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瑪拉沁夫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觀

2024-05-08 20:34楊文斌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
關鍵詞:現實主義文學

摘要:瑪拉沁夫的文學創作觀是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對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思想的具體運用和實踐。他通過塑造文學典型來真實地反映時代與生活,一是典型環境,他作品中全景式地呈現了草原人民的生活景觀;二是典型人物,他創作了許多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生動而真實,并具備無私奉獻、熱愛新生活、英勇頑強等偉大的品德和時代精神。此外,他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始終堅持將喚醒處在蒙昧狀態下的民族成員作為其小說創作的內在驅動力,通過刻畫階級對立、揭露階級斗爭,歌頌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精神以及強調各民族團結統一,發揮自主創作的社會主義精神作品的啟蒙作用,推動了本民族成員的國家和民族的內心認同。

關鍵詞:瑪拉沁夫;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觀

中圖分類號:I2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013-04

Malaqinfus Creation View on Realistic Literature

Yang Wenbin

(Inner Mongolia Open University, Hohhot 010011)

Abstract: Malaqinfus literary creation view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alistic literary creation. He truly reflects the times and life by shaping typical literary characterization, namely typical environment and typical character. Typical environment refers to the life landscape of the grassland people presented panoramically in his works. Typical characters refer to the images of the new socialist people, which is vivid and real, with the great virtue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uch as selfless dedication, love of the new life, braveness and tenacity. In addition, he has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and state consciousness that he has always insisted on awakening the ethnic members in a state of ignorance as the inner driving force of his novels. He has promoted the national and st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thnic members by portraying class antagonism, exposing class struggle, celeb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emphasizing the unity and solida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giving play to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ocialist spirit in his works.

Keywords: Malaqinfu; realism; literature; creation view

在現實主義創作觀的指導之下,瑪拉沁夫認真落實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始終堅持基于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刻體會,始終堅持深入人民、深入生活,并將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與事演化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文學典型,張揚了時代與生活氣息,也讓人們看到了蒙古族人民的歷史命運以及生活狀態。與此同時,瑪拉沁夫對于國家與民族的書寫,展現了草原各民族群眾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強烈認同。在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中,有機知識分子是文化領導權的主體,他們由新階級培養出來,并與人民群眾緊密結合,而在黨領導下成長起來的瑪拉沁夫始終保持著與群眾的緊密結合,并以此形成和主導了自己的創作積累與創作實踐。

一、瑪拉沁夫的現實主義創作路線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蘇聯文學界提出的一種創作方法以及批評方法,它“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具體地去描寫現實。同時,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和歷史具體性必須與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1]。20世紀30年代初期,這個概念開始傳入中國,但并未受到主流文學界的廣泛接納。20世紀40年代關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著作以及文集譯本陸續發表,文學界對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認識漸漸加深。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社會環境以及文學創作背景的變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最終被中國文學界確立為中國文學創作以及批評的一個最高準則。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法論要求下,表現新時代的新人物、新生活,并通過塑造典型人物作為群眾的榜樣示范,結合積極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群眾的目標,成為了文學創作者的主要任務[2]。

從瑪拉沁夫的創作經歷與實踐來看,其早期的創作也基本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出生于貧窮牧民家庭的瑪拉沁夫早年并未受過多少教育,1945年,年僅15歲的他便離家參軍,跟隨八路軍部隊在科爾沁草原上參與革命工作。1946年,愛好寫作的瑪拉沁夫有幸進入了內蒙古文工團,擔任一些宣傳與寫作工作,這一時期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成為其創作生涯前期寶貴的文學積累。同時他創作了大量散文、劇本、唱詞……由于其宣傳工作的需求,這些作品需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實現良好的宣傳效果,因此,在文工團的5年時間,為他此后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基調。1952年,瑪拉沁夫憑借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在中國文壇一鳴驚人,從而正式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其后他又陸續出版了根據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變的電影劇本《草原上的人們》(1952)、小說集《春的喜歌》(1954)、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1957)、短篇小說集《花的草原》(1962)等多部作品。這些作品既富有時代與生活氣息,又具備豐富的民族特色,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代少數民族作家?,斃叻蛏瞄L通過塑造英勇保衛家園、樂于奉獻、積極建設新時代新生活的典型人物形象,來貫徹社會主義精神,而避免圖解政策。在他的作品中,常??梢愿惺艿揭环N對于表現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時代新風貌的強烈熱情,而這種自然流露的革命熱情正是來源于他的成長經歷??梢哉f,從一個一無所知的蒙古族孩子到新中國的文學巨匠,瑪拉沁夫的成長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離不開新中國的培養。

