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綜述及展望

2024-05-07 01:17張妍妍
高教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韌性研究者個體

張妍妍,趙 帥

(1.常州大學,江蘇 常州 213159;2.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59)

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是推動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但大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學習與就業壓力大、情感困惑、家長與教師不理解等種種壓力與挑戰。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層出不窮,不良心理狀況百出。李正東等人在對中國大學生個體心理韌性的研究中引用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的調研結果,指出約三分之一的在校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問題,并發現經醫療機構鑒定確實患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人數占比近十分之一[1],這一數據不禁讓人唏噓。近年來,大學生因學業壓力過大而抑郁、因失戀而自殘、因被騙而自我失控等社會焦點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大學生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心理韌性作為積極心理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大學生在面對壓力與挫折時更快更好地恢復自身良好狀態,因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因此可知,研究大學生面對眾多壓力與挑戰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韌性極其重要。盡管國外關于心理韌性的研究較早,但21世紀初,我國研究者相較于國外研究者,更早聚焦于大學生群體。經過20多年發展,關于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梳理現有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成果,深挖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多種壓力和挑戰,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應對壓力與挑戰的能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诖?本文在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內涵與結構、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未來研究發展方向幾個方面展開論述與分析,以期豐富當前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成果,為相關領域學者提供參考。

一、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內涵與結構探討

(一)大學生心理韌性內涵的多面性

心理韌性(Resilience)一詞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認為心理韌性是個體身處壓力與困境中能夠幫助個體快速恢復自身良好狀態的一種心理品質,后在各國發展擴大,并被各國學者翻譯成不同名稱。有韓國學者將其譯為強韌性、彈力性等,國內學者將其譯為心理彈性、心理復原力、心理韌性等,本文采納學者普遍譯名心理韌性。但關于心理韌性的內涵學者并未做出統一界定,學者主要根據個體在壓力風險中的適應與調適能力是先天具備還是后天努力得到的,產生了關于大學生心理韌性內涵的以下幾種觀點:一是特質(品質)觀。特質(品質)觀認為大學生心理韌性是大學生個體為了在壓力、挫折與挑戰中保持自身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狀態,從而激發內在具有保護性意義的某種特質或品質,這種特質(品質)往往是個體天生具備的[2-3]。二是能力觀。能力觀認為大學生心理韌性是大學生在面對消極事件或應對壓力與挑戰時能夠調整自我,恢復自身原始狀態或適應當下生活,從而保持心理健康的某種能力[4-7]。三是互動過程觀?;舆^程觀認為大學生心理韌性并非獨立于個體本身的,而是大學生個體在與外部環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大學生會受到來自同學、教師、家長、學校等眾多方面帶來的壓力、挑戰與消極情緒,個體在與外部風險因素互動過程中形成使自身保持良好狀態的心理韌性[8-9]。四是結果觀。結果觀關注大學生個體在困境中面對壓力、挑戰等危險性因素與事件時的最終處理結果,只關注個體的最終適應狀況[10]。

以上觀點說明了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多面性,但深度探析發現,其本質上并不針鋒相對。特質(品質)觀和能力觀都認為大學生心理韌性是個體面對壓力、挫折與挑戰時,能夠恢復原始狀態或適應當下生活的一種能力(特質觀將其定義為某種特質或品質),只不過能力觀更看重心理韌性是個體在調整過程中形成的?;舆^程觀則是以動態視角來定義大學生心理韌性,認為個體在與外部危險因素互動過程中,需要具備某種特質(品質)或一定的能力才能使自身保持良好狀態,因而可以看出,互動過程觀并未否定特質(品質)或能力的作用和意義。結果觀也并未否定互動過程的作用,雖看重最終調適結果,但也認為這種結果是經過互動過程之后的結果。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具有綜合性的心理韌性內涵,認為個體在與外部環境因素的互動過程中能夠發揮自身能動性,激發能夠應對風險與挑戰的某種品質或能力,并且這種品質或能力能夠在互動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個體良好狀態能夠得到保持[11]。

(二)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結構及測量

國外關于心理韌性結構的研究更早且更加成熟,目前公開發表的量化工具多達20余項。其中,瓦格納(Wagnild)等開發的包含個人能力與對自我和生活的接納二維度心理韌性量表是早期應用最廣的量化工具[7]。之后美國心理學研究者康納(Connor)和戴維森(Davidson)以創傷后應激障礙臨床試驗受試者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包含能力、忍受消極情感度、變化接受度、控制、精神影響五因子心理韌性測量量表(CD-RISC量表),該量表包含25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0—4分)[3]。此量表一經問世便得到研究者的大量引用研究,被應用于各類研究領域的不同研究對象當中,可以說該量表是目前國內外學者認可度較高且應用較為廣泛的心理韌性測量工具之一。但是,需要重視的一點是,該量表結構維度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中的實證結果并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國家文化背景的區別及施測對象的差異而造成的。為此,不少研究者對CD-RISC量表進行了修訂研究,如坎貝爾希爾斯(Campbell-Sills)和斯坦因(Stein)將原始CD-RISC量表的25個題項精簡到單維度10個題項,簡稱CD-RISC-10量表,并且得到了國際上眾多學者的認可與應用[12]。

