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成邏輯與構建路徑

2024-05-08 15:59強鈺婷祝天智
江南論壇 2024年4期
關鍵詞: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路徑

強鈺婷 祝天智

摘 ?要 ?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而社會治理共同體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載體,是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要件。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社會治理共同體構成邏輯的核心是黨建引領,基礎是群眾廣泛參與,關鍵是社會組織的嵌入,動能是數字技術賦能,宗旨是人民安全。其構建過程應遵循“黨建引領、主體耦合、三治合一、制度承托”的路徑體系:一是加強基層黨建,筑牢黨的堅強戰斗堡壘;二是充分激活“社會”,加強多元治理主體能力培育;三是完善“三治合一”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四是創新社會矛盾有效預防和化解機制,維護基層社會穩定。

關鍵詞 ?總體國家安全觀;社會治理共同體;構成邏輯;構建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問題?!翱傮w國家安全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應對當前中國面臨的復雜嚴峻的內外挑戰而提出的新的國家安全理念。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角度看,國家安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安全體系,雖然各要素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各要素間聯系緊密、相互影響??傮w國家安全觀強調國家安全的全面性、系統性、相對性和可持續性,強調對國家安全的科學統籌。當前面對新的形勢和國際國內環境,內外因素更加復雜,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國家安全的領域和范疇更加全面而廣泛,也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的視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首次將社會治理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建設框架,使其實現了從“社會建設”范疇向“國家安全”范疇的跨越。顯然,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社會治理已經被視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角度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對“實現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1]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而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石,“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2]因此,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準確定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成邏輯并科學設計其構建路徑,是當下亟須考量的重要理論和現實議題。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成邏輯

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其構成邏輯在本質上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從社會層面保障人民安全,是一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政府、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合作,依托數字技術賦能的新型社會公共安全治理體系。

(一)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核心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中,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核心關鍵在于黨建引領為其提供系統性的構建方針和方向指導。各級各地黨組織通過策劃與提供多種多樣的平臺,保障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有效持續的對話和溝通,將不同主體零散分化的理念進行糅合統一,融于集體治理的行動之中。同時,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分散有效賦權”促使基層社會治理更具韌性,[3]在面對不可預測的社會環境中的特定風險時,多主體的協同治理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傮w國家安全觀的視角下,黨建引領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全面性、整體性和主體性”特征成為其重要切入點。首先,全面性強調國家安全須在黨的領導下,統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軍事等多個領域,而社會治理共同體所構建的社會領域的安全須與其他領域齊頭并進,共同增強和保障國家安全,構建總體的國家安全格局。其次,整體性是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一個領域出現問題,那么其他領域勢必受到影響,產生連鎖反應。社會安全被視作國家安全的基石,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便成為國家安全體系形成的基礎條件之一。因此,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必須堅持黨建引領,立足國家整體安全形勢,將維護社會安全與其他領域安全統籌協調。最后,主體性是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強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群眾等多主體的合作共治,但這并不是簡單、機械的聚合,其核心前提在于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實現有機融合,即構建“一核多元”治理格局,統籌多主體的多元力量,依托共同的治理目標和愿景,發揮功能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不同領域,推動和強化社會治理的有效性和創新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二)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礎