對瑪拉沁夫而言,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是其創作觀念的核心,而這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路線的基本內容。在1964年《答〈萌芽〉編輯部問》的一文中,提到關于自己如何進行創作準備。他認為,對創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并非通過他人的文字與技巧來獲取間接經驗,而是積累革命斗爭經驗,并在革命斗爭中培養自己對于革命以及人民的深切感情,這才是他所認為的最重要的創作準備[3]。這樣的創作理念也讓瑪拉沁夫成為一位立場鮮明的創作者,他始終站在革命以及人民的立場來看待新生活、思考民族命運,探索民族的前進道路。

二、塑造文學典型反映現實生活

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觀的指導下,瑪拉沁夫塑造了許多文學典型來真實地反映時代與生活,而這里的文學典型主要指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典型環境,即在他作品中幾乎從未缺席過草原環境,通過描繪草原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從而全景式地呈現草原人民的生活景觀;二是典型人物,瑪拉沁夫在作品中創作了許多社會主義的新人形象,這些人物生動而真實,并具備無私奉獻、熱愛新生活、英勇頑強等偉大的品德和時代精神。

(一)描繪草原美好生活

作為在草原上成長起來的蒙古族兒女,草原既是瑪拉沁夫的故鄉,也是孕育、滋養其文學創作的搖籃,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他的作品總是圍繞著草原來進行書寫,并毫不吝嗇對草原的贊美與歌頌,他坦言無論是生活還是寫作,草原都是他無法繞開的一部分,因而自己的藝術感覺也始終與草原緊密相連。作為卓有成就的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也被認為是“草原小說”的開拓者,為“草原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草原小說”是一種地域性與民族性兼具的小說類型,其主要內容在于描繪草原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反映游牧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及精神品格。而在瑪拉沁夫的“草原小說”中,他常?;ㄙM諸多筆墨來描繪草原景觀,草原成為他創作的人物所生活的一個典型環境,表現出封建時期草原人民生活的苦難或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們生活的現實風貌。

短篇小說《歌聲》講述了馬頭琴手加米揚離開家鄉,用歌聲為受封建貴族迫害的家鄉貧苦人們尋求救援的故事。在瑪拉沁夫筆下,草原呈現出一種分裂的景觀,與人們的苦難生活形成映照。

如詩一般的語言讓草原的景象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藍天、湖水以及其后出現的少女、羊群,人們似乎可以感受到草原的開闊與寧靜,而這份寧靜則與其后拖拉機隊在草原上轟隆隆來回奔馳的辛勤作業形成對比,一靜一動,既表現出蒙古族人民參與生產建設的熱情,也反襯出草原生活的美好。

(二)謳歌社會主義新人

從瑪拉沁夫第一篇正式發表的作品《科爾沁草原的人們》開始,到其后《詩的波浪》《春的喜歌》《山大王》等作品,可以看出瑪拉沁夫將大量的創作熱情以及創作精力放在了對于具有全新精神風貌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與謳歌之上。

