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問題聚焦及其策略

2024-05-07 12:08葉肖
商洛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育人思政課程

葉肖

(商洛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和關鍵環節,課程思政建設能夠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和教學改革趨勢,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和內涵建設的客觀規律,逐漸邁向提質增效的嶄新階段。目前學術界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理論內涵、基本原則、存在問題和實踐路徑等的分析層面。郭根[1]認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本質上就是讓高校所有教師都成為思政育人的主體,所有課程都發揮思政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協同育人功效,構建完善的課程育人體系。蒲清平等[2]認為,制約課程思政暢通發展的主要堵點是部分專業課程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以及將這些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意識。任鵬等[3]認為,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應該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邊界、突出教師主體、注重話語創新、強調整體建構等方面重點發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深化。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著眼長遠發展的系統謀劃。這就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緊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厘清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依據,準確識別和有效紓解影響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節點,不斷強化知識傳播和價值引領的現實效果,才能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持續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依據

課程思政是站在完善課程規劃布局和學科育人體系,以及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上提出的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旨在通過促進學生品德才能、思想觀念,以及知識體系等方面的有效提升,不斷強化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在實踐展開的過程中,除了要搞清楚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和動機之外,還要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依據,才能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遵循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經典理論

作為同時具備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個體存在物,“人”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核心議題,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始終不變的崇高價值追求。通常情況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主要涉及到生存勞動和個人能力、社會關系和現實需要,以及自由個性和品德修養等諸多方面。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盵4]并在此基礎上,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必備要素和實現條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透視,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這一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富有前瞻性的深刻洞見。更進一步而言,按照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定義可以看出,由于人所具有的社會屬性使人不同于一般性的自然存在物,因而必須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更高程度的發展和完善。

由此觀之,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立德樹人的理念、功效、體系和模式進行大膽探索和持續創新的生動體現。在通過各門課程講授來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課程思政建設同樣重視對學生的道德培育和能力提升,并充分挖掘所有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來達到鑄魂育人的最佳效果。這不僅契合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所蘊含的價值追求,而且有效解決了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在人才培養和課程規劃層面長期相互脫節的頑瘴痼疾,實現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深度結合。在具體展開的過程中,課程思政建設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原則,著眼于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層面,將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塑造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加以考慮,積極融入到知識教育和能力提升的各個環節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需要,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梢哉f,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為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現實的奮斗目標,兩者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具有內在一致性。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將推動教育事業現代化轉型放在雄渾宏闊的歷史縱深中、影響全局的戰略高度上,以及關懷人類的世界視野里進行系統性的深層考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遠見卓識、飽含真情實感、彰顯育人規律、把握價值邏輯的科學理念,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崇高的歷史擔當,為推動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以及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心理期待提供了原則性的遵循、方向性的定標和根本性的指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盵6]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就是要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培養人才。實現人才培養的價值目標,不僅需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突出作用,也要重視其他課程的協同功能,“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7]。因此,高校要在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事業重要論述的前提下,加快課程思政建設步伐,積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8],在搭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過程中促進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持續激發各門課程潛在的育人價值和功能。

與此同時,“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盵9]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除了進行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之外,也“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盵10]此外,還要注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宣傳闡釋,提升內容講解的豐富性和多元化,以此來筑牢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根基,使學生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和肩負時代使命,將個人夢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征程中,在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的激蕩洪流里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理想??梢哉f,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創新性運用,是立足現實國情、著眼時代變革和把握教育規律的重要彰顯,全面深刻地闡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然本質和實際功能,為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實踐指導。

(三)教育學相關原理對隱性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基本認知

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教育學相關原理不斷得到豐富和充實,形成了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價值體系、思維框架和實踐模式,使學生的綜合水平得到明顯提升,逐漸具備處理復雜社會關系的素質、獲取信息和支配資源的能力、駕馭復雜局面的智慧及掌握現代技術的手段,基本實現了價值涵育、能力鍛煉和知識傳輸的有機統一,為推動現代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迪和借鑒。眾所周知,隱性教育是教育學中常見的一種理念,主要指的是“教育者為了實現其教育目的而實施的不為受教育者明確感知,從而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類型?!盵11]課程思政需要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優勢,通過喜聞樂見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各類課程中隱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學習和接受相關內容,從而構建知識體系、強化思想認知、提升精神境界,實現最佳的育人效果。

