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產旅游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2024-05-01 10:05
關鍵詞:精神家園遺產文化遺產

桂 榕 楊 琪

(云南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

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盵1]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2]。中國是文化遺產大國,依托優秀傳統文化蓬勃發展的遺產旅游(1)遺產旅游所涉及的遺產通常包括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本文的遺產旅游僅涉及文化遺產。,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下簡稱精神家園)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為標志,以旅游推動精神家園建設正式進入政策實施階段。文化旅游大省云南已率先在全省范圍施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景區”計劃。為此,筆者在綜合社會考察、政策分析和學理探究的基礎上,嘗試闡明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內在關聯、作用原理及效果體現等關鍵問題,豐富遺產旅游與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相關學術話語,為遺產旅游持續深入地促進精神家園建設提供學術支持。

一、遺產旅游與精神家園建設的內在關聯

遺產旅游與精神家園建設都具有意識形態性,兩者的內在關聯源于此,并在以下三個層面有所體現。

1.國家意識形態層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意識形態是一種有普遍意義的思想[3]。后續的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提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并以此強調意識形態具有確保社會成員凝合的功能[4]。精神家園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核心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凝聚共有性的價值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范疇。而遺產旅游是以文化遺產價值體驗為基本屬性和特征的文化旅游活動,具有依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培育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功能,與精神家園建設的目標要求相契合。有學者提出,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和精神家園構筑須在交往交流交融和“有形有感有效”中實現[6],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整合,進行創新性的文化建設[7]。而遺產旅游作為一種典型的“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建設方式,為各族群眾提供了嵌入式交往交流、民族文化創新交融和中華文化符號體系建構的公共空間,在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望等方面表現突出,集中體現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成果和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意識形態性。

2. 學理層面。遺產旅游的資源稟賦和內涵特色由文化遺產決定。遺產通常包含物質的、有形的、符號表征的和非物質的、無形的、非表征的兩個基本面,它們互為表里、相互依存。從物質、有形、符號表征的層面看,遺產涵蓋整個文物體系以及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審美等遺產價值的歷史名勝、村落街區、建筑景觀等;從非物質、無形、非表征的層面看,遺產常被用來描述地方群體、民族、國家的藝術審美、價值觀念和情感記憶,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所涵蓋的表演藝術類、傳統技藝類、民俗類等多種類別,是人們世代傳習的風俗和公共經驗。民俗學家、人類學家甚至將其視為利用過去為現在創造社會意義的文化實踐和展演[8]。高丙中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彰顯中國文化自覺歷程、表明特殊文化成為公共文化的概念[9]??梢?遺產的內涵和價值主要體現在遺產實踐者的意義生產、身份認同、記憶、情感、權力話語等非表征層面,凝結著特定社會歷史階段和特定階層的意識形態觀念;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遺產旅游核心價值和競爭力的體現,也是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圍繞國家文化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村鎮街區等各類遺產地和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而開展的各類旅游活動,都屬于遺產旅游。遺產旅游不僅是遺產和旅游的結合,更是遺產意義生成和身份作用的文化過程[10]。較之一般的文化旅游,其具有較為突出的精神陶冶和意識形態教化之功能。

3. 國際經驗層面。從世界范圍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旅游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從旅游及文化遺產的角度,以宣言、建議、規范、公約等多種形式,強調了遺產旅游在促進不同族群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國際文化旅游憲章》《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阿斯旺建議》《巴黎宣言》《弗洛倫薩宣言》等。早在1999 年,世界旅游組織制定的《全球旅游道德規范》就指出,旅游業是促進和平的重要力量[11]。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于2017年發布的《關于遺產與民主的德里宣言》明確指出,遺產體現根本的權利和責任,是所有文明未來實現和享有多樣性、社會參與、平等和正義的出發點;遺產是提升生活質量和社會凝聚力,在快速變化的全球背景下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資源[12]。作為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的復合體,遺產旅游兼具文化遺產與旅游的雙重屬性和功能,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增進跨文化交流、凝聚共同體精神和促進人類和平的重要手段。

二、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作用原理

目前,全國范圍已形成市場主導的遺產產業開發、政府主導的遺產事業管理和人民廣泛參與的遺產生活三大領域有機嵌合、共同發展的局面。而遺產旅游作為連接這三大領域的主要形式,正在成為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國際遺產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人們將遺產視為一種有意識形態基礎的、集體的社會文化現象,表征理論是遺產研究的主要視角之一。近年來,隨著遺產研究向情感、話語和身體轉向,非表征理論視角開始備受關注[13]。由于精神家園屬于抽象的意識形態領域,遺產旅游對它的影響和作用,除了符號表征層面,更重要的還在于非表征層面。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作用原理,需要從發生學角度綜合表征與非表征兩種理論視角進行分析。

