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調研 有效遷移 細化與比較

2024-05-03 16:47梁學勤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遷移細化比較

梁學勤

摘要:小學數學中“商中間有0小數除法”是學生的易錯點,既有整數除法學習中遺留下的“老病根”,又有因為小數點介入而引發的“并發癥”。教師應該俯下身子,針對真實學情進行深度調研,分析其根源,采取進行有意義的遷移、扎實有效的細化、鞏固意義上的比較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數除法;遷移;細化;比較

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有兩類問題需要注意,一是由于舊知鞏固不扎實出現的老問題,稱之為“老病根”;二是經驗遷移不得力出現的新問題,這些可統稱為“并發癥”。兩類問題互有聯系,并且在學生的練習中反復出現?!袄喜「备涣?,“并發癥”就會連續出現。深刻調查學生出錯的原因并對癥下藥很有必要,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預判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抓住學困點,辨清出錯類型,并探究出針對性強的方法、策略和路徑,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力[1]。

一、問題和困惑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小數除法中涉及到商中間有0的問題。與商末尾有0的問題相比,學生更容易在商中間有0的計算中出錯,有的弄不清算理,有的糊涂于算法,有的是整數除法中遺留下來的問題。還有的學生因為多了個小數點,碰到“商中間有0小數除法”就頭疼,過往的經驗無法有效遷移,數位上稍不注意就會出錯,就會引發新問題。

二、調查與分析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整體解決“老病根”與“并發癥”,必須建立在學生真實學情的前測上,以便后續對策有依據,有針對性。我們選擇四年一班與四年二班共90名學生進行前測。商中間有0整數除法的正確率遠遠大于商中間有0的小數除法(見表1)。

那么,出現如此明顯差異的現象根源是什么呢?是學生粗心大意,還是算理與算法的遷移不夠呢?為此我們進一步深入到一些細節之中進行調研,抽取了部分學生的豎式計算草稿,發現商中間漏0的學生比比皆是。

探究學生如此豎式計算背后的原因很有必要。于是,我們從問卷測試過渡到深入訪談,從更細微的層面梳理學生出錯的原因。訪談分三步走(見表2)。

訪談中得知,優等生的想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除法平均分”。他們做過太多“把算式按商的位數分一分”的試題。這樣的試題實際上就是強調商是幾位數的問題,即商是幾位數是有規律可循的,不能因為小數點的介入而少一位或者多一位。相比較而言,學困生的想法是錯誤的。顯然,“夠了才能分”不是除法(包括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本質屬性。事實上,除法的本質是平均分,每次把余數的計數單位變小合并到下一個數位繼續分,“商中為什么會有0”是與平均分有關系的。對于那些本身對除法核心概念理解不透徹的學困生而言,“老病根”自然會延續到“并發癥”中?!皦蛄瞬拍芊帧边@種觀念導致的就是“被除數一定要大于除數”。這樣的慣性思維“害人不淺”———學生碰到“被除數比除數小”時就覺得茫然無措,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計算。

我們還訪談了那些喜歡估算的學生。商中間有0的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之所以前者正確率高,是因為整數除法中學生將估算運用得特別熟稔,但在小數除法中,估算不頂用了,稍不小心就會出錯。比如面對2568÷24,估算能力較強的學生一眼可以看出最高位在百位,如果學生忘記了中間補0,那么17這樣的結果與估算相差太大,學生肯定會回頭檢查,最終通過補0形成正確答案。但是面對16.2÷15這道題,理所應當添加0也罷,粗心大意漏掉0也罷,不影響估算的結果,由此出現大面積的錯題成為常態??梢?,小數點的出現,對學生的慣性思維形成沖擊,增加了運算的復雜性,引發了新問題,“老病根”與“并發癥”同時存在。

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分析教材。教材的編排蘊涵著極強的結構性和邏輯性,它由一個個知識點按照一定的知識序列排列組成[2]。但是教材畢竟是靜態的,而且因為篇幅限制,諸多邏輯空白并未呈現出來,而這需要教師去發掘并填補。如果教師疏于這方面的探究,也有可能會給學生造成誤解及負面影響。

比如,下圖中的內容就需要教師左右勾連,進行細微意義上的甄別及引領。很多學生看到12.6÷12的豎式后,誤以為第二步中的60是一次性移下來的,這也是“不夠就移”思維定勢的體現。如果教師不用心強調,不通過更多的練習進行舉一反三或者舉三反一,那么學生就會把這種誤解遷移到其他試題的計算之中,由此錯題的出現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策略與思考

既然造成錯誤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那么,重新審視學生與教材以及重構教學的新框架就是大有必要的;既然“老病根”是因為整數除法學得不扎實所導致,那么以跨單元與整體教學的姿態回到過去重溫舊知,進行有意義的遷移、細化與比較,剔除學生思維中僵化與定勢因子,就更是必要的。

(―)遷移:算理、算法一脈相承

所謂“遷移”,即在新舊知識聯接點對學生加以點撥,即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3]。學生遷移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此及彼的追問、換位思考的逆問,需要前后貫通、勾連,進行更深處的沿徑探源。真正高質量的遷移必須是“有根”的,即把已有的方法、經驗運用到未知的學習中,正所謂:“由根生干,由干生枝?!?/p>

就除法的本質屬性而言,所謂的平均分,就是豎式中分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哪一位不夠商1,就在那位上商0。這一點,無論是整數除法還是小數除法,都是不變的,這樣的算理、算法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如果學生對此理解不透徹,教師就應該通過復習舊知,通過一些試題的訓練再次強化除法的意義。

教師出示兩道整數除法算式:①912÷3,②1260÷2,組織學生自主完成計算,并說說商中間的0是怎么來的。優等生可能會很快回答出來,但學困生則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教師直接出示以下豎式圖幫助學生理解之所以寫0的原因。

