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汶口文化背壺的分布與擴散

2024-05-04 14:42劉洋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4年5期
關鍵詞:擴散分布

劉洋

摘 要:背壺造型獨特,是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物之一。自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開始出現一直沿用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背壺的分布范圍基本與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圍一致。大汶口文化背壺因素與周邊地區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有一定交流。

關鍵詞:大汶口文化;背壺;分布;擴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29

大汶口文化是以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發掘而命名,距今6100~4500年,延續1600余年①。欒豐實先生將大汶口文化分為共三期六段十一小段的意見較具代表性。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在早、中、晚階段有所變化,分多個地方類型。早期階段分王因類型、劉林類型、紫荊山類型,中期階段分大汶口類型、花廳類型、呈子類型、北莊類型和五村類型,晚期階段分西夏侯類型、趙莊類型、陵陽河類型、三里河類型、尚莊類型、楊家圈類型和尉遲寺類型②。大汶口文化全盛時期大致分布于今山東全省、蘇皖兩省淮河以北和豫東的廣大區域。

背壺是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物之一,造型獨特、變化敏感,時代特征十分鮮明,對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分布、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作用。

1 背壺的分布

背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一直沿用到大汶口文化晚期,部分遺址持續使用到龍山文化早期。其分布范圍在不同的時期有所變更,大致與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圍一致(圖1)。

1.1 大汶口文化中期

大汶口文化中期出現背壺的遺址主要有大汶口類型的大汶口遺址③、崗上遺址④、野店遺址⑤、西夏侯遺址⑥、六里井遺址⑦、西公橋遺址⑧、建新遺址⑨、周河遺址等⑩;花廳類型的花廳遺址k、大墩子晚期墓地l、萬北遺址m、梁王城遺址等n;五村類型的焦家遺址o,五村遺址等。呈子類型、北莊類型未見或少見背壺。

以典型遺址為例:大汶口遺址共出土背壺35件,主要有Ⅰ式背壺,如M81∶8,口近直,短頸,橢圓腹,平底,寬帶式雙鼻;Ⅲ式背壺,如M98∶13,中矮頸,寬圓肩,形態肥碩渾圓。西夏侯遺址共出土背壺13件,主要有Ⅰ式圓肩背壺,如M6∶11,頸較長,高體深腹,腹上部較圓鼓。野店遺址共出土背壺1件,Ⅰ型背壺M35∶3,喇叭口,斜頸,圓肩,腹部長圓,下作小圓底?;◤d遺址共出土背壺6件,如M20∶49,侈口,高頸,深弧腹,平底;如M4∶25,侈口,高頸,寬弧肩,深折腹,平底。大墩子墓地出土背壺2件,M9∶11和M14∶7,喇叭形口,瘦長、鼓腹,尖圓底或小平底。萬北遺址出土背壺1件,M17∶4,侈口,直頸,弧腹,平底。

總體來看大汶口文化中期背壺出土數量較少,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大汶口類型和蘇北花廳類型的遺址中。從數量來看,大汶口類型要多于花廳類型。大汶口類型出土的背壺又集中在大汶口遺址和西夏侯遺址中。背壺均出土于墓葬之中,居址、灰坑中少見。

1.2 大汶口文化晚期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背壺的遺址主要有西夏侯類型的西夏侯遺址、大汶口遺址、野店遺址、西公橋遺址、建新遺址、崗上遺址、六里井遺址;趙莊類型的趙莊遺址;陵陽河類型的陵陽河遺址p、大朱家村遺址q、大范莊遺址r;尚莊類型的尚莊遺址s;尉遲寺類型的尉遲寺遺址t、河南鄲城段寨遺址u、商水章華臺遺址v、周口地區煙草倉庫w等。三里河類型、楊家圈類型未見或少見背壺。

