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人文通識類課程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研究

2024-05-07 12:45馬軼男寇蔻秦立
大學·教學與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文化育人實現路徑

馬軼男 寇蔻 秦立

摘? 要:在文化育人背景下,文章對高校人文通識類課程的育人現狀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以“《論語》的智慧”課程為例,從精準定位課程育人目標、合理提取課程育人元素、科學運用教學方法與手段、建立健全課程管理、不斷創新課程評價等方面不斷拓展課程文化育人的科學方法和實現途徑,以達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學效果,為高校人文通識類課程更好地實現文化育人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人文通識類課程;文化育人;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8-0062-04

新時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為大一學生設置了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并配置各種專項服務小組,幫助學生完成心理、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順利過渡。通識課程的設置便是其中重要一環,借助于課程主渠道,實現跨學科學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張家口學院明德學院集中負責學校一年級普通本科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獲批于2017年,2021年開始運行。學院面向大一學生開設了五大模塊的通識教育課程,這是學生由高中進入大學所接觸到的首批課程,其中人文通識類課程占據了很大比重,發揮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精神塑造、心靈啟迪、思維拓展等具有關鍵性的奠基作用。

一、高校人文通識類課程的教學現狀

高校開展人文通識類課程的初衷是為學生夯實本科教育基礎,從應試思維逐漸轉變到素質拓展思維,在學會學習、表達、行動的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深植愛國情懷。[2]但在實際課程實施中,課程預期和實際效果存在較大偏差:一是一些教師不理解“通識”理念,對如何區分通識課和專業課沒有界定,把通識課當作專業課進行講授,不同學科的學生接受效果參差不齊,無法很好地實現課程育人;二是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面對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以“滿堂灌”為主,不能激發學習興趣和培養質疑精神,無法建立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引領的傳輸帶;三是教師在課程設計、課程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教書和育人的聯系不緊密,致使學生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不足,沒有很好地從課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和思想共鳴。

二、高校人文通識類課程文化育人的理念和思路

(一)文化育人,貫穿全程

人文通識類課程育人不是指文化育人在某一教學環節、某一教學章節的階段性融入,而是融入課程教育教學全過程,包括確定課程育人目標、修訂課程教學大綱、選用教材和參考書目、提取課程育人元素、編寫教案、制作課件、課堂授課、開展教學活動、教學研討、設計作業、撰寫論文、教學反思等環節。當進行完一輪課程教學后,教師要及時對教學全過程、各環節進行反思與總結,完成課程文化育人目標達成度分析報告,持續性改進和提升課程育人的質量和效果。[3]

(二)不同學科,達成共識

人文通識類課程的教學對象是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大一學生,要想文化育人取得預期效果,首先要對授課對象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這是有效育人的關鍵一環。如此接下來的課堂講授、學生活動、互動測驗等環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學生為中心,設置文化育人的每個教學環節與步驟,使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廣泛參與、深刻思考、積極行動,感受課程所具有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可以體會到文化育人的溫度。[4]

(三)多管齊下,打通內外

人文通識類課程文化育人的教學規劃和效果之間,需要精心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各項教學活動,以保障規劃得以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教學活動緊密圍繞課程文化育人目標,有層次、有步驟地層層深入,圍繞講授內容開展,同時聯系當下社會、國家時事,尤其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件,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思考能力和行動自覺。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在一次次活動中,主動打通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自己與他人、個人與國家的隔閡與界限,在意識形態、精神面貌、價值追求上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與追求。[5]

三、高校人文通識類課程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以“《論語》的智慧”課程為例

(一)精準定位課程育人目標

課程育人目標是確定課程育人內容、展開教學活動、制訂課程評價方式的出發點,是課程開展文化育人活動的核心所在?!啊墩撜Z》的智慧”是面向全校大一學生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屬于人文科學模塊。該課程以“以文育人”為落腳點,通過對《論語》核心思想的解讀,使學生熟讀經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準確理解和把握《論語》的思想價值及現實意義?;诖?,本課程的立德樹人目標為通過指導學生研讀《論語》,學習儒家經典文化,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感悟儒家以仁為本的思想精髓;學習儒家的思維模式、待人態度和處事方法,建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全面提升人格修養。

