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東周時期洞室墓研究

2024-05-04 23:32韓虎強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4年5期
關鍵詞:陜北

韓虎強

摘 要:文章通過對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東周時期洞室墓的類型學劃分,綜合考慮墓葬形制、隨葬品、人骨葬式和頭向等特征,梳理出這一地區東周時期洞室墓的發展進程及其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變遷。

關鍵詞:陜北;內蒙古中南部;東周時期;洞室墓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36

本文所指的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地處陰山和北山之間,行政上為今陜西榆林、延安,內蒙古包頭和烏蘭察布、呼和浩特部分地區。此地區作為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過渡地帶,多種文化輻輳交匯,在考古學文化上被視為北方長城地帶的一個獨立文化亞區①。在商周時期之前,該地區盛行豎穴土坑墓,直至春秋戰國時代,洞室墓才開始逐漸興起。本文旨在通過梳理和分析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東周時期的洞室墓,以動態視角探究該地區洞室墓的發展歷程及其所體現的文化變遷。

1 墓葬形制

截至2023年,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發掘并已公布資料的東周時期洞室墓共計421座,包括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12座、和林格爾縣新店子墓地31座、清水河縣陽畔墓地5座、清水河縣西咀墓地3座、包頭西園墓地5座、米脂縣臥虎灣墓地8座、黃陵縣史家河墓地11座、宜川縣蟲坪塬墓地9座、洛川縣月家莊墓地337座。

洞室墓即由地面向下挖掘一長方形(或梯形)豎穴墓道,在墓道底部或近底部一側,橫掏一土洞作為墓室,作為埋葬尸體和放置隨葬品的處所。根據墓室位置的不同一般分為直線式洞室墓和平行線洞室墓。根據已公布的資料,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東周時期洞室墓可分為兩型(圖1)。

A型:直線式洞室墓。洞室開鑿在豎穴墓道底端短邊壁上,墓室是墓道中軸線的延長。葬式以仰身直肢單人葬為主,極少數為側身屈肢或側身直肢葬。根據墓道底部有無二層臺分為兩個亞型。

Aa型:墓道底部有二層臺,如內蒙古清水河縣陽畔墓地M1。

Ab型:墓道底部無二層臺,如米脂縣臥虎灣墓地M386、黃陵縣史家河墓地M11、洛川縣月家莊墓地M4。

B型:平行線洞室墓,也被稱為“偏洞室墓”。洞室被開鑿在墓道的長邊壁上,即墓道的中軸線與墓室的中軸線保持平行。根據墓道底部有無二層臺和壁龕,分為四個亞型。

Ba型:墓道底部有二層臺且設有壁龕,如黃陵縣史家河墓地M37、洛川縣月家莊墓地M254。

Bb型:墓道底部有二層臺無壁龕,如和林格爾縣新店子墓地M36、包頭西園墓地M4、黃陵縣史家河墓地M36、洛川縣月家莊墓地M284。

Bc型:墓道底部無二層臺有壁龕,如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

Bd型:墓道底部無二層臺無壁龕,如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M5、黃陵縣史家河墓地M24。

2 區域特征

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洞室墓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陜西榆林、延安等五個地區。這些地區的洞室墓形制和隨葬品各具特色,現分別予以闡述。

2.1 烏蘭察布地區

烏蘭察布地區的洞室墓目前僅見于岱海盆地東側的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在已發掘的14座墓葬中,偏洞室墓有12座,可分為Bc型和Bd型兩種類型,均未見葬具。墓葬中的偏洞室均位于墓道右側,部分墓室前端設有頭龕,但未發現二層臺的設置。多為仰身直肢單人葬,墓向東或東北,少數墓葬呈頭低腳高之勢。大都存在殉牲的現象,種類為羊、牛、馬。隨葬品以銅器為主,陶器次之。根據出土的繩紋陶罐和銅飾牌,結合周邊毛慶溝墓地、崞縣窯子墓地的考古發現,推斷這批墓葬年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2.2 呼和浩特地區

