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四化”教學策略 著力培養思辨能力

2024-05-08 23:20劉舒玉
師道·教研 2024年4期
關鍵詞:四化班委辨析

劉舒玉

思辨能力是指個體在思考與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判斷、推理、評估,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觀點或決策,進而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接觸到的信息與日俱增,面對這些信息要做出正確選擇及價值判斷,就需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本人在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運用“四化”教學策略,有效促進了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課堂教學民主化,營造學生敢思辨的氛圍

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樂于思考、敢于表達,而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度強調“整齊劃一式”“預設達成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的思維被束縛,表達被限制。被動式接受信息成了常態,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不想表達、不敢表達的情況普遍存在。要打破這一僵局,教師就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賞識學生,努力創設寬松、愉悅、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當學生能大膽表達時,無論是否正確都不要對結果立即作出判斷。學生能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這是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最真實反饋的時機。我們應當“讓子彈飛一會兒”,把判斷權、分析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爭論、分析中逐步進行價值澄清、自我教育。

二、情境設計生活化,激發學生想思辨的動機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包含“選舉產生班委會”“協商決定班級事務”兩課的內容,我和班主任協商,將這一單元內容前置,與開學初班級真實的班委競選相結合,設置了“我的班級我做主——五(1)班班委競選活動 ”這一真實情境,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本內容,分小組商討班委選舉方案,明確崗位、職責及選舉程序。學生熱情空前高漲,出謀劃策,并對可能出現的“意外”進行了預設及預防。班委選出來之后,就引導他們就十月份的“迎國慶、賀中秋”活動進行策劃,其實也就是“協商決定班級事務”的內容,只是課本寫的是科技節活動策劃,而我校的科技節是在五月份,時間不宜,就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進行了更改。兩次活動的梯次開展,學生有分歧、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但在他們不斷的判斷、分析、選擇、踐行、反思的過程中,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民主參與與責任擔當意識不斷增強,澄清是非的能力不斷提升,良好的道德價值取向逐漸形成。

三、時政教育常態化,增強學生會思辨的意識

在教學過程,我一是堅持打造“時政小課堂”,豐富學生的思辨素材。課前設置五至十分鐘的“時政小課堂”環節,讓學生輪流上臺分享近期國內外發生的時事熱點,并進行簡短述評,有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思辨的寬度與深度;二是將時政熱點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提高學生思辨意識。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愛和平”這一課時,播放了俄烏戰爭視頻片段,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沖擊了解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同時播放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倡導和平的論述,讓學生去比較和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技能培訓模式化,提升學生善思辨的水平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還處于初級階段,有著無意識、零散化的特點,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辨技能。本人立足學生實際,采取的是“兩課三問五說”模式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即課內思辨課堂的構建、課外思辨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問緣由、問過程、問結果的質疑習慣,說依據、說步驟、說對比、說方法、說推理的辨析習慣。例如,在進行六年級上冊《身邊的國家機構》教學時,課本只有寥寥數語,基本是定論性表述,如何將這些觀點變“活”,入腦入心?我引導學生對文本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進行“三問”,學生脫口而出:為什么說憲法是國家機構的最高法律依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構之間有什么關系?國家機構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聯系呢……隨后,提供支架——學習任務單和《憲法》全文內容,引導學生選取“五說”方式中的某些方式進行辨析。如,學生在回答“為什么說憲法是國家機構的最高法律依據?”時,會以《憲法》中的原文表述、其它權威法律中第一條規定的內容作為依據進行陳述,養成了辨析有理有據的習慣。長此以往,學生的思辨水平自然就會有“質”的提升。

責任編輯? 邱? 麗

猜你喜歡
四化班委辨析
怎一個“亂”字了得!
——辨析“凌亂、混亂、胡亂、忙亂”
“論證說理”與“溝通說服”:高考論述類與實用類寫作之異同辨析
換位思考·民主協商·和諧發展
——“班服風波”折射出的帶班理念
換位思考·民主協商·和諧發展
河南省“四化”協調發展評價研究
農村應急廣播系統“四化”建設初探
“征、伐、侵、襲、討、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與翻譯
“終極班委”誕生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