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播撒信息技術的“火種”
——對話“張青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2024-05-09 09:53朱小婉
教育文匯(綜合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張青火種數字化

本刊記者/朱小婉

張青,郎溪縣信息技術學科領軍人。1992 年畢業于宣城師范學校幼師專業,同年被分配至郎溪中學任教至今。30 多年來,她致力于信息技術學科的建設,從無到有,闖出了一條路子,也收獲了諸多榮譽:宣城市模范教師、宣城市學科帶頭人、安徽省模范教師、安徽省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安徽省特級教師、全國特色教育優秀教師;她還參與編寫了教材專著等40 余本,主持過4 個省級課題、1 個市級課題的研究工作。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張青名師工作室”——

教育文匯:作為郎溪縣的第一個信息技術名師工作室,請張老師介紹一下工作室的創建背景以及探索信息技術學科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歷程。

張青:和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學科仍然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如優質資源匱乏、優質資源的建設機制缺失、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不足等。具體到郎溪縣來說,信息技術老師還存在跨專業的問題,2010 年調查統計,郎溪縣共有信息技術教師29 人,其中由其他學科改教信息技術的有16 人。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加入省教研員的團隊,依托專業技術支撐等方法,堅持在教學一線進行長期的探索與實踐,用了13 年的時間探索出利用建設與應用信息技術學科數字化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在省教研員的支持下,我領頭組建了數字化資源建設團隊,秉承“動態生成,共建共享”的數字化資源的建設理念,建設基于學生學的優質數字資源。2017年5 月,我們與科學出版社聯合進行數字化學習環境的開發,形成了安徽省初中信息技術平臺教學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我的團隊對其進行頂層設計,規劃平臺功能,對基于學習的數字化資源建設應用進行反思總結。團隊在完成平臺優質資源審核的同時,通過規范標準流程,進行精品資源的開發。2017 年10月,平臺基本搭建完成,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測試,不斷完善平臺功能。在探索資源建設與應用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動態的共建共享機制,形成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性循環的課程資源建設生態。2019 年,郎溪縣張青中小學信息技術名師工作室成立,我希望通過對資源的建設與使用帶動郎溪縣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育文匯:信息技術學科資源建設完成后,工作室又是如何進行推廣與應用的?

張青:工作室成員既是數字化資源的使用者,也是數字化資源的建設者,我們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提出修改意見,督促教學平臺的迭代更新。成員通過示范課、講座、撰寫論文等方式對成果進行有效推廣。工作室還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學科資源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學科融合發展等,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遷移應用全省學校。工作室成員曾先后在省、市級優質課評選中使用教學平臺及資源參加比賽,向全省信息技術教師展示效果。截至目前,根據后臺提供的數據,使用教學平臺的地市達到16 個,注冊學校1082所,注冊教師1472人,注冊學生253801人。

幫扶指導薄弱學校。優質資源的使用,對薄弱學校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以團隊所輻射的一所農村學校為例,我們利用工作室送培、送教下鄉,指導當地教師利用教學平臺資源開展學科教學與學生輔導,該校的兩名信息技術教師參加比賽分別獲省二等獎和市一等獎,輔導的學生中有一人獲全國一等獎,多人獲省市獎項。

在線指導邊區學校。西藏山南二高是安徽省對口支援的學校。在團隊教師的培訓、指導下,山南二高建設和使用數字化資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安徽教師與西藏教師一起進行課題研究,制作、使用數字化資源,在幫助藏區學生學習、促進西藏教師專業發展、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體現了教育的溫度,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技術賦能其他學科。隨著教育數字化的推進,每個學科都需要信息技術的賦能。我們在資源建設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和優質案例,出版了6 本專著,介紹了各學科設計加工優質資源的技術、經驗和方法,為其他學科的資源建設與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教育文匯:通過13 年的堅持,工作室在為學生創建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引導教師實施項目教學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哪些影響?

張青:為了更好助力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工作室一方面構建了可更新的動態數字化學習環境和可持續的數字化資源建設機制,通過教師與學生使用資源后的反饋,不斷完善平臺的功能,強化優質資源的建設,使資源更豐富、使用更方便。如在2020 年初,我們針對全省停課不停學的需求,增加了教學平臺的“移動版”設計,學生可使用智能終端居家學習。另一方面探索出基于平臺資源的項目學習方式,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評價問題?;跀底只瘜W習環境的教學平臺,可為教師提供多種選擇,或自主設計教學支架,或使用教學平臺提供的教學支架,方便調用數字資源,為學生打造合適的“學習任務單”。教學平臺可以完整記錄教師與學生的使用痕跡,利用這些數據,可以對教師與學生進行評價。

總之,基于優質資源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減輕了教師的重復性教學壓力,有利于他們從“教書匠”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此外,我們還探索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閉環路徑,工作室的每位學科教師都實現了快速成長。工作室成員共獲省級以上表彰1項,市、縣級表彰12項,多人被評為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優秀援藏干部等,并獲得市級通報表揚,有些教師的事跡還在相關媒體上進行了宣傳報道。

教育文匯:張老師在一個傳統觀念上的“非主流”學科建設中做了這么多的探索,十分令人敬佩。工作室對下一步發展方向有什么規劃嗎?

張青:在探索、實踐數字化資源建設與應用的這些年里,我們深刻體會到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資源質量對資源建設與應用效果的影響。未來,我們會持續關注教師觀念的轉變、優質資源的迭代、教學行為的變革、數據分析的運用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發揮數字化資源的作用。

另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個人也在收集相關資料,之后會將研究成果上傳到平臺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些努力。

教育文匯:聽說您工作室的每位成員在您的引領下都逐步實現了個人成長規劃,您還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話嗎?

張青: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作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會把我的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年輕教師,希望他們少走“彎路”。當然,我更希望年輕教師能不斷突破、不斷創新,成長為新的學科帶頭人,將工作室的精神和經驗輻射給更多的教師。

猜你喜歡
張青火種數字化
火種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點燃火種的地方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張青簡介
數字化制勝
火種,離我遠一點
同學來串門
同學來串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