全球南方國家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四,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力量,也是變局的關鍵。20世紀70年代,“建立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是廣受第三世界歡迎的一個關于全球傳播體系改革的目標。這場當時聲勢浩大、圍繞全球信息不平等而展開的運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甚至得到了西方國家很多人的呼應。只是沒有能夠形成持續推進的能力,而最終功敗垂成。今天,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已經今非昔比,智能傳播很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數字鴻溝,加劇信息傳播的不平等現象。在這種態勢下,借助聯合國締結《全球數字契約》契機,重新啟動新一輪智能時代的信息不平等運動,讓追求信息平等重現、掀起成為全球共同的潮流,已經勢在必行,也已經水到渠成。

總之,Sora在文字生成視頻方面的突破,完成了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各大媒體形成的相互轉換,消解了曾經制約內容生產和傳播的邊界,堪稱革命性的突破,標志著智能傳播浪潮已經全面開啟。美國在智能技術和智能媒體方面目前暫時處于全球領先。但依靠龐大的用戶規模、強大的企業和產業基礎、豐富獨特的人才資源和政府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全面展開,中國在智能傳播層面的全球崛起依然有無與倫比的機會。只需要加大力度,補全短板,夯實基礎,等待技術創新迭代速度放緩、智能應用走向成熟,一定會迸發比過去更強大的爆發力。推動國際傳播秩序的改變,這一輪智能傳播浪潮機不可失。

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媒介體制與社會信任研究”(19ZDA325)和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環境下新聞理論范式創新研究”(21&ZD318)的階段性成果。

方興東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何可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謝永琪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方興東、鐘祥銘,《谷登堡時刻:Sora背后信息傳播的范式轉變與變革邏輯》,《現代出版》網絡首發,http://www.wz-institute.com/index.php?m=content&c=ind ex&a=show&catid=15&id=436,2024年3月12日。

②Jonathan Ho, Ajay Jain, and Pieter Abbeel. 2020. 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33(2020), 6840–6851.

③Cho J, Puspitasari F D, Zheng S, et al. Sora as an AGI World Model? A Complete Survey on Text-to-Video Gener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403.05131, 2024.

④杜駿飛:《彌漫的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1頁。

⑤方興東、鐘祥銘、李星:《互聯網元架構——解析互聯網和數字時代范式轉變的底層邏輯》,《現代出版》2023年第5期,第25-39頁。

⑥Pew Research Center. News Platform Fact Sheet.https://www.pewresearch.org/ journalism/fact-sheet/news-platform-fact-sheet/2023-11-15.

⑦Reid Chassiakos Y L, Radesky J, Christakis D, et 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digital media. Pediatrics, 2016, 138(5).

⑧GLOBAL SOCIAL MEDIA STATISTICS. https://datareportal.com/socialmedia-users.

⑨方興東、顧燁燁、鐘祥銘:《ChatGPT的傳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解析社交媒體主導權的終結與智能媒體的崛起》,《現代出版》2023年第2期,第33-50頁。

⑩方興東、鐘祥銘:《智能媒體和智能傳播概念辨析——路徑依賴和技術迷思雙重困境下的傳播學范式轉變》,《現代出版》2022年第3期,第42-56頁。

11方興東、鐘祥銘、顧燁燁:《從TikTok到ChatGPT:智能傳播的演進機理與變革路徑》,《傳媒觀察》2023年第5期,第39-47頁。

12Tiktok report 2024:https://www.businessofapps.com/data/tik-tok-statistics/.

13van der Sloot B. Regulating the Synthetic Society: Generative AI, Legal Questions, and Societal Challenges. 2024.

14何天平、蔣賢成:《國際傳播視野下的ChatGPT:應用場景、風險隱憂與走向省思》,《對外傳播》2023年第3期,第64-67、80頁。

15任天知、沈浩:《智能重塑媒介的延伸》,《新媒體與社會》2023年第2期,第130-139頁。

16陳衛星:《智能傳播的認識論挑戰》,《國際新聞界》2021年第9期,第6-24頁。

17張洪忠、徐鴻晟:《智能傳播時代的范式轉變:媒介技術研究十大觀點(2023)》,《編輯之友》2024年第1期,第38-44頁。

18石涎蔚:《技術時代的“內爆”:從麥克盧漢、鮑德里亞到哈拉維》,《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年第5期,第21-29、36頁。

19喻國明、郭婧一:《從“輿論戰”到“認知戰”:認知爭奪的理論定義與實踐范式》,《傳媒觀察》2022年第8期,第23-29頁。

20張夢晗、陳澤:《信息迷霧視域下社交機器人對戰時宣傳的控制及影響》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3年第6期,第86-105、128頁。

責編:霍瑤

猜你喜歡
社交智能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聰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離
真的有社交網絡成癮這回事嗎?
智能制造 反思與期望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智能前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