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的應然之舉

2024-05-04 16:55錢劍波
語文世界(小學版) 2024年5期
關鍵詞:李大釗革命文本

錢劍波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選編的革命文化類課文有三十多篇,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認真研讀文本,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努力達成革命文化類課文的教學目標。

一、接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把接引式學習運用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主要是針對該類文本與學生在時間上、情感上存在著距離,因而學生在閱讀尤其是自主學習中,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鳴都難以實現。教師需要根據文本內容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在課前進行預判,設計學習單,幫助學生走進文本,實現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的目的。

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無論是文章內容還是寫作背景,都遠離學生當下的生活,給學生帶來了嚴重的隔膜感。對此,教師可以根據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結合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的閱讀能力,設計如下學習單。

學習單導語:如果你以“中國共產黨創始人”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李大釗的名字被列在前面,但是我們在學習《開國大典》一課中,卻沒有看到李大釗的名字,那么這位中國共產黨的杰出代表去了哪里呢?他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一篇回憶錄中把我們關心的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讓我們進入課文學習,去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品質。學習單內容:1.認真讀課文,抓住時間節點、事件和值得關注的外貌、神態、言行,梳理課文內容。2.搜集、交流與整理資料:(1)關于李大釗的資料;(2)1927年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3)李星華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3.你能想清楚李大釗當時為什么不離開北京的理由嗎?

這樣的學習單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針對文本采用倒敘方法,讓學生按時間順序自主閱讀,梳理李大釗從被捕到遇害的經過,對當時發生的事情有個清楚的了解。既承接了此前學習過的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又引向了本單元學習體會人物品質的學習目標。第二部分搜集資料是學生此前多次學習訓練過的,此處讓學生圍繞關鍵詞搜集資料,避免出現資料過多、過濫的情形,并且指向了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這一新的要求,尤其是在“1927年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資料搜集中,需要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取舍,主要看1927年5月以前發生的重大事件,此后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很多,但對加深課文理解幫助不大。第三部分主要是從另一個角度回答導語中提出的李大釗去了哪里這一問題。當學生完成上述學習單的任務,就基本上消除了與文本之間存在的隔膜感。

二、體驗,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

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學生對文本表達的情感難以產生共鳴時,教師需要創設多種體驗情境,讓學生沉浸在文本語境中,受到革命精神和品質的感染與熏陶,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首先是在角色轉換中代入體驗。在革命文化類課文學習中,為了消除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上的距離感,學生可以把自己當成文本中的某個人物,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觀察、去傾聽、去思考,體驗人物應有的情感,走進文本深處,接受革命傳統、革命文化和革命思想教育。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少年周恩來,再從周恩來的視角去看1910年在東北奉天(今沈陽)發生的事情,尤其是在租界里看到那個丈夫被壓死的婦女不僅得不到巡警的幫助,反而還被巡警訓斥。此情此景,教師讓學生想一想作為一個中國人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化身文本中的人物,就有了明顯的代入感,說起人物感受就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很貼近,甚至能結合當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談感受。這樣的角色轉換能夠為學生深入理解周恩來立下的偉大志向打下基礎。

其次是在想象畫面中生成體驗。革命文化類課文在表達中同樣有大量留白,為學生展開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文本留白,讓學生想象具體的畫面,推動對文本內容與情感的深入理解與體驗。仍以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少年周恩來在租界的巡警局門前看到的情形中,有“只見人群中有個女人正在哭訴著什么”“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外國人,反而訓斥她”。其中“哭訴什么”“訓斥什么”都是文本留下的空白,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此時此刻,那個丈夫被軋死的婦女哭訴出來的話語有哪些?那個中國巡警訓斥哭訴婦女的話語有哪些?學生轉換為少年周恩來的角色,就能感受到“中國不振”的真實情形,就能想象出這些留白中的畫面:那個婦女早已哭啞了嗓子,一遍又一遍地強調她丈夫挑著擔子走在大街的一邊,洋人的汽車從后面直沖過來就把人給壓死了,一點人性都沒有……那個中國巡警居然扯著嗓子吼道,別在這兒哭喪啦!這里是你們這種人來的地方嗎?被洋大人撞死了算你倒霉……這樣的想象畫面中,雖然出場的僅是兩個中國人,但充分顯示在洋人的租界里,沒有中國人說話、做事的權力;這樣的體驗對一個中國人來說既令人痛心,又是奇恥大辱。

再次是在創設情境中沉浸體驗。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音頻、圖片、視頻等資源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潤物無聲的功效。還以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那時的中國,僅僅是少年周恩來看到的這一個地方是這樣嗎?接著配樂講述并用課件呈現:公園門口豎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人力車夫穿上類似囚服的服裝為洋人服務,圓明園被搶劫一空……這些都說明那時候洋人在中國土地上耀武揚威,少年周恩來看到的僅僅是一角。學生對“中華不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提問,促進學生思想的躍升

從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看,革命文化類課文的學習是要促進學生思想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發展學生思維,善于借助高品質問題的引領,讓學生真正把握文本中蘊含的價值。

如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主要寫了毛澤東在得知愛子毛岸英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后,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將毛岸英安葬在朝鮮的艱難選擇,表現出毛澤東常人的情感和偉人的胸懷。這種常人與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促進學生思考:“兒子犧牲在抗美援朝前線,毛澤東感到無比悲痛的原因有哪些?這些悲痛集中指向希望還能夠見見兒子的遺骨,這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也不會有人反對,但毛澤東最后為什么‘打消了這種念頭呢?”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深入研讀課文,在探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中,能夠真切地感知毛澤東作為一位父親,在失去愛子后無比悲痛,傷心不已,一次次、一遍遍地回憶與兒子有關的往事,這體現的就是常人的情感;在探尋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中,能夠體會到毛澤東從全局考慮,從更多犧牲在朝鮮前線的烈士考慮,忍住悲痛和不舍之情,作出了將兒子安葬在朝鮮的決定,這就是偉人的胸懷。這樣的體驗與感受,能夠讓學生的心靈經歷一次深刻的教育。

總之,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使之成為學生人生成長的動力源泉。

猜你喜歡
李大釗革命文本
李大釗《青春》
與李大釗一起就義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釗
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英勇就義前后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