國家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既是為了人民,也需要依靠人民,要最大程度上引導和促進人民群眾主人翁精神的發揮,尊重好、維護好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增強人民群眾對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重要性的認同,推動實現“人人有責”,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維護國家安全、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事務各方面的相應權利和義務,要多措并舉增強人民群眾維護國家安全的主體意識,鼓勵其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提高積極性,推動廣大人民群眾各負其責、各盡所能。其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民群眾參與機制,在人人有責的基礎上落實“人人盡責”,把多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優勢真正轉化為促進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實際效果,使治理主體的責任得到充分落實。最后,要讓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人人享有”,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將人人享有作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社會組織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關鍵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社會治理必須順應社會轉型變革的新發展趨勢,適應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和新期望,適應時代對社會治理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從社會治理的力量來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必然要形成多方共治的局面,相應的社會組織必然要深度嵌入基層社會治理,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從社會治理的領域安全角度看,要改變以往過于關注和強調處理、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和社會矛盾的現象,例如征地沖突引發的群體性沖突泄憤事件。如今新的社會形勢下,也應當及時關注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問題。例如因社會事件引發的網絡輿論問題、食品和藥品安全問題引起的社會焦慮、因霧霾核污染等環境安全問題引起的社會恐慌等??偠灾?,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中,社會治理和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必將新型社會風險考慮在內,但國家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基層社會治理強調的是“精細化”,不僅需要精細了解社會治理需求、精確設計社會治理制度,更要精巧激活社會治理組織,實現社會組織的專業性與治理問題的特殊性之間的有效契合。顯而易見的是,近年來社會組織不斷發展,其專業化程度日漸提高,社會組織嵌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也愈加多樣化。這本質上反映了精細化治理模式下,基層社會組織“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優勢,構建起了以公眾需求為抓手、以專業服務為依托的有效治理格局。一方面,社會組織不僅要融入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培養歸屬感,增強社區居民對社會組織的認同,還要發揮自身的專業性優勢致力于解決基層社區治理難題;另一方面,社會組織不能囿于僅提供服務,更要主動作為,根據自己掌握的基層情況,積極參與基層治理事務的決策,提供專業意見,提高基層治理決策的科學性水平。

(四)數字技術賦能: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動能

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發展,其愈加廣泛地通過在地化、系統化和邏輯化的方式應用于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包含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社會治理情況也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從提高社會安全水平的層面來看,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能夠及時識別和發現安全風險,從而提高社會治理的有效性。數字技術賦能智慧型社會治理,將數字治理和技術治理等融入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要加快推進智慧治理精細化、專業化和大眾化,從實際出發,“用”好技術,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事前精準預防、事中科學應對、事后及時總結是低成本和高效能的社會安全治理的關鍵。首先,數字技術賦能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須合理有效使用數據,明確標準,建立統一的數據采集、匯總和共享平臺,突破各領域和各行業的數字化壁壘,利用數字技術突破多主體之間的權責界限,將碎片化的數據信息連接起來,通過整合分析各類數據為識別社會安全風險提供參照,未雨綢繆。其次,要針對不同的社會治理領域采取不同的策略,將社會整體的建設與發展、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全過程與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相匹配,利用數字技術智能手段在復雜情境中快速識別和判斷社會問題,精準聚焦群眾需求。同時還須強化全周期管理意識,注重對不可控風險的預測。最后,目前的國家安全問題不僅涉及某一領域,往往是在跨域中生成并跨域存在,形成跨域影響?;谏鲜鍪聦?,來自多領域、多平臺、多主體的數據資源恰恰能夠在相互融合中識別、分析和應對跨域安全問題,實現“整體性治理”。

(五)人民安全: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宗旨

在整個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系中,人民安全作為核心要素始終居于首位,是整個國家安全工作的宗旨和最終目的。具體而言,以保障人民安全作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宗旨,就是指人民安全始終被置于最高位置,始終堅持貫徹以民為本,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歷史經驗表明,要想保障國家安全,必須維護好社會穩定,首先要解決好人民安全問題?;仡櫄v史,在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黨領導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代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安全仍是最基本、最實際的需要。從更深層次來講,“美好生活”實則也是一種治理實踐,它依賴于生活秩序的穩定,雖然國家安全包括了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的安全,但最終都服務和統一于人民安全。同時,要鼓勵人民群眾發揮主人翁精神,增強他們的自覺能動性和自我創造性,凝聚起廣大人民群眾抵御各種安全風險的強大力量,消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三、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路徑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須進一步增強社會公共安全治理的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構建并依托“黨建引領、主體耦合、三治合一、制度承托”的路徑體系,實現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大合力和大集成。

