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數字經濟下網約配送者勞動權益保護的路徑

2024-05-09 13:21于婧
四川勞動保障 2024年2期
關鍵詞:網約權益勞動

文/于婧

近年來,我國新業態依托互聯網技術,催生了外賣、快遞、代駕、網約車等新興網約配送行業。根據數據分析,我國2023 年網約配送者總數超過1000 萬人,在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網約配送行業作為新就業形態的典型代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當網約配送者勞動權益得到保障時,會有更多人愿意投入該行業,帶動就業,促進我國新業態的健康發展,保障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網約配送者及其勞動關系特點

網約配送者。網約配送者是指通過數字經濟平臺,從事接收、驗視客戶訂單,根據訂單需求,按照平臺智能規劃路線,在一定時間內將訂單物品送至指定地點的服務人員。在數字經濟下,他們完全依賴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必須登錄互聯網平臺才能獲取配送訂單。網約配送者包括外賣配送員、快遞員、代駕司機、網約車司機等,他們是平臺組織型用工的主要對象,是勞動關系認定爭議的主要對象,更是有社會保護需求的典型群體。

“去勞動關系化”的用工特點。長期以來,我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內容、方式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具有強關聯性,以勞動有無從屬性為“分水嶺”,形成“二分法”勞動關系認定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平臺經濟的發展在催生新就業形態、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和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同時,也引發了“去勞動關系化”的風險。數字經濟下平臺用工形式越來越多元復雜,逐漸模糊了勞動關系和勞動者身份。外賣配送員、快遞員、代駕司機、網約車司機大多是自主注冊和接單,具有明顯的“去勞動關系化”的特點。平臺為了規避雇傭關系,通常會要求網約配送者與其確定合作關系或者信息交易關系,甚至還會額外注明平臺與網約配送者無任何勞動關系或雇傭關系。平臺企業往往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例如勞務派遣、外包等,否認雙方的勞動關系,讓網約配送者成為脫離了勞動合同約束下的自由工作者,規避直接用工的風險。其實這模糊了雇傭事實,隱蔽了真實雇主,固化了對網約配送者的支配地位,網約配送者也因此成為受算法管控的“新型勞動者”。在算法的控制下,對網約配送者的配送時間要求、線路規劃也越來越嚴格,平臺企業卻從中“隱身”,看似弱化了勞動者對平臺企業的隸屬。實質上是平臺對從業者的隱蔽規訓與管理,主導與從業者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勞動條件,卻不承擔任何勞動保護方面的義務與責任,構成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有失公平。

網約配送者工作現狀及勞動權益保護困境

網約配送者的工作現狀。數字經濟下,網約配送行業周工作時間一直處于高位且保持增長態勢。網約配送者過度疲勞、猝死、意外死亡等現象時有發生。根據2021 年的數據分析,在新業態下的職業中,網約配送者的周平均工作時間是最長的,每周平均工作6.4 天,每天平均工作10.1小時。大多數快遞員和外賣員都按照計件工資工作,而網約車司機和代駕司機的派單質量則與在線時間相關。還有數據顯示,網約配送行業的平均工作時長遠高于我國法定的44 小時每周的工時上限,工作時長仍呈現增長態勢,而且網約配送行業的工作時長與其時薪也不匹配,他們每周工作時間最長,時薪卻很低。

網約配送者勞動權益保護困境。一是勞動收入缺乏基本保障。由于網約配送者與平臺之間“去勞動關系化”的特點,在缺乏勞動保護的情況下,網約配送者最低工資標準或許都無法保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網約配送者會面臨各種罰款或者投訴的壓力,這些與他們的工資直接掛鉤,使得網約配送者工資收入不穩定。同時還需要考慮扣除必要的社保支出、平臺違規扣款、交通罰款等。在平臺評級政策下,如果配送者超時、被投訴或是受到差評,會影響他們的等級,從而導致派單的數量和質量受到影響,影響收入。二是職業傷害救濟面臨困難。外賣、快遞、網約車、代駕這些網約配送行業以交通運輸為基本勞動場景,本身職業風險高,從業人員發生的職業傷害大多源于交通事故。在平臺算法的控制下,配送者為避免差評往往出現逆行、超速、闖紅燈等危險違規行為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為了保證收益,多數配送員每天工作10 小時以上,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同時,由于工傷認定程序繁瑣,網約配送者的工傷保險、人身意外傷害險和醫療保險的參保率較低,其在受到人身傷害時得到的賠償往往有限,所獲社會保險補償、平臺或商家賠償不足。整體而言,該群體抗風險能力弱,一旦發生重大職業傷害事故,可能會因傷致貧返貧。三是勞動過程存在“算法風險”。網約配送行業本身屬于風險高的職業,在交通運輸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接收平臺的指令與消息,這在客觀上加劇了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新型風險。網約配送者必須在工作過程中全程打開相關軟件,并接受系統的監控和記錄,否則無法接單。平臺企業通過算法的控制,指示網約配送者按照規定的時間、路線進行配送,必須在平臺要求的送達時間內完成配送任務,完成速度越快越能獲得獎勵。然而算法系統會默認該配送員效率高,自動縮減其下一單的配送時間。線上配送陷入“算法系統”,完全受算法控制,而從業者只能接受平臺制定的程序和規則,否則會被平臺列入黑名單。