在《科爾沁草原的人們》中,女孩薩仁高娃在與戀人相會的路上發現了反革命分子寶魯,機智勇敢的薩仁高娃不但沒有驚慌,反而趁機奪過了反動分子的槍,并不顧自身安危,乘勝追擊。在反動分子點燃的草原烈火面前,薩仁高娃也沒有絲毫畏懼,只想著“沖過去!沖過去!不讓反革命跑掉!”而女孩的戀人桑布在發現草原大火之后,也不顧任何危險打濕毛毯撲向了大火,即便是處在被煙熏火烤的艱難處境中,這個蒙古族年輕人心里想的依舊是“只要能撲面這團火,我被燒倒了也甘心……?!毙≌f中的這兩個年輕人可以說是勇敢無畏的蒙古族新青年的代表,他們自覺地肩負起保衛家園的重任,并且通過捉拿反革命的情節設置,在意識形態上與主流價值觀達成契合。結尾作者更是通過阿木古郎之口表述了自己的中心思想——“過去,蔣介石匪幫說我們蒙古人是‘野蠻人,然而這些今天在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和教養之下,變成了新的人,先進的人,像鋼鐵般堅強的人……?!睙o私奉獻、勇敢頑強,并且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鮮明的政治傾向是這些所謂“新的人”所擁有的性格特質,而這種特質也與時代精神形成呼應,向人們展現了那個時代中社會主義新人的精神面貌。

三、擔當思想啟蒙重任

作為新中國成長起來的少數民族作家,瑪拉沁夫自覺擔負起了對民族成員進行思想啟蒙的重任。在他看來,“革命的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是一個革命作家的基本素養[4]16。而這種自覺意識也成為其文學創作的基石。在他的作品中,他始終堅持將喚醒處在蒙昧狀態下的民族成員作為其小說創作的內在驅動力,同時通過刻畫階級對立、揭露階級斗爭,歌頌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精神以及強調各民族團結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發揮了社會主義精神的啟蒙作用,并推動了國家民族意識以及國家認同的構建。

(一)揭露階級壓迫與斗爭

表現階級對立,揭露階級壓迫與斗爭是瑪拉沁夫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種階級對立主要表現為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解放前內蒙古地區的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對立,二是國民黨反動勢力與以共產黨所代表的廣大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通過揭露這種不平等的階級對立關系,一方面表達了對于剝削壓迫階級的批判、對底層被剝削人民反抗的贊美;另一方面,通過這種追溯歷史的方式,也提醒了人們要始終銘記舊社會的苦難,從而更加珍惜新中國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詩的波浪》中,風姿颯爽的女拖拉機站長巴達瑪曾經卻是一名備受封建牧場主欺壓與剝削的女奴,她在7歲那年淪為了牧場主巴音的“終身奴隸”,為他當牛作馬整整30年,卻因為患上了怪病被巴音丟在了深溝里。而隨后共產黨解放了草原,也治好了巴達瑪的病,讓她重獲新生。吃人的舊社會與救人的新社會形成鮮明對比,既揭露了封建階級的殘忍丑惡,也反襯出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對底層人民苦難的救贖。

《茫茫的草原》中則表現了國民黨特務劉峰與上層封建勢力的勾結,欺騙打壓貧苦人民,處處和共產黨作對,企圖分裂人民,破壞民族的團結統一。小說最終用青年人齊木德在共產黨的引導下走向覺醒的結局證實了反動勢力實行民族分裂主義的徹底失敗,同時通過描寫共產黨與反動勢力的不懈斗爭,揭示出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蒙古族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與自由。這種體現支持共產黨的領導、維護國家統一的主題顯示出極為鮮明的政治傾向,而瑪拉沁夫正是借助這種堅定的政治立場,從而影響和啟發著民族成員確立正確政治判斷,選擇正確政治道路。

(二)歌頌昂揚的新時代精神

昂揚向上的新時代精神可以說是瑪拉沁夫小說的一種獨特印記?,斃叻蚴稚瞄L在小說中回溯歷史,他常書寫蒙古族人民被壓迫的血淚史,目的在于與現實形成對照,以此來突出受欺壓的草原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背景下熱情建設家園、建設新中國的時代精神。這也為他的小說奠定了一種昂揚向上的時代基調。

