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等級差異到階級對立:馬克思階級概念的本質意蘊及其理論價值*

2024-05-07 23:53彭定光
關鍵詞:資產階級階級馬克思

黃 杜,彭定光

(1.湖南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2.湖南師范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1100)

馬克思階級概念是“馬克思哲學的本質”[1]8,是指認、批判與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范疇。階級概念首次出現在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文本之中,并非偶然,而實屬馬克思對階級自身歷史演進的理論自覺,有其深厚的思想鋪墊與歷史境遇?,F代階級的形成肇始于傳統等級,但“不能把‘階級’等同于‘等級’”[2]10-17,現代階級是對傳統等級結構的繼承、顛覆與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壓迫不再源起于神魅或某種物質力量所規定的偶然性的等級差異,而是根源于現代社會生產方式所鑄就的必然性的階級對立之中。只有把握到馬克思階級概念這一深層次結構的本質意蘊,而不僅僅是考察外在形式、量之間的差異,才能科學地澄明馬克思階級概念的理論價值。

一、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前身:“等級”概念及其邏輯演進

“人是作為共在的在者,生活于其間的人在‘特定的時期’總是表現為階級差異”[3]48。人的社會性存在必然彰顯、外化為某種社會分工,形成等級結構?!榜R克思認為,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等級之中”[4]12-25+1。等級作為階級的前身,現代階級首先(在歷史時間上)表現為等級結構。因而,階級(等級)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歷史性,即只有人類社會才有階級,其形成、發展與消亡是一個歷史過程。在動物世界中,獅王與獅群之間的“等級關系”是本能使然。而人類社會階級或等級分化之所以可能,源自于人社會性需求、分工的產生,但階級形態的嬗變根源于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爱斠粋€國家處于變革、大轉型時期,其社會結構往往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和調整,并由此導致原有階級和集團的重新分化組合?!盵5]66-73。

對于社會等級產生的根源與劃分標準,“在理論上予以關照則非常久遠”[3]48。在古希臘,“柏拉圖等將之歸根于勞動分工”[3]48,亞里士多德則從人與物的自然區分來解釋、規范社會等級,將其認為是靈魂對肉體的統治即社會有理智的人對順從自然規律的人的統治,“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靈魂和肉體、人和動物之間的關系。有的人,他的命運就是使用體力,他的作為也是其體力的使用,那么所有這些人天生就是奴隸?!盵6]13這即是依據人的道德(理性)能力來區分、規范階級??偠灾?傳統社會等級及其對于社會等級的理論認識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其一,自然差異主導社會等級的界分,在理論認識上僅僅從外在條件甚至主觀意識來探尋階級產生的社會根源并厘定階級的判斷標準。最源初的等級,是依據自然力量差異而展開和構建的,這最為典型或集中的表現就是自然界叢林法則。它構建了一個以猛獸為塔尖的自然“權力”等級結構。因而,盧梭在《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中認為,人類社會存在的不平等是“由于年齡、健康狀況、體力、智力或心靈的素質的差異而產生的”[7]45。 第二,把等級或階級的存在當成自然秩序,付諸自然規律或被認為是天賦“等級”。盡管很多思想家都深刻把握社會等級的存在,但都將社會等級存在訴諸自然現象或自然規律而不加以反思?!皝喞锸慷嗟乱膊焕?他不僅將他那個時代市民的階級劃分,而且也把奴隸制度看成是一種自然秩序,他把這種自然秩序又歸結為自然的原因,即個人有不同才能的結果,而不是由經濟形態所引起的社會分化?!盵8]389-390中世紀神學家對等級的認識有所進展,認為“這種等級的劃分不是自然秩序的直接流露,而是萬民法秩序的直接流露”[8]390,但是萬民法秩序仍然屬于自然秩序范疇,堅定認為“才智杰出的人自然享有支配權,而智力較差但體力較強的人則看來是天使其充當奴仆”[9]98。第三,傳統社會等級規定個人的“總體性”存在。在這種階級形態中,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與政治身份是內在一體、匹配一致的,處于何種等級就決定他的一切社會存在。而現代階級(無產階級)則處于經濟條件、政治身份的分裂——即人與人之間政治平等與經濟不平等(剝削)的雙重存在。

