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藥類法象”角度解讀氣機的升降浮沉*

2024-04-30 20:14趙潔茹張效科
天津中醫藥 2024年3期
關鍵詞:神機藥性氣味

趙潔茹,張效科

(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 712046)

中醫氣學說認為,萬物由氣構成,反映于人,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1]。氣的運動為氣機,存在于萬事萬物中,包括升、降、出、入4 種基本形式。氣機升降理論由《黃帝內經》奠定基礎,張仲景首先運用實踐,金元四大家進一步充實,明清醫家創新,皆使其日臻完善,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其中金元醫家張元素明確提出的藥性之升降浮沉,是相對于人體氣機升降失調形成的病勢趨向而言[3],是藥物作用于人體產生的藥勢趨向,可參與平衡人體氣機運動從而病愈。后首創“藥類法象”之說,該理論是根據每種藥物氣味各異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將藥物分為五大類,即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4]。人體及藥物皆得之于自然界,是以人體臟腑氣機升降及藥性升降應遵循自然規律。因此“藥類法象”是氣機升降理論的具體應用,亦是人與天地相參、神機氣立及人藥相關的具體體現。故筆者試從“藥類法象”角度解讀氣機的升降浮沉,以期加深對氣機升降理論的認識與理解。

1 “藥類法象”溯源

先秦時期,《黃帝內經》首提氣味厚薄陰陽升降內容?!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杏小拔逗裾邽殛?,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即是認為藥物氣味應區分陰陽,是氣為陽,味為陰,而氣味中又各分厚薄,即從陰陽中再分陰陽[5]。而“味厚則泄,薄則通,氣厚則發熱,薄則發泄”則是認為藥物氣味厚薄之不同而其升降、功用各異[6]。

宋代時期,法象理論萌芽?!胺ā庇行Х?、模仿之意;“象”是對自然界一切事物客觀現象的總稱。北宋末年的《圣濟經》明確提出“法象”一詞,總結出“萬物皆有法象”的思想[7],如“天之所賦,不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

金元時期,易水學派諸多醫家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形成了對中藥法象藥理系統認識的主體內容,為其形成與發展的鼎盛時期,其創始人張元素明確提出藥性之升降浮沉,并且在《醫學啟源》中首創“藥類法象”之說,即五種特殊的藥物分類法,是以《黃帝內經》中氣味厚薄陰陽與升降理論為基礎,應四時生長化收藏,運用取象比類方法以及運氣學說形成的理論,是中醫升降理論分析藥物的具體應用,是“取象比類”“由象言法”的過程。李杲所著的《藥類法象》與《用藥心法》就是對其師張元素法象思想的繼承。王好古所著《湯液本草》則是盡傳張、李之說,是對易水學派“藥類法象”理論的系統總結[8]。這些皆體現了以“象”來感悟藥性與功用,將陰陽、四時、五行、氣味厚薄等融于自然的思想。

明清時期,法象藥理雖沒有專門論述,但其理論仍得到廣泛應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認為“用藥須當順時氣而養天和”[8]以及“升降在物,也在人也”正是對上述法象認識的總結和概括。

由上可知,“藥類法象”之說推動了中醫藥學的發展,直到今日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對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 “藥類法象”與天人相應

《黃帝內經》首創的天人相應理論,即人與天地相參,是指人與自然相統一,亦指凡是生命之體,皆須適應自然規律。天地間氣機流轉,如宋代《圣濟總錄》“蓋大而天地,小而人物,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認為大至天地萬物,小至萬物之一的人體,皆存在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結合《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以及《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認為人體內正常氣機升降與自然四時氣候變化相應。而《素問·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認為人體內氣機升降順應自然規律,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展,升降失常則生諸病[2],其中“神機氣立”是對天人相應理論更深層次的概括,“神機”是生物體內在之氣的升降運動變化,依賴于自然而生,即所謂“根于中者,命曰神機”,“氣立”是萬物生存之本的外在自然環境,可影響內在“神機”的運行,即所謂“根于外者,命曰氣立”。綜上,知人體與自然界在“神機氣立”內外的協同作用下,以“氣”為中介,升降出入為基本形式相互通應,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9]。

