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意義、顯著優勢與現實圖景*

2024-05-03 13:46洪曉儒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發展

洪曉儒

(龍巖學院 師范教育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盵1]這為文化繁榮發展、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著眼于國家發展大局,在“四個自信”的闡釋中,凸顯了文化自信在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中的時代意義。文化自信何以如此重要,因為它是更深沉、更廣泛、更持久的一種自信,能夠維護中國的文化安全,推動各族人民增強民族認同,全方位推動文化交流,著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因此,新時代深入剖析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意義、顯著優勢以及現實圖景,有利于全國人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各國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一、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意義

文化自信是人們對自己國家主流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強烈歸屬感。在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積極指引全黨全社會正確認識中國的主流文化,能夠使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命力,使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自覺維護中國的文化安全,推動各族人民增強民族認同,全方位推動文化交流,著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為社會主義文化的蓬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維護文化安全

新時代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趨于白熱化,西方文化霸權日益擴張,嚴重威脅著中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西方強權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大肆鼓吹“普世文化”,借助多種途徑、方式和手段向世界各國兜售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借此從價值、文化、思想等方面滲透并控制他國他族,對“不聽指揮”“不站隊”的國家實施“分化”“西化”活動。新時代中國怎樣有效抵制西方強權國家文化上的“顛覆”和“滲透”,直接關系到全黨全社會“是否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是否能夠順利建成文化強國”[2]。美國自二戰后在領導全球的進程中,始終將文化外交作為不可缺少的戰略內容,美國中情局始終高度重視境外文化活動,通過在全世界組織國外會議開展“文化外交”活動,此舉在意識形態領域戰勝敵對國家發揮了重大作用。安德魯·N·魯賓指出:“美國需要繼續沿用冷戰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以便順利實現從文化方面戰勝敵人的目標?!盵3]安德魯·N·魯賓的觀點已經非常清楚地傳遞出美國自冷戰時期就已經建構了文化滲透戰略,在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蘇聯及東歐國家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如說安德魯·N·魯賓是基于成功者的視角進行論述,中國學者肖華鋒在《冷戰時期美國文化擴張與滲透》一文中,立足蘇聯視角論述了兵不血刃的文化博弈的結果:“冷戰時期核武器的威脅,使整個世界處于危機一觸即發的狀態,兩大陣營之間的制衡岌岌可危,幾十年冷戰雙方的對峙打破了空間限制,逐漸聚焦于文化對抗和意識形態角力之上?!盵4]肖華鋒認為,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末期的“崩盤”,實質上就是源自“內部引爆”的“不戰而敗”。究其根源在于蘇聯高度內化了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致使在政治思想與經濟發展層面對西方文化價值的皈依,喪失了蘇聯人民對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自信。因此,中國必須高度警惕西方強權國家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權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必須全方位開展主流文化的學習教育,夯實全黨全社會的價值觀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決維護中國的文化安全。

(二)增強民族認同感

文化是民族振興、國家繁榮的精神動力,是最深沉、最基本的力量,是確證人們存在意義和生命價值的精神場所。文化就是人類在能動的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產物,是人類實踐活動本身和實踐活動對象化的產物。因而文化從根本上來看,就是“人的文化”,是人類通過能動性的實踐建構的主觀意義層面的“人化”世界,超越了自然世界,解釋和重構了客觀世界,是安置人類信仰和心靈的共有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認同自我、肯定自我和確證自我的重要基礎。文化作為人類依靠能動性創造出來的產物,具有深刻的實踐性。人類是在特定的社會生產、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中創造文化的,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想要的文化和歷史。因此,所創造的文化呈現出顯著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比較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我們看到的就是絢麗多彩的文化圖景,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相互交織融合,任何民族都創造出了具有顯著標識性的文化。錢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的民族特性,并進一步揭示了“民族就是文化創造的主體”[5]。盡管民族作為主體創造了文化,然而文化和民族之間并非只是單純的被創造與創造的關系。文化一經民族所創造出來,文化所營造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會反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民族,在文化和民族彼此影響、相互涵養的基礎上,人類社會才能夠繁榮發展,才能持續推進民族發展和文化繁榮。在這一意義層面上,民族和文化就是生死相依、一榮共榮的關系,民族和文化的融合統一決定了民族認同、民族自信、文化認同以及文化自信是緊密聯系的有機體。有了文化自信,就會產生民族自信,也就對民族和文化形成高度認同,形成對民族和文化的強烈歸屬感。誠如毛澤東所言:“中國古代文化十分燦爛,我們在對待古代文化時,需要去除糟粕取其精華,這是增強民族自信和推進民族新文化發展的前提?!盵6]毛澤東揭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提高民族自信心上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三)推進文化交流

