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水文文化建設現狀及建議

2024-05-04 17:25劉志凱趙喜富邢先雙
山東水利 2024年1期
關鍵詞:水文站水文建設

劉志凱,趙喜富,邢先雙

(山東省水文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河流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發源地,水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3],是歷代水文工作者在長期水文實踐中積累的精神財富,是水文事業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水文行業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1 山東水文文化建設現狀

山東,地跨黃淮海三大流域,水系發達,河渠密布,庫塘眾多,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山東入海,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南四湖、東平湖點綴其中。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復雜的水系條件為水文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公元前645年,齊國名相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就對水性有詳細論述。1886 年,煙臺猴磯島設立第一個雨量站[4],開始正式水文記錄。1915 年后,在大清河南城子、泗河金口壩和大榆樹設立了山東省第一批水文站,觀測水位和流量。1953 年,原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濟南一等水文站改稱山東水文分站;1956 年,山東水文分站改編為山東省水文總站,至今已有70 余年。

近年來,山東全面加快水文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全省水文基礎設施全面躍升,基本構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水文監測網絡體系。百年水文站、水文展廳、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等一批水文化項目相繼建成,水文文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1.1 體制機制逐漸形成

組織編制全省第一個水文文化建設規劃綱要,即《山東省水文中心2020—2023 年水文文化建設規劃綱要》。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后基本明確了水文文化職能部門,水文文化建設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1.2 工程文化初步融合

結合全省水文設施工程建設實際,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不斷提升水文設施工程的文化內涵、文化品位。組織開展第一屆、第二屆水文設施與水文文化有機融合典型案例評選,并對后營、戴村壩、四女寺閘水文站與大運河文化,南陽水位站、莒縣、臺兒莊閘水文站與區域古城古鎮古村文化,書院水文站與儒家文化等進行了有益探索。

1.3 載體建設持續完善

經水利部認定百年水文站1 處,先后建成國家級水情教育基地1 處、省級水情教育基地1 處、省級科普教育基地3 處、省級節水宣傳教育基地1 處,市級科普教育基地7 處。依托全省豐富的科普教育基地,通過組織各類活動,不斷加強水文知識的普及和水文對外的宣傳推廣。

1.4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結合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重大節慶活動等,組織以水文文化為主題的征文、書法、攝影作品創作和展覽展示;開展“綠水青山·巡河有我”“關愛山川河流”“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水文特色活動;舉辦經典誦讀、文化講座、道德講堂、文藝匯演、水文成就展等文化系列活動。

1.5 文化成果日益豐碩

編輯出版《山東省水文事業志》,詳細記載了山東省水文事業的歷史發展概況、機構沿革、站網布設、水文測驗、情報預報、試驗研究與科技成果、職工教育、人物傳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自2007 年開始每年編寫《山東水文資料年鑒》,為水文測驗留下寶貴歷史資料。編寫《山東水文》《青島水文》《沂蒙水文》等內部刊物,以及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鳶都水文人》,系統總結工作經驗,形象展示了山東水文人的風采面貌和山東水文文化。

1.6 精神文化凝心鑄魂

近年來,山東水文人緊跟時代發展、追蹤社會需求,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積極服務水利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了“創新、敬業、求實、奉獻”的山東水文精神文化,為水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2 存在問題

2.1 文化資源家底不清

山東是文化大省,16 個市的區域文化各有特色,資源豐富。由于歷史原因,加之缺乏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觀念,過去一段時間水文的“老物件”“老書籍、報刊、文獻”等資料保存不善,水文歷史遺跡遺產流失。對涉及水文的各類歷史與現代人文思想、制度規范、經濟活動、科技成果、文學藝術、遺跡遺址等文化資源沒有進行系統性地梳理和普查。對水文文化原始資料研究分析不夠,水文歷史文化挖掘的廣度、深度有待進一步深化。

2.2 頂層設計不夠健全

在水文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制度規劃,整體頂層設計不足,各市往往各自為政、單兵作戰,面上發展不均衡,流域文化與區域文化結合不緊密,缺乏“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統籌規劃指導。文化品牌亮度不夠,水文標識及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等未成體系;文化建設的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高。

2.3 文化融合不夠密切

由于對區域歷史文化了解不透、認識不深,導致水文文化與區域文化契合度不高,水文設施工程文化特色不突出,水文標識不顯著,服務產品包裝展示不豐富,創新性和多樣性還有不足。全省水文站點建設大多采用典型設計,缺乏特色和亮點,未能有機融入區域生態圈、景觀圈、人文圈。數字技術和水文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尚需進一步探索。

2.4 資源投入相對不足

相比水文業務等工作,水文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穩定持續的經費投入,短時間內成效不顯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水文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的精力相對較少,水文文化建設專項經費難以保障?,F有從業人員絕大部分為水文專業技術人員,缺少與文化建設相關的專業人員,更無文化建設專職人員,水文文化人才隊伍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2.5 文化成果不夠豐富

反映水文實踐、弘揚水文價值、展現水文風貌的文獻圖書、特色動漫、音視頻等原創文藝作品、文化交流活動較少。近年來的《山東省水文事業志》未及時組織續編。水文服務產品不夠豐富,形式相對簡單,創新性、針對性不強。