藥物亦為天地萬物之一,則其自身亦存在氣機流轉,遵循自然規律。故張元素明確提出藥性之升降浮沉,并首創“藥類法象”之說,認為藥性之氣味厚薄陰陽升降即藥物“神機”與自然界“氣立”相應,可法象于自然四時、五氣及五行等進行藥物分類。因此,“藥類法象”是“神機氣立”協調平衡的具體體現,藥性升降與人體臟腑氣機升降皆遵循自然規律,可從“藥類法象”之藥性升降分類中理解人體臟腑氣機升降的正常生理功能,亦可根據臟腑氣機升降運動即人體“神機”失常的病理趨勢,從“藥類法象”中選取相應的藥物治療,以藥性升降參與調整、平衡、恢復臟腑氣機升降運動,使“神機氣立”協調而病愈。即所謂:“若夫植物、動物,莫不受天地陰陽之氣所化而生,與人受天地之氣所生,正復相同,故以之治病,其息息相關焉?!?/p>

3 “藥類法象”是藥性升降浮沉的理論基礎

張元素首次提出的“藥類法象”,十分重視“升降者,天地之氣交”,其中氣交即陰陽交[10],故他認為藥物氣味厚薄陰陽升降可取象于天地氣交[3]?!饵S帝內經》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且《類經》云“明陰陽則知上下,明上下則知升降”,認為由于陰陽二氣各自清濁特性,可知陰陽分主上下、升降。故氣味升降的基本理論為陽氣主上升,陰味主下降,而氣味中又各分厚薄,這說明了氣薄者未必皆升,味薄者未必皆降[11]。以及按東坦諸書,所以諸藥性之升降浮沉,大抵不離于氣味陰陽之道,故陽藥多浮,陰藥多沉,陰中之陽能升,陽中之陰能降,此造化自然之理也。故可根據“藥類法象”,以氣味厚薄陰陽為基礎,取法于自然“氣立”,從而判斷藥物“神機”,即藥性之升降浮沉。

3.1 風升生類——味薄主升 《醫學啟源·藥類法象》[12]云:“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贝祟愃幬镂侗≠|輕,藥性升散[3]。是以取法于春之象,春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對應的陰陽屬性為“生”,春季推陳出新,天地間萬物始生、復蘇,是一片生機盎然、欣欣向榮之象,其氣主上升發散,此時陰氣消而陽氣漸長,對應藥物味之薄者,皆屬陰中之陽,自地而升天,故降中有升,藥勢向上,具有疏風解表、生發、上升的功用,猶如春氣之升發,風性之輕揚。如麻黃氣溫味苦,質輕而空疏,氣味俱薄,屬陰中之陽,屬風升生類,藥勢升發,輕可去實,故善行皮毛、開腠理、透毛竅與利尿,為發表第一藥。

3.2 熱浮長——氣厚主升浮、助熱“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12],此類藥物氣厚,藥性升浮助熱[3]。是以取法于夏之象,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對應的陰陽屬性為“長”,夏季天地陰陽二氣交合,萬物生長繁盛,此時陽氣旺盛外發,其氣浮而有上趨之勢,對應藥物氣之厚者,皆屬陽中之陽,清陽為天,主升浮,藥勢向外向上,故能助陽生熱。如附子氣熱,味大辛,氣厚“浮也,陽中之陽也”屬熱浮長類,藥勢升浮發熱,能溫陽散寒,溫暖臟腑。

3.3 濕化成——居于中央“戊土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應之”[12],此類藥勢多入脾胃中焦[3]。是以取法于長夏之象,長夏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胃,對應的陰陽屬性為“化”。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脾主長夏?!薄端貑枴ぬ庩柮髡摗罚骸捌⒄咄烈?,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惫书L夏分主四季月各旺十八日,陰陽二氣盛衰消長變化不定,脾不主時,受胃生化。運化水谷則生機可得,脾氣虛無力運化則生濕,對應藥物味淡氣平,或兼不同氣味,多入脾胃,故可健脾化濕、調中消導等。如白術氣溫,味甘,歸脾、胃經,屬濕化成類,能健脾和中益氣,燥濕利水。

3.4 燥降收——氣薄主降“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12],此類藥物氣薄,藥性收降發泄[3]。是以取法于秋之象,秋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臟為肺,對應的陰陽屬性為“收”。如《管子·乘馬》云:“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鼻飼r熱轉寒,陽氣漸收而陰氣漸長,自天降地,其氣主降,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對應藥物氣之薄者,皆為陽中之陰,升中有降,故可收斂固澀、淡滲利水等。如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氣薄為陽中之陰,屬燥降收類,藥勢升中有降,能收斂固澀。