《詩的波浪》中女奴巴達瑪成為了新時代的拖拉機站站長,以辛勤工作、忘情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來回報黨和祖國,擁抱美好的新生活?!兜谝坏朗锕狻分?,迎來解放的牧民以主人公的姿態斗志昂揚地建設著牧區,為了創造自己的新家園與新生活,他們在女主人公烏爾莎娜的帶領下興修水庫,使荒蕪的沙漠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洲,一如他們在解放前后的生活狀態?!痘ǖ牟菰分性煌鯛斉鄣亩殴艩栐诮夥藕蟪蔀榱巳嗣耱T兵部隊的一員,并被黨培養為一名長跑運動名將,成名之后回到家鄉的他以滿腔的熱情繼續教導著家鄉的那些稚嫩的后輩青年們……這些經歷過苦難壓迫的蒙古族兒女在新中國的領導下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他們無一不以昂揚向上、積極熱情的姿態來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之中,展現了特殊時代背景下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風貌。

(三)弘揚國家民族意識

國家民族意識是一種國家形態,本質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認同國家的制度安排[5]。只有建立在這套認同制度基礎之上,國家與民族才能實現真正的有機結合。新中國成立以后,通過民族識別構建了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大框架,并采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制度,維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統一,同時利用文學、電影等大眾媒介來完成國家民族的認同構建。在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中,獲得文化領導權,在意識形態上取得合法性,是一個階級確立政權合法性的基本途徑[6]。像瑪拉沁夫這樣的知識分子則在幫助無產階級政黨鞏固文化領導權的過程中扮演著引領民族成員認同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角色。他始終堅持書寫著民族團結統一的主旋律,用文字表達蒙古族人民對于祖國、對于黨的深切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成為蒙古族人民確立國家民族意識的思想啟蒙者。

國家民族意識是國家統一的重要前提。而在解放之初,長年受到封建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蒙古族人民被狹隘的民族觀念所束縛,還未形成明確的政治觀念,更沒有國家意識,因而引導和啟蒙人們走出狹隘,確立國家民族意識,維護祖國的團結統一成為革命創作者的重要任務。在《茫茫的草原》中,瑪拉沁夫便描繪了一批熱血的蒙古族青年兒女,由于薄弱的政治觀念導致他們局限在族群的利益共同體中,不聽從黨組織的行動安排,而是一味地單干蠻干,最后落入反動勢力的圈套之中。這樣的敘述設置也成為一種有效的啟迪方式,呼喚蒙古族人民聽從黨的領導、黨的指揮,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把自己視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自覺維護祖國的團結統一。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了這個偉大的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每個民族的人民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保?]62瑪拉沁夫對于國家統一的認同與贊揚、對黨領導下的新生活的歌頌,都能夠激發出民族成員對于祖國的愛國之情,帶領人們走出政治蒙昧,共同構建新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四、結束語

瑪拉沁夫的創作歷程是與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相重疊的,作為一位有著豐富革命斗爭和建設經驗的創作者,他始終堅持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觀,既塑造了各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學典型真實反映時代風貌,表現草原人民的生活狀態,又自覺肩負起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既潛心書寫蒙古族人民的苦難歷史,又滿懷真摯地用文字來宣揚社會主義精神啟蒙民族成員,讓人們認識到新中國帶給人民的希望與美好,啟迪人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積極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團結統一?,斃叻虻膭撟魃钌钪哺诟锩窢帉嵺`,植根于人民群眾,他的作品不僅僅展現了蒙古族的歷史傳統與現實風貌,同時站在國家統一的高度探索民族命運,流露出對于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深切熱愛。

參考文獻:

[1]蘇聯文學藝術問題[M].曹葆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2-106.

[2]曠新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5):71-85.

[3]林三木.瑪拉沁夫代表作[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5.

[4]周作秋.瑪拉沁夫研究專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5]周平.民族國家認同構建的邏輯[J].政治學研究,2017(2):2-13,125.

[6]沈崴,王民忠.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10(6):75-78.

作者簡介:楊文斌(1980—),男,漢族,山東萊州人,內蒙古開放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趙良)

猜你喜歡
現實主義文學
“建設性”法律現實主義——對盧埃林法律現實主義的另一種解讀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我們需要文學
新法律現實主義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文學病
我與文學三十年
新現實主義與中國
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