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學生眼界與知識面的“第二課堂”公共文化場館的獨特育人價值

2024-05-08 06:55車焱森
科學大眾·教師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展品第二課堂場館

近年來持續火爆的“博物館熱”,讓眾多公共文化場館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公共文化場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的組成部分,是國家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的重要陣地和場所,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 種類多樣且分布廣泛。公共文化場館不僅彰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時也是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實際上近些年在國內許多城市,公共文化場館已經在中小學校外實踐課程中扮演起重要角色,成為拓展學生眼界與知識面的“第二課堂”。

一、作為教育資源的公共文化場館

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這也為博物館及其他文化場館等公共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面向不同年齡段群體開展特色文化服務。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融合發展,面向中小學生設立課外教育基地”。以文件形式指明了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方向。

公共文化場館不僅僅是提供展覽和表演的場所,其設立之初便承擔著教育、普及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職責。例如圖書資源豐富的圖書館,為公眾提供學習和閱讀的場所,促進知識的傳播;博物館通過豐富的展品和專業解說,向公眾呈現歷史、文化等知識;美術館利用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給人以美的啟迪。因此,公共文化場館本身便具有教育功能,理應將其視為重要的教育資源。

文化場館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作為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它承擔了宣傳本地歷史文化的職能任務。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場館是最鮮活的“本土教材”。以南京市為例,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南京公共文化場館眾多,南京博物院、中國科舉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南京科技館等,傳統與現代交融,承載著城市的發展歷程,將城市文化資源高度濃縮。尤其是近些年,南京市文化場館在有限的空間內對傳統展示進行了更新迭代,賦予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鮮活演繹出文化空間理論的張力,成功將南京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科技文化融為一體,文化特色充分展示。在這一文化融合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許多文化場館因其資源豐富、公益性強等特點,成為南京中小學生校外實踐的重要場所。

公共文化場館承擔起教育功能,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館校資源融合能很好地把中小學的課本內容與展館實物結合,彌補了課本不能實物展示的缺陷。許多學校結合語文教學和科普知識教學等內容,或在重大節假日的紀念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擇文化場館參觀,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讓學生體驗到了教學興趣。文化場館里的展品豐富,它們把課本中的圖片變得立體、生動,是課本內容的延伸。學生們通過近距離接觸和聆聽專業講解,能夠加強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進而輔助學生拓寬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年來,文化場館與中小學校的“強強聯手”,已經走出了一條相對成形的教育合作路徑。

如今在“雙減”政策施行的大背景下,文化場館與學校的深度融合,更是素質教育的大勢所趨。中小學可以根據文化場館的展示內容和資源,結合教學內容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以南京文化場館為例,有涵蓋當地歷史的南京博物院,有以六朝文化為主的南京六朝博物館,有研究南京當地民俗的非遺民俗博物館,還有關于南京紅色文化的渡江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等。各個場館側重點不同,館校合作時,可以根據不同場館所展示的內容和側重點,滿足不同課堂主題的需要,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開拓眼界。

二、公共文化場館的獨特育人價值

公共文化場館作為一種教育資源,相較于傳統的校內教材與課堂,具有獨特優勢,具體體現在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教育場景的沉浸式、教學成果的多樣化等方面。

在文化場館內,學生所面對的不再僅僅是課本和有限的教室空間,而是置身于一個廣闊的知識海洋,在這里所有的展品或者體驗項目都可以成為現成的“教材”,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自然大大提升。南京許多學校利用文化場館資源,定期開展各項教育活動,或促進學生了解城市歷史的發展脈絡,或結合專業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公共文化場館教育打破了課堂邊界,拓展了教育資源,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認知,彌補了課堂教育的局限,構建了一個豐富多維的大教育體系。

以南京圖書館為例,2022年暑假,南京圖書館策劃推出了“七彩夏日”系列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英文繪本分享、閱讀音樂會、傳統文化推介、創意主題展覽等。這些活動有的能帶領孩子領略中國古詩中的豐富世界,有的可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奧妙與神奇,有的則有利于孩子了解漢字、中國畫的魅力與內涵……這些生動、鮮活、跨學科的教學內容,在學校傳統課堂中是難以呈現的。

文化場館的獨特育人價值還體現在教育環境的創設上,在這種沉浸式的課外場館學習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們走出課堂,以實地觀摩考察的形式自主探索,結合課堂所學的書本知識,在文化場館中找到對應的背景知識,這種自我尋找答案的教育和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加強知識的記憶,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理解?!皡⒂^-學習-傳播-提升”的探究學習模式,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生動的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等。

利用文化場館資源開展的探究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在文化場館的展品陳列和活動設計中,也充分考慮了參觀者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沉浸式的氛圍營造,為青少年創設出一個主題式的學習空間,輔以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增強了學生文化場館內學習的積極性。多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參觀文化場館,不僅能鍛煉他們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每學期應安排相應時間讓學生進場館參觀學習。

豐富的教育內容與沉浸式的教育場景,催生出的是多樣化的教學成果。在公共文化場館中的學習,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場生動的研學之旅,更是全方位的知識熏陶與情感涵養。以2022年江蘇省美術館組織的一場活動為例,“物之序——江蘇工筆畫六百年”,一場有分量的畫展,展示了200幅細膩優美的江蘇經典工筆畫,將工筆畫進一步導入公眾的審美視野和認識范疇,讓廣大觀眾見證了江蘇工筆傳統的悠久歷史。而與此同時舉辦的“與美相約——青少年審美感知體驗課”活動,帶領學生完成了一把把構圖各異、色彩絢爛、充滿童趣的工筆荷花、水果系列團扇,讓學生在領略傳統繪畫風采的同時,也增強了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