上圖既有較為細致的過程,又有簡化后的過程,簡潔明了。通過對比,學生厘清了其算理與算法,明白了商中間0的來歷。這為學生學習小數除法起到承上作用。接下來,出示算式12.6÷12,從整數除法過渡到小數除法,形成承上啟下———學生自然而然地遷移運用整除除法的方法去解決小數除法問題。這里遷移發揮的是正遷移作用,而非負遷移,因為學生做到了兩者之間算理、算法上的一脈相承。

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完成12.6÷12一題后,教師進一步追問:“假如把小數點繼續往左移一位,結果會如何呢?”請仔細觀察下圖中的三個豎式。

通過更為細微的對比,大部分學生已經發現了三個算式的相同之處,那就是不論什么“位”上的0,哪怕計數單位不同,但其產生的過程和方法是永遠不變的———凡是某個數位上的數不夠商時就補0。這是除法的本質意義,是解決任何題型都繞不開的。這樣的舉一反三,促使學生完成了有意義的遷移,其效果事半功倍。

(二)細化:改變“不夠就移”的做法

1.細化板書,消除負面影響

上文中那個學生誤以為第二步中的60是一次性移下來的。教材豎式過于簡單,對于學困生而言,會造成理解障礙。為此,我們“由粗到細”,進一步細化板書,將原來簡單的一個豎式變為能夠充分顯示其細微過程的三個豎式??梢岳么笃聊粍討B演示其細微的過程。

教師引領學生用醒目的顏色劃出其中關鍵的步驟及重點,尤其表示出哪個數移下來了,厘清哪個地方是商0還是移0。當學生理解到這兩點后,對所謂的“先商0而后移0”的理解就顯得水到渠成。

2.細化過程,破除思維定勢

數學學習中的思維定勢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尤其是學生對數學核心概念理解不透的情況下,其負面作用更大?!安粔蚓鸵啤边@樣的思維定勢就是這樣,就是造成學生漏0現象的原因。因此,想方設法破除定勢,幫助學生形成理性與科學思維,應該成為解決小數除法中“老病根”與“并發癥”的一個重點。我們的做法是細化教學環節,引領學生針對最后一個豎式對如下三個問題進行充分討論,最終達成共識。

一是“商中0來自何方又去向何處”的討論。教師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在此基礎上,剔除不成熟的說法。以下是兩種比較理想的說法:

生1:我認為商中0是這樣來的:6移下來是為了細分,分成6個0.1,而這是不夠分成12份的。既然不夠分,那么其分的結果就應該為0。

生2:關于0將去向何處,我是這么理解的:既然6個0.1平均分成12份最后的結果是0個0.1,按照0乘以任何數都是0的法則,我們只能理解為沒分走,所以這里的0可以省略。

二是“豎式中的60可以一起移下來嗎”的討論。針對“可以移下來”與“不能移下來”,教師組織兩方學生進行辯論。一種意見認為既然結果是不變的,那么完全可以移下來;另一種意見認為不能一起移下來,應該先移6,接著移0。其理由是十分位與百分位不同,直接移動的結果會造成中間的0沒有補上,少了平均分0.6的這一步。畢竟,商中的0意味著十分位而非百分位。一位一位向下平均分,看似啰嗦,但必須遵守,這正是數學學科必須講究嚴謹精神的象征。

三是“如果商中這個0不補會造成何種影響”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理解到僅僅漏了一個0,5個0.01就變成5個0.1,1.05與1.5可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梢?,0所引起的數位之差,不可小覷。

如此,通過上述三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對“不夠就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是隨意就移,而是在補0的基礎上才移;學生也理解到,有些豎式省略了分0.6的過程,但頭腦中不能省略,做題時不能怕麻煩,盡量寫清每一步,關注到每步先后順利,這樣就能夠避免錯誤,有效杜絕作業中的失誤現象。

(三)比較:明晰“加與不加”的區別

比較中尋方法,比較中找規律。以比較為手段的思維方式,既是打破思維定勢的需要,又是解決“老病根”與“并發癥”的需要。商中間有0的小數除法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把漏掉0或者不應有0卻補上了0的錯題呈現出來,同時呈現正確豎式,兩兩比較,引領學生明晰“加與不加”的區別,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厘清相關概念,加深正確解題步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整體解題能力。

分析中,教師發問:“這個豎式的商中間為什么不能補0?”引領學生看一看商中的數位與下面的數位是不是有錯位,是否有對應分的過程,學生自然而然明白問題出在哪里。教師應該多多出示這樣的比較題型,通過細微的捕捉,“比”出問題的根源所在,“比”出正確的步驟,順利地解決“老病根”與“并發癥”。

通過上述三環節,學生在“商中間有0小數除法”的練習中提高了正確率。實踐證明,商中間有0小數除法的學習中,必須找準問題,分析根源,緊扣學情,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對策,如整體把握,結構性遷移,真正厘清其中的內在機理,既防止“老病根”復發,又把“并發癥”解決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 薛正檜.在經驗中學習:以“0除以一個數”教學片段為例[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22(Z1).

[2] 王龍彪.“老病根”還是“并發癥”:商中間有0小數除法問題調查及對策[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23 (Z2).

[3] 黃姍姍,陳靜.合理遷移讓計算學習自主發生:“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1).

編輯/趙卓然

猜你喜歡
遷移細化比較
中小企業重在責任細化
“細化”市場,賺取百萬財富
“住宅全裝修”政策亟需細化完善
淺析遷移規律在足球教學中的影響
現代人類遷移與信息、文化流動的雙向不對稱現象
同曲異調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比較
運用遷移學習規律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