1. 提供表征系統和社會文化空間。作為表征范式的代表,格爾茨和斯圖爾特·霍爾將文化視為由文本符號構成的系統[14]。格爾茨認為,文化是存在于符號中的意義模式[15]。斯圖爾特·霍爾認為,文化實踐活動通過表征我們想要傳達意義的各種符號起作用[16]。表征通常具有共享性和穩定性。如中華文化表征系統就是一套標識民族文化特征、傳承民族價值觀和展示民族形象的符號體系[17]。對于精神家園建設而言,中華文化表征系統是必不可少的。而旅游被認為是符號的收集[18],遺產旅游具有匯聚和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精粹、建構中華文化表征系統的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有形、有感、有效[19]。 納日碧力戈認為,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屬于“形”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屬于“氣”域,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屬于“神”域,“形氣神”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感效”相對應[6]。由此看,遺產旅游堪為“形氣神”一體的精神家園建設路徑。遺產旅游涵蓋多種塑造和表達符號系統的形式和手段。其中,遺產景觀就是較為典型的一種,它往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意識形態觀念,在集中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及其思想內涵、表達人類共同思想情感、樹立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符號表征、情感基礎設施和大眾傳媒工具等復合的功能。結合筆者對多個遺產旅游案例的考察,具體在“形”的方面,遺產旅游能通過旅游場景中的建筑風格、藝術表演、文化標識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現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建構出符合精神家園建設所要求的中華文化表征系統;在“氣”的領域,遺產旅游能為各民族提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文化空間和氛圍;在“形”與“氣”的基礎上,游客在旅游景觀、旅游指南、導游詞、旅游產品宣傳等多種形式旅游敘事的作用下,不斷感知和體驗遺產內涵,從而使價值意義生產的非表征層面的 “神”域得以產生。

2. 激發意義生產的非表征系統。最早提出非表征概念的學者Nigel Thrift認為,與表征范式關注符號表征、聚焦于內部不同,非表征范式是在各種各樣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外部關注[20],主要指身體、情感、動能、空間、時間等因素[14]。非表征系統因此而有聚焦主體實踐和展演的情境性、具身性和交互性等特征。遺產旅游之所以能促進精神家園建設,關鍵在于其提供了促進精神家園情感、價值和意義生產的非表征系統。如前所述,遺產涉及話語、認同、記憶、情感、價值觀念、態度等非表征層面。國際學界對文化遺產的關注重點,已從對物本身的關注轉變為對物被消費和被表達為文化、身份和政治概念的關注。遺產作為用來促進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的文化工具[21],具有政治和情感的本質屬性[22]。特別是情感,已成為遺產意義產生過程和實踐的一部分[23]。從遺產旅游前的了解和想象,到旅游過程中的具身體驗和遺產感知,再到旅游結束后情感、記憶等經驗層面的形成,遺產旅游所激發的非表征系統通常伴隨整個旅游過程。

具身體驗和話語闡釋是理解遺產旅游激發非表征系統的兩個關鍵維度。從具身體驗維度看,旅游體驗主要包含本體感覺、運動知覺和多感官知覺三者,游客通常在感知(多感官如視、聽、嗅、味、觸、運動等)基礎上,獲得情感體驗和認知體驗[24]。由于具身體驗的個體性、情境性、模糊性、即時性等非表征特點,其最終轉化為相對穩定的關于旅游經歷的情感記憶,需要時間的沉淀。從話語闡釋的維度看,從關于旅游目的地的規劃策劃、廣告指南、行程線路、旅游地圖、講解服務,到游客的身心體驗與訴求、評價等,都屬于寬泛的話語闡釋,話語闡釋也是旅游過程中的權力實踐。通過旅游經營者、遺產持有者、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等多元主體的話語闡釋和權力實踐,遺產旅游的核心價值觀得以傳播。正是以上兩個維度的相互交織,通過具身體驗的情感意義生產與權力資本運作的話語表達相互滲透,承載價值觀念意義的非表征系統得以建構。

