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文化敘事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探析
——以蒙古族飲食文化為例

2024-05-09 16:55張芷瑜李子璇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蒙古族共同體少數民族

張芷瑜,李子璇

(白城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吉林白城 137000)

我國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國家,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國家的發展相比,中華民族的建設任務還遠沒有完成,[1]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還需要持續深入開展。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新時代,把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具有十分突出的緊迫性、重要性和戰略性意義。主要生活在我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的蒙古族,在與當地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變遷,蒙古族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挖掘利用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等精神內涵,能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少數民族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一)有利于鞏固邊疆安全穩定,維護國家統一

在我國五千多年歷史實踐中,56個民族形成了對共有經濟、政治、文化、價值等方面的認同和歸屬,與此同時,凝聚在一起的中華民族文化也承載了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少數民族在各民族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拔覈贁得褡宓木劬拥貐^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近60%的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在邊疆省區,2.2 萬千米的邊境線有1.9 萬千米在少數民族地區,有30多個民族與國外的同一民族跨境而居,138個邊境縣(市、旗、區)中有109個是少數民族聚居區,2 200萬的邊境總人口中約一半是少數民族,”[2]少數民族地區在鞏固國防、保衛和建設邊疆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承利用好少數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鞏固邊疆安全穩定和化解多元文化主義的分裂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五個認同”

中華民族是由56 個民族群體凝聚成的一個政治共同體,它們之間相互吸納、相互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難解;歷史上少數民族在開拓、建設、保衛和鞏固邊疆方面功不可沒,他們創造了高原文化、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庫熔鑄、滲透著極其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有著共同血脈、共同歷史傳承、共同文化基因,共創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傳承、利用好少數民族文化,具有促進各民族“三交”、增強“五個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3]

(三)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共享發展成果

解放前夕我國大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黨和政府對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促進各民族加快發展,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砥礪奮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已實現了迅速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1952 年至2017 年,民族八省區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7.76 億元增至9 134.49 億元;1978 年至2017 年,民族八省區GDP總和從57.89億元增至82 792.9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增加了222倍,GDP年平均增速為10.3%,超過了全國9.5%的平均增速?!保?]我國55 個少數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如果加以科學傳承利用,必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共享發展成果,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打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四)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在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人民都曾為共創中華民族共同體、祖國統一和建立鞏固邊疆付出血汗,為中華民族的融合、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做出貢獻的各民族人民的文化,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只有從推動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角度去挖掘、利用和創新發展這些民族文化,才能更加堅定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5]發展和利用好民族文化,對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基礎性作用,有利于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二、交往融合的蒙古族飲食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飲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傳承性和傳播性。蒙古族生活的主要地區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碰撞的區域,這一區域文化采借與文化融合時刻都在發生,開放包容的文明特性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形成了多民族飲食文化相互交融的局面,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皬拿晒抛迳a方式的角度看,可分為農業地區、半農半牧地區和牧區的飲食三大種類?!保?]不論哪一個地區,因與農耕文明長期接觸,人們對農耕食物的依賴比較強烈,其飲食結構中農耕食品的比例明顯增加。以前,“農耕食品主要是官僚貴族階層享用的食物,農耕文明逐漸與游牧文明交融共生,催生了獨特的蒙古族飲食文化,在地域上形成了內蒙古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蒙古族飲食流派。牧民一般只能吃為數不多的炒米,以及野韭、野蔥、發菜等野生植物。隨著民族間交流、交往的增多,牧民的飲食生活日益豐富多元,農耕糧食及蔬菜都在日常飲食中已變得必不可少?!保?]