此外,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勢必要根據時代發展的現狀不斷提升“有效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對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進行認真選取和合理安排,進而在開展教學活動和實現教育功能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彰顯各類課程的育人價值。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指“教師以教育教學規律為準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著力點,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為目的的教學過程?!盵12]這就意味著日常教學要回歸育人初心、把握教育規律、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改變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的知識講解和灌輸的局面,使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進而意識到努力學習對于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傊?,無論是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融入授課內容中,還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培養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都與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來實現知識教育和價值引領的內在要求高度契合,因而教育學相關原理可以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相應的理論借鑒。

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掣肘因素

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與時俱進,在系統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牽引下,高校針對課程思政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漸消解了一些棘手問題。然而,部分高校在探索的過程中由于對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準確的定位,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相匹配的體系與機制建設相對緩慢。對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規律和特點的認識不夠充分,導致在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過程中出現些許偏頗。師資力量的專業素養未能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造成授課理念陳舊、教學能力不足和育人意識淡薄等比較明顯的問題。

(一)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確切定位和運行機制的認知不夠準確

課程思政是“針對以往在其他課程中缺乏思政意識而倡導的一種新的課程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課程中的應然狀態的規定性描述?!盵13]高校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把握課程思政的本質要求和獨特屬性,并明確課程思政在“三全育人”格局里的基本價值定位,才能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和課程改革的各個環節與具體方面。也就是說,相對于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而言,課程思政主要是通過發揮“隱性”教育的優勢,將包括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及實踐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做到知識講授和價值引領的全覆蓋,又要注意靈活地采用春風化雨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方式。但是縱觀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狀況,不難發現對課程思政的定位認識還不夠準確,導致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張皮”現象依然突出,甚至出現了將所有教育行為都冠以課程思政之名而不斷泛化的傾向,一定程度上背離了課程思政建設旨在進行政治素質培養、理論知識教育及道德情懷涵育的初衷。

與此同時,理論體系的建設是關系到課程思政有效推進的基礎性環節,實踐措施的制定是關系到課程思政深入開展的保障性條件。然而現階段與課程思政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機制尚且沒有得到系統完備的構建,造成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評價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和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滯后。具體而言,基于制度體系的建構層面來看,當前課程思政建設與其他教學活動的相互關系尚且不夠明朗、富有課程思政特色的教學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存在不足、保障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同向同行的制度建構依然任重道遠,依托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運行機制還存在明顯的短板?;跇藴鼠w系的建構層面來看,一方面,部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在教材選購、師資配備、組織保障、教學開展和評價機制等方面依然沿用一般性(即通用型規范)的標準,忽視了高校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尚未形成符合不同課程類型的特色化(即專業型規范)的標準體系,使得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方向性的引導和針對性的參考。在這種情況下,課程思政建設難免受到諸多阻礙和限制,勢必會延宕各項工作的正常推進。

(二)對課程思政教學規律和特點的把握存在盲區

隨著教育教學形勢的發展變化,課程思政建設逐漸從試點探索轉向全面推廣的嶄新階段,由之而來的是課程思政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拓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主動把握課程思政教學的規律和特點,才能更好地處理知識教育和價值引領的相互關系,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然而,部分專業課教師在長期授課中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步驟,在面對課程思政教學提出的“充分挖掘、運用和梳理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14]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時難以轉變固有的觀念,要么受制于時間安排、工作經歷、知識水平和個人能力等因素的約束,很難保證在不擾亂專業課程知識授課體系的前提下,還能充分挖掘所帶專業課程中飽含的精神基因、道德情懷和價值理念等思政元素。要么選擇性地忽視專業課程的教學需要,盲目地在授課過程中強行融入與課堂內容和整體節奏相去甚遠的思政元素,造成專業課程教學忽略應有的時、度、效而呈現出某種偏“思政化”的病態。