3.5 寒沉藏——味厚主沉“味之厚者,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12],此類藥物味厚質重,藥性沉降通泄[3]。是以取法于冬之象,冬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腎,對應的陰陽屬性為“藏”?!豆茏印こ笋R》云:“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倍瑫r陰氣極盛,趨向于下,對應藥物味之厚者,皆為陰中之陰,藥勢沉降,故可瀉下攻積、清熱等。如大黃苦寒,氣味重濁為陰中之陰,屬寒沉藏類,藥勢趨向于向里向下,能瀉下攻積。

以上5 種藥物分類方法,即“藥類法象”,結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提出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5],天人相應,人藥相關,藥物“神機”順應自然界“氣立”,即順應風、熱、濕、燥、寒五氣變化之象;春、夏、長夏、秋、冬五季;生、長、化、收、藏五種變化規律;木、火、土、金、水五行;肝、心、脾、肺、腎五臟以及按陰陽消長變化分應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中央、陽中之陰、陰中之陰,再根據藥物氣味厚薄陰陽各異,可判斷出藥物升、浮、中央、降、沉之性。人體亦遵循“神機氣立”的協調平衡而得以正常生命活動,故試以“藥類法象”之藥性升降分類應人體臟腑氣機升降,促進對臟腑生理功能及病理趨勢的認識。

4 “藥類法象”應人體氣機升降

4.1 風升生、燥降收——肝升肺降,陰陽交通 五臟氣機之肝升肺降最早見于《素問·刺禁論》中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生有外出、上升的意思,藏有斂降、儲藏之意,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認為左右為陰陽氣機升降的道路[13],故肝升肺降。肝位于膈下,有風木之氣,為陰中之少陽,可對應風升生類藥物,味薄主升,法象春陽升發之氣,故可知肝氣從左而升發,而肝主疏泄的功能正是其具體體現;肺為華蓋,有燥金之氣,為陽中之少陰,可對應燥降收類藥物,氣薄主降,法象秋陰肅殺收斂之氣,故可知肺氣從右而降,體現在肺主肅降,故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中云“肝象木,旺于春,春陽發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旺于秋,秋陰收殺,故藏于右?!备紊谓?,左右、陰陽交通,風升生、燥降收分應肝疏泄、肺宣降,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14],如葉桂的《臨證指南醫案》云“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而肝肺氣機升降失常引起的病理變化,多見肝郁不升、肝升太過、肺失肅降等,如肝火犯肺,即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灼傷肺津,導致肺清肅失常[14],出現脅痛易怒,干咳或痰中帶血。

4.2 濕化成——脾升胃降,軸樞運轉 脾升胃降可見于《素問·刺禁論》中的“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使指推動、運化,市指容納場所,故胃受納腐熟,脾為之運化水谷精微。脾為陰土、孤臟,居中央而灌四旁,為陰中之至陰,可對應濕化成類藥物,居中央,法象長夏或四時之氣,而胃為陽土,屬陽明,又因《類經》卷十四提及“蓋陰氣在下,下者必升;陽氣在上,上者必降。脾陰胃陽,氣皆然也”,物極必反,陰中之至陰,下之極則上,故脾氣上升,體現在脾主運化、升清;陽明,上之極則下,故胃氣主降,體現在胃主受納,胃氣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濕化成,居中央可應中焦脾胃樞紐作用,即脾升胃降對各臟之間氣機的運轉和協調,起著重要的中軸轉樞作用,可使肝升肺降、心腎相交得以正常運行[15],故黃元御《四圣心源·勞傷中氣》所言“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而脾升胃降氣機失常引起的病理變化,多見脾氣不升和胃氣不降,如脾虛氣弱,升舉無力而反下陷的病理,乃脾氣不升的進一步發展[15],以至于后天生化乏源,繼而影響全身氣機運轉。

