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結認同與建立共鳴:《中國日報》系列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空間敘事研究

2024-04-27 20:20張巖周書怡
對外傳播 2024年4期
關鍵詞:空間敘事中國日報國際傳播

張巖 周書怡

【內容提要】《中國日報》作為中國國家英文日報,肩負著“傳播中國,影響世界”的責任。其2 0 1 8年以來持續推出的系列紀錄片,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豐富內涵。在文字與影像的交織中,空間的單位信息量增加、表現力增強,空間成為提升敘事效果的重要手段?!吨袊請蟆废盗屑o錄片通過引入外籍主持人、平衡細節與宏大場景、自然呈現攝制后臺等方式,豐富了空間的敘事層次與內涵,不斷加深海外觀眾對中國的認知與認同。這揭示了國際傳播的空間建構是一個多方參與建構和闡釋的動態過程,應鼓勵多元文本、多重參與、多媒聯動,從而進一步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關鍵詞】《中國日報》紀錄片 空間敘事 國際傳播

《中國日報》是中國國家英文日報,肩負著“傳播中國,影響世界”的責任。2018年以來,《中國日報》圍繞重大主題、融合新興媒體、創新表達方式,推出了一系列優質紀錄片,向世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面貌,講述精彩有趣的中國故事,而故事本身正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敘事”①。紀錄片以中國空間為主題,圍繞中國的自然風光、經濟發展、文化特色等開展敘事。在文字與影像的交織中,空間成為國際傳播中提升敘事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多重含義交織的空間

(一)廣闊豐富的地理空間

安德烈·戈德羅(Andre Gaudreault)和弗朗索瓦·若斯特(Francois Jost)在《什么是電影敘事學》中提出:“書寫敘事的敘述者所用的表現材料(言語)的單一性迫使他經常運用某種‘話分兩頭的形式,他不能同時既描寫行動又描寫行動發生的環境?!雹诙臻g的同場、同步性、同時性使得視覺文化的展現突破了單一的預定敘事線條,呈現出豐富多樣性?!吨袊請蟆废盗屑o錄片展現中國自然風光,深入中國特色文化,聚焦中國經濟發展,不斷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從《發現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英國小哥看中國:解碼新時代》,到《中國濕地之旅》《行走中國》,“中國”都是紀錄片的明確主題。這個詞在主持人的解說中反復出現,又通過鏡頭畫面的剪輯被不斷描畫,最終凝練為標題中的語言符號——“中國”。

在國際傳播的話語范域中,“中國”具有與其他國家并列存在的地理空間意義?!队「缈粗袊航獯a新時代》開篇語介紹:“中國,擁有著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近14億人生活在這里?!辟F陽、成都、廣元等地理空間單位漸次出現,傳達“協調發展”“健康中國”“奔向小康”的多元主題,隱含著“中國”空間的內部格局:不同層次的行政區劃空間并置存在,共同構成了“中國”的整體。紀錄片單集以主題劃分,通過主持人的敘述串聯起不同空間,即空間之間以線性時序關聯?!吨袊鴿竦刂谩访考劢鼓硞€區域,空間自身的獨立性較強,但每集開篇對地理位置的介紹實則展現了空間秩序:“這里是武漢,人口數量超過千萬,是中國中部的一座中心城市?!贝┻^城市的長江、濕地旁邊的高樓,為這里錨定了位置坐標。在這種系列性的子空間聚合中,視覺文本空間在統一的議題下重新組接,作為地理空間的“中國”意蘊的豐富性和廣博性得以呈現。

(二)呼應對照的再現空間

空間敘事理論根據敘述內容與現實的關系,把敘事方式分為紀實和虛構,前者主要以實錄的形式記述事件來挽留和凝固時間。紀實敘事多注重對空間的呈現與描繪,這種方式可以延緩時間流,有效吸引人們的注意。卓拉·加百利(Gabriel Zoran)在《朝向空間的敘事理論》中提出了一個相對狹義的空間概念,即模仿真實的空間存在于(文學)作品中重塑的空間維度。在此基礎上,他把敘事空間的影響因素分為三點:語言的選擇性、文本的線性時序和視角結構。③對應到紀錄片這一視聽形式,可認為畫面中景物的選擇、鏡頭的組合連接以及拍攝的視角會影響影像文本的空間建構。