從內蒙古東部地區來看,呼倫貝爾和科爾沁草原地區主要與我國東北地區相連,飲食長期受當地的滿族、朝鮮族和中原漢族移民影響,各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在本地區相互交融,均占據著重要位置,可以說該地區的食俗文化是“多民族食俗文化融合的結果,創造出了一系列獨具東北風味的菜肴,形成了區域性的食俗文化。該地區農村和林區人們日常飲食以滿族傳統食俗文化為主體,牧區以蒙古族食俗文化為主體;在城鎮快餐業中以朝鮮族的飲食如冷面、狗肉等為主要形式。魯系的食俗文化,在硬件和制作工藝上對整個興安盟地區的影響既普遍又深入”[7]。

內蒙古中部地區主要與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陜西東北部地區相接壤,這一地區主要與中原文化相互交流與影響。內地飲食和烹飪習慣與傳統蒙古族飲食高度融合,居民既喜歡中原地區漢族傳統主食的糜米與莜面,也喜歡蒙古族的炒米、奶茶、奶酪;該地區最為流行和通用飲食為手把肉、大燴菜、腌酸菜等傳統風味小吃?!澳滩琛笔遣菰文廖拿髋c中原農耕文明的融合衍生品,原本生產在中原的茶葉和茶文化傳入草原后,逐步與草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相融合,誕生了與牧民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的“奶茶”。在萬里茶道上興起的城鎮,使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俗的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生產生活,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融合。首都北京,歷史上就是北方各民族集中生活的地區,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元代以后蒙古族獨特的飲食習慣、愛好和需求傳入北京,對北京人的飲食生活影響很大。蒙古族的燒、烤、涮、煮、燉等烹飪方法,經過不斷融合改進,形成了深受北京人喜歡、獨具特色的北京燒烤食品,致使北京的牛、羊肉的消費量增大。

內蒙古西部地區主要連接甘肅、寧夏等西部省市,形成富有濃郁西北地方特色的蒙古族飲食文化。經過各民族文化在這一地區文化土壤中的長期交流、融合、發展、變遷,飲食文化元素相互交織,新融合的飲食文化內容在不斷地形成、發展。

綜上所述,在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內蒙古各地蒙古族飲食文化在繼承蒙古族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同時,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民族飲食文化的優秀成果,形成了具有綠色、健康、創新特點的蒙古族飲食文化。它既有民族的特色,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弘揚蒙古族飲食文化,可以豐富和發展中華飲食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三、少數民族文化敘事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一)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通過摸清各地少數民族文物遺跡的家底,深入挖掘和深刻闡釋少數民族文化內涵,闡述清楚其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保護和傳承好少數民族文化,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推進少數民族適應時代潮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揮現代科技和新媒體的作用,使以蒙古族飲食文化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走到公眾身邊。大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讓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飲食文化遺產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作用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處理一切問題均應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重。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要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利用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例如,從蒙古族飲食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角度,揭示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歷史史實,從這個角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綜合謀劃、科學設計,全面、深入、扎實、有效推進。只有強調國家的至高性、統一性、整體性,才能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三)做好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保障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制定完善可行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政策法規,以國家政策為遵循,落實好制度保障工作,建立全面系統的長效保護利用機制,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古籍、民俗等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組織人員挖掘和系統整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制度、政策保障。

(四)挖掘時代價值,引導少數民族文化實現市場化轉型

我國各具特點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大多分布在偏遠地區,由于受到經濟、交通、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宣傳少數民族文化需要較高的成本,致使具有重要價值的很多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沒有充分體現其內涵及特色,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成果轉化。需要政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鼓勵社會投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給予相關單位和領域適度增加稅收優惠,合理宣傳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的時代價值,通過開展民族生態文化旅游等形式,將蒙古族特色飲食、歌舞、習俗等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使民族文化在市場化條件下重新煥發生機活力,使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推力。

(五)加強宣傳教育,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

因為缺乏專業指導和對少數民族文化認識不夠,導致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宣傳推介效果并不理想。體現在宣傳內容提煉不足、宣傳范圍狹窄、宣傳成果轉化效果不明顯。因此,必須引進、留住真正懂少數民族文化的專業人才,廣開納賢聚才的渠道,使少數民族文化能夠保護好、傳承好。通過政策引導,培養更多有能力有作為的科班出身精通少數民族文化的干部隊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使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倡導者與踐行者。

總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8]中華民族擁有著燦爛而悠久的文化,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包括蒙古族文化在內的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共同體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聯系,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和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只有保護、傳承、挖掘、利用、創新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才能使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創未來,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

猜你喜歡
蒙古族共同體少數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黑龍江蒙古族古籍考錄
蒙古族“男兒三藝”傳承研究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淺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委員當選名單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