(一)加強基層黨建,筑牢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

隨著治理重心不斷向以街道和社區為主的基層轉移,其逐漸承擔起社會安全保障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須以基層黨建為抓手,將其同基層黨建相結合,將政治引領功能貫穿于全過程,促進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舉旗定向的關鍵核心作用,不斷提高和強化基層社會黨組織的領導聚合力、引領動員優勢和群眾凝聚力,協調各方,釋放基層社會治理潛能。

第一,突出黨的領導聚合力。加強基層黨支部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著力培育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意識。督促基層政府及其基層組織集中力量合理妥善處理與人民群眾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從而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并將其納入各級干部考核和上級檢查監督范圍,從政治層面推動其實施和應對,從制度設計上推動治理理念轉變。

第二,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和動員優勢。要將黨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行動邏輯等深層“基因”植入基層社會,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高位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規范有序運行和資源整合,以基層社區精英群體為切入點,吸引社區精英向黨組織靠攏,以黨建勢能培育帶動社區精英的共同體精神,通過支部之間的共建交流,實現基層社區精英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與重構。

第三,利用政治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加強基層安全治理?;鶎由鐓^既是治理的對象,也是治理的主體,但其目前缺乏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集體行動能力不足,經常出現“政府做,群眾看”的局面?;跉v史傳統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對黨組織的認同感非常強,因此要推動基層黨組織通過政治資源和組織優勢開展基層黨建工作,鼓勵廣大黨員充分發揮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帶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他們有組織地參與到社會治理和公共事務中,全面努力實現“群防群治”,提升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效能。

(二)充分激活“社會”,加強多元治理主體能力培育

隨著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創新轉變,多方社會治理力量不斷匯聚在黨和人民周圍,逐漸形成“一核多元”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耙缓硕嘣钡闹卫砗诵氖屈h的領導,“多元”是指政府、社會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等多主體的協同共治。只有在各治理主體治理能力較強的情況下,其參與社會治理的行為才會是理性的、有序和高效的。因此,要充分激活“社會”多元治理主體的潛能,必須加強各治理主體能力培育,使其有能力、有意識地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事務,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提供強大動力。

第一,強化基層政府的服務能力。首先,轉變治理理念。要始終堅持和貫徹落實人民主體思想,緊緊圍繞“放管服”改革主題,推動行政思維轉變為合作思維,增進對其他治理主體的信任,推進簡政放權、還權于民。其次,轉變治理職能。加快建設“有限政府”,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引導和服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上來,加大對基層社會發展的公共產品投入,注重加強就業創業、醫療保障、衛生環境、科研教育等工作,最大限度釋放出基本公共服務的活力與生命力,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提高基層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以優質服務保障社會穩定和秩序,樹立基層政府良好形象。最后,提升治理效能。政府要著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能力,加快推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創新發展,完善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強化底線思維,樹立兜底意識,重點加強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領域的安全監管。

第二,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一方面,要加強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引導,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解決社會組織發展的資金瓶頸,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保障其參與質量,擴大其發展空間,增強社會組織治理參與感;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優化制度環境,為其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應強化主體意識,努力加強自身建設,與時俱進發展創新,建立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體系。提高綜合能力,深入提供高質量的專業化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求;優化隊伍結構,逐步提高公信力,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發展壯大社會組織這一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力量。

第三,提升人民群眾的主動參與能力。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最終受益者。一方面,需要在意識層面提高公眾參與素養。平時可利用媒體平臺向公眾講解宣傳具體的社會公共事務內涵、程序和規則等;也可邀請社會公益組織深入基層社區進行相關政策法規的科普宣講,將基本治理理論、參與流程、方式等內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公眾形成關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認知,提高公眾素養,培養具有社會共同體意識、富有公共安全責任感的社會成員。另一方面,強化公眾的實際參與能力。完善有利于提高公眾政治素養的公共治理領域,搭建公眾參與治理的平臺,拓寬參與渠道,推動民眾依法有序表達利益,鼓勵民眾有效協商、避免分歧、消除矛盾,尋求治理的最大公約數。同時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共建共治提供足夠激勵,讓他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共享”成果,讓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增進認同,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提供不竭的力量之源。