首先,在景物的選擇上,《中國日報》系列紀錄片注重對符號的選取。一方面,代表中國形象的傳統符號貫穿其中,包括山川、梯田等地理環境,農耕、養殖等社會勞作,以及大熊貓、戲曲等文化符號;另一方面,紀錄片選取了很多現代技術與都市畫面,大型計算機、先進農業技術等內容在影像中一一呈現,塑造出真實可信的新時代的中國;其次,紀錄片按照整體-局部的順序來描繪中國空間,鏡頭景別呈現出由遠及近的順序,引導觀眾對中國的認識從整體輪廓到區域細節;此外,紀錄片的拍攝也多以主持人的觀察出發,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構筑起第一視角的敘事空間?!吨袊請蟆废盗屑o錄片在構筑再現空間時注重客觀與還原,盡可能地展現多元、真實的畫面,從而使得文本組構的再現空間與實際空間呼應對照。

(三)文化認同的儀式空間

空間是人類行動和意識的定位之所,人們之所以要敘事,是因為想把某些發生在特定空間中的事件在記憶中保存下來,以抗拒遺忘并賦予存在以意義。④《中國日報》系列紀錄片憑借可視化的媒介文本,使觀眾在時空體驗的媒介儀式中實現文化認同。

紀錄片拍攝者從海量事實的時間巨塊中剔除不需要的部分,遴選出有意義的部分予以呈現,這一過程即為“空間保存時間”。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將其稱作“雕刻時光”⑤。這便產生了意義的傳播鏈條:紀錄片的攝制者通過刪除或保存時間構建意義,媒體把雕刻時間的敘事空間(有意味的空間)大規模向受眾傳播,使受眾接收到“有意味的空間”并體驗其中的意義。⑥從空間維度,這個過程需要選取鮮明地標,即施蒂格·夏瓦(Stig Hjarvard)筆下“保存歷史記錄或文化精神的地方”⑦?!秾ふ夜Ψ颉穼ぴL了北京、天津、河南、香港等地,通過四合院、少林古剎等標志性地點與功夫名家的影像交疊,探究功夫何以成為一門享譽全球的世界語言,展現功夫背后的中國哲學和價值觀。同時,紀錄片將空間要素緊密嵌入時間鏈條中?!栋l現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攝制于2018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節點。通過梳理事件中的時間軸線,使某些時間點的意義高于其他時間,激發觀眾對中國發展與建設成效的認可與贊同?!对捳f中國節》則圍繞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氣主題展開,在流動的時間和靜止的空間中,中國傳統節日成為頗具神圣意味的文化儀式,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日報》紀錄片聚焦特殊歷史節點下的中國發展面貌,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標進行細致描摹,通過視聽語言符號打造出媒介的儀式空間,使觀眾仿佛置身于中國發展的第一現場。其中搭建的媒介儀式不僅向外國觀眾傳遞中國的真實信息,更通過生動的鏡頭語言增強中國故事的感染力,加強海內外受眾對中國文化、中國經驗、中國主張的認同。

二、空間表達的技術設計

(一)本土空間與“外來者”的嵌合

作為面向國際觀眾的紀錄片,承擔介紹與講解功能的主持人角色尤為重要。傳統紀錄片多采用畫外音的形式進行解說,僅有聲音出演的主持人的身份是模糊的?!吨袊請蟆放臄z紀錄片時多引入外籍主持人的參與式視角,通過他們的“在場”打造出更具開闊性的敘事空間。

《發現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從三位外籍記者的中國之旅展開,他們分別來自英國、美國、愛爾蘭;《神奇的中國》引入三位留學生的視角,即來自約旦的米娜、匈牙利的璐璐和埃及的劉正曦;《出發吧!去中國》以絲綢之路為主線,通過外籍主持人凱文的親身體驗,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娓娓道來。這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空間結構關系:這些來自各個國家的觀察者與傳達者進入中國空間,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面貌。對來自各個國家的“外來者”來說,在進入中國空間之前,都不同程度存在著一定的認知定勢。紀錄片通過將海外觀眾熟悉的中國符號與實景空間、人情風物結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更有實感的中國形象。

