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應急管理專業人才的創新培養

2024-05-07 20:40任雪瑩王宏鑫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4年6期
關鍵詞:應急人才專業

任雪瑩 王宏鑫

1 山東政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濟南 250001 2 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濟南 250100

0 引言

回顧我國應急管理的發展歷史,明顯區別于其他國家,我國是以國家集中管理為主要的路徑,1949至2003年的第一代應急管理系統以軍事管理為主,民用為輔,整體發展速度相對緩慢;2003年的SARS疫情迫使國家加快發展應急管理的腳步,此后,我國陸續出臺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形成了以“一案三制(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為核心的第二代應急管理系統。但是從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5·12”汶川地震、2010 年“4·14”青海玉樹地震、2012年“7·23”甬溫線動車事故、2015年“8·12”天津港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到2019年的新冠疫情等嚴重突發事件讓國家意識到不只是法律法規方面,應急管理專業人才稀缺的現狀亦亟待緩解,培養應急管理的專業人才,增強政府面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提高國民危機意識,亟須從教育開始,因此,探索中國特色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勢在必行。本文結合應急管理專業國內外的發展歷史及現狀,探究我國應急管理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目前發展的問題及瓶頸,提出適應中國特色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措施及思路。

1 應急管理的發展歷史

21世紀以來,人類逐步登上“文明的火山”[1],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新月異,世界各國及不同地域的政治矛盾、金融危機、社會沖突、生態環境、衛生安全等全球性“黑天鵝”事件頻發,對人類社會及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當今的社會風險凸顯其高度不確定性的特點,直接決定了其治理手段必須為綜合應急模式。人類已然跨進“全球風險時代”,國家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日趨成為政府部門的重點工作,并作為評價國家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標準??v觀世界,政府機構、私人部門、社會組織三方協同合力作用引領當今應急管理的發展方向。以美國為例,20世紀早期的美國在應急管理方面以社會力量為主,2001年的“9·11”事件后,美國正式成立了國土安全局,開始強調“國家”力量,淘汰實行多年的“聯邦應急預案”,取代為“國家應急預案”,改進了美國聯邦責任制的突出弊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后,又把私人安防部門吸納入國家應急管理合作框架,之后還建立“全社區方法”,利用教育培訓等方式提高民眾的安全意識,提升社區和群眾的應急能力[2]。

相比較而言,我國在2003年的SARS疫情后,應急管理步入快速發展通道,如何組織和建設適應我國社會體制的應急管理制度和模式,日益成為社會各界的熱點話題,特別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2007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施行,國家全面構建了以“一案(應急預案)、三制(應急體制、機制、法制)”為特色的應急管理模式,形成了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應急管理體系。2018年3月,中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成立,應急管理納入國家政府的日常管理事務,成為公共治理的重要內容,并推動應急管理相關建設工作的規范化,加速提升應急管理水平成為社會共識,為實現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有組織的高效運行,形成專業化、系統化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礎。

2 國內外應急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國外應急管理高等教育的專業劃分詳細,相關專業人才社會需求量大,就業壓力相對較小,因此,應急管理的高等學科教育發展較為成熟。據統計,美國至少有160多所大學開設了應急管理等相關一級學科和專業,在校生超過十萬余人。同時,全球范圍內,日本、俄羅斯、英國和德國等國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都設立了相關的學科專業,開辦了應急管理相關學校,積極為政府和民眾提供教育和培訓。例如:英國成立了應急管理教育培訓的國家級機構也就是緊急事務規劃學院,培訓規模累計每年7 500人次;德國的危機管理和應急規劃等研究培訓學院,在校內外至少每年開設500堂研討課程,培訓面向全國各層次人群,培訓規模累計可達每年8 000人次[3]。

與國外應急管理專業的發展比較,國內的應急管理專業發展整體進程嚴重滯后。2003年我國才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應急專業——防災科技學院的城市應急救援輔助決策技術??茖I;2004年河南理工大學開始建設第一個含有應急管理的本科專業——公共安全管理專業;直到2008年應急管理的本科專業由暨南大學首次申報成功并于次年正式招生。但四年后,伴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版)》的頒布,教育部取消了公共安全管理專業,使得應急管理專業轉為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下開展招生培養工作,這導致應急管理專業的招生在全國基本陷入停滯狀態,而且不只是大學教育,大眾普及教育更是毫無進展,除了基本的安全常識教育,其他有關應急管理的培訓幾近處于盲區。