從人與人之間的天賦差異出發,規制與區分社會等級是傳統社會階級或等級形成的特點或認知路徑。近代思想家以勞動確證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后,歷史主體實現了從神到人的轉向。社會等級劃分標準也實現了從天賦(神)自然差異到現實勞動“能力”差異的轉向。據此,近代思想家徹底改變了對社會階級或等級所產生的歷史根源和社會基礎的認識,階級劃分標準也逐漸從神魅等精神領域轉向到社會生產領域,“不同于訴諸血緣關系的家長權力、訴諸神秘特質的宗教權力以及訴諸暴力征服的軍事權力等非經濟權力形式”[10]45-53。因而,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開啟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從社會生產視角對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分析進路”[11]48-57,開始從社會財富來源即社會生產(勞動)來考察、劃分社會階級,并以勞動作為人的主體性根據去否定、批判傳統等級結構的合法性、正當性,并由此引發了資產階級政治革命,表現為第三等級(實業階級)對傳統封建等級的政治革命,其中以法國大革命最為典型。對法國大革命的主流敘事就是階級分析方法,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即第三等級是這場革命的主體,包括了“從富有的資產階級到一貧如洗的乞丐,約占全國人口的96%”[12]24,主要指向社會生產階級和財富勞動階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包含無產階級在內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把傳統食利等級拋向歷史的廢水溝。在這場歷史革命中,資產階級作為社會財富的組織者同作為社會財富真正創造者的無產階級的歷史立場是一致的,共同反對非社會財富生產階級即享受封建政治特權的食利階級。無論如何,從社會財富來源來考察、劃分社會階級,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對于新興的市民社會或資產階級社會來說,其內部的階級區分、斗爭卻剛剛開始。隨著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發展,第三等級內部才逐漸出現沖突,并析分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對立。

面對現代階級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思想家對現代階級的理論認知集中反映了這一歷史過程?!罢谓洕鷮W的核心議題與主要研究對象,就是考察社會財富的來源與本質,進而以此展開對階級的認知與標準劃分”[13]99-109,實現階級劃分的“人”化、勞動化。古典政治經濟學思想家最初從經驗直觀上把握社會財富來源問題,分析、探索社會階級的構成。諸如重農學派代表人物魁奈認為,農業生產勞動才是社會財富的真正來源,因此可以將社會劃分為生產階級、非生產階級與土地所有者階級。法國經濟學家杜爾閣則觀察到,有一個階級純粹依賴其個體勞動而獲得工資。直到此時,獲得工資的階級才第一次被思想家所經驗察覺。古典政治經濟學鼻祖配第則認為社會財富來源于勞動與土地,因而地主與工人分屬于不同社會階級。但其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則從理論上徹底把勞動視為社會財富唯一來源,由而探索出地租、利潤的真實來源,但是斯密把土地、資本作為“過去積累的勞動”,從而賦予了資產階級獲得社會財富分配的合法性地位,并以此為依據把社會階級劃分為資本家、地主與工人三個階級——“一切其他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這三大階級當代收入”[14]72。然而斯密沒有闡明和揭示利潤與工資之間的對立關系,從而無法把握社會階級劃分的本質維度。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完成者,李嘉圖深刻把握了工資與利潤之間的對立關系,認為“假定谷物和工業制造品總是按照同一價格出售,利潤的高低就會與工資的高低成反比”[15]92。但是李嘉圖卻把這種對立視為自然規律,并將階級關系視為永恒、固定不變的必然范疇與規律。李嘉圖由此把形式邏輯、知性方法等近代形而上學方法論在政治經濟學領域運用到極致,致使其對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只能進行經驗描述或形式把握,無法將之上升到社會存在或歷史本質層面予以審視、考察與反思。對此,馬克思如實評價了李嘉圖的理論——“它的最后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于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與地租的對立當做他的研究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做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16]16。而在非政治經濟學領域,社會理論家從歷史經驗體會和社會道德理想出發,也紛紛對階級劃分表達出一定的獨到見解和理論自覺。首先認識到階級劃分、政治等級存在是由經濟問題或原因產生的是圣西門,他指出“在舊制度下,貴族根據世襲原則享有管理公有財產的權利”[17]27。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里葉認識到“勞動者貧困的增加與雇主財富的積累呈正相關?!盵18]59-69因而也深刻地把握到作為真正勞動者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對立”??傊?在馬克思階級概念出場之前,階級及其階級概念本身就已達到經驗科學的極致,但同時也為資產階級統治完美地披上了合法性外衣。