從目前出現的問題來看,由于部分教師未能較好地把握課程思政教學的規律和特點,因此在教學環節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仍然存在一些障礙。不可否認的是,雖然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已經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強化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共識,然而由于一些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相對薄弱、政治素養亟待提高,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認知上的偏差,導致在部分學校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依然呈現出重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輕品德塑造和價值引領的失衡傾向。按照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相關要求,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應該站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高度上進行統籌推進,而且還要樹立系統思維理念,注意區分不同課程的知識體系、學科特色和價值邏輯,進而根據類型差異來激發不同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這就對所有教師充分把握專業課程學科特色、理論底蘊、歷史沿革、知識構成和實踐指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無疑加大了精準挖掘能夠體現課程屬性的思政元素的教學難度。對于許多專業課教師而言,短期內想要實現突破顯然是存在困難的。此外,在融入思政元素時,部分專業課教師由于考慮問題單一而導致其缺乏應有的思想深度、語言表達生硬而淪為枯燥的政治宣教、教學方式刻板只是簡單地拼湊和移植,使得學生習慣性地充耳不聞,未能取得應有的現實效果。

(三)對提升相關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教師是全面增強課程思政建設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和重要主體,其專業化程度更是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建設質量、教學活動水平、教學效果”[15]。因此,形成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大格局必須組建起一支政治理論素養過硬和實踐指導水平較高的專業化師資隊伍,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然而,部分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持續提升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性,導致一些專業課教師雖然有意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但是也會因為自身政治敏銳性和自覺性意識較弱、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儲備匱乏,以及教學技能掌握熟練程度欠佳而顯得力不從心,很難將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

結合當前的現狀來看,影響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專業素養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部分高校未能提供相應的交流和鍛煉平臺及建立系統的評價機制。一方面,對于如何切實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做法。但是由于部分高校較少組織關于課程思政方面的教學比賽和集體備課活動,導致“各自為戰”的現象長期存在,使教師之間缺乏教學設計、素材提煉、課堂融入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經驗交流。另一方面,對于如何科學衡量和評估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形式和成績,部分高校暫時還沒有形成將量化考核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的評價機制?,F有的評價機制更傾向于考核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專業知識講授、科研成果數量,以及指導學生獲獎等方面的能力。而且,來自同行、學生和督導層面的評價,有時會出于對各種現實利益的考量,更是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和作用。正因如此,一些教師針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零散現狀,依然固守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逐漸喪失了變革創新的激情和動力,思政育人的意識也被不斷弱化和消解,更不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對教學內容進行刻苦鉆研,促進授課技能持續精進。

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務實舉措

根據教學改革需求和人才成長規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打破“單兵作戰”思維窠臼的限制,搭建起各種要素深度融入、各類課程協同參與,以及各方主體密切配合的常態化聯絡機制,形成思政育人的強大合力。換言之,高校需要樹立系統謀劃、創新變革和協同推進的理念,在立足當前既有方法措施、努力抓住關鍵環節,以及準確把握突出矛盾的基礎上,做到精準施策和穩步推進,才能為構建課程思政高質量育人體系探索出一條以完善協作和評價機制為保障、以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為焦點、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為關鍵的嶄新道路,有效貫通“三全育人”的各個層面。

(一)建立完善的通力協作和評價激勵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要結合參與主體多元化和課程育人多樣化的客觀現實積極轉變工作思路,認真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打破以往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的僵化格局,“健全完善課程結構設置管理和課程標準審核制度,優化教師培訓和教學評價制度”[16],努力形成多種部門、多個主體、多門課程開放交流、分工協作、共同構建的生動局面和育人體系,才能為課程思政建設注入不竭的動力。

具體而言,一是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包括教務處、學科辦、財務處、宣傳部、社科處、發規處等在內的學校各級黨政職能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促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協調和深入合作,加強頂層設計和分類施策,統籌課程思政建設資源,依托信息化建設開發融線上、線下于一體的教學資源信息庫,持續提升立德樹人的管理效能,努力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貫穿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生命線”,為思政育人“共同體”的建構提供充足的條件保障。二是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加強溝通交流。作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重要主體的專業課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積極與思政課教師進行教學經驗交流,共同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加深對彼此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的了解,在思維碰撞中實現優勢互補。三是所有課程協同發力。思政課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和實踐課程等不同類型的課程都要發揮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作用,努力彰顯所有課程潛在的育人功能。

此外,打通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和日常教學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還必須從制度設計、教學管理、課程建設及素質提升等角度著眼,持續完善評價和激勵機制,為教師積極開拓進取掃清思想障礙,解決后顧之憂。第一,構建立體化的評價機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評價要改變以往重科研輕教學、重知識輕德育、重量化輕質性及重內部評價輕外部評價的模式,逐漸形成融課堂教學、科研成果和思政育人為一體、師德和師風相得益彰,以及涵蓋教師自評、專家點評、同行互評和學生選評在內的更加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第二,形成全要素的激勵機制。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強化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需要高校從物質和精神層面提供保障和激勵。一方面,要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需要,加強對相關教師在硬件設備配置、圖書資料使用、職稱晉升評定、專項經費撥付、年終績效核算等物質層面的保障力度。另一方面,要采取營造良好氛圍、樹立先進典型及表彰獎勵、精神激勵等方式,強化參與課程思政教學的相關教師對自身職業的高度認同感,持續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提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針對性和融入的合理性