為適應國家對各類重大公共安全管理的迫切需要,2018年3月,中國應急管理部正式宣告成立。這使得國內應急管理專業的發展步入快車道,應急管理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工作進入新階段,如何建設應急管理學科、如何規劃應急管理的課程體系以及如何進行培養模式的創新等有關應急管理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不僅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而且得到社會各方面的重點關注。為加速培養社會急需的應急管理類人才,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首先在2018年教育部新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2019年教育部又增設了應急管理專業,與此同時,全國很多高校響應國家需要成立應急管理學院,并進行相關專業的招生和培養。為進一步推進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20年下發《關于推動部分學位授予單位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的通知》。根據通知精神,應急管理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試點工作在全國各大院校轟轟烈烈地展開,吸引大批專家和學者投入應急管理的一級學科和專業的建設,形成全國建設應急管理專業的熱潮。各方專家全面分析了應急管理學科及專業建設的短板,主要表現為國內的應急管理教育因起步時間晚,專業設置時間較短,存在著未來研究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建設漏洞較多和專業教師專業教材不完善等問題[4]。因此,專家和學者呼吁,必須對我國目前的應急管理國家戰略進行詳盡解讀,有針對性地加強應急管理學科的發展重點、課程設計、知識創新、師資培養等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深化應急管理學科建設的內涵,順應當前應急管理“全災種、大應急”的趨勢,培育專業人才提高國家應急管理方面治理能力,服務國家未來重大戰略需求等目標。

3 我國應急管理專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狀況,導致地震、洪澇、極端天氣等各類災害頻發,且因災害分布廣、誘因多、致使災害損耗大,嚴重影響國家的正常發展步驟;特別是因人類活動和工業化進程的影響,環境污染、水資源匱乏、交通堵塞甚至網絡崩潰等人為禍患也接連上演,傳統風險與新興風險輪流顯現,甚至相互交織重疊。面對日益增多的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以及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等各類風險挑戰,應急管理學科和人才培養方面需要主動作為,探究產生各類風險的緣由,歸納其發生的客觀規律,分析其作用機制,為風險的預防、響應、處理和反思給予思路和支持,只有加快應急管理現代化建設,補充高素質人才,才可能有效應對未知的風險。

首先,我國的各類應急管理專業人才缺口巨大。全國消防類專業人才缺口達50萬人,空間安全類更有超過140萬人的缺口,截至2020年,僅廣東一省的政府和企業各行業就需要補充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等各類專業人才600萬人。其次,國內高等院校普遍缺乏應急管理教育體系,然而在當前頻繁的公共危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矛盾錯綜復雜的風險社會時代背景下,國家應急管理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不論是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還是基層群眾的公共安全知識,甚至是專業應急管理人才儲備,從國內學者的理論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都遠遠落后于世界的發展。

總體看來,國內應急管理的高等教育領域存在著學界關注度低、專業院系師資力量薄弱、學科體系建設不完善和培養模式落后等問題,因此,在時代背景與社會需求的協同驅動下,新時代的高校在應急管理的建設上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適應技術發展趨勢,促進應急產業的進步,從而實現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創新和優化。

4 中國特色應急管理專業人才的創新培養

中國的應急管理發展極具特色,從第一代的以軍事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系統到“一案三制(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為核心的第二代應急管理系統,應急管理系統發展相對遲緩,也反映了目前我國的應急管理人才匱乏,擁有專業應急管理相關背景的人才較少,結合當下的人才培養思路,通過人才創新和科技創新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勢在必行,因此,高校教育必須以應急產業創新相關的發展為主導,走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培養之路,服務中國需求的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如何培養,科技如何服務創新,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核心,以應急管理相關的產業創新為主導,以實踐檢驗標準確定改革和應急管理領域的教育為方向,通過人才實現創新驅動應急管理等多方面的發展是應急管理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時,師源和生源方面不應拘泥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專業方式,需要增加應急管理的社會培訓類型,抓住時機培養創新人才,并在整合各要素及結構的基礎上,加快應急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完善應急管理實踐教學體系,為應急管理未來的可操作化提供制度和體制保障,具體實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著手。

4.1 走中國特色的創新產學研融合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創新融合,需要直面中國的應急管理專業現狀,一方面是許多應急管理類大學生很多時候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情況,但另一方面是企業和政府需要可解決實際問題的應急類專業人才,應急人才供給的側重點和社會的需求點難以匹配的問題表現突出。高校雖然是培養國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缺乏實際歷練的應急理論模式,難以符合社會需求。因此,改變高校封閉辦學的現狀,將人才教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者結合,形成社會—高校的產業鏈條,真正實現相互融合的產學研共同協作的良性生態。

走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創新融合之路需要內引外聯,借鑒國內外的先進人才培養方式。印度的計算機產業發達正是因為印度將本國的產業發展和教育相結合,形成了印度理工學院為頂部,普通院校為中部,職業培訓為底部的金字塔結構,高級人才和初級實用人才共同培養,為國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因此,我國應急管理教育的產學研融合方案需要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分結構地培養人才,而非僅依靠常規教育體系,招收優秀的學生,培養適合的人才。依照產教研融合思路,我國多地已經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如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作為民營企業,通過和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合作,研發出了射流滅火等系列消防車,成為集國家消防應急救援車輛裝備設計、制造、銷售及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上市企業。