以典型遺址為例:大汶口遺址共出土背壺49件,主要有Ⅳ、Ⅴ式背壺,修長瘦削,頸部變長,肩部變窄。如M117∶60,口大,略呈喇叭形,寬圓肩,深腹,雙鼻間腹壁較平;如M25∶28,口呈喇叭形,寬圓肩,瘦長,深腹,雙鼻間腹壁較平。西夏侯遺址共出土背壺54件,主要有第3段、第4段的長頸有肩背壺,第5段的長頸窄肩背壺,第6段的瘦體背壺;野店遺址出土背壺14件,主要有第8段的Ⅱ型2式背壺,第9段的Ⅱ型背壺,第10段的Ⅳ型背壺,此時背壺形體更瘦,頸部更長,肩部幾近消失,如M51∶18,全器瘦高,喇叭口,細頸,圓肩,前腹微弧,后腹平直。大朱莊遺址共出土背壺37件,背壺頸部由矮向高發展,肩部則趨向窄而斜,如M26∶60,圓唇,侈口,鼓腹,腹最大徑居中。大范莊遺址是出土背壺最多的地點,共284件,但背壺均小型化、明器化,作瓶形,如M18∶1,寬口沿外侈,鼓腹,平底。尚莊類型采集1件,采∶9,直口,高頸,弧肩,瘦腹,器前部略鼓。尉遲寺遺址出土9件細長頸,圓弧肩瘦體背壺,如M317∶14、M317∶19,細長頸,頸、腹交接處凸起而形成圓弧肩,下腹壁內收,平底。

總體來看大汶口文化晚期背壺數量增多,主要出現在西夏侯類型和陵陽河類型中。陵陽河類型中又以大范莊墓地出土數量最多。此階段背壺仍主要出土于墓葬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范莊墓地26座墓中,三分之二的墓葬都出土背壺,背壺占出土陶器總數的五分之二,有6座墓隨葬背壺超過30件,這些背壺形制較小、燒制火候低、制作粗糙,應為專門制作的明器x。

1.3 小結

背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出現,一直沿用到大汶口文化晚期,最早出現在大墩子晚期墓葬之中,最晚出現在臨沂大范莊墓地中y。背壺的演化趨勢可歸納為:頸部從矮到高;肩部由溜肩依次變為寬圓肩、圓折肩、折肩,最后肩部趨于消失;腹部從兩側略不對稱、一側略小,變為一側扁平;最大徑漸次上移,即由居中至偏上,再到肩部;整體則從瘦長型到肥碩型,再向細長型發展(圖2)z。

大汶口文化中期背壺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和蘇北地區。大汶口文化晚期背壺分布范圍擴大,除在上述兩區繼續存在,向東擴散到魯東南沂、沭河流域,向北擴散到魯西北黃河附近,向西擴散到魯豫皖交界地區,最遠到達豫東周口地區,最南到安徽蒙城尉遲寺??梢哉f背壺是以魯中南地區為中心向外傳播的。

由于大量背壺出土于墓葬之中,地層、灰坑中少見,背壺似乎是作為專用的隨葬品下葬的。特別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大范莊墓地中的大量小背壺,完全失去實用價值,應是專門的明器。

2 背壺的擴散

2.1 豫中地區

大汶口文化中期階段,隨著大汶口文化的崛起,海岱地區此時期來自仰韶文化的影響較前一時期明顯減弱,以至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遺存中,能夠確認的仰韶文化因素數量大為減少。相反,河洛地區仰韶文化晚期遺存中來自東方大汶口文化的因素逐漸增多。大汶口文化背壺在豫中地區出現就是顯著的證明。

在豫中地區仰韶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遺存中出土明顯帶有大汶口文化中期風格的背壺,如:尉氏椅圈馬仰韶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彩陶背壺1件M6∶1(圖3∶1)。彩陶,泥質紅陶。敞口,尖圓唇,束頸,圓肩,鼓腹,平底,肩附不對稱雙耳,從肩至腹用黑彩繪出二層圖案,紋樣不清,頗似三角紋。背壺2件,H6∶1、H6∶2,敞口、束頸、鼓腹、平底。彩陶背壺形制與大汶口遺址Ⅰ式背壺M81∶8相似。鄭州大河村遺址大河村四期墓葬出土背壺2件。背壺M9∶1(圖3∶2)與山東滕州崗上遺址背壺M1∶1的形制相同,與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背壺M19∶19亦較接近;背壺M9∶2(圖3∶3)則與大汶口背壺M81∶8的形制基本相同。禹州谷水河采集背壺1件,采集29(圖3∶4)。泥質灰陶,壺侈口瘦腹,體略扁,肩部兩側有器耳,同大汶口Ⅰ式背壺M81∶8。汝州中山寨第五期遺存出土背壺1件H29∶8(圖3∶5)。已殘,泥質紅陶,磨光,小口,高頸,斜弧肩,肩部有環形耳。臨汝北劉莊第二期遺存出土背壺1件T23④∶23(圖3∶6)。泥質灰陶,小口微敞,圓唇,細頸,腹稍扁,小平底。腹上部有一對對稱的牛鼻形耳及一鳥喙狀鋬。澠池篤忠遺存出土背壺1件H22∶172(圖3∶7),腹部兩側于圓周1/2之處對稱飾二個橋形耳,橋形耳側向同一方向。腹部一面飾一殘疣狀鋬,其高度與橋形耳底部一致,下腹斜收,領部及肩部磨光,腹部以下施緊密的橫籃紋。