(三)發展完善“三治合一”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

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間既各成體系又相互聯系,要堅持“三治合一”、三管齊下,推動三者共同發揮效用,從而走好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治理之路,建設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美好社會。

第一,夯實自治之本。健全基層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民主協商制度,不斷完善基層選舉、審議、報告、監督和問責機制,保障基層群眾依法有效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通過居民會議、民主懇談會、列席聽證會等多種形式的基層民主協商,實現公眾參與與民主協商聯動共享、增進共識,凝聚集體智慧,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第二,加強法治保障。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要以法治為根本遵循,自治和德治都要在法治框架之下進行?;鶎诱嘀苯用嫦蛉嗣袢罕?,要規范基層政權運行,完善監督制度,確?;鶎由鐣卫碓诜ㄖ位壍郎线\行?;鶎痈刹恳婪ㄞk事,把學法用法作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意識,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體現法治精神和擔當。此外,還要不斷加強法治建設,營造依法辦事的法治環境,加大法治教育力度,提高普法活動的針對性,加快法律服務機構人才培養,提高基層法律服務質量和效率。

第三,堅持德治根本。德治是基層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它注重社會的公共秩序和良好的風俗習慣,不僅關系到個人的自由平等和社會的包容有序,而且關系到國家的良法善治和繁榮昌盛。一方面,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準則和規范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并且要推動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協調機制,把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融入社會治理,健全社會各界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和團體章程等。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弘揚民間文化精髓,塑造德治秩序;并充分挖掘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價值,通過時代性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使傳統美德迸發出新的活力。

(四)創新社會矛盾有效預防和化解機制,維護基層社會穩定

基層穩,天下安。要“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4]不斷創新發展社會矛盾有效預防和化解的體制機制,強化基層安全治理,化解和消除人民內部矛盾。

第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鶎由鐣卫砑纫龅矫懿簧辖?,還要實現基層社會平安不出事。一方面,要抓住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和最強烈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打擊,堅持小打早打,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機制,暢通人民群眾反映問題和表達訴求的渠道,建立多元靈活的問題解決機制,完善網格化管理,早發現早化解。同時要注重培養健康向上、互助友愛、積極理性的社會風尚,發展和加強群防群治力量,嚴防個別極端案件的發生。

第二,強化事前預防源頭治理?!靶聲r代公共安全體系的有效運行必須將公共安全治理的關口前移,健全事前預防準備機制?!盵5]一方面,加強立法,完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做好物資、人力等方面的事前準備和培訓演練;另一方面,提高社區、公共場所等公共安全事故發生第一現場的預防和應對能力,推動多主體共建共治。在頂層立法設計和基層應對處理兩個維度上,協同推進公共安全前期預防建設,從源頭遏制公共安全事故的發生。

第三,加強專項治理,提升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一方面,重點關注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加強與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有關的產品和服務保障。主要涉及自然災害、食品藥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社會治安領域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需要及時予以有效回應,保障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各項權益。另一方面,要做好應急管理,重大突發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預測性和高度復雜性,要加強國家區域性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資源儲備,優化協調聯動能力,增強系統性的應急處置能力。

四、結語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要深刻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在要求,立足于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明確構成邏輯與構建路徑,提高社會治理效能,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創新之路,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事業的新征程和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吳瑩.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中的社會治理[J].求索,2023(02):180-187.

[2][3]張賢明,段卓廷.社會治理共同體: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J].探索,2023(03):102-112+2.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2.

[5]張成福,等.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25.

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中的政府職能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強鈺婷 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祝天智系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張卓】

猜你喜歡
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路徑
“一帶一路”戰略下西部高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基本特征分析
“新安全觀”下高校國防教育新形式探索
創新創業視角下高??鐚W科創新課程體系的構建探析
從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看和諧社會構建
關于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思考
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績效考核機制的構建路徑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構建的意義、困境及路徑
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導向的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
淺析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傳統文化底蘊
企業環境保護機制的構建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