4.3 熱浮長、寒沉藏——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心腎相交可見于《素問·刺禁論》中的“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認為心調節在表在外的陽氣,腎管理在里在內的陰氣。心位于上焦,有火熱之氣,為陽中之太陽,對應熱浮長類藥物,主升浮、助熱,法象夏季酷暑,陽氣外浮而發熱,向外向上,升已而降,故心為陽臟、火臟,心火在上宜降,使腎水不寒,如寒者熱之。腎位下焦,有寒水之氣,為陰中之太陰,對應寒沉藏類藥物,味厚主沉,法寒冬封藏之象,其氣向里向下,降已而升,故腎為水臟,主藏精、納氣,腎水在下宜升,使心火不亢,如熱者寒之。即熱浮長、寒沉藏可應心腎相交,水火、寒熱既濟。心陽下交腎水上濟,陰陽互根互用、相互制約則生化無窮,保持動態平衡,維持人體陰陽水火協調[16],如朱震亨在《格致余論·房中補益論》中進一步以升降理論明確指出“人之有生,心為之火居上,腎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矣”。而心腎不交是指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系失常的病態,見于心火不能下降于腎而獨亢于上,或腎水不能上濟于心而凝聚于下[16],出現心煩驚悸、失眠多夢等癥。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與心腎相交三者緊密聯系[11],相互連通,共同組成了人體臟腑氣機的升降,維持了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正常。結合“藥類法象”分析,促進理解,其中肝肺是升降的道路,左升右降,風升燥降;心腎分居上下,心火下降,腎水上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脾胃位于中央,溝通上下左右,是升降的樞紐。以“藥類法象”應臟腑氣機升降,應人體“神機”,就是將臟腑與五行、五氣、五季等“氣立”概念,以陰陽升降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將人體看成是一個動態平衡的有機整體,人體內外“神機氣立”協調平衡,生命得以維持健康狀態,反之則病。

5 “藥類法象”對臨證用藥的啟示

法象理論在臨證處方用藥中顯示了很強的實用價值,且對創制新方劑、新治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若“神機氣立”異常,人體臟腑氣機升降失調,會產生相應的病勢趨向,發生疾病,對此可從“神機氣立”協調平衡的“藥類法象”中選取相應藥物治療,而藥性升降浮沉反映藥物的作用趨勢,在調整臟腑功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勢利導地來調整、平衡人體氣機升降,從而病愈,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提出“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例如肝升太過而至肺降不及,即肝火犯肺的咳嗽,可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治以清肝瀉肺,方藥組成為桑白皮、地骨皮、青黛、蛤殼、甘草等[14],按照“藥類法象”進行分類,其中桑白皮、地骨皮屬燥降收類藥物,氣薄主降,可瀉肺,如“桑皮、甘草,其氣俱薄,不燥不剛,雖瀉而不傷于嬌臟”,及《黃帝內經》言“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復以地骨皮之苦,泄陰火,退虛熱,而平肺氣”。同理,治療脾氣不升進而中氣下陷當補以甘溫,調以升降,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該方源于李東垣的《脾胃論》,充分體現了法象思維及理論貢獻,方藥組成為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15],其中風升生,味薄主升類之升麻、柴胡升發陽氣;濕化成,居中央類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陳皮、白術六味補中益氣,恢復脾胃功能。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諸證自除[17],即所謂“須以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于陽道及諸經,生發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升也;又引黃芪、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再有胃中郁熱,中氣不利,心腎不交而虛煩不得眠者,可用梔子豉湯[16],其組成皆氣味苦寒,屬于寒沉藏類藥物,主向里向下,梔子清胸膈郁熱,又可導火熱下行、香豉既能清郁熱,又能降胃氣等,諸如此類。

6 結語

筆者從“藥類法象”角度解讀氣機的升降,明確氣機升降存在于萬事萬物中,而“藥類法象”是中醫升降理論分析藥物的具體應用,亦是人與天地相參、神機氣立及人藥相關思想的具體體現,可與人體臟腑氣機升降相應,對認識臟腑生理病理及臨證用藥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促進對氣機升降理論的理解,為臨床辨治疾病拓寬思維。

猜你喜歡
神機藥性氣味
《黃帝內經》神機 氣立 的術語英譯研究*
好的畫,通常都有氣味
白蘿卜與中藥同食,會解掉藥性嗎?
基于衛氣理論辨治周圍神經病
基于伏痰理論辨治精神疾病
氣味來破案
酷炫與品質并存的印花神機——溫州市益彰機械有限公司
好濃的煤氣味
半夏的化學成分及其藥性、毒性研究進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時間對大黃沉降藥性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