針對具體的遺產實踐行為及其非表征系統生產,Billig曾提出情感平庸(emotional banality)這一概念,即情感在普遍性的表征和體驗中會變得不起眼,也因此,這是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加強了對社會經歷的敘述和對信念、意義的情感驗證[22]。遺產旅游中較為普遍的大眾化的博物館游覽,大抵屬于此類。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在突出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特色的同時,通常會建構和展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文化表征系統,這種對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手段是平凡而質樸的,其對精神家園的意識形態建設效果是潛移默化的。與此相對,Laurajane Smith提出肯定性的情感強化表現形式。這涉及參觀者的國家認同、對某個遺產主題知識的肯定,或是對其社會認同的肯定[22]。遺產旅游中的紅色旅游,當屬此類。此外,在遺產旅游過程中,文化遺產之于包括觀眾、游客在內的所有遺產實踐參與者的實際影響和效果,往往會因遺產旅游的類型、場所、情境的不同和個體在感知、體驗、認知層面的差異,或表現為情感平庸式的不易察覺和潛移默化,又或表現為情感強化式的主題鮮明和風格昭彰。不論形式和效果如何,遺產旅游的政治性及其對意識形態觀念的影響始終存在。

具體到精神家園的價值體驗和意義生產,諸多案例表明,通過遺產旅游所營造的“形”“氣”交融的物理環境、氛圍和情境,通常會激發和強化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和精神家園感,即“神”域的形成。具體可從遺產旅游所涉及的三個關鍵的主體層面來理解:一是在文化遺產持有者和遺產旅游地居民層面。在全民參與遺產實踐的當下,遺產旅游已成為中國基層社會實現經濟發展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雙贏方式。通過遺產旅游,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共同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得到提煉和展示,遺產持有者和遺產旅游地居民的中華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因此得以增強。二是在各族群眾層面。各族群眾擁有不一樣的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開展的遺產旅游,對增進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的跨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義。在遺產旅游蓬勃發展的當下,“一村一品”的遺產價值得到深度發掘,為最大范圍的遺產價值共享和民族文化創新交融創造了充分的社會條件。三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層面,國家有關文化旅游與遺產保護利用的政策引導和各級政府的舉措施行發揮著關鍵作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地方革命歷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被納入遺產旅游規劃,各民族共建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機制也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 表征與非表征兩個系統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綜上可見,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作用原理體現在表征與非表征兩個系統的相互依存和共同作用。在表征性的符號系統和社會文化空間生產層面,旅游情境中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各種旅游場所設施,都是文化社會學家認為的具有可供性的文化物體,其作為環境的一部分,提供使行動成為可能的機會并通過特定的機制發揮著文化力量的作用[25],影響著旅游場域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意義生產。盡管遺產旅游明顯受市場經濟和符號消費的影響,但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風險管控,遺產旅游的表征系統生產始終以遵循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在價值體驗、情感記憶和意義生產的非表征層面,雖然人們會由于身份角色不同和個體性差異,在遺產價值理解和意義生產方面產生差異,但遺產旅游為各族群眾創造了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共同構筑精神家園的條件。從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作用原理看,表征層面是發揮作用的背景和基礎,非表征層面是作用效果的直接體現,兩者互相依存。對于依托社區生態博物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開展的遺產旅游而言,遺產旅游對精神家園建設的積極影響,不僅體現在當代,還會通過集體記憶的代際傳遞延展到未來??傮w而言,遺產旅游能提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表征系統和激發個體進行精神家園意義生產的非表征系統,對精神家園意識形態觀念的形成和鞏固起到積極作用。

三、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效果體現

遺產旅游不僅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經濟價值的社會發展手段,還是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方式。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實際效果,涉及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可簡要概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個方面。

1. 夯實精神家園建設的物質基礎。遺產旅游擔負著遺產保護利用與當地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任務要求。較大空間范圍的遺產旅游,主要依托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國家文化公園開展。以運行多年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作為各地開展遺產旅游的重要區域,往往與鄉村振興、傳統村落保護等國家戰略工程相銜接,遺產旅游與當地脫貧致富、提高群眾收益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關[26]??疾彀l現,全國各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類文化遺產,已普遍成為當地遺產旅游的重要資源和特色名片。各類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和開放性的文物保護單位正在成為遺產旅游的打卡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博覽會、展銷會、工坊等,在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更是卓有成效??梢哉f,遺產旅游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夯實了精神家園建設的物質基礎。