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對于各民族來說,是相互借鑒、優勢互補促進各自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各民族加強信任、不斷化解各民族矛盾和隔閡的重要途徑,更是不同文化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根基。在社會網絡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場域中,需要以怎樣的態度正確看待異域文化,秉持怎樣的原則推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成為新時代世界各國必須深入審視和考量的重大時代課題。在不同文化的溝通交流中,中國主張堅持包容性、開放性的態度來汲取一切文化的精華,堅持寬容謙和的原則堅決維護不同文化的尊嚴,以此推進不同文化的深度交流。堅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國以包容性、開放性的態度汲取一切文化精華的基礎,我們需要汲取一切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推進自己文化的蓬勃發展。在博采不同文化長處時,中國需要“扎根本土文化”。中國在五四時期,一些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就陷入了“跪著看西方”的可悲境地,喪失文化自信而感嘆“諸事不如西方”[7]。在文化交流中此種“邯鄲學步”并非“汲取”而是“被同化”,是自我毀滅而非自信自強。唯有秉持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國才能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以包容性、開放性的態度汲取其他文化的精華。一個民族真正對自己的文化充滿信心,這樣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能夠以寬容謙和的原則對待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以我獨尊的“文化中心主義”在貶低、輕賤其他文化和民族的同時,實質上也是在貶低自身的精神素養和文明層次,假如將高度文化自信作為“普世真理”,要求其他民族向這一“標桿”看齊,那么這種文化態度就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而變成了文化自傲和文化自負,不利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因此,中國的文化自信是以包容開放、寬容謙和的態度對待其他文化,這樣的文化自信能夠推進世界各國進行友善地、誠摯地文化交流。

(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當前全球正處于深刻的調整變革時期,科技迅猛發展,全球化發展日益深化,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日趨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增強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日益緊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盵1]為新時代提高文化影響力和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沒有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無從談起,只有從內心高度認同自己的文化,才能牢固樹立自己的文化主體地位。這樣獨立自主的文化,就不會人云亦云、左右搖擺,有深厚的文化底氣和不可動搖的文化定力,就能夠為推進先進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動力。中華文化具有濃厚的自信底蘊,正因為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創造出絢麗的文化。強烈的文化自信不僅能夠指引文化發展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也能夠有效指引文化發展避開“暗礁”與“逆流”,這是文化保持強勁創造力的基本動力,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保障。文化是在人類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社會進步和生產發展的不斷推進,文化也隨之動態發展。從這一意義來看,文化自信來自自己文化強勁的創造力,堅定的文化自信為文化創新發展和人們自覺參與文化生產提供了動力源泉。馬斯洛深入探討了人的創造力,自身力量、性格力量、自信、獨立、意志等是創造力的來源,并提出了:“人在高度自信的狀態下,其創造力最強?!盵8]對于文化強國建設來說,當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高度自信時,就會形成并保持對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的高度信心。這種高度自信是中華民族推進文化創新和突破文化發展困境的重要支撐,創造力與自信心彼此推進、彼此砥礪。任何民族如果沒有高度的自信,總是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是無法取得成就的。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汲取了中華文化的養分,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以無比堅定的信心走在康莊大道上,以積極向上的精神走向民族復興?!盵9]新時代需要汲取文化養分,以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顯著優勢

文化自信并非與生俱來,也不會自動形成。文化自信深深扎根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之中,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顯著的優勢,有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理論支撐,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支撐,有中國發展成就的物質支撐,有高度文化自覺的心理支撐,充分發揮顯著優勢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蓬勃發展。

