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海誠動畫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與啟示

2024-04-27 05:58張華袁源遠
對外傳播 2024年4期

張華 袁源遠

【內容提要】電影在內容和形式層面對跨文化傳播具有重要影響。從影視國際傳播維度出發,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的《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鈴芽之旅》三部電影在全球性與本土性兩方面發力,使其具有顯著的在地和國際影響力。三部電影通過呈現災難背景和城市化主題使得電影具有關注共鳴;而動畫、音樂等多重媒介的組合運用使得電影具有了一種全球性的共識之美;日式愛情的脆弱之美和物哀元素則以本土意涵吸引了全球觀眾的注意力;從觀影行為到旅游活動的朝圣式實踐又將日本的獨有風格加以體現。在全球在地化的角度,電影強調了全球性要素和本土性要素在塑造日本形象上的并存和互動,由此展現了全球與地方的互構是國際傳播的深層次意涵。對中國電影來說,要兼顧電影在手段和內容上的重要性,進而在對全球與地方的調和過程中生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作品。

【關鍵詞】影視國際傳播 新海誠電影 全球在地化

電影是一個國家跨文化傳播重要的文化產品形態之一。在“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目標面前,電影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影視作品和產品,而是被納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文化軟實力建構的重要環節,成為傳播國家形象和文化的重要策略。①

電影不僅對世界進行了鏡像化的反映,同時也以情節、情感、主題等要素影響社會和個體。在當前全球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電影已然跨越國界,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于是,電影如何影響了國際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便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日本導演新海誠(Makoto Shinkai)執導的多部電影產生了較強的國際影響力。本研究以其《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鈴芽之旅》三部電影為分析對象,剖析其何以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廣泛的影響。

一、國際傳播中的電影:被忽視的媒介主體性

(一)影視國際傳播的既有問題:從主體創新到路徑重構

諸多學者從影視傳播的角度出發,圍繞國際傳播這一議題展開探討,所選取話題通常圍繞問題與應對兩種類型。

在對既有問題的分析中,學者們認為政府的管理不統一以及產業主體資源不足問題需要關注。②而媒體作為傳播的關鍵主體,對外發聲也存在不足。③要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要找到海外觀眾接受作品的切入點④;另一方面要培養和吸納國際化的人才⑤。此外,在傳播渠道層面,還要做大做強媒體,打造出自己的品牌。⑥

(二)作為媒介的電影:從內容到手段

電影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將電影視為媒介,首先可以從內容維度來理解:即電影作為內容的載體,向觀眾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觀影內容。在這一過程中,電影作為媒介實際上發揮了傳遞信息的作用,將內容傳遞到觀眾面前;此時,電影作為媒介是傳輸信息的通道。

從內容維度來看,要將電影作為國際傳播的關鍵,需要將自身的文化特質注入到影視作品之中,并將其傳播到海外。

第一種路徑是加強作品的本地化特質,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海外觀眾的文化特性和海外影視的形式作為外包裝以進行篩選⑦。

第二種路徑則強調全球化,即通過全球化的視野來講述本國故事。這種方式采取了一種迂回和隱性的文化傳播方式,以自身故事作為題材,但采取了全球化的視野來進行講述⑧,這就做到了在文本之中內嵌傳統文化。

然而,電影作為媒介并不只是在內容層面發揮作用。電影同樣也是一種手段,其通過將動畫、文字、聲音、圖像等要素進行組合,從而將內容呈現在觀眾面前。一方面,電影作為手段屬于視覺藝術的范疇,實質上是通過組合各種要素,在視覺維度打造出視覺奇觀⑨;另一方面,電影作為手段也是在建構獨特的敘事空間,以動畫等元素建立起作者的敘述邏輯,即打造“一個由活動影像和聲音構成的意象性空間”⑩。將電影視為手段,實際上是在媒介本身的層面強調電影,也就是說,這一維度更關注媒介本身而非內容。

既有研究從傳播主體、受眾、人才等不同維度對影視國際傳播的問題和進路進行了分析,卻對電影這一重要的主體有所忽視;盡管部分研究的確從電影的角度分析了國際傳播,但往往更多偏向于內容維度,而在將電影作為一種手段如何影響國際傳播方面缺乏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影視國際傳播的視角,從電影的內容和手段兩個維度共同出發,圍繞電影這一媒介展開探討。

二、全球性的彰顯:共性主題與美感

(一)主題之維:自然災害與城市化

三部電影都有對災害的主題化呈現。彗星墜落和持續降雨分別是《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的主題;在《鈴芽之旅》中,地震作為主題則被塑造為了顯性的對立客體,即直接成為了主角需要對抗的問題,影片通過思考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無助與勇敢引發廣泛共鳴。