二、馬克思階級概念的本質意蘊:對生產資料與勞動徹底分離的理論自覺

資產階級思想家對現代階級的理論把握,窮盡了形式邏輯所達的理論空間,為馬克思的階級概念出場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此,1852年馬克思在致魏德邁的信中寫道:“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19]106。深入市民社會內部,以社會財富生產來源為根據劃分階級,是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核心觀點。盡管資產階級思想家把社會財富來源歸于資本、土地與勞動力,最終把社會劃分為兩大階級,但資產階級思想家囿于近代形而上學方法論的局限卻不再對這兩大階級劃分的根源進行前提性批判與深刻反思。階級概念出現在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文本之前,彼時馬克思已經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經歷了黑格爾哲學的理論熏陶,并開始展開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與國家學說的研究。正是在這個理論基礎上,馬克思“引入”辯證邏輯展開對階級概念的哲學改造,從而把資產階級思想家階級概念進行哲學轉化,對市民社會(即實業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進行重新指認和辯證揭示,以此揭露現代社會等級即階級關系的本質性對立——資產階級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展開對勞動工人的隱匿性剝削。在這種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通過現代私有制占有一切社會生產資料,而工人卻只能純粹出賣勞動力來獲取生活機會,除此之外一無所有,即真正的“無產者”。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資產階級所有的生產資料并非來自資本本身的“自然增殖”而是源自于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歷史累積,從而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不平等的實質——即純粹出賣勞動力的工人不斷地生產著自己的對立面,即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從而在社會生產方式上使得“階級對立簡單化”,形成了現代“二元”的階級結構即“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20]32?,F代資本主義通過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確立把這種不平等階級固化、合法化,因而這種階級不平等的歷史事實絕非出自自然的偶然性因素,而是出自必然性、普遍性的社會結構。因此,馬克思階級概念的本質意蘊是從社會生產關系中去把握階級厘定、劃分的,即從社會生產方式中把握階級劃分的根本標準。根據馬克思“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的方法論啟示,我們把社會生產資料與勞動之間的分離作為劃分階級或等級的內在、根本標準來討論歷史所有等級或階級形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共產黨宣言》中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20]31。

在奴隸制社會形態中,奴隸主通過占有一切社會生產資料,并把作為勞動主體的奴隸歸之于社會生產資料,稱奴隸為“活的工具”,亞里士多德將奴隸定義為“一件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21]64-65,對此,弗洛倫提努斯批評到“奴隸制是萬民法的一種制度,它與自然背道而馳,因為這種制度使一個人淪為另一個人的財產”[22]14。19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崛起使學者們換了一種方式去理解奴隸制。例如,俄國著名歷史學家穆罕默德·丹達馬耶夫(MuhammadDandamayev)將奴隸定義為“被剝奪了生產工具、遭受超經濟強制的人。他不過是他主人的一件物”[23]72。在這種社會生產方式之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渾然一體,沒有實現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分離。作為勞動主體的奴隸與社會生產資料一起依附于奴隸主,成為他們所有權的對象或生產資料。人類處于這種生產方式,沒有取得對自然改造、控制的主導地位,奴隸勞動的主動性或創造性空間不大,社會財富更多源于自然恩賜。在封建社會形態中,奴隸進階為農民,開始與作為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即地主產生形式上的分離。農民以追求生活資料為目的依附于地主所持有的社會生產資料即土地,而地主通過對作為社會生產資料主要載體的土地所有來剝削農民的勞動。作為現實勞動主體的農民擁有一定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實現了一定社會獨立性。但是勞動不能脫離土地,勞動與土地共同構成社會財富的源泉。而勞動真正脫離土地,躍出封建社會生產方式,與生產資料的現代所有主體即資本的分離,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實質?!皻v史唯物主義的階級概念主要揭示的是生產中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秘密關系”[3]7,生產資料與勞動之間的徹底分離,在資本與勞動的分離中達到歷史極限。在這種現代社會生產方式中,階級不再是個體的、外在的差異區分,而是社會的、內在的“矛盾”對立。馬克思階級概念需要從社會生產方式這一本質維度把握,而非指向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自然差異,是一種社會性差異。傳統階級理論或等級劃分著眼于外在、形式或主觀意識來進行界分,但馬克思階級概念植根于社會本質層面,從社會生產“源頭”出發?,F代社會分工的根本維度在于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離,而非一般職業分工、經濟差異或政治地位高低。生產資料與勞動主體的關系是階級劃分的根本標準。因此,馬克思哲學語境中的階級概念具有以下深刻的本質特征。