(二)合理提取課程育人元素

在課程育人目標的統領下,教師有效挖掘課程中的育人元素,不僅與課程內容緊密貼合,還與當下社會融會貫通,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各個章節提取出的育人元素不是獨立的,而是存在著密切聯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課程育人目標形成有力的支撐?!啊墩撜Z》的智慧”圍繞育人目標,精選了七章內容,每一章對應一個育人主題:第一章孔子和《論語》,重點圍繞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的經歷,深化育人主題——堅守初心;第二章仁義之道,重點圍繞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展開闡述,深化育人主題——寬仁為本;第三章快樂之道,重點圍繞孔子及顏回等弟子安貧樂道的一生,深化育人主題——抱樸守真;第四章為學之道,重點圍繞孔子的教育教學實踐,深化育人主題——博學篤志;第五章交友之道,重點圍繞儒家擇友觀,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深化育人主題——明辨損益;第六章盡孝之道,重點圍繞儒家孝道文化,深化育人主題——尊親敬老;第七章《論語》的傳播,重點圍繞儒家文化的現代影響,深化育人主題——珍惜當下。以上七章內容,從原典中提取而來,密切結合大一學生的現實問題與心理困惑,從做人、處事、待人、為學、修身等方面展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打通古今、旁征博引,使學生把儒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科學運用教學方法與手段

課前引領,打好基礎。一是經典閱讀,讀懂弄通。因為課程涉及大量文言文原文,如果僅憑課上時間,不同專業的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所以課前預習顯得尤為重要。課程組通過在線課程,定期發布預習通知,通知中明確告知需要讀哪些原文、理解到什么程度,而且還配有相關參考書目,引領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讀懂原文,為有效課堂的開展打好基礎。二是結合慕課,融會貫通。課程組邀請超星公司拍攝了一批生動形象的慕課作品,學生閱讀原文后,結合慕課進行深層理解,將所讀原文立體化、系統化。如講到儒家的仁義之道時,學生對此理解只限于由來已久的知識積累和書面闡釋,結合教學慕課《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由《論語》中關于“問仁”的師生問答逐層深入,剖析仁的本質、內涵與意義,使學生從固有知識藩籬中突破出來,接受新知識的沖擊和重構,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質疑能力。三是記錄疑點,課中解決。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記錄下疑點,以備在上課過程中及時解決,如“仁的向外視角和向內視角的區別和聯系”,許多學生對此存在疑問,主講教師會根據學生課前預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對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課中互動,入腦入心。一是重點難點,課堂精講。在課前做好原典預習的基礎上,對于每一主題單元下的重點與難點,主講教師會對照多家注解,對關鍵字、詞、句放大放慢地進行精講。二是專題研討,答疑解惑。如講到儒家的交友之道時,學生對“無友不如己者”的理解產生了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不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朋友三種看法,基于此,主講教師把全班分為三組進行研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借鑒名家注解、聯系生活經歷等進行探討,以尋求最佳答案。三是分享交流,拓展延伸。如講解顏回安貧樂道的一生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抱樸守真,一以貫之”的精神,教師會讓學生結合身邊人、身邊事進行交流與分享,很多學生講到了張桂梅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事跡、許淵沖看淡名利執著一生為翻譯事業的事跡等。

課后沉淀,總結升華。一是讀書匯報,內化于心。根據課上所學所研所享,課程組會推薦與此相關的書目清單,以供學生繼續深入學習。每隔一段時間,主講教師會組織讀書匯報活動,或是在線視頻匯報,或是線下課件匯報,學生間相互傾聽、彼此借鑒、共同進步。二是行動記錄,外化于行。課程單元主題都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的內容,如修身、求學、交友、盡孝等,基于此,課程組專門在在線課程中開設了“你的腳印”專欄,學生把自己的成長用文字、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并上傳到專欄中,以此證實自己的探索與實踐、努力與改變。