呼和浩特地區的洞室墓主要分布于和林格爾縣的新店子墓地、清水河縣的陽畔墓地和西咀墓地。

新店子墓地位于渾河北岸的坡地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墓葬形制分為Aa型、Bb型兩種類型,均未發現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單人葬為主,極少數為側身屈肢或側身直肢葬。普遍存在用動物進行殉牲的現象,殉牲種類按照比例依次為羊、牛、馬。隨葬品以銅器為大宗,陶器較為罕見,流行各類腰帶飾品、針筒及耳環,同時也有一定數量的武器和工具,包括戈、短劍、刀、錐、鏃等。根據出土的銅短劍和銅戈,初步推斷其所處年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陽畔墓地位于渾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坡地上,墓地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墓葬形制均為Aa型,未發現任何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單人葬為主,呈頭低腳高之勢。該墓地普遍存在使用羊、馬、牛等動物頭骨進行殉牲的現象,依據墓葬形制的差異,擺放位置相應有所差異。隨葬品以銅器為大宗,主要見有武器、工具、裝飾品等,無任何隨葬陶器。此外還包括一定數量的骨器、綠松石及貝類飾品等。陽畔墓地M4出土的銅刀,柄端平直且有一三角形穿孔,柄部與刀身分界明顯,與玉皇廟墓地M300同類器形態相近,推斷其年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西咀墓地位于渾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坡地上,墓地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墓葬形制均為Ab型,頭端洞室較小,呈現為洞室退化形態。均未發現任何葬具,葬式為仰身直肢單人葬,墓底呈頭低腳高之勢。墓中僅1座墓葬發現有隨葬品和殉牲。出土的銅削刀和虎形帶鉤特征明顯,年代大體介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

2.3 包頭地區

包頭地區的洞室墓目前僅見于大青山南坡臺地的西園墓地,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墓葬形制均為偏洞室墓Bb型,未發現任何葬具。葬式有仰身直肢、屈肢和側身直肢三種。普遍存在二層臺上動物殉牲的現象,常見的殉牲種類有牛和羊。隨葬品以扣形飾、管形飾為核心的銅制裝飾品為大宗,包括少量兵器和生活用具,無任何隨葬陶器。依據出土的銅扣飾、三翼形銎式銅鏃初步判斷其年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2.4 榆林地區

榆林地區東周時期的洞室墓目前僅見于無定河東岸的米脂臥虎灣墓地,墓葬形制均為直線型洞室墓Ab型。葬式主要包括仰身直肢、屈肢兩種,部分墓室底部低于墓道0.1~0.2米。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根據出土的小口弦紋罐和領下端附加堆紋的雙耳罐,可判斷其年代為戰國晚期。

2.5 延安地區

延安地區洞室墓分布相對集中,尤以洛河東岸的月家莊墓地最為顯著。月家莊墓地洞室墓可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Ab型、Ba型、Bb型、Bc型及Bd型,墓葬流行生土二層臺、壁龕等葬俗。葬式主要為仰身屈肢、側身屈肢葬,墓主頭部多朝向西。出土的繭形壺、鬲、釜以及小口廣肩罐等陶器均是戰國晚期秦文化的典型器物。另外發現有一類高領、低分襠、矮圓足跟的無耳鬲具有一定的本地特色,時間從戰國中期偏晚至秦統一。

除月家莊墓地外,黃陵縣史家河墓地共發掘11座洞室墓,其中5座為Ab型、4座為Bd型、1座為Ba型、1座為Bb型。葬式主要為仰身直肢葬,墓主頭向東,葬具較少或不存在,個別墓葬墓室底部鋪設一層石板。隨葬品稀少,主要以缶、瓦楞紋罐、釜等陶器為主。這些墓葬的特征與關中地區戰國晚期的秦墓一致,推測應為戰國晚期秦人的墓葬。

3 背景分析

為了深入探究各類墓葬的文化內涵及其演變歷程,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墓葬中的葬式、頭向以及殉牲等因素。