(二)細節場景與宏大敘事的平衡

《中國日報》紀錄片注重對場景的刻畫,即通過一連串的關于人、物、景的鏡頭,使空間可被具體化地感知。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間的詩學》中描繪了各種原型意象,它們具有跨主體性的品質。⑧在紀錄片的空間敘事中,細致的場景刻畫與觀眾心中的原型意象相呼應,自然而然地引發情感共鳴。與細節刻畫形成對照的,是紀錄片中全景式的鏡頭語言。俯瞰視野下的大片梯田、層巒疊嶂的綿延遠山、高樓林立的都市全景,這些畫面使觀眾對中國空間產生整體觀照,傳達出恢宏澎湃的新時代中國氣派。

《中國日報》紀錄片一方面以全景式的鏡頭為開篇,交代事件背景并奠定全片基調,又或是作為兩個并置空間的連接,實現敘事的轉換;另一方面,拍攝距離更近、視覺范圍更小的近景鏡頭占據多數,刻畫了空間的局部狀態與人物的動作神態,更為充分地展現中國這一廣闊空間中的真實細節。這樣詳略有致的呈現方式在短時間內幫助觀眾搭建了對中國的整體印象與細節感知,從而更容易生發情感、建立認同。

(三)影片呈現與攝制后臺的聯通

紀錄片作為創作者人為創造出的一種話語結構,其觀察模式、參與模式和展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影片創作者和被拍攝對象之間的關系。觀眾可以感覺到影像不僅是對這個歷史世界某些部分的索引性表現,而且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這場實際遭遇的索引性記錄。⑨常規的紀錄片其媒介文本主要涉及到“前臺”和“中區”的行為,觀眾無法明顯感知到“后臺”的存在。而《中國日報》系列紀錄片卻刻意設置了一些細節暴露攝像機的存在,使觀眾窺見媒介呈現背后的隱性空間。

紀錄片中的某些場景并不避諱拍攝鏡頭的存在。如《神奇的中國》中,主持人在品嘗中華美食時直接和鏡頭外的攝影師、餐廳服務員對話。這些本該在紀錄片中隱去的“后臺”行為被保留下來,使紀錄片褪去了理想化的光環,變得更為真實可信。這些看似無意義的對話向觀眾開放了一部分后臺空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這種更具廣角性的鏡頭語言能夠帶給海內外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參與感和現場感。

三、尋求多方參與的國際傳播空間建構

(一)構造多元一體的紀錄片文本

空間敘事作為一種注重空間、延緩時間的敘事方式,將事件與存在物緊密編織,為紀錄片提供厚重的底色,為敘事增添豐富的細節,從而讓觀眾感知到一個真實、鮮活的中國形象。

整體來看,《中國日報》系列紀錄片的模式還相對單一,需進一步探索更為多元的展現形式。首先,紀錄片多以外籍記者、留學生為主持人,這確實呈現出一個客觀、真實的視角,但反復使用同種模式、同個主持人也會使觀眾感到疲勞。在明確海外觀眾特點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尋求更為豐富的拍攝形式,挖掘更具時代特色的空間符號;其次,目前《中國日報》推出的紀錄片普遍時長較短,單集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左右。雖符合新媒體時代輕量化傳播的特點,卻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內容的深度與力度?!吨袊請蟆房梢圆邉澑嗉o錄長片,構建更加豐富的空間符號體系。

此外,應注重對紀錄片中文化符號的闡釋。對外國觀眾來說,某些具有民族獨特性的文化符號難以被認知和接受,會不可避免地依據自身文化傳統視域去審視并理解他者文化,由此產生文化誤讀及認同壁壘。⑩《中國日報》可以通過延緩敘事節奏、添加注釋字幕、配發圖文報道等方式明確符號意涵,實現話語的勾連與空間意義的共享,切實增強紀錄片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中華文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鼓勵個體經驗與文本內容的共鳴

空間是一種讀者積極參與的建構過程,在視聽文本的空間敘事過程中,也同樣需要調動觀眾來參與建構?!吨袊請蟆纷鳛橛⑽拿襟w,主要面向在華外國讀者、有英文閱讀能力的中國讀者以及廣大海外讀者,因此《中國日報》系列紀錄片觀眾群體的生活空間遍布海內外。