2.6 宣傳推廣力度不大

宣傳載體不夠豐富,新媒體利用不足,缺乏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深度宣傳。水情教育基地、水文科普基地、文化展廳等文化基地開放度不高,社會公眾對水文文化的認知度和關注度還不高。行業品牌、先模人物、典型榜樣挖掘不夠、提煉不足、宣傳推廣力度不大,未能有效發揮引領帶動和示范輻射作用。

3 意見建議

3.1 加強頂層設計謀劃

1)全面摸清水文文化家底,組織精干力量收集、檢索書籍資料,運用實地走訪、座談交流、調查問卷等方法,積累豐富的水文文化家底原始資料。開展水文文化資源普查與研究,編制《全省水文文化資源名錄》,建立水文文化資源數據庫。

2)制定水文文化建設規劃,結合地域特色、行業特點、時代特征,編制2023—2025 年水文文化建設規劃綱要。充分利用全省區域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水文歷史文化、思想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品牌。

3)建立水文文化建設工作機制,適度整合全省水文系統文化資源、人力資源、宣傳資源,成立水文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加強工作調度、業務指導和服務協調,充分發揮垂直管理的體制優勢,統籌推動水文文化建設工作。

3.2 構建教育傳承體系

1)編寫出版水文史志,啟動《山東水文志》資料長編、大事記編選等前期準備工作。依托水情信息系統超融合平臺,推進水文史志數字化建設,提高其影響力。

2)全力做好百年水文站認定工作,深刻認識加強百年水文站的保護和宣傳、挖掘其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提高全社會水文工作認知和保護意識的重要意義,指導具備條件站點做好申報準備工作。

3)培育和申報各類科普教育基地,鼓勵各地將水文站建設與水文科普宣傳相結合,探索建設開放式水文站。做好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和山東省水情教育基地建設和申報工作。

3.3 深化文化工程融合

1)突出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內涵,搶抓現代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和水利工程配套建設水文設施機遇,結合區域文化特色,堅持“一站一策”,推進規劃設計與人文、歷史、生態、景觀、文化等有機結合,將每一處水文設施工程建設成獨具風格的文化藝術精品。

2)做好結合文章,水文文化建設注重與水文設施建設目標和科普教育相結合,不斷推進水文設施建設的目標層次,提升水文建設的載體和平臺;注重與周邊建設相結合,體現整體自然效果,展示水文服務社會、融入社會的“大格局”;注重與測站特色相結合,通過各種有效載體彰顯測站文化特色,豐富測站文化內涵。

3)開展案例征集,組織開展水文設施與水文文化有機融合案例推選和示范推廣等工作,彰顯水文設施工程的文化內涵,發揮水文設施工程在水文文化建設中的示范作用。

3.4 拓展傳播展示渠道

1)加強推廣普及,以科普教育基地、百年水文站、水文主題公園等為依托,兼顧知識性與互動性,設立水文開放日,有條件的定期對外開放,擴大普及推廣面。

2)加強融合傳播,結合重要傳統節日,開展水文文化主題展覽展演活動。充分運用魯水智眼—VR 系統,設置水文“云展館”“云展覽”。鼓勵支持省內主流媒體和社會機構等開展水文文化專題宣傳,策劃推出專題宣傳片、紀錄片、口述水文故事、公益廣告等,發揮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特點,豐富傳播手段。加強與其他領域的組織、科研機構等合作交流,共同開展宣傳活動,提升公眾對水文文化的認知度和關注度。

3)加強品牌引領,打造一批“叫得響、擦得亮”的工程品牌、榜樣品牌、文學藝術品牌、活動品牌等水文文化品牌,推動文化品牌創建帶動黨建、業務、宣傳品牌創建,擴大水文文化影響力。

3.5 健全運行保障機制

1)加大資金投入,爭取水文文化建設專項經費,積極吸引、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投入水文文化建設項目,通過項目資助、提供服務和捐贈等形式不斷拓寬水文文化資金渠道。力爭設立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探索開展水文設施工程建設項目的文化保護利用規劃、評估、論證工作,做到??顚S?。

2)加強交流合作,加強與省內外文化研究機構的聯絡,互通信息,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密切與致力于水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民間人士的聯系,借助外部資源進一步挖掘水文文化。

3)強化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作用,組織離退休干部編纂水文志、講述水文往事等。加大對文化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通過招聘、培訓等方式,優化水文人才隊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的水文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參考文獻

[1]千析,徐騰飛,田世民,等.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思路及舉措研究[J].中國水利,2023(9):63-66.

[2]許詩丹,任棐,田世民,等.國內外水文化研究對比與思考[J].人民黃河,2022,44(Z1):36-37,41.

[3]武甲慶,王豪,趙新,等.山東筑實筑牢水旱災害防御基礎打好打贏臺風暴雨洪水攻堅戰[J].中國水利,2021(15):8-11.

[4]宋繼峰.貫徹落實水文條例全面提高服務水平[J].山東水利,2007,(6):1.

猜你喜歡
水文站水文建設
2022年《中國水文年報》發布
SL流量計在特殊河段的應用——以河源水文站為例
水文
水文水資源管理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水文
郭家屯水文站單斷沙關系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