走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創新融合之路,需要在對應急產業進行合理規劃部署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學科交叉,創造培育新模式。我國現有的突發事件類型按照發生原因、機理、過程、性質和危害對象不同被分為四大類: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社會安全事件、事故災難。四類不同的事件對應的產業既有重合地帶又相對分散,因此,高??梢猿浞掷枚鄬W科的教育資源,進行產教融合,實現科研理論的突破,培育人才新模式,解決社會急難問題,共同培養契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復合型人才。2020年4月,清華大學與萬科集團就突發的新冠疫情成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萬科集團對校內基金會捐贈了市值53億元的股票,促成了企業和高校共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產學研積極融合的新探索;同年7月,廣東省應急管理廳與暨南大學共同建設廣東應急管理學院,探索政教聯合培養的育人模式;2020年10月濟南大學成立應急管理學院,并與山東濰坊市政府合作,在濰坊建設應急安全產教融合基地,進行應急人才的實踐教學。高校與政府的產學研融合的培養新模式既有利于改善政府缺乏專業應急人才的困境,還有利于政府在應急管理工作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和關鍵作用[5]。

建設中國特色的產學研融合體系是自主培養新一代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最有效路徑之一,形成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育人的產學研新格局。高等院校為人才培育夯實基礎知識和理論體系,企業為人才培育提供多樣的實踐應用場景,科研機構為人才培育的創新建立裝備技術支撐,滿足市場、政府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需求,共同促進實現國內應急管理發展的總體目標,創造區域外溢效應,解決應急管理目前的行業難題,為國家提供高水平的復合型應急管理人才[6]。

4.2 搭建中國特色的創新性教學實踐融合平臺

建設中國特色的創新性教學實踐融合平臺,要適應中國國情,建設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堅持黨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為宗旨,以全民應急、共同應急為應急管理新理念,發揚抗災精神,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應急體制。

應急管理的創新性教學實踐,需要教學相長,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做到多方位融合。融合方式體現在學校制定教學目標方面,可以建立應急管理學習中心,教學和培訓同步進行。一方面是專業教師提供專業知識、技術和法律等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邀請應急產業的從業人員和參與者,進行實踐知識的傳授。例如,防災減災是應急管理的重要課程,既包含理論知識基礎,還必須有實踐經驗積累,采用案例代入,沉浸式地學習實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社會性質的力量可以幫助學生迅速走進現實,走進案例,從而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新環境[7]。

首先,在教學方面積極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體系。學校既要重視課程體系的構建,融入國內外各大經典案例,以現實案例為經,教師講解和實驗室實踐為緯,做到經緯有序,體系分明;又要促進教師的培訓和教材的中國化,綜合高校和社會的組織資源和能力,打通平臺和渠道,建立數據庫、實訓基地等應急管理的教育共享資源體系。實現在教學上夯實學生的應急管理的基礎知識框架,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目標[8]。

其次,教學實踐融合平臺的建設需要在實踐方面搭建以應急管理實驗室為載體的實踐平臺。應急管理的學科背景廣泛,實驗室的建設內容可以將案例和計算機結合,依托大數據的導入,讓學生實現模擬事故現場,提供決策樣本;通過規?;膶嶒炗行в柧殞W生應變能力,為政府和社會服務,為其決策提供技術指導;通過應急應對和處理過程的實踐和仿真性的教學體驗,實現對學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質培養的雙重目標。在此基礎上,實驗室的建設可考慮高校辦學特色和地域特點,確定相關專業未來的發展目標和方向,綜合考量地區的資金境況,高校實況和社會需求,搭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創新性教學實踐融合平臺。

5 結束語

《“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提出,“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9]。目前,我國的應急管理專業和人才培養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實質性的可應用的成果與社會需求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最近三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全球的經濟衰退現象明顯,全球都已陷入不可預見的“風險社會”。應急管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降低公共風險的未知因素,防范化解不可預見的公共風險,保證國家的持續性發展,已然成為未來的國家治理主要目標。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應急管理專業的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國家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人民的生命安全等公共治理問題無不與應急管理專業的發展水平及治理措施相互影響。因此,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和拓展應急體系的建設,推動應急管理與社會治理緊密融合,既是當今應急管理各界必須肩負的政治責任,更是時代賦予的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需要齊心協力,努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猜你喜歡
應急人才專業
多維深入復盤 促進應急搶險
人才云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完善應急指揮機制融嵌應急準備、響應、處置全周期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應急管理部6個“怎么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