特別是對于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深度貧困地區而言,遺產旅游作為這些特殊地區的重要產業類型,往往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起到重要作用?!蛾P于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提出,要推動民族地區打造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的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吸引更多游客到民族地區旅游[27]。在此基礎上,2023年5月,國家民委與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實施了推動優質文化和旅游資源以志愿、公益的形式向邊疆民族地區流動的“春雨工程”,持續推進邊疆民族地區以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8]。以筆者熟悉的邊疆民族文化大省云南為例,云南的遺產旅游發展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邊境幸福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各類建設項目有機結合,在增進各族群眾的民生福祉、興邊富民、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遺產旅游相關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切實推動著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為精神家園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據統計,自2012年至2021年十年間,云南文化旅游累計帶動80.85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占全省脫貧人口的12.2%[29]。

2.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旅游業因為倡導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而被認為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助力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幸福產業?!秶衤糜涡蓍e發展綱要(2022-203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國民旅游休閑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30]。遺產旅游與其他旅游類型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對文化遺產價值的深度發掘和注重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專門提到,要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遺產場館成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間;要推進旅游為民、旅游與現代生產生活有機結合[31]??梢杂^察到,作為文化生產和消費的現代形式,遺產旅游運作的產業經濟領域正在與人們的生活領域相互融合。公益性的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對社會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等,正在成為游客和市民光顧的旅游場所。諸多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遺產地、深受群眾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的購物節、美食節、體驗坊以及匯聚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文化的文旅綜合體,已成為游客和市民喜愛的網紅打卡點。依托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間藝術之鄉、民俗文化村、鄉村旅游重點村等基層社區開展的遺產旅游,還實現了遺產活態傳承與人民共享旅游發展成果、創造美好生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遺產旅游的開發總是與地方文化公園、特色廣場等地標建筑類、民族影視類及民俗藝術活動類的公共文化景觀建設相結合,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也因此通過遺產旅游進入公共文化空間,對推動民族文化創新交融、豐富中華文化符號體系、鞏固中華文化認同、樹立中華民族形象、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講好民族團結發展故事,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此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在加速推進,在線遺產旅游正在成為惠及普通大眾、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休閑方式,人民群眾可以足不出戶地享受精神盛宴,獲得感和幸福感由此大幅提升。遺產旅游也因深度融入人民精神生活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3. 培育共有精神家園觀念和價值共識。遺產旅游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社會文化空間和寓教于樂、豐富動態的內容形式,既體現著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又發揮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傳播的社會功能。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宏觀角度看,遺產旅游對于在群眾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價值共識、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意識形態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從地方中觀和個體微觀的角度看,形式多樣的遺產旅游遍及全國的街區村社,草根群眾也由此參與到地方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建設和公共事務管理中,群眾的民主意識和主體地位在不斷增強;由于各族人民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遺產旅游而成為全社會共享的公共遺產,各族人民共同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主人翁意識、文化自信和精神家園的價值觀念也由此得到強化。

研學旅行被譽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走課堂”,是通過遺產旅游培育共有精神家園觀念和價值共識的典型代表?!丁笆奈濉狈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提到,要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建設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32]。當前,全國各地正充分發揮地方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大力開展以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打造文化遺產研學基地。故宮博物院、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等眾多文化遺產地、博物館及紅色主題紀念館,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遺產旅游在培育共有精神家園觀念和價值共識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日益凸顯。

以上對遺產旅游與精神家園建設的內在關聯以及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作用原理、實效體現等關鍵問題的闡釋,綜合了筆者的社會考察、政策分析和學理探究,對遺產旅游與精神家園建設議題進行了初步的學術話語建構??梢钥吹?中國已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遺產景觀實踐格局,為精神家園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33];遺產旅游具有通過為游客提供遺產價值體驗進而凸顯旅游意義感的功能,在促進精神家園建設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應該承認,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尚有許多需要提升的方面。為進一步拓展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的積極作用,相關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遺產旅游在意識形態建設方面的作用和價值,應加大對遺產旅游發展潛力較大的邊疆民族地方的政策扶持。在遺產旅游開發和發展過程中,應針對不同類別的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協調好開發利用與保護傳承的關系,在旅游品牌設計等重要環節要“量體裁衣”“各盡其能”。此外,數字文旅的發展方興未艾,如何在遺產旅游促進精神家園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領域推進科技賦能,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猜你喜歡
精神家園遺產文化遺產
與文化遺產相遇
遺產怎么分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千萬遺產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強化“四個意識” 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經營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堅守精神家園 爭創文明城市
遺產之謎
遺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