目前,國內學者主要是在已有國外成熟心理韌性量表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改良研究。其中,于肖楠和張建新根據中國文化和群體特征修訂的CD-RISC心理韌性量表應用最為廣泛,認為中文版CD-RISC心理韌性量表包含堅韌、力量和樂觀三維度因子[13],該量表的問世對量化國內研究對象的心理韌性可謂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劉曉東和梁瑞瓊將于肖楠和張建新修訂的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中文版應用到中國大學生中,對河北省某高校在校生發放問卷,信效度結果良好[14]。此外,陳維等人將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簡版(CD-RISC-10)應用于中國大學生,對貴陽市5所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實證結果發現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簡版(CD-RISC-10)在中國大學生中的信效度良好[15],豐富了中國大學生心理韌性量化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胡月琴等人為構建適合我國群體特征和中國獨特文化的心理韌性量表,通過訪談法對我國青少年進行訪談,并對訪談內容進行扎根理論編碼,編制初步問卷問題,后對山西省一中學青少年通過問卷發放進行實證分析后,構建了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五維度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16]。鄭莉娟等人將胡月琴等人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表應用于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中并編制了問卷,問卷總體信效度良好[17]。

目前,盡管關于心理韌性的內涵存在特質、能力、結果、過程觀等多種學說觀點,但是大多數心理韌性量表都是從個人特質著手測量的,如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等。一方面是心理韌性的不同內涵觀點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反而可能在橫向或縱向面存在交叉影響;另一方面是當前關于心理韌性內涵結構的研究多數以質性研究為主,少數采用量化或混合研究方法。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從生態系統互動過程角度探討心理韌性并開發相應心理韌性量表,如胡月琴等人開發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不僅關注到了個體層面,也關注到了家庭層面因素,這為探討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內涵結構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當前研究者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即人口學變量、保護性影響因素和風險性影響因素。

(一)人口學變量

人口學變量中的年級、性別、民族、專業性質等方面的差異均可能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不同程度影響。林啟修以工科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大學生心理韌性在年級、性別、專業性質、民族等方面的差異,發現在年級方面,大一新生的心理韌性強于高年級學生,這是由于大一新生還未經歷形式多樣的挫折與挑戰,從而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韌性基礎,隨著大學壓力生活的推進,極易產生自我懷疑、自信心不足等困惑,因而心理韌性有所降低;在性別方面,男女在心理韌性不同構成面上表現有所差異,在情緒控制方面,男大學生情緒控制能力強于女大學生,但在人際協助和家庭支持方面卻弱于女大學生;在專業性質方面,文科學生心理韌性強于理科學生;在民族差異方面,漢族大學生心理韌性強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韌性[18]。

(二)保護性影響因素

保護性影響因素是指能夠幫助大學生戰勝危機和挑戰從而保持良好狀態的某種保護性因子。這種保護性因子可能來自個體內部特征,也可能來自外部環境支持,同時也受積極生活事件的影響。如個人積極的人格特質(品質)和能力、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等。弗里堡(Friborg)等在對軍校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外向性、情緒穩定等人格特點顯著影響心理韌性[19]。此外,研究發現外部社會支持因素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韌性產生顯著影響,如丹尼(Denny)等發現社會支持、家庭關系顯著影響青年學生心理韌性[20];薩克拉(Sackera)等也發現家庭資源能夠有效提升青年心理韌性[21]。張燁君和楊雪梅以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個體因素中的積極認知、目標專注、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系統中的家庭因素、學校和社會支持因素等保護性因子均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了積極影響[22]。胡啟權以大一新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發現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韌性產生了積極影響,且中等強度影響最為強烈,這說明積極生活事件可有效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23]。

(三)風險性影響因素

風險性影響因素是指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消極影響的各項風險因子,其可能來自個體內部,也可能來自外部環境,同時受負性事件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研究者逐漸重視大學生心理韌性風險性影響因素分析,漸漸將研究重點從保護主義向風險因子轉變,也說明了從“被動防御”向“主動出擊”的轉變??藏悹栂査?Campbell-Sills)等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圣地亞哥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研究中發現,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對心理韌性產生了消極影響。我國研究者王燕秋等人同樣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大學生心理韌性進行研究,發現個體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及負性生活事件會削弱大學生心理韌性。此外,艾達(Aidah)等人、王小鳳等人、姬彥紅認為學習壓力、創傷情境、不良生活經歷、壓力事件等風險性因素均會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影響[24-26]。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保護性影響因素還是風險性影響因素,都來自個體內部或外部環境,或者是在個體與外部環境互動過程中產生的,這與大學生心理韌性內涵的互動過程觀不謀而合。因此,近年來眾多研究者重視從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大學生心理韌性影響因素,認為大學生心理韌性受微觀、中觀、宏觀等層面因素的影響。如個體微觀層面的自我認知、歸因方式、情緒智力、人格特點,中觀層面的人際關系,宏觀層面的學校環境、就業環境、社會環境等多層因素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產生了影響??傮w而言,研究者越發重視從多層面來探討大學生心理韌性的保護性和危險性影響因素,這也為生態系統視角下分析大學生心理韌性提供了有益啟發。