這些背壺與大汶口文化中期遺址出土的背壺相同或相似,屬于背壺的早期形態。作為典型大汶口文化因素的背壺與其他仰韶文化器物共存,反映了大汶口文化中期與豫中地區仰韶文化的交流。

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豫中地區進入龍山文化階段。大汶口文化已經向西擴展到周口地區,形成了大汶口文化晚期一個新的地方類型,即“尉遲寺類型”,也有的研究者稱之為“段寨類型”、“潁水類型”。在河南鄲城段寨遺址、商水章華臺遺址、周口地區煙草倉庫等地都發現了單純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并且段寨M1死者拔除外側門齒、M2隨葬豬牙,周口煙草倉庫M4拔除切齒,頭骨人工變形,均為魯中南地區大汶口文化常見的葬俗。據此推測此類遺存的居民應為大汶口文化人群。大汶口文化對早期龍山文化影響也繼續存在,偃師滑城遺址出土背壺1件M1∶1(圖3∶10),長頸,口微侈、圓肩,平底。背面略平,肩兩側附雙鼻。陶土為黃灰色,表面稍黑光。形制與大汶口遺址Ⅵ式背壺M117∶60相近。

2.2 長江中游地區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凌家灘文化時期墓葬M9出土背壺1件87M9∶45(圖3∶8),泥質黃褐陶,口部殘,鼓腹,一面略凹,平底,腹部兩側有耳,殘高26.2厘米、腹徑17.6厘米、底徑11.4厘米、厚0.4厘米。與大汶口文化的花廳遺址出土背壺M32∶16相似。年代相當于大汶口文化中期。

2.3 長江下游地區

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墓葬M2出土背壺1件,T23M2∶46(圖3∶9)。彩陶,直口、高頸、深腹、平底,器肩兩側各有一環形把手,器腹一邊近平,另一邊圓弧,有一鳥喙形小鼻,造型美觀。與山東大汶口文化大墩子M107∶1相似,相當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這一器物很可能是從山東大汶口地區交換來的。欒豐實先生認為中期階段大汶口文化中良渚文化的因素急劇增多,而良渚文化中大汶口文化因素很少,良渚文化處于北進狀態,這件背壺可能是良渚文化的戰利品。

背壺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向周邊地區傳播,與周邊諸文化進行文化交流。主要有三條路線:向西到達黃河中游地區;向西南渡過淮河,到達長江北岸;向東南到達長江三角洲地區。有兩種方式:大汶口文化人群遷徙,把背壺因素帶到了當地;周邊諸文化吸收了大汶口文化背壺因素,或者是物物交換的結果。

3 結語

背壺自大汶口文化中期出現,一直延續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背壺主要發現于墓葬中,居址、地層中少見,可能是專門的明器。大汶口文化中期,背壺主要出現在汶、泗河流域的大汶口類型之中。大汶口文化晚期,背壺的分布范圍有所擴大,以西夏侯類型、陵陽河類型為主。整體上來看,背壺主要分布在秦、沂山系周圍地區。背壺數量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不多,在晚期達到高峰,至晚期最后階段又逐步減少、消失。

背壺作為大汶口文化的一種典型器物,在研究大汶口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大汶口文化中期,背壺出現在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部分遺址中,反映了大汶口文化與仰韶文化晚期、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人群向西擴張到豫東地區,出現了單一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并與黃河中游地區的龍山文化早期階段存在一定的聯系。

注釋

①靳松安.河洛與海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鄭州:鄭州大學,2006:94.

