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后表型轉化2 例并文獻復習

2024-05-02 14:47張迎曾金武
癌癥進展 2024年1期
關鍵詞:右肺鱗狀鱗癌

張迎,曾金武

長江大學附屬荊州醫院/荊州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湖北 荊州 434000

肺癌是目前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5 年生存率為20%左右[1]。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精準醫學”理念的提出,個體化治療成了肺癌治療的新趨勢。其中,攜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敏感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療的療效明顯優于標準化療,但在平均治療10.2 個月左右時產生耐藥[2-7]。本文報道2 例肺腺癌患者接受EGFRTKI 治療后轉變為肺腺鱗癌的診療情況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

1 病歷資料

患者1,男,51 歲,2016 年2 月因“間斷咳嗽、氣短1 個月”就診于長江大學附屬荊州醫院/荊州市中心醫院。既往史:吸煙20 年,20 支/天,至今已戒煙13 年。入院后行肺部CT 示:左側胸腔大量積液,左肺占位,雙肺多發轉移;胸腔積液脫落細胞檢查發現腺癌細胞;全腹CT 示:肝臟多發轉移;頸部淋巴結彩超示: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胸腔積液檢測示:腺癌,結合免疫組化,考慮肺部來源。進一步送檢胸腔積液細胞塊行肺癌基因檢測示:EGFR基因第19 外顯子缺失(19 del,豐度2%);臨床診斷為左肺腺癌Ⅳ期(cT4N3M1期)伴EGFR19del。2016 年2 月患者開始口服厄洛替尼靶向治療,期間定期復查,療效評價為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2016 年10 月患者行二代基因測序(next gerenation sequencing,NGS)結果:EGFR19del(豐度3%)、T790M 突變(豐度2%),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亞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 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基因M1043I 突變(豐度3%),磷酸酯酶張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基因S59X 截斷突變(豐度2%),腫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基因Y234C 突變(豐度3%),考慮厄洛替尼耐藥,疾病緩慢進展中,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為8個月,遵醫囑口服甲磺酸奧希替尼片靶向治療。2017 年4 月患者因“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1 周”再次就診于長江大學附屬荊州醫院/荊州市中心醫院,行肺CT 示:左肺肺門側軟組織腫塊明顯增大及右肺上葉腫物體積增大,右肺結節數目增多;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17.26 ng/ml(正常參考值﹤5.0 ng/ml),考慮疾病進展,PFS 為6 個月;行頸部淋巴結穿刺活檢示:穿刺組織內可見腺鱗癌細胞浸潤;免疫組化:轉錄終止因子1(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 1,TTF1)(+),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5/6(+,鱗狀細胞癌),p40(+,鱗狀細胞癌),CK7(+),天門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腺癌),Ki-67(+,30%),絨毛蛋白(villin)(-),CK20(-),提示來源于肺可能性大;Ventana 檢測: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考慮左肺腺癌Ⅳ期進展為左肺腺鱗癌。2017 年4 月26 日患者接受“吉西他濱1.6 g/m2,第1、8 天;順鉑40 mg/m2,第1~3 天”化療2 個療程后,左側頸部腫物較化療前明顯縮小,療效評價為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之后患者自行返回當地醫院并繼續該方案化療2 個療程,末次化療時間為2017 年7 月19 日。2017 年7 月底患者自覺聲音嘶啞較前加重,至長江大學附屬荊州醫院/荊州市中心醫院查肺CT 示:左側胸腔積液較前增多,考慮疾病進展;PFS 為3 個月。2017 年8 月3 日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400 mg/m2,第1 天;奈達鉑40 mg/m2,第1~3 天”方案化療6 個療程,化療期間療效評價為PR,末次化療時間為2017 年12 月11日。2018 年3 月底患者定期復查肺CT 示:原發灶及肺內多發結節較前增多、增大,縱隔淋巴結較前增大;行淋巴結活檢示:穿刺組織內可見NSCLC細胞浸潤;免疫組化:Ki-67(+,60%),TTF1(部分+),CKpan(+),p40(部分+),CK5/6(部分+),Napsin A(-),突觸素(synapsin,Syn)(-),CD56(-),符合腺鱗癌;行NGS 示:EGFR19del(豐度24.17%)、T790M 突變(豐度8.97%),PIK3CA基因為M1043I 突變(豐度33.33%),PTEN基因S59X 截斷突變(豐度49.38%),TP53基因Y234C 突變(豐度15.62%),考慮腫瘤進展,PFS 為8 個月。隨后給予患者“伊立替康100 mg/m2,第1、8 天;替吉奧60 mg/m2,每天2 次,連續口服14 天”化療方案,3周為1 個療程,共化療4 個療程,末次化療時間為2018 年5 月24 日,化療期間給予患者60 Gy 胸部同步放射治療?;颊卟∏楹棉D后出院,之后因經濟原因未再復診,末次隨訪時間為2018 年10 月。