三、公共文化場館教育功能的實現

公共文化場館在育人場域中的獨特價值不容忽視,然而,在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方面,我們的探索才剛剛起步。堅持創新理念,結合科技手段,將科技與文化教育緊密融合,也許是破題之道。如今文化場館不再是單一的展示空間,而是成了中小學的課外實踐課堂。館校合作開發的新課程,不僅要全面呈現學生在校內不能獲取的知識,更多的是要考慮展現形式的生動性、趣味性。

近年來,許多文化場館的展示方式不再是傳統、單一的實物展品擺設,有些已經通過新的科技手段,把展品設置成三維形式,通過投影技術或燈光效果,讓不會說話的展品變得有生命力,而且還能和參觀者進行人機互動。對于一些丟失或很難修復的展品,也可以通過書籍記載的樣式,利用3D模型設計軟件進行視覺上的再現展示。有些展示還會融入一些特定社會環境,讓歷史場景再現。這樣不僅使展品能夠重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還可以通過互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入對展品歷史背景、用途的進一步學習。新的展示技術能提高中小學生的參觀興趣,加深對展品的了解。

例如在南京博物院的一個50平方米的展廳內,利用了6臺投影設備和立體環繞聲音響,在頂、地、墻面的6個平面上,通過影像效果,真實還原了明朝老街人們生活、買賣的真實場景,有小販、逛街的人群,還有人們的笑語聲、小販的吆喝聲。這種虛擬展館的動圖空間展示,讓學生對明朝時期人們的著裝、生活場景進一步了解,更加直觀地體現了傳統習俗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虛擬的展館中設置互動專題,可以讓那些冷冰冰的知識變得有活力,學生也可以行走在虛擬展示空間里進行互動,使他們對傳統的生活方式產生興趣和了解,增加了對傳統文化和習俗的研究。

另外文化場館還可以利用一些互動小游戲,把靜態的歷史展品變為生動的VR影片、3D畫面等,通過VR眼鏡,可以近距離欣賞文物的每個細節,對文物進行仿真的“觸摸”;開發一些文物題材的小游戲,如連連看、找碴等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提升對傳統文字、圖形的理解。同時,提高青少年參觀學習的興趣,在玩的過程中激發他們對歷史文化的思考,達到情感的共鳴。另外,創作展館的衍生品,將文化場館中的非物質文化元素與科普傳播有機結合,對文化館的展品做到更好的衍生,通過創作、展示和推廣,對歷史文化進行再認識,切實增強文化展館的輻射力,激發中小學生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近些年來,館校結合的教學功效已在不少學校得到充分體現,他們深深體會到館校結合的教學效果:一是有利于整體推進教學改革,豐富教學內容,長期受于教師“一言堂”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會抹去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育。館校結合不僅改變了學生從“家到校,從校到家”的單純育人模式,還能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動力,達到釋放學生心理壓力,減輕學生負擔;二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走出課堂,享受了眾多不同博物館文藝知識的熏陶,既增長了課外知識,又能鞏固課本所學到的知識;三是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真正懂得知識的獲取不僅僅是學校的課堂,而是社會眾多的教育資源,對于養成他們終身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四是促進學生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參觀某博物館前,老師可講解其內容和特色,學生會帶著“為什么”的思考去博物館參觀時對號實物找答案,這個過程就是難得的思考過程;五是增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長的發揮,如果老師能針對性結合課文或科普知識在文化館或科技館講課,其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肯定好于課堂,學生的集中注意程度也會提高,學生的發言率,師生相互討論的場面更會出現在眼前;六是讓學生懂得許多知識都是觸類旁通的,博物館任何一個展品實物都涉及文化知識、美術知識、數學知識、物理和化學知識等,對于引導學生學好、掌握好各學科課本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著現實的教育意義和長遠意義。實例證明,館校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值得肯定和推廣的。作為孩子的家長,應當懂得孩子的成長年齡是對科學激發興趣的重要階段,應當抓準孩子最佳時期,在孩子的寒暑假期間培同孩子一起去文化場館和科技場館參觀,并領悟其場館的精髓,讓他們從小在心中埋下愛國、愛科學的種子。

“雙減”教學不是“簡”單教學,而是要深化教育資源融合,共創共建共享。我們在總結館校結合的教學基礎上,還要積極拓展、探索政府牽頭、學校支持、家庭配合、企業參與四元發展教學模式,特別是要打通學校與企業發展之間的接口,共同構建起協同的大教育共同體.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全面提升學生、家長及學校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本文系江蘇省“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關于打造南京多元素文化場館建設品質研究成果,(2019SJA0178)?!?/p>

(車焱森,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講師。)

猜你喜歡
展品第二課堂場館
2022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展品展示第2輯
展品被盜了
會前視察 支招亞運場館利用
創新標準打造綠色雪上運動場館
冬奧之約,場館先行
高?!叭斯ぶ悄堋钡诙n堂建設探討
第二課堂
晉江“四點鐘學?!?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預覽(一)
場館風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