(一)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文化自信的堅實理論支撐,有了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才能深刻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中國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尚未傳入中國之前,一直在被壓迫被奴役的環境中艱難發展。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之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自此中國文化有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科學指引,獲得了向上生長的強大動力,并在異常危險的革命斗爭中逐漸生成了具有頑強拼搏精神的革命文化,其中內涵著“追求人民解放、民族獨立的深沉精神追求”[10]。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走出了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深入推進一系列的文化體制改革,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文化發展。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實踐中達到了高度耦合,堅定不移著眼于中國不同時期的文化發展實際,將科學理論與具體實踐融合統一,進一步科學總結文化實踐,進而凝練和創新出嶄新的文化理論,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夯實了理論根基。因此,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正確指導下,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文化軟實力都得到實質性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也實現了繁榮發展,為新時代全黨全社會合力創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歷史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文明史是像中國一樣從未斷裂,上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中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擁有大量的文化資源。諸如“求大同”“尚和合”“崇正義”“講仁愛”等思想理念深刻蘊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切實反映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民族和國家富強提供了文化滋養,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展艱苦的革命斗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不怕困難、不畏艱辛的革命精神和奮斗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品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這是新時代開展偉大斗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撐和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創造、文化創新的“富礦”,是新時代全黨全社會堅定文化自信的源泉。實踐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凝聚力,支撐中華民族戰勝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一系列困難,以奮力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從發展困局中走出來,在不同文化的互鑒中開辟了嶄新的文化發展新路,使各族人民對民族發展、文化發展和國家發展充滿信心。

(三)物質支撐:中國發展的顯著成就

縱觀世界歷史,一部分沒有悠久文化的國家,因國民對自己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能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追根溯源,是這些國家的物質基礎雄厚,國家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個社會處于良好穩定的運行狀態,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的文明素養和精神境界都較高。反觀一部分具有悠久文化的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滯后、社會不穩定、國家動亂,導致人們的生活困苦不堪,其國民對于自己文化的發展前景普遍持消極態度,極大地消解了文化自信??梢?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國家發展的顯著成就才是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本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物質基礎是文化自信的堅實現實支撐。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發展現實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這是從本質上區別于蘇聯和西方現代化的嶄新現代化道路。中國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發展成就,從物質層面上夯實了人們的自信基礎,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根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不論是從縱向還是從橫向進行比較,都處于良好的發展狀態之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在物質極大豐富中進一步堅定了對民族和國家發展的信心,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心理支撐:高度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源自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認知,也就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就是處于一定文化氛圍中的人們,“對待自己文化時,既不會‘全盤西化’,也不會‘孤芳自賞’”[11]。新時代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時,需要清醒認識本民族文化,全面梳理本民族文化的發軔和發展歷程,深刻把握本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正確研判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向,理性看到自身文化的優勢與缺點。唯有真正透徹的認識本民族文化,實現文化層面的全面覺醒,深刻認識文化在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準確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從內心深處生成強烈的文化自信,能夠主動擔當文化建設的主體責任。高度的文化自覺是全黨全社會形成強烈文化自信的基本條件和思想根基。缺乏高度文化自覺的文化自信是不穩定、不牢固、不堅定的自信,極易出現自信的崩塌。我們黨始終重視文化工作,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科學指引下,正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深刻洞察黨情國情世情,總結和反思文化建設過程的一系列經驗和教訓,科學提煉和不懈探索文化發展規律,不斷增強全黨全社會的文化自覺。高度的文化自覺既是對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深刻認知,也是自覺遵循和理性認知文化發展規律的集中體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探尋到了正確科學的文化發展新路,自覺擔負起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使命。正因為探尋到了中國特色文化發展之路,加之有深厚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底蘊,中華民族才能夠底氣十足地向世界各國彰顯高度的文化自信,以不可撼動的文化自信創造社會主義文化新成就。

三、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現實圖景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12],有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以從容奮發的精神姿態,將文化自信全面轉化為文化創造力和創新力。新時代全黨全社會需要準確把握文化發展規律,自覺承擔文化強國建設的主體責任,向全世界傳播好中華文化。