詹姆斯·羅爾(James Lull)認為在全球性傳播中應關注兩個基本過程,一是媒介會通過技術來克服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二是受眾會以個人的真實經歷來解釋和利用媒介時空,二者體現了媒介與受眾雙向互動建構意義的事實,即生活在不斷強化的媒介社會中,(媒介)產業和受眾聯合起來“產出”時空的新的意義。11當觀眾接收到紀錄片的畫面與聲音,便開始結合個人的經歷與理解建構心中的中國空間。敘事成為一個包含文字與視覺因素的系統,建構于人們的思想模式中,形成特定的空間結構。這樣的過程應鼓勵公開表達,即充分調動觀眾彈幕、評論、轉發的分享欲和表達欲。

紀錄片不能停留在其本身,媒體的工作也不能僅僅是“記錄式的還原”,而是要幫助和引導受眾參與建構,形成具有互動對話感的開放文本。當觀眾作為主體進入空間建構的過程,便能在交流對話中促進認知更加深入、立體,建立起引發情感共鳴的審美空間。

(三)形成多媒聯動的國際傳播合力

空間敘事是一種事實的建構方式,同時也形成話語的某種特定組織和管理方式。通過視聽符號構建與傳播中國形象,本質上是一種話語實踐。圍繞重大傳播議題,運用多種媒介形式構建敘事空間,呈現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蓬勃發展的現代科技、鮮活有趣的日常生活,從而掌握話語權,引領傳播導向,傳遞中國主流價值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形成多媒聯動的國際傳播合力,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在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方面,已有許多成功的探索。例如由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出品的中英雙語系列微紀錄片《京味》,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主題,展現北京古老與現代共融的新風情;上海廣播電視臺攜手探索頻道(Discovery)打造的《行進中的中國》,以上海實踐、中國視角、國際視野,深耕紀錄片內容與中國話語的創新表達,在海內外收獲強烈反響。這些紀錄片立足城市視角,圍繞中國空間進行更有溫度、更精細的傳播實踐,用城市品牌承載國家品牌的構建。海外觀眾看到的不再是全景式的概覽,而是立足具體空間的更加深入、鮮活的細致刻畫,深刻感受到一個立體、流動的中國。

結語

紀錄片是紀錄真實的視聽藝術形式,通過打造優質的傳播內容,向時代和社會深處尋找中國故事的內在價值,依托創新表達形態呈現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紀錄片以其真實、鮮活、感染力強等特點,成為塑造立體國家形象、拓展國際話語空間的有力手段。面向國際受眾的中國主題紀錄片應加快提升空間敘事能力,充分釋放多元空間的話語生產力,生動講述兼具歷史縱深感與時代精神的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具有公信力、溫潤感和責任感的大國形象。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項目“百年大變局下中國主題出版物國際傳播效果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LJKMR20220423)、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讀者數據挖掘的中國圖書海外影響力評測指標及優化策略研究”(L19BBXW001)的階段性成果。

張巖系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周書怡系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邵鵬、邵培仁:《全球傳播愿景——新世界主義媒介理論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125頁。

②[加]安德烈·戈德羅、[法]佛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電影敘事學》(劉云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05-106頁。

③[以色列]卓拉·加百利:《朝向空間的敘事理論》(李森譯),《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第37頁。

④龍迪勇:《空間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第28頁。

⑤Batson,C.D.,Batson,J.G.,Todd,R.M.,Brummett,B.H.,Shaw,L.L.&Aldeguer,C. M.R., “Empathy and the collective good: caring for one of the others in a social dilemma,”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8(4),1995,pp.619.

⑥張立偉:《中國現代化的媒體空間敘事研究》,《當代傳播》2022年第4期,第23頁。

⑦[丹麥]施蒂格·夏瓦:《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劉君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9頁。

⑧[法]加斯東·巴什拉:《空間的詩學》(張逸靖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第4-6頁。

⑨[美]比爾·尼科爾斯:《紀錄片導論》(王遲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0年,第143頁。

⑩陳偉、盧德平:《共同體意識與現代性轉化:中華文化符號傳播的時空價值與規約》,《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年第11期,第15頁。

11[美]詹姆斯·羅爾:《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途徑》(董洪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43頁。

責編:吳奇志

猜你喜歡
空間敘事中國日報國際傳播
三年變化,看消博會越來越“火”
漫畫
論《三城記》空間敘事藝術特征
論徐則臣小說的空間敘事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漢語流行詞匯英譯問題探究——兼談《中國日報》網站流行詞匯英譯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