其一,歷史性。階級并非一開始就存在,階級源初表現為等級,即自然能力或天賦優勢帶來社會性不平等。但馬克思階級概念在本質上并非僅僅指向傳統社會的等級結構,不能用馬克思恩格斯的階級理論去直接確認、照套傳統社會的等級結構,這種經驗上的確認會導致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庸俗化、表象化與教條化。階級概念只有基于邏輯事實才得以對傳統等級進行追溯、確認。社會等級作為現代階級的歷史前奏,蘊涵階級的形式差異和外在特征。社會階級的萌芽蘊藏于等級歷史現實之中,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如果從經驗層面上進行言說,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史,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傳統社會中的階級斗爭與現代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截然不同,具有異質性,它們的剝削方式、內容與特征皆有不同。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的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盵20]31-32因此,在馬克思的論述中,階級(等級)在傳統社會中比較復雜,種類繁多,其剝削方式多樣。但到了近代,社會等級日趨減少、矛盾日益尖銳。階級的產生、發展與消亡是一個歷史過程?,F代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個階級形態,這主要表現在無產階級的自我否定性。傳統社會一切等級都融入為現代階級,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差異和勞動能力都消融于階級剝削之中,即所有本能滿足、道德品質、精神追求等人的需要悉數成為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工具。人與動物相比所具有的優勢反而在資本的世界中成為了劣勢,資本“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點變成缺點”[19]57,人似乎越努力越受資本的剝削。

其二,社會性。階級的緣起、發展是社會的產物,非個人自然稟賦迥異。自然稟賦或先天條件差異是致使社會差異或不平等的前提或線索,社會階級的存在是一種社會性差異使然。動物之間沒有固定的等級結構,一切處于混沌狀態,根本不存在所謂等級或階級。動物之間不存在社會關系,只有人與人之間才存在社會關系。正是在社會關系中,階級才能存在。傳統社會中的分工依據人的自然生理差異而展開,因而家庭組建和男女的分工是一體產生的,也是人類依據自然屬性所進行的首次社會分工,但是這種社會分工建構于自然差異的基礎之上,而現代階級之間的差異是一種社會分工,即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工。徹底的社會分工不是依據個人先天自然能力,而是基于社會生產之間的分工,即資本與勞動分工。資本作為社會性勞動,是工人個體勞動積累、沉淀下來的社會勞動,而工人勞動作為一種個體活勞動,形成了“過去勞動”(時間維度)與當下活勞動之間的分工,這是從分工視角討論現代階級概念。正是因為這種徹底的社會性,所以階級是普遍性、根本性的存在,尤其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無處不在。任何生活在現代資本社會主義中的人都無法逃離階級束縛,任何個人所采取的精神沉淪與行動抵抗都無濟于事。因而,階級對立絕非是個人與個人的階級對立,更不僅直接指向人的外在自然差異。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差異或不平等不能直接等同于階級矛盾,不能直接歸于階級本質對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矛盾的根本在于社會性對抗即資本與勞動的利益對立,而非個人之間的自然差異。