患者2,女,57 歲,因“間斷咳嗽、咳痰6 個月,痰中帶血2 天,發現右肺占位1 天”于2018 年3 月15 日就診于長江大學附屬荊州醫院/荊州市中心醫院,既往否認吸煙史及家族遺傳史。肺部CT示:右肺下葉見團塊狀高密度影,大小約4.1 cm×3.5 cm,呈分葉狀,邊緣見毛刺牽拉鄰近胸膜,鄰近支氣管走行至病灶處截斷。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125 為144.83 U/ml。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 示:右肺下葉高代謝團塊,考慮周圍型肺癌,遠端阻塞性部分肺不張;縱隔(7 組)及右側肺門淋巴結略大伴代謝增高,考慮轉移;右側髂骨局限骨質破壞伴代謝增高,考慮骨轉移癌;雙肺上葉、右肺中葉及左肺下葉磨玻璃小結節,代謝不高,考慮肺轉移癌可能性大。腦MRI 平掃+彌散加權成像+普通增強示:腦橋可見小結節狀異常強化影,大小約0.4 cm,結合病史,不除外轉移所致。經皮肺穿刺病理活檢示:腺癌。免疫組化:Ki-67(+,25%),TTF1(+),Napsin A(+),CK7(+),CK20(-),villin(-),WT1(-)。Ventana 檢測:ALK(D5F3)(-)。肺癌基因檢測:EGFR基因第21 外顯子點突變(L858R)。臨床診斷為右肺腺癌Ⅳ期(cT4N2M1期)伴EGFR第21號外顯子L858R 突變,骨轉移癌,腦占位(轉移可能性大)。2018 年3 月26 日患者開始口服吉非替尼(每次250 mg,每天1 次)靶向治療,期間定期復查,療效評價為SD。2018 年8 月患者復查肺部CT示:右肺下葉周圍型肺癌體積較前增大,不除外腫瘤進展。經皮肺穿刺活檢示:穿刺組織內可見惡性腫瘤浸潤,結合免疫組化符合腺鱗癌。免疫組化:TTF1(部分+),CK7(+),p40(部分+),CK5/6(部分+),考慮右肺腺癌Ⅳ期進展為右肺腺鱗癌。PFS 為5 個月。建議患者再次送檢基因檢測或行全身化療,患者因個人原因表示拒絕,后未再復診。

2 討論

EGFR-TKI 最常見的耐藥機制為T790M 突變(50%~60%),其余耐藥機制包括MET擴增(5%)、erb-b2 酪氨酸激酶受體2(erb-b2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ERBB2)擴增(10%~15%)、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突變(2%~3%)、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BRAF)突變(1%)、Kirsten 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突變(1%)、PTEN缺失等[8]。表型轉化是一種罕見的耐藥機制類型。有研究表明,肺腺癌轉化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比例約為5%,轉化為鱗狀細胞癌的患者僅報道了11 例,而轉化為腺鱗癌的病例則更為罕見[9-10]。本文報道的兩例患者初始診斷均為肺腺癌Ⅳ期伴EGFR敏感突變(19del 和L858R),患者1 確診時伴有肝臟、頸部淋巴結轉移,經多線治療后,PFS 分別為8、6、3、8 個月;患者2 確診時伴有肺內、骨頭、腦轉移,經靶向治療后耐藥,PFS 為5 個月。兩例患者初始診斷時腫瘤負荷均較大,且PFS 均較短。根據相關文獻報道,EGFR敏感突變患者接受EGFR-TKI 治療的療效較好,經第一代TKI 治療后耐藥的中位PFS 約10 個月[11]。另有研究發現,肺腺癌伴EGFR19del、EGFRL858R 突變患者經吉非替尼治療后轉化為SCLC 的發生率分別為61%(11/18)、28%(5/18)[12]。因此,本文報道的兩例患者的靶向治療效果均欠佳,應考慮是否在第一次疾病進展時就存在其他耐藥機制,如表型轉化。