(一)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創新是民族發展和國家繁榮的直接推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中,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盵1]新時代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都需要堅定不移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發展。一是全面激發全黨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創新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需要加強文化創造、文化創新力,堅持“雙百方針”和“二為思想”,凸顯“三種文化”和“兩創”,著力引導全社會形成新型文化消費模式,著力推進新興文化業態的蓬勃發展,全面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創新力。二是以數字賦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離不開守正創新精神,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發展情況,通過數字賦能提高文化生產水平,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推進文化資源向“故事化”“場景化”“符號化”轉化,供給優質的賦能數字文化產品,推進賦能特色文化產業的整體性發展。三是以整體性創新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植根中國土壤、著眼國際前沿,精準定位學科根本問題,齊心協力應對人類共同的文化挑戰,依托科研組織形式的系統創新,整體提高學術研究的創新能力,創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原創性文化成果,著力建構中國文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全方位保障中國文化安全,在推動人類文化進步和世界文化發展中貢獻中國力量。

(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在于人民,需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創作導向,優化和調整文化資源的科學配置,將人民滿不滿意視為檢驗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準。一是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增強人民的文化幸福感和獲得感。新時代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政策由過去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轉變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13],文化產業發展的高質量將更加顯著,世界性、科技性、質量性、人民性等在文化發展中將集中凸顯出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需要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精神的滋養,著眼于文化產業全面服務人民的原則,要依托高質量的文化作品、多元化的闡釋方式來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立足“大文化”[14]發展原則,形成共建共享、社會參與、政府主導的文化發展格局,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產業屬性與意識形態屬性之間的關系,建設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創新引領性的文化項目集群,推動各地區、各領域文化的協同發展。二是通過增強效能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有溫度、有內涵、有品質。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構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與均衡性,有效配置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把握優秀文化產品與民族文化生活、地方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此外,著力破解公共文化服務中制約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績效問題,深刻認識“績效路徑”“高質量政策目標”“現代性內涵拓展”的目標任務,科學確立現代性內涵,精準制定文化政策目標,探索高效配置績效的路徑,著力生成三位一體的“內置循環”格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性發展。

(三)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需要通過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全方位、立體式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這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題中之義,也是對外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任務。中華文明的傳播和中國形象的塑造都需要依靠健全完善的傳播體系,需要著眼于戰略布局和頂層設計,加強國際輿論引導力、中國話語說服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來提高國際傳播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盵1]我們黨第一次把國際傳播能力與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放在一起來全面闡釋,凸顯了文明因互鑒、交流而更加豐富多彩。

一是堅持中國的世界觀全面構建國際敘事體系。通過國際敘事體系的構建,以中國的世界觀為國際敘事體系的理論遵循,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際敘事體系的內容架構,以立體復調格局為國際敘事體系的可行路徑,徹底打破傳統“傳而不通,通而不受”[15]的文明傳播困境。增強國際敘事話語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著力向世界各國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傳播效能,使中華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著眼于中國文化發展實踐,創新融通國內外的新表述、新范疇和新概念,用好用活中華文化資源,借助公民敘事引發世界人民的共情感,依托市場敘事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影響力,通過國家敘事彰顯中國政府的良好形象,全方位展示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標識,深挖和體現中華文化中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意蘊,深刻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和特征,使世界各國更好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和中華文明。始終將文明傳播置于國家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地位,通過中國話語的整體傳播、國家形象的全方位樹立,加深傳播力度突破文明認知偏見,促動多元文明的深度交流,著力增強國家話語權,多層次、多領域提高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二是向世界立體式、全方位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立足中國形象“可信”的主基調,充分展現中國形象的權威感、公信力和真實性,依托切實有效的傳播手段,將中國的“可愛”形象“魅力化”和“人格化”,通過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將“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示出來,實現對“可信、可愛、可敬”的凝聚式再造,實現全球文明的跨時空傳播共情。借助中華文明的展現和塑造來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使“中華文明的觀念形態文化與物質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達到融合統一。中華民族向來具有深沉的世界情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既要將目光聚焦于本民族,還要關照全人類、全世界,需要立足全人類共同價值創作更多體現中國價值觀念的高質量文化作品,實現中國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高度耦合,采取融通國內外的精準傳播形式,依托“分眾化、區域化、全球化”的表達方式更好地傳播中華文明,全方位提高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發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們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誰遠誰近?
多元民族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