其三,辯證性?,F代階級所揭露的這種不平等,不經過辯證法的理論訓練是不可能被我們所認識和把握的?,F代階級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二元對立的前提是政治、形式平等。作為第三等級的市民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的誕生,就是完成了對封建貴族特權的革命,消泯了社會政治不平等。作為市民社會中的全體成員,無論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都獲取了國家公民的資格,實現了法律、形式平等,這無疑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形式平等或政治公民的出現并非消滅了等級社會或剝削社會,反而為更深的剝削或社會等級分化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成為無產階級被壓迫、剝削的遮羞布。因而,馬克思指認的階級社會是一種雙重品性的社會:政治平等與經濟剝削、個人形式自由與社會結構性壓迫同時存在,這即是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剝削的隱蔽性。從經驗直觀來看,工人為企業付出勞動,資本家給付工人工資,正是契約精神的體現,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形式平等。馬克思階級理論則要對這種形式平等社會予以批判,揭露等級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的轉換、深化。到了現代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社會等級并非隨著政治平等而消失,反而從政治平等中獲得徹底深化,從外在等級差異走向了階級根本對立。處于社會生產這一社會存在本質維度的剝削,即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不斷剝削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從而產生兩大階級之間的根本對立,形成了兩大社會階級,“西方社會通過資本的力量,按照資本占有的標準再次產生出一種新的社會等級”[4]12-25+1。一切等級差異都被濃縮、消融于現代階級剝削,剝削不再是一種外在、偶然而有限的,而是根本、內在與穩定的。階級是一個現代概念,是對等級概念的揚棄、批判與超越。無產階級是一個勞動者階層,是“產業工人意義上的無產階級”[4]12-25+1。

馬克思階級概念所預設的方法邏輯,承載著獨特的歷史使命,揭示出無產階級自我否定的歷史特性,這種歷史特性恰恰實現了對階級歷史必然性的否定、超越,進而躍出階級社會這個非人類歷史的怪圈(即一個階級被消滅只代表歷史某種階級的消滅,而非階級本身的消亡)。無產階級正是在這種邏輯下承擔著消滅資產階級同時也消滅自身的歷史使命,實現人類的解放,從而成為“史詩英雄”[24]344-362+537-538——沒有哪個階級像無產階級這樣愿意而且能消滅自身的,馬克思因而稱之為“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25]15。

三、馬克思階級概念的理論價值

綜上所述,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出場,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也是馬克思對唯物史觀方法論自覺的理論結果。馬克思以經濟—哲學的致思方法完成了對傳統階級概念的邏輯改造、理論升華,從而實現了階級概念的科學證成。在馬克思的思想語境中,階級概念不再僅僅指向社會財富的經濟差異或對政治平等的追求,更是指向經濟差異背后的現實根源或實現“社會”平等,并以此構建了“無產階級哲學”,進而旨向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對人的自由或解放探索是整個近代思想史的主題,但是對于人的本質是什么?怎么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抑或如何面對現代社會?在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依據不同的方法邏輯有不同的思想進路與理論觀點,這為馬克思探索人類解放提供了前期基礎與借鑒依據,但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出場,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對于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與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徹底批判和有機融合,歷史性地生成了科學的人類解放理論。

其一,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出場實現了對人類解放致思邏輯的轉向,破除了黑格爾的國家哲學(法哲學)的神秘性。階級概念首次出現《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之中,是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或國家哲學批判的邏輯產物。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不是從市民社會內部或社會現實出發,而是從絕對精神自我發展、豐富與完成的歷史必然性上討論現代社會的等級分化,陷于“邏輯神秘主義”。按照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人類自由依次按照抽象自由—任性自由—具體自由三個環節展開,并與此對應三種不同的社會等級,即農業等級、產業等級與普遍等級。受制于自然的束縛,“農業等級達到的只是抽象的自由”[26]68-72——“農業等級由于它的家庭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實體性,在其自身中直接具有它的具體普遍物。它在這種普遍物中生活著?!盵27]248而產業等級超越了抽象自由,達到主觀自由。由此,以產業等級作為構成主體的市民社會就呈現出“一切癖性,一切稟賦,一切有關出生和幸運的偶然性都自由的活躍著;又在這一基地上一切激情的巨浪,洶涌澎湃”[27]197。但黑格爾認為,任性的自由是空洞的、無根據的,必須受到理性的規定、節制,只有在國家之中才能是真正的自由。在市民社會中,單純追求特殊性與實現私利致使人喪失了普遍性規定,只能仰仗不以自身利益為目的、而以社會普遍利益為職業的普遍等級,也就是常說的官僚等級才能實現人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這就是著名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致思邏輯。盡管黑格爾充分認識到市民社會中存在經濟等級差距與勞動異化的問題,但是黑格爾把這一切矛盾置于政治國家的體系中予以考量,執著于政治解放而非社會解放。馬克思改造并運用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對黑格爾國家哲學進行了“顛倒”,作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論斷,完成從“市民社會—官僚等級—國家”向“市民社會—無產階級—社會”的致思邏輯的轉向,由此開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從對市民社會的批判中尋求人類解放的路徑。

