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格局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路徑

2024-05-10 04:58曹瑄鈺莊涵棋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外語人才語言

佟 姍,曹瑄鈺,莊涵棋

(1.淮陰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2.揚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要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1]。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2021 年3 月20 日,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高等外語教育要抓好教學“新基建”,培養高質量外語人才。高等教育是國家綜合實力體現之一,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必將為國家的人才儲備提供重要支持和有力保障。高校外語教育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尺,是向世界展示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歷史悠長、發展迅速,對中國的對外開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高等教育隨時代、格局和形勢不斷調整和變化,以適應國家發展之需要,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坐標定位等均發生了重大變化[3]。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尤其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也要積極應變,主動改變,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培養高質量的國際化復合型外語人才。

一、以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明德惟馨才能形成偉大的民族凝聚力、向上力和向心力,才能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一)以德樹人

今天的中國之所以日益興盛,歸根結底是對“德”的重視。人才道德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層層教化與潛移默化的影響,日積月累,才能最終形成。高校學生思維更加敏捷,思想更為活躍,對周圍事物看法也更加獨特,此時是學生道德培養的關鍵時刻。通過高質量的高校德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道德修養水平提升,促進學生素養綜合發展。高校教師隊伍是高校實施道德教育的主力軍,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施教能力直接關系到高校道德教育的質量以及人才培養的成效,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一,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的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向善、激勵學生向上;其二,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德育方法,幫助學生塑造高尚品德,發展綜合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增強對德育內容的理解,加強理論研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立言立行。同時,教師要加強教育教學能力,能夠將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外語教學與實踐之中,其中特別強調課程思政的實施能力,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外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理論和實踐上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提升環境適應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另外,高??梢酝ㄟ^各種文化機構與社會團體開展德育工作。通過完成任務,學生可以在復雜環境中不斷試誤,探索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此外,在道德教育的同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 字方針[4]。

(二)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高校外語教師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要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牢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5]。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利用傳統文化開展高校德育工作,一方面可以促進文化傳承,另一方面能促進高校德育水平的提升。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立中西方文化比較等環節,拓展學生文化接觸范圍,為外語教學開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同時可以借助高校中的“文化節”“傳統文化教育日”等活動,讓學生修身養性的同時為文化發展貢獻力量。近年來“漢文化”在網絡上不斷流行,激發了大眾對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探索。高校教師可利用網絡流行“事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傳統文化學習與傳承之中,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促進高校德育教學質量提升。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對人才質量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外語專業要培養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質外語人才,必須以德為先,德育先行。道德自古便是評價人才的重要標準,無論是“選賢舉能”還是“德才兼備”,無不體現著對人才“品德”的要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大眾素質的不斷提升,社會對人才的技能要求日益多元,但道德修養依舊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唯有堅持道德教育為先的原則才能加快提高培養具有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二、培養創新思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語言是構成思維的重要元素,是思維表達的重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發展水平代表著思維的發展水平。創新思維的培養關鍵是注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和實踐訓練過程,強調學生獲取、消化信息的能力,提倡學生設計更多學習方案,積極尋找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探求真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應對社會的能力[6],真正做到智慧教學、創新教學。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路徑包括:(1)堅持創新理念。高校外語教師在教學中要和學生適當轉換角色,在向學習者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思維和理念,引導學生借助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語言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思維的創新過程,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堅持創新理念,有助于提升外語學習者散發性思維。(2)革新外語教學方式。教師應大力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建立以促進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為主的研究性學習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案例式、問題式、課題式等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外語原著的翻譯,不同的譯者對同一句話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索然無味的翻譯對讀者必然沒有吸引力。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創新思維,用更加生動、現代、貼切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譯著才會受到大眾的喜歡。不管口譯還是筆譯都需要極強的應變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習者創新思維,用發現的眼光去對待翻譯,則會收獲頗多。(3)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聽、說、讀、寫、譯的全面提高,進而將其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文字處理、辦公實習、網站建設和管理等實際操作均可作為培養創新能力、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途徑。文字處理和辦公實習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外語知識和計算機操作能力,而網站的建設和管理需要學習者更多地發揮創新思維的能力。網站的設計、規劃、建設和使用效果,需要學習者發揮個性和特長,靈活運用所學外語專業知識、計算機知識,發揮創新思維的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完成,特別是網站的設計要新穎有特色,能夠體現設計者的設計初衷和理念以及實際應用的效果。類似訓練能促進學習者靈活思考,充分發揮學習者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學習者的語言學習和創新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思維通過語言表達,語言反應思維的能力,創造性發散性的思維必然激發出精彩的語言。外語語言能力的提高需要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新發展格局下外語人才既需要敏捷的思維又需要縝密的語言表達,兩者相互融合同步發展。高校外語教育把語言教學過程視作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把思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評價標準之一,既要在外語教學整體目標中強調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要將創新思維能力培養落細落實到單元學習、章節學習、課時學習中,進而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7]。