②欒豐實.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類型[M]//海岱地區考古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98.

③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④山東省博物館.山東滕縣崗上村新石器時代墓葬試掘報告[J].考古,1963(7):351-361,6-10.

⑤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鄒縣野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山東曲阜西夏侯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4(2):57-106,223-234,257-258.

⑦何德亮.兗州六里井大汶口文化遺存分析[J].中原文物,2001(1):22-28.

⑧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滕州西公橋遺址考古發掘報告[J].海岱考古,2007(00):1-292,494-541.

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棗莊市文化局.棗莊建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⑩平陰周河遺址考古隊,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平陰周河遺址大汶口文化墓葬(M8)發掘簡報[J].文物,2019(11):4-14.

k南京博物院.1987年江蘇新沂花廳遺址的發掘[J].文物,1990(2):1-26,97-101.

l南京博物院.江蘇邳縣四戶鎮大墩子遺址探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4(2):9-56,205-222.

m谷建祥,尹增淮.江蘇沭陽萬北遺址試掘的初步收獲[J].東南文化,1988(2):49-50.

n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存發掘簡報[J].東南文化,2013(4):21-41,127-128.

o山東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系,濟南市章丘區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2016~2017年大型墓葬發掘簡報[J].考古,2019(12):20-48,2.

p山東省考古所,山東省博物館,莒縣文管所.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發掘簡報[J].史前研究,1987(3):62-82,99.

q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縣博物館.莒縣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J].考古學報,1991(2):167-206,265-272.

r臨沂文物組.山東臨沂大范莊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發掘[J].考古,1975(1):13-22,6,71-74.

s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莊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學報,1985(4):465-505,547-554.

t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遲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蒙城縣文化局.安徽蒙城縣尉遲寺遺址2003年發掘簡報[J].考古,2005(10):3-24,98-99,102-103,2.

u曹桂岑.鄲城段寨遺址試掘[J].中原文物,1981(3):[頁碼不詳].

v商水縣文化館.河南商水發現一處大汶口文化墓地[J].考古,1981(1):88,87.

w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周口市大汶口文化墓葬清理簡報[J].中原文物,1986(1):1-3.

x臨沂文物組.山東臨沂大范莊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發掘[J].考古,1975(1):13-22,6,71-74.

y高廣仁.試論大汶口文化的分期[J].考古學報,1978(4):399-420.

z欒豐實.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類型[M]//海岱地區考古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96.

鄭州大學考古系,開封市文物工作隊,尉氏縣文物保管所.河南尉氏縣椅圈馬遺址發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7(3):1-16.

張翔宇,曹建敦.試論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內的傳播[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2(3):75-79.

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79(3):301-375,403-416.

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禹縣谷水河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79(4):300-307,386-3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河南一隊.河南汝州中山寨遺址[J].考古學報,1991(1):57-89,129-13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臨汝北劉莊遺址發掘報告[J].華夏考古,1990(2):11-4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澠池篤忠遺址2006年發掘簡報[J].華夏考古,2010(3):3-18,153-157,167-168,171.

段宏振,張翠蓮.豫東地區考古學文化初論[J].中原文物,1991(2):43-46.

杜金鵬.試論大汶口文化潁水類型[J].考古,1992(2):157-169,181.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河南偃師“滑城”考古調查簡報[J].考古,1964(1):30-35,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之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07.

張鑫.大汶口文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147.

黃宣佩,張明華.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J].東南文化,1987(1):1-17.

欒豐實.大汶口文化與松澤、良渚文化的關系[M]//海岱地區考古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148,150.

猜你喜歡
擴散分布
大葉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積累動態
28例醫療糾紛起訴案件特點分析
混合無線多跳網絡安全性問題探討
基于混沌理論的自適應參數圖像加密算法
“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投資分布與挑戰應對
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分布與變化趨勢探析
山東省產業集聚存在的問題與演進路徑探討
山東省港口發展效果評價
一類具有時滯的非自治食物鏈捕食擴散模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