根據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洞室墓最早出現于春秋中晚期土默川平原的包頭西園墓地,其后此類墓葬形式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逐漸傳播至渾河流域的新店子墓地、陽畔墓地和西咀墓地,以及岱海地區的小雙古城墓地。包頭西園墓地5座墓葬均為偏洞室墓Bb型。墓主頭部朝向東北,部分墓葬呈現出頭低腳高之勢。墓葬普遍流行殉殅的習俗,殉牲的種類有羊、馬、牛三類,而未見定居農業的豬、狗等動物遺骸,且數量頗多,可知該墓地居民從事的生業可能是一種較為發達的游牧經濟。墓葬出土的扣形飾、環和管形飾等,均為東周時期北方長城沿線常見的器物。值得注意的是,洞室墓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傳播的過程中,除了顯現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外,也具有一定的地域差異。例如,西園墓地中普遍流行的彈簧式耳環并未出現在小雙古城墓地,反之,小雙古城墓地常見的鼓腹、平底繩紋陶罐在西園墓地中則未曾見到。另外,新店子墓地、陽畔墓地和西咀墓地在耳環、聯珠飾、針筒等方面的豐富樣式,同樣未在小雙古城墓地出現,幾者應是屬于聯系密切但性質有所差異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洞室墓形制、頭低腳高的埋葬習俗以及殉牲習俗可能源自隴山地區的楊郎文化,并沿著黃河流域自西向東從甘肅中部傳播至土默川平原、渾河流域和岱海地區②。此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黃河流域在我國古代文化交流中的關鍵地位,同時為探究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歷史文化演變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陜北地區的洞室墓(表1)主要分布在洛河流域的史家河墓地、月家莊墓地,以及無定河流域的臥虎灣墓地。這些墓地所處年代大致相近,均為戰國中晚期至秦統一時期。根據《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十年(前327),“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縣義渠”。這一時期僅見于北方游牧區的洞室墓因秦人勢力向西北地區擴張而在關中地區出現并逐漸盛行③。魏惠王七年(前328),魏盡入上郡于秦,陜北地區納入秦國的版圖范圍內,洞室墓這種葬俗與秦人的北擴行動相一致亦隨之自南向北傳播。月家莊墓地中的洞室墓所占比例高達93%,東西向墓占76.5%,其中頭向西者占63.9%,葬式以下肢蜷曲較甚的屈肢葬為主。墓葬流行生土二層臺、壁龕等葬俗,以及隨葬的繭形壺、鬲、釜、小口廣肩罐等器物特征,均顯示出與關中秦墓較高的一致性。史家河墓地中的洞室墓出現稍晚,戰國早中期該地區屬于魏國河西之地,是一處與魏國關系緊密的戎人墓地,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仰身直肢葬占據主流,代表性器物包括罐式鬲、雙耳罐、銅戈和銅鰒等。在戰國晚期,隨著秦國向北的領土擴張,史家河墓地逐漸轉變為秦國平民或庶人的墓地。在這一過程中,洞室墓逐漸取代豎穴土坑墓成為主要的墓葬形式,而隨葬品主要以缶、瓦楞紋罐、釜等陶器為主。同時,洞室墓在戰國晚期也開始零星地出現在陜北北部無定河流域的米脂臥虎灣墓地,墓葬內部無二層臺、壁龕等附屬設施,隨葬品主要包括釜、缶、小口旋紋罐等日用陶器,均為戰國晚期的典型器物。

4 結語

通過對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洞室墓的討論,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①東周時期,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洞室墓類型多樣,其中Bb型偏洞室墓在各類墓葬中占據了較大比重。相較之下,Ab型偏洞室墓則相對較少。此類墓葬的歷史跨度較短,自春秋晚期在包頭西園墓地初現形制,至戰國早期在西咀墓地,頭端洞室逐漸縮小,呈現出洞室退化現象。墓葬內普遍流行羊、牛、馬殉牲以及隨葬品中以青銅器為大宗,陶器罕見,表明當地居民主要從事的生業可能是一種較為發達的游牧經濟。此外,鑒于該地區人群流動性較高,遺址內零星散布的墓葬群以及相對較小的規模,均展示了該地區家族化、小型化及分散化的社會形態。

②陜北地區的洞室墓起源于戰國晚期,其發展與秦國在此期間的一系列征伐兼并戰爭密切相關。這類墓葬形制與關中秦墓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主要分為Ab、Bb兩型。葬式方面也經歷了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向仰身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并行的演變過程。特別是Ab型墓葬,自漢代以降成為陜北地區最常見的洞室墓類型,同時也是漢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戰國中期以后,除葬式外,陜北地區墓主頭向不再局限于北向或西向而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一現象與直肢葬減少、屈肢葬增加以及洞室墓的傳播等變化相互關聯,更與秦國在此期間的土地擴張、對周邊地區的控制,以及推行移民政策等舉措密切相關。

③陜北地區與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毗鄰,但在洞室墓的發展與衍變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據研究成果表明,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洞室墓源于隴山地區楊郎文化,而陜北地區的洞室墓則經歷了從西北地區至關中地區,再傳播至陜北地區的演變過程。因此,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洞室墓特點與隴山地區楊郎文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葬式主要采用仰身直肢單人葬,頭部朝向東北方向,均未見葬具。普遍流行在二層臺或墓道填土中采用羊、牛、馬作為殉牲。而陜北地區洞室墓則更多體現的是關中地區秦文化因素,多有葬具,流行生土二層臺、壁龕等葬俗,隨葬品多為繭形壺、鬲、釜、小口廣肩罐等戰國晚期典型的秦文化器物。

④根據目前公布的考古資料,通過分析墓葬規模和出土隨葬品,可以推斷出陜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洞室墓均為小型墓葬,未見中型及以上等級墓葬,墓主應是一般平民階層。這一結論與滕銘予先生關于洞室墓墓主身份和社會等級屬于社會下層和貧困階層的觀點相吻合④。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②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發掘簡報[J].考古,2009(3):15-27.

③陳洪.秦文化之考古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④滕銘予.論東周時期秦文化的發展與擴張[M]//許倬云,張忠培.中國考古學的跨世紀反思:下.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猜你喜歡
陜北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作品精選
情系陜北
陜北綠了 百姓笑了
陜北迪士尼
——碧麟灣
劉文西陜北過大年
我的大陜北
黨建地圖·陜北
鄉音陜北
我的陜北
臺灣女碩士在陜北鄉下寫生的那三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