其二,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出場揭示了人類解放的全面性,批判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抽象性。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思想視野常常將人設定為“經濟人”,并將其還原為“原子化個人”(實質就是“偶然的個人”)[28]170-175+193,進而在理解社會階級差異、化解社會階級矛盾時,始終著眼于工人工資與資本家利潤之間的物質利益簡單調節。因此,在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視域內,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不被認為存在根本性矛盾。盡管在李嘉圖等后期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理論圖式中能透視到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對立,但囿于近代形而上學方法論的局限,古典政治經濟學把這種矛盾或對立付諸永恒的自然規律,從理論范疇上把階級概念固化在抽象層面或經濟領域,只圖實現人在“物”層面的解放。不僅如此,古典政治經濟學將對人的物性理解付諸于自然法則,假定人的本質就是“經濟學”,這正是人“惡無限”的發揮與彰顯,把人“類”的優勢變成劣勢,陷入無窮無盡的物質欲望窠臼之中,從而遮蔽人的“類”解放或人類解放的全面性。盡管黑格爾對市民社會作出了特殊性的哲學規定,并以此對古典政治經濟學抽象性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批判,但實質上黑格爾思辨哲學卻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抽象性。黑格爾企圖在市民社會之外,以政治國家中人的普遍性來應對市民社會中人的抽象性。但實質上政治國家并不能決定市民社會,政治國家不過是市民社會內部(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實質上是階級矛盾的調和者而非“消除者”,這反而進一步加深了對人的抽象性把握并遮蔽人類解放的全面性。而馬克思的階級概念直接指向人的現實性、社會性與整體性,其根本宗旨在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人的類解放而不僅限于物的、抽象性解放。

其三,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出場探尋到了人類解放的現實力量,終結了空想社會主義的虛幻性。自資本主義社會誕生以來,從《烏托邦》到《太陽城》等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都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或現代性的抨擊與批判。資本的產生,開啟了一段人類社會的魔幻之旅,既帶來了社會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也致使現代社會出現了從未有過的人間悲苦。面對這些現代苦難,理論界從不缺乏各種理論批判與解決方案,但囿于歷史局限與方法論禁錮,馬克思之前的社會主義者或理論家們只能基于經驗直觀與道德判斷去抽象建構某種替代方案。正是基于這種方法論的限制,這些抽象建構的理論方案只能希冀于主觀道德、個人能力或政治設計,而不可能找到現實的物質力量。即便是作為非空想主義者的黑格爾也把人的解放限于政治解放,希冀“騎在馬背上”的君主等官僚階級與“等級要素”進行結構性“狡計”去實現人類自由。馬克思的階級概念出場,開拓了人類解放的新視野,即人類解放不能依靠精神運動或國家“官僚階級”的無私奉獻,而是要轉向現實力量,即無產階級身上。而黑格爾基于思辨哲學從沒有把現代無產階級即工人群體納入其理論視野,或給予應有的重視。馬克思階級概念的出場,直接確證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主體地位與歷史擔當?,F代無產階級的產生是歷史產物,具有歷史主體性、現實性與整體性,而任何其他空想社會主義所希冀的力量都是非主體性、非現實的,都是社會生產方式中的上層建筑或主觀想象與虛幻力量。

四、結語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馬克思所處時代的階級苦難如今已經被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巨大社會生產力緩解了,無產階級最初所遭遇的憤慨與苦難不斷被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所遮蔽與隱藏——傳統的階級苦難消泯正逐漸弱化階級“對立”觀念,而容易滋生物化意識。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對市場經濟體制與科技進步、不斷細化的社會分工與社會利益多元化格局而產生的各類社會差異(不平等的社會現實),亟需把握馬克思階級概念的本質意蘊,以期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供給根本方法論指導與總體性理論視野??傊?階級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核心范疇,是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論基礎與總體性理論基礎,是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根據,也是從容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方法論基礎。

猜你喜歡
資產階級階級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1920—1927年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知及影響
被遺忘階級的困頓與救贖——關于影片《鋼的琴》的分析
毛澤東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資產階級軍隊的創建者——克倫威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