網約配送者勞動權益保護路徑

構建任務計量型勞動基準制度。為保證網約配送者的基本收入,需要在制度設計上構建任務計量型勞動基準的框架。計時工資或是計件工資都難以衡量網約配送者的收入狀況。新就業形態勞動基準需要從過程控制轉向成果控制,在規制模式上將“正常勞動”轉變為“正常定價”、將“勞動定額”轉變為“任務總量”,從單個任務的勞動對價和一天任務的連續性及總量制定勞動條件。只有在控制任務單價的情況下,才能建立可預測的勞動報酬。同時還需要政府監管部門與相關行業協會的共同監管,審核判定平臺企業合理的抽成比例,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范圍。保障公平公正,明確最低收入標準,確保其基本工資收入。在保障其基本收入后,平臺企業才能在此基礎上設立獎懲機制,并確保不影響網約配送者的基本收入??梢酝ㄟ^對算法的設計,對工作質量高、效率高的配送者采取激勵措施,額外獎賞;對于工作質量較低、效率低的配送者,可以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但不得違反最低工資收入標準。

創新職業傷害保險模式。若簡單地將網約配送者與平臺企業之間的關系認定為勞動關系,會導致傳統勞動關系下社會保障秩序混亂。為加強對網約配送者的保護力度,需要強制參保,逐漸削弱勞動關系的認定與社會保險之間的相關性,保障網約配送者在不被認定存在勞動關系時,也可參加社會保險,保障其勞動權益。同時,明確參保方式和繳費主體,平臺企業作為繳費主體承擔主要繳費義務,政府進行適當補貼。還可以根據從業者工作的時長和年限,與平臺進行比例劃分,兼顧雙方利益??梢圆捎谩肮kU+ 商業保險”的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工傷認定程序繁瑣問題,又可以保證從業者面臨職業傷害時能夠快速解決問題。商業保險出險快、程序簡單,采取快捷賠付機制。人社部門可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效率高且傷害認定和鑒定方面優勢顯著,縮短傷害的認定時間,保障網約配送者的勞動權益。

優化算法行業管理規范?;ヂ摼W平臺企業在進行算法開發時,要承擔算法開發的倫理和責任。在數字信息時代,算法指令不僅僅受人為控制,平臺更有義務監督算法開發者在設計算法時公平公正,不能只以平臺利益為導向。算法控制應當規避風險,不能包含大數據殺熟或者對從業者的不當控制,應當確保算法指令安全靠譜,尤其是在進行路線規劃時,應當將安全放在首位,不能為了追求配送速度而為從業者規劃不合理、不安全的線路或是故意壓縮配送時間。算法對從業者影響巨大,可以說平臺從業者完全依賴于平臺提供的信息和規劃,需要對算法內容進行監管,同時必須明確因算法管理不規范造成職業傷害的平臺責任。相關部門應當定期審查平臺制定的算法,檢測其在內容上是否存在不合理、不安全指令,是否有損從業者的勞動權益等,還需要制定相關平臺用工的算法行業規范,為算法設計制定行業標準,去除侵害從業者權益的指令,保障網約配送者的勞動權益與工作安全。

猜你喜歡
網約權益勞動
網約車平臺責任條款的識別方法——基于解釋進路的正當規制
意外傷害與權益保護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網約車侵權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
漫話權益
網約車問題研究及對策
網約車安全性提高研究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