新海誠也關注到了城市化現象。在新海誠看來,城市化發展體現出了小城鎮與城市之間的沖突。三部電影都展現了這種持久矛盾。在《你的名字》與《鈴芽之旅》中,電影在對城市與城鎮的空間切換中,對城市化現象進行了展示。

《天氣之子》則在人際關系層面將城市化產生的問題體現而出,即當主角在面對警察時請求幫助,后者所表現出的無情和冷漠。這種淡漠服膺于現代化所造就的陌生人社會的制度邏輯之下,即個體服從于現代社會運作的制度體系。

上述主題并不是日本的特殊境況,而在全世界范圍受到普遍關注,這就為電影的國際影響力的增強提供了可能性。

(二)美感的塑造: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建構

新海誠善于廣泛借助新媒體,在場景的設置方面構造豐富的視覺景觀,由此呈現出唯美的景象。如果說《你的名字》中劃過夜空的彗星和《天氣之子》中巨大的云團給予觀眾夢幻般的視覺體驗,那么《鈴芽之旅》中出現在東京上空的“蚓厄”則是在災難的呈現過程中給人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另外,音樂的運用和蒙太奇手法也對電影敘事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于是,動畫和音樂與既有的字幕(文字)一道,從視覺和聽覺兩個維度將觀眾放置于電影營造的特定空間之中,完成了麥克盧漢式的媒介對人的卷入性塑造,即個體被拋入到媒介環境之中,受到后者的形塑,由此媒介(手段)的作用被發揮到了極致。而這種建構式影響,以及營造出的美感能夠超越國族之分,對于全球觀眾產生廣泛的影響。

三、本土性凸顯:跨越熒幕的日式之美

(一)日式之美:愛的脆弱與物哀元素

三部電影都將主角設定為學生,這就呼應了日本的校園純愛式的故事。在日本的校園純愛情節之中,情感的表達是非直接的,同時強調對情感的中斷、抽離過程的展露,是一種脆弱之美。11在《你的名字》中,立花瀧與宮水三葉的見面經歷了多次失敗。這種短暫的愛之表達以來之不易的戀人相見開始,最后以突然中斷作為結尾,凸顯了日式校園愛情的脆弱之美。

此外,新海誠對于美感的塑造也受到了物哀的影響。物哀是日本文學中的重要意向,其核心概念是真情流露,并且強調物這一客體對于人的情感的限定。12也就是說,物哀關注人在與物的互動過程之中如何形成了真實的情感表達。這在新海誠的三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即通過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來凸顯人的情感。

(二)美感的延伸:從觀影到實地探訪

對美感的營造是新海誠電影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美的呈現源自日本本土的現實美景,也就是將現實的本土美景進行動畫式處理。無論是祭祀場所還是城鎮的諸多木制房屋,都是日本所特有的景觀,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文化象征屬性,因此能夠展示出日式的特有美景和風格。這種對真實景象的動畫性處理還激發了日本國內的動畫圣地巡禮現象。觀眾并沒有停留于觀影活動,而是力圖前往真實的景點。也就是說,他們以自身作為媒介,試圖超越現實-電影之間的虛實界限,通過具身在場的方式去真實地接觸美景本身。

此外,大眾傳媒和新媒體對這種圣地巡禮的廣泛報道,更是進一步激發了上述行為。這種行為不僅發生于日本國內,也會促成他國觀眾的朝圣式活動,于是電影的國際影響力也就這樣因本土要素而得到強化。

四、超越二元:全球在地化的日本再構

一味地強調全球性或者本土性,實際上可能割裂了全球與地方的復合關系。因此,選擇以羅蘭·羅伯遜的全球在地化(球土化)來調和全球與地方13,是國際傳播的更高要求。在全球在地化的視角下,全球與地方不再是割裂的兩極,而是在互動中生成的復合物。正是在全球在地化的視野下,新海誠的三部電影在國際傳播維度具有的特殊意涵得以在超越全球性和本土性的二元對立之上得到更為深入的展現。

(一)工業化與傳統景觀:現代化之下的日本

在新海誠電影中,日本以寫字樓、鐵路系統等現代化景觀作為表征,被塑造為了現代化的世界下的一個縮影。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本土性的崩解,而是反映出現代化與傳統的張力下所共同塑造的日本。