在授課過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努力實現知識教育和價值引領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基本任務。通常情況下,雖然專業課教師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可以滿足課程教學的現實需要,但是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所有教師在進行專業知識講解時,也要在準確把握學科體系邏輯脈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類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飽含家國情懷、科學素養、創新理念、審美品質、人文關懷等精神基因的思政元素綜合融入到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中,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有效貫通知識講解和價值塑造相結合的渠道,協力打造課程育人“共同體”。

結合現實情況來看,由于不同課程的特色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所以需要結合工科、理科和人文(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學科屬性有針對性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也就是說,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應該“在注重政治性、價值性的同時,也必須強調專業性和學理性”[17],做到“精準有效”而非“囫圇吞棗”。一方面,要重視對專業課程知識中飽含的務實求真、刻苦攻堅、百折不撓等精神底蘊進行深入剖析,并與學科屬性和課程特色深度結合。另一方面,要嚴格依循知識講授的需求原則、實踐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歷史傳承的整體進路,自覺與學生成長規律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進而持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在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取的方法和選擇的內容都要合理和適度,才能實現潤物無聲的最佳效果?,F階段,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開展,并以統一訂購的專業教材、教師自行編寫的授課教案,以及網絡平臺上豐富的視頻、圖片和文字等多樣化資源為重要依托。在當前這種情況下,教師想要持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效度和溫度,一是在研究教材體系時,要明確把握教材知識所要傳遞的深層價值理念,并自覺將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思政元素滲透到授課全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精神層面共鳴。二是在編寫教案時,要認真對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進行巧妙搭配和重新組合,主動將思政元素放在更加凸顯的位置,并以生動鮮活的語言闡釋清楚課程內容所蘊含的事理、學理、情理和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三是在利用網絡資源時,要結合專業課程的特色和需要,仔細甄別采取有內涵、有價值、有風格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適當運用師生互動式、情感體驗式和分組討論式等授課方法,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回答焦點問題及感悟真理魅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傊?,只有準確把握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針對性和合理性,才能在增強學生素質的同時,有效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

(三)強化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教書育人能力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責,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關鍵“組織者”,是知識講授和價值引導的有效“推進者”,是學生成長發展路上的重要“領航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該秉持崇高信仰和提升自身站位,厚植思政育人情懷、強化政治使命擔當,充分考慮目前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習慣、專業水平和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采取針對性高、可行性強的措施進行分類指導,努力成為言傳和身教互為表里、“經師”和“人師”相得益彰、思想自由和行為規范深度結合,以及學生信賴和家長放心的致力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先生”,才能更為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因此,教師要增強思政意識和提升育人能力,著力破解當前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具體而言,一是要樹立“三全育人”的理念。專業課教師要清楚自己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擔當的角色,剔除思想認知層面的狹隘偏見,持續提升職業道德修養。此外,在夯實專業知識基礎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和領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二是要在實踐中反復錘煉,強化行為驅動力和思想自覺性。專業課教師要嘗試采用一系列務實靈活的方式,將與專業知識緊密契合的思政元素通過生動的案例、鮮活的素材,以及深刻的理念傳遞給學生,“從平時、應時、及時三個向路對學生進行常態化、持續性、多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18],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熏陶,并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對課程思政的價值認同,進而自覺促進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三是要開展有組織的課程思政教學活動,并準確研判學生的思維習慣、成長規律、心理機制和情感好惡等方面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全流程和各環節。課程思政教學僅靠一人之力是很難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有必要組建專業化的教學團隊進行集中攻關,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來研究復雜學情、探討授課方式,結合學生身體、心理和思想層面的動態化發展趨勢,對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時間節點、案例選擇、具體方法等進行充分論證,并通過現場教學演示的方式反復打磨,最終形成可以推廣的有效經驗供所有教師借鑒使用,切實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能力,進而為教書育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歡
育人思政課程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