目前,關于經EGFR-TKI 治療后發生表型轉化的機制尚不明確,有以下幾種可能:①共同起源學說。Iwanaga 等[13]研究顯示,EGFR突變在腺癌和鱗狀細胞癌成分中均可見,表明肺腺癌和鱗狀細胞癌成分可能來自同一起源分化成的不同成分。②腫瘤異質性假說。腫瘤異質性是指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細胞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從而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后等各方面產生差異,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由于腫瘤異質性,在EGFR-TKI 治療前,腫瘤組織中可能同時存在肺腺癌和肺鱗狀細胞癌兩種成分,但病理組織學活檢或細胞病理學檢測僅發現了肺腺癌成分。在EGFR-TKI 治療中,肺鱗狀細胞癌成分逐漸顯現出來并占據主導地位,從而使患者產生耐藥。③有研究顯示,S100A7 可促進肺腺癌向肺鱗狀細胞癌轉化;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基因表達缺失提高了腺癌向鱗狀細胞癌的轉化概率[14-15]。

肺腺鱗癌是一類較為罕見的肺癌病理類型,僅占所有肺癌病例的0.4%~4.0%[16-17]。根據目前的分類方法,腫瘤必須至少含有10%的腺癌或鱗狀細胞癌成分才能被診斷為腺鱗癌[18-20]。本文報道兩例肺腺癌轉變為肺腺鱗癌的患者發現,CEA 可以作為腺鱗癌較理想的生物標志物。CEA 在大多數肺腺鱗癌患者中均有表達,但在不同個體中的表達強度不同。CEA 的免疫反應通常在鱗狀細胞組織中較強,在實體瘤病灶的中心更強,尤其是在腫瘤壞死區域[18]。有研究顯示,PIK3CA 在腺鱗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高于正常組織[21],這與本文報道的患者1 存在PIK3CA基因突變相符合,提示臨床中PIK3CA基因突變患者有向腺鱗癌轉化的可能性。因此,良好的生物標志物可以有效地提示疾病的演變,必要時需要進一步進行活檢。

目前,NGS 檢測不能對發生表型轉化的患者進行較好的診斷,所以二次活檢非常必要。但是,NGS 檢測有助于明確患者在表型轉化后是否仍存在某個位點的突變,對臨床采取化療還是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報道的兩例患者在初次發生表型轉化時,先后給予不同的化療方案,療效均不理想,如及時給予基因檢測,或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多項研究表明,肺腺鱗癌的惡性程度較高,與肺腺癌和肺鱗狀細胞癌比較,其預后更差,需密切隨訪[17,22-24]。因此,臨床醫師還應密切關注患者的隨訪,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應加強對表型轉化這種罕見EGFR-TKI 耐藥機制的認識,及時發現疾病演變,對于接受EGFR-TKI 治療仍疾病進展的患者應行二次活檢,同時給予NGS 檢測,據此制訂嚴謹的治療方案,以免延誤患者診治。

猜你喜歡
右肺鱗狀鱗癌
惡性胸膜間皮瘤、肺鱗癌重復癌一例
基于深度學習的宮頸鱗癌和腺鱗癌的識別分類
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合并肺腺癌1例
巨大角化棘皮瘤誤診為鱗狀細胞癌1例
肺癌患者胸腔鏡下右肺上葉切除并支氣管成形術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
Polo樣激酶1在宮頸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鱗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128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三維重建在兒童先天性中心氣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姜黃素對皮膚鱗狀細胞癌A431細胞侵襲的抑制作用
右肺四葉變異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