這種張力表現在傳統的木式建筑與以鋼筋混凝土為質料的高樓的對比和并存之中。高樓作為現代化的產物,以冰冷的視覺體驗抹殺了傳統因素。而在小城鎮中,木質房屋隨處可見。電影中頻繁出現的木質祭祀場所更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由此,以都市高樓為代表的現代化和以小城鎮木屋為代表的傳統要素便被有意識地并置,作為當代日本的具體表征而存在。

此外,新海誠巧妙地以人作為視角來調和二者所代表的矛盾,并展現出二者的互動。通過鐵軌,人們跨越時空限制,以具身的方式來到新的地點。正是交通工具對兩個地點的聯結,暗示了全球性與本土性要素的結合。在這種結合的過程中,日本作為地方被兩種力量同時塑造。

(二)在行動與思想之間:全球與地方的想象

如果說交通層面的位置連接只是停留于物質維度,是一種強硬的被動式結合,那么在行動和思想維度,這種全球與本土之間的連接就體現得更為充分。在《你的名字》中,兩位主角對彼此所在的地方存有向往,這種向往一方面是通過人物的直接行動,即呈現個體乘坐交通工具前往遠方的情節來體現;另一方面又是通過展現人物對遠方的想象來完成塑造,即以人物的目光作為關鍵——當人物在凝視遠方之時,遠方地點通過超距離連接得到呈現。

之所以身處不同地方的人會對異質性的遠方帶有期待,恰恰是因為全球性與本土性的互動。正是因為全球性與本土性之間并非截然對立,而是相互影響,因此導致徹底的全球和純粹的本土不復存在。然而,這種互動并非靜態的,而是處于動態之中,這又導致了二者的互動是不充分的。換句話說,這就意味著一個地點不可能充分地同時體現出全球性和本土性,而這種不充分導致了地點本身在意義上的匱乏,由此使得卷入其中的個體試圖在異質性的他者身上尋找填補意義的可能性。

結語

無論是作為內容,還是作為手段,其實都是從不同層面對電影這一媒介進行理解。如果只是強調其中一種向度,那么就有落入單一化和片面化理解的窠臼的可能。對于中國電影來說,要真正實現國際傳播效能的提升,一方面需要重視內容維度的打造,生產出優質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對燈光、動畫等手段的運用,從而在內容和手段兩個維度協同發力,增強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

另外,全球性和本土性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同調發展,這呼應了超文化的觀點,即文化“不是超維度的單一文化”14,而是主張多元文化的差異性共存和創造。對于中國電影來說,調制出具有全球性和本土性要素的作品,是其走出國門、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一環。這種調制并非簡單的兩兩相加,而是強調全球和本土的有機結合。一方面是從地方到全球,即把自身的本土要素呈現在全球性的視野之下,甚至將這種本土化內容轉變為全球性的共識;另一方面是從全球到地方,展示出既有的全球性要素如何在中國大地上產生新的可能,即全球要素如何在地方特質的滋養下產生新的萌芽。

張華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袁源遠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田維鋼、劉倩:《中國電影如何提升海外傳播影響力》,《光明日報》2021年10月27日,第11版。

②丁亞平、儲雙月、董茜:《論2012年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與海外市場競爭策略》,《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第19-46頁。

③楊洋、劉曉希:《國家政策下的中國電影產業分析——以“一帶一路”為例》,《當代文壇》2016年第5期,第151-154頁。

④同①。

⑤黃會林、黃昕亞、祁雪晶:《中國電影海外網絡受眾接受度的實證研究——2021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 第74-81頁。

⑥李倩嵐:《新時代中國紀錄片國際影響力的提增路徑》,《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第131-136頁。

⑦彭白羽:《新時代微紀錄片國際傳播多維敘事路徑探析——以cgtn〈經典里的中國智慧——平“語”近人(國際版)〉為例》,《電視研究》 2022年第6期, 第85-87頁。

⑧任志明、左丹丹:《紀錄片〈云之南〉的國際傳播路徑與策略考察》,《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 第114-117頁。

⑨周憲:《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文藝研究》2005年第3期,第18-26頁、第158頁、第10頁。

⑩黃德泉:《論電影的敘事空間》,《電影藝術》2005年第3期,第18-24頁。

11韓嘯:《淺論〈你的名字〉日式唯美主義的追求》,《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第58-60頁。

12王向遠:《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審美概念的形成流變及語義分析》,《江淮論壇》2012年第5期, 第8-14頁。

13Robertson, R. Glocalization: Time - space and homogeneity - heterogeneity[M]// Featherstone, M. ,Lash,S. &Robertson, R..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28.

14[德]韓炳哲:《超文化:文化與全球化》(關玉紅譯),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第19頁。

責編:霍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