三、優化專業結構,積極打造國際課程平臺

(一)優化專業結構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單一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也從“專業型”轉變為“復合型”“應用型”。無論是“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模式的創新,還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都對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高校外語教育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耙粠б宦贰?70 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合作協議,據統計,共建國家和地區官方語言涉及語種包括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老撾語等50 余種,非通用語種有95 種[8]。我國高校外語語種尤其是非通用語種開設時間短、語種少,部分高校僅有英語單一語種?!耙粠б宦贰背h對非通用語專業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對我國外語教育也是一次挑戰和革新。高校應基于投資國與被投資國在雙方語言戰略上的相互性,對口培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所需的語言人才,及時增設緊缺外語語種專業,做好人才儲備戰略。同時,積極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幫助被投資國培養懂漢語、會中文的人才[8]。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度融合與合作,懂外語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跨境電商、大數據管理、互聯網+、國際法律等專業與外語結合,這就需要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積極改變課程體系設置,結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和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拓展和提升傳統學科專業的內涵,打造傳統學科專業的升級版,從傳統的語言基礎知識學習、基礎研究轉變到語言專業學習與技能學習結合、應用型研究為主,真正讓外語人才面向市場、面向國際、面向未來。

此外,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適當增加通識課程。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公民。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加大通識教育的關鍵要打破嚴格意義的專業劃分,進行多學科平行發展,使學生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廣博的知識體系、正確的判斷及理解能力、較強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等,這是新發展格局下外語教育的使命,也是外語人才培養的基礎和保障。同時,需堅持通識教育的根本任務,構筑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突破表面意義上的創新,拓展知識背景和能力基礎,為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奠定基礎,同時也為人才跨學科、跨領域創新及新領域開發研究提供條件。

(二)打造國際平臺

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網絡化、數字化技術已遍及各大高校,知識的獲取方式和教學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教育資源共享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國外語教育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整合境外優秀的教育資源,打造國際課程平臺,拓展更加廣闊、多元的教學路徑,增加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培養符合我國社會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具有國際視野的外語人才,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應用與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既是我國高校外語加快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豐富教育資源、完善終身學習機制的戰略選擇。另一方面,外語教育要守住政治底線,把握正確方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優秀文化、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作為外語學習者傳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展現中華民族偉大氣概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國高??赏ㄟ^國際課程平臺開設相關課程。此外,為保障國際課程有效、有序、平穩地推進,發揮國際課程平臺的最大優勢,需從制度建設、組織管理和技術保障三個方面監管[9]。制度建設是課程平臺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際課程平臺的建設更需要制度的約束,通過課程內容審查制度、教學活動與教學崗位責任制、學生學分和學位管理制度等提升國際課程平臺的嚴謹性與規范性。組織管理是國際課程平臺建設的核心,統一的組織管理有利于提升課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組織管理包括平臺運行與監管、課程經費管理、教學考核管理、學生學習評價管理等。信息化時代,網絡是保障課程順利進行和資源共享不可缺少的工具,網絡技術得到保障才能有利于課程順利、穩定進行和資源的安全共享。

面對國內外形勢,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高校應不斷優化學科和專業,在“外語+X”模式下,進一步推動熱門專業、緊缺專業與外語學科的融合,從外語人才需求、外語人才類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外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加以改革和提升[10]。同時通過國際課程平臺的資源補充,打造符合時代需求的優質專業,培養具有扎實語言功底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四、結語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根據社會需要對人進行培養的活動,而高等外語教育為國家對外開放服務、為國內外交流出現的新發展服務。新時代的外語教育應以道德教育為基礎,從多樣化德育內容、改進德育教育方法、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全面優化高校德育模式,提升高校德育質量,促進高校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和提升。新發展格局下,根據我國發展新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做出新的發展策略對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外語專業要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融入新文科建設的大軍,培養高素質外語人才。外語教學應以語言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拓展知識深度、廣度,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兼具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通曉經濟、貿易、管理、法律等多學科知識的高素質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

猜你喜歡
外語人才語言
人才云
語言是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大山教你學外語
大山教你學外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