(四)建立健全課程管理

課程資源,適時更新。課程組精心選擇參考書目,消化吸收后確定了單元主題,據此撰寫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設計、練習題庫等教學資料,并在超星泛雅平臺建設了在線課程,形成線上線下課程資源。每經過一個教學周期,課程組定期召開課程運行研討會,對課程方方面面進行總結與反思,并對課程資源及時進行更新、補充與完善,這是教師教好、學生學好的基礎與關鍵。

主講教師,分工明確。本課程組由三位主講教師構成,課程負責人統籌管理課程的運行與實施,包括課程宣傳、課程教學和課程考核等方面,是課程輸出輸入的總指揮。其中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主講教師負責單元主題的確定、育人主題的提取、育人元素的挖掘與相關案例集的編寫等。還有一位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年輕主講教師,專門負責《論語》的海外傳播部分,將其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中進行觀照與審視,為學生打開一扇全新的研究視角。

各個環節,密切配合。課程組課前通過學習通發布學習任務,課中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檢驗,依據完成效果給予不同等級的加分獎勵,未完成者酌情給予扣分懲罰,而且會將任務一直延續到下節課,直至學生獨立自主完成任務,幫助學生把學習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課下主講教師會根據所講內容和學生情況定期布置主題分享內容,如分享你的興趣愛好、分享你與朋友的故事或分享你的大學規劃等等,有意識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學生通過全員參與、深度參與,無形中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達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長期追蹤,持續改進。課程組通過學習通對此門課程的學習者進行長期關注、追蹤與反饋,如第一期和第二期學習者經過為期一年的通識課學習,已經升入大二,回到了各自不同的專業中,此時通過這批學習者的“回頭望”,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通識課開設的意義和作用,于是課程組通過問卷形式從學習準備、學習過程、學習收獲、學習反思等方面對這批學習者進行調研,找到課程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挖掘和分析,以此作為課程持續改進的依據。

(五)不斷創新課程評價

綜合評價,貫穿始終。課程內容力爭有效支撐教學目標,避免知識化傾向,聚焦到學生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和行動能力的培養上。學習能力培養通過課內外閱讀、單元作業和音視頻學習等實現。表達能力培養通過課堂展示,如專題研討、分享交流和讀書匯報等實現。行動能力培養通過按時出勤、章節學習次數、行動記錄和第二課堂等實現。課程設置多元評價方式,重在打破課程論文或者一張試卷決定分數的單一評價方式,從而對學生形成有效的思想啟迪、價值引領、能力塑造和素質提升。

師生評價,合二為一。課程打破了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采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多元評價方式。如學生小組合作后,主講教師、同組學生和其他學生會依據每位學生在組內的貢獻和表現,分別評價和打分,教師評分、同組學生評分和其他學生評分按比例相加后為該生本次活動最后得分?;蛘邔W生在課上分享后,主講教師會通過學習通設置投票環節,讓全班學生為講演學生進行投票,票數最高者獲得課堂積分最高,按照票數以此類推學生的所得分數。這些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逐漸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參與協作精神。

動靜結合,不斷發展。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包括一些約定俗成的項目,如課堂筆記、課后作業、章節測試和課程論文等。動態評價指結合當下形勢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特別重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引導大學生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壁壘,教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與人合作,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和合作項目,并將此納入課程評價。

四、結語

該門課程自2021秋開設以來,已經連續開設了4期,課程組根據每一期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課堂活動和考核方式等,以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在文化育人理念指導下,繼續發掘該課程的隱性育人素材,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無縫銜接起來,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崔莉. 文化育人:通識教育的重要路徑[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2-15(08).

[2] 張立學. 以文化人:大學文化育人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1.

[3] 鐘秉林,王新鳳. 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其本土化實踐路徑探析[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5):3-9.

[4] 丁靈芝. 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22,39(05):98-104.

[5] 金晶. 高校文化育人載體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23.

(責任編輯:楊毅恒)

猜你喜歡
文化育人實現路徑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發與品牌建設
淺析大學文化育人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論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區的建設:現實背景、基本概念和實現路徑
經濟責任審計發揮國家治理作用的實現路徑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技術文化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國際私法法典化的挑戰與實現路徑
魯班文化育人的研究與實踐
基于文化育人視域的藝術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