三、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結果變量研究

心理韌性作為積極心理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參與到個體心理活動中,并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感與認知評價、社會能力等內在心理狀態與外在行為表現產生影響。

(一)心理韌性和心理健康

心理韌性作為積極心理學領域研究重點,分析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研究者們對心理韌性作用機制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仇芳芳等人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杭州市5所大學進行問卷調查,以分析心理韌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心理韌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正向影響[27],這與靳麗華的實證調查結果一致[28]。這說明,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密切的直接聯系,同時為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策略支撐。

(二)心理韌性和情感與認知評價

情感與認知評價是個體經過各種心理活動之后形成的內在感受、意向表現與知覺等,在心理活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心理韌性錯綜碰撞。近年來,研究者積極從情感與認知評價的某個角度入手,探討心理韌性對其產生的影響,以使個體保持良好生活狀態。研究表明,心理韌性對大學生的積極情緒[29]、生活滿意度[30]、自尊[31]、生命意義感[32]、主觀幸福感[33]、自我效能感[34]等都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從心理韌性角度探討如何提升大學生的情感與認知評價提供了有益啟示。

(三)心理韌性和社會能力

大學生的社會能力主要體現在就業創業方面。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研究者注意到了心理資本對就業創業能力的影響,對心理韌性的研究更加深入。閔強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發現心理韌性薄弱等心理因素嚴重制約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并提出要在高校創業教育中融入積極心理學,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提升創業能力[35]。

心理韌性作為積極心理學領域繞不開的話題,研究者不斷從多角度、多主題來探討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其他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分析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中發現,研究者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利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并進行實證分析,這也為后續更深一步的縱向性研究提供了參考和思路,同時也啟發我們后續可進行進一步的多元化方法探索。

四、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論述發現,盡管國內外研究者對大學生心理韌性開展了不少創新性研究,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在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內涵、結構測量、影響因素、作用機制、對象和方法等方面仍有較大研究空間?;诖?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大學生心理韌性未來研究方向。

第一,探究大學生心理韌性的情境化定義?,F有研究者主要是對大學生心理韌性進行了廣泛化定義,或將其認定為某種特質(人格),抑或將其界定為某種能力,有些研究者雖注意到了互動過程的作用和意義,但并未給出具體性定義。具體情境化定義的缺乏,可能不利于后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情境化定義應在具體互動情境的基礎上開展研究,尤其要考慮大學生群體特征。

第二,開發適用于中國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測量工具。盡管國內研究者已注意到本土化心理韌性量表的匱乏,并試圖開發適用于中國情境的量表,但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F公開發表并被認可的心理韌性量表,國外仍占據主要地位。目前,大多數國內研究者主要是將國外成熟的心理韌性量表翻譯成中文進行研究,因此,根據中國情境,開發適用于中國大學生的心理韌性量表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

第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形成機制研究?,F有關于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形成機制研究較為零散,主要是從風險性和保護性影響因素著手進行分析,大多探討其他變量與心理韌性之間的直接關系,而關于調節效應、交互效應等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研究者們選取的相關變量多樣且層次不一。但是,大學生心理韌性的保護性和危險性影響因素錯綜復雜,兩者之間亦可能存在交互效應從而影響大學生心理韌性強度。因此,未來應進一步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相關影響因素分類并探究其之間交互效應等,以更加準確分析大學生心理韌性形成機制。

第四,強化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動態研究。大學生心理韌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所處情境而發生改變。大學生心理韌性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發展過程?,F有研究主要從橫斷面對大學生心理韌性進行測量分析,缺少動態性縱向深入研究。因此,未來應強化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長期性縱向研究,以更加深入探析大學生心理韌性。

第五,細化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對象?,F有研究主要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籠統化研究,少數研究者對貧困大學生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學生群體進行了研究,但范圍仍有限,可進一步細分擴大研究對象,如高職院校大學生、本科大學生、研究生、醫學生等。細分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對象,既可以整體把握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共性和差異性,又可以幫助學校、社會等針對性開展學生工作。

猜你喜歡
韌性研究者個體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研究者調查數據統計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醫生注定是研究者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