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光思想對孝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2024-05-10 14:39胡慧蓮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兒女老年人生命

胡慧蓮

(哈爾濱商業大學 商業經濟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孝”雖然未構成中國哲學的主要潮流,卻成為貫穿于中國文化的重要核心,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百姓,無一不受其影響,“孝”刻進了人的骨頭里。孝文化發揮著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的作用,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2022年在四川考察時習近平再一次提出“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1]。隨著社會發展,“打倒孔家店”式的批判弊端已經顯露,面對老齡化等需要,向傳統文化尋出路可能是一種適宜又快捷的方式。羅光將傳統孝道與西方哲學相結合,提出新的孝道觀,既繼承發揚了傳統孝道文化的精髓,也為當下孝道文化及實踐注入新鮮血液,具有時代的可參考性。

一、傳統孝道是羅光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

羅光是臺灣新士林哲學學派的開山之祖,是臺灣省中國哲學研究的主要代表。其留學于羅馬,身為臺灣天主教的主教,擁有著深厚的士林哲學的功底,然而其對中國文化有著至深的熱愛,也有頗深的造詣,因此他的思想自然包括中西哲學兩個方面。

(一)對西方孝思想的闡釋

對于西方孝道觀,羅光思想的集中表述是很少的,集中體現在《士林哲學·實踐篇》當中有關權利與義務與德論兩章,再就是《天主教教義》當中“精神生活的完成”之“大孝”一節。對于西方孝的闡釋,羅光也往往是與中國文化對比著進行的,這是與西方文化“個體化”、“平等化”、“自由化”(1)個體化指對個體人格的尊重,人雖然有社群性,但是西方尤其重視個體獨立性;平等化指西方素來所強調的人人平等,在西方文化當中嬰孩也是個體的人,擁有平等的權利,因此,其缺少天然帶來的位次的次序;自由化是指西方文化在個體化平等的基礎上,使個體人擁有較高的自由度。相關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西方文化并未形成“孝”的集成概念,雖然有孝的意識,但是未形成文化的主流觀念,也沒有形成孝文化的影響力。

西方孝文化是建立在“權利與義務”的理念之上的。權利就是“對一事一物,可有的和可行的不可侵犯之權”[2]335,義務是“對于一人,所該給予的事物”[2]336。權利與義務是一對對等的概念,一個人既有相應的權利也有相應的義務,不可以一個人只有權利而不盡義務,也不可以一個人只盡義務而沒有權利,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孝是一種對等概念,不僅僅是子女對待父母,也包括父母對待子女。由此而知,西方文化的孝是建立在父母盡義務后享有的權利,而對于子女來說是在享受了權利之后當盡的義務,“父子兩方滿全了彼此的權利義務,再往上走,才可以有慈德孝德?!盵2]358

具體而言,父母親當盡的職責義務包括養育、教養、慈愛。養育是基本的生命物質、精神需要的供給,既然給了子女以生命,這種養育便是天職。教養是指父母給予子女心理及精神上的培養,鍛造子女的理智與意志,好使之有良好的品行,有完好的人生定位,乃至“成君子,成圣賢”。慈愛好像和前兩者“格格不入”,不屬同一類型,是對父母性格、品性的要求,是對“父權”的限制。父母慈愛就要愛護子女,無過無不及,當子女成人父權就當止,父母就無權干涉兒女生活。

兒女當盡的責任義務便可以用“孝”來概括,但是西方的孝道與中國孝道非常之不同。羅光將“孝”概括為義的福德,而“義的意義,在乎物得其平。人所予我者,我盡歸還?!盵2]308因此“孝”就是兒女對父母職責義務所進行的“反饋”、“歸還”、“補償”,孝的意義就在于“報答親恩”。因為父母養我、育我、愛我,我必以某種方式進行“歸還”,這即是孝。具體來說兒女的孝包括“愛親、敬親、順親”[2]310。中國文化以養親為根本,為基礎,然而“歐美的孝道以至于士林哲學的孝道,都主張兒女在父母有需要時,才有養親的義務,父母若能自給,兒女便沒有奉養的義務了?!盵2]310因此,西方文化的“孝”重在“情”與“理”。愛親是出于生命的天然之愛,敬親包括尊敬和弗辱兩個方面,而順親則與父母的慈愛相對等的?!疤熘鹘趟^的孝道,則以兒女順聽父母之命,是有限制的。第一、限于兒女未成年時;第二、限于不剝削人性權利之事。已成年的男女,享有法定人為能力,可以自作主張?!盵2]311

由此可見,西方文化的孝道可以概括表述為在兒時順從父母,在父母有需要時提供幫助,以天然生命之愛愛之、敬之。

(二)對中國孝道思想的闡釋

羅光雖然受到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但是他對中國文化卻是非常重視、尊崇的。羅光對孝道思想的闡釋主要是以中國傳統孝道為主,其擁有許多關于中國孝道的文獻,即便是闡釋西方孝道,也不忘以中國孝道做參照。羅光對中國孝道的闡釋深受西方士林哲學方法的影響,為中國孝道構建起完整的體系。

羅光對傳統孝道思想的闡述如同一棵大樹,有根,有干,有枝葉。形而上學根據便是孝道的根,如何行孝便是干,而祭祀與婚姻就如同枝葉,是孝道這棵樹繁茂起來。

傳統孝道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干。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哲學”,也可以說是一種“現實哲學”,其關注點不在將來,不在過去,只在現在,其關注也不在高大上的理論,而在于生活點點滴滴,所以儒家孝道關注的是現世如何行,也缺少形而上學的建構,然而形而上學是哲學的基礎,是理論的根基,所以經過西方哲學系統塑造的羅光為儒家梳理建構起孝道的形而上學根基,使中國的孝道更有深度,更穩固。

儒家孝道的形而上學根基有兩點,一是父母配天,一是父子一體?!叭寮业娜松軐W,以法天為標準,以天人合一為目的。在實行上,法天即是守禮,天人合一則為仁。再往具體生活方面走,守禮與仁,相合為一孝字。孝乃成為儒家倫理的中心”[3]329天在儒家哲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最高的概念,具有豐富的含義。天是根本,是萬物根本,是人生根本,最重要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仁”,天是倫理、政治、經濟、社會一切的根源所在。儒家以父母配天,這個“配”字就是等于、相配、近似之義,“天為萬物之根源,萬物因天而生。人之生,雖由乎天,但人的近源,則為父母。天用父母以生人,父母為人的近根本,天為人的遠根本。因此在本字上,父母很有些似乎天;因而在祭禮上,父母乃可配天?!盵3]331這樣父母被抬高到天這個根本的位置上,近似與天同位,與天同權,所以,“人的一舉一動,凡是不合倫理的,都成了不孝;合于倫理,則為孝?!盵3]330孝成為關乎一個人所有的規范。

“父母配天”有著鮮明的形而上學的意味,但在儒家孝道倫理里并未得到強化,反而是“父子一體”得到普遍的認同和接受,成為孝道的強化劑?!耙惑w”概念源于士林哲學,一體就是二者合成一體,同尊同榮,榮辱與共。父子一體基于“生”字。生是天地之大德,父子關系也是建立在“生”的基礎上。兒女是經十月懷胎被生,俗話說“兒女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兒女與父母血脈相連,乃是父母之“遺體”,“因著兒子是父母的遺體,父母為本,兒子為支。支流與本源,同屬一體;但是支流應附于本源。孝道所以規定兒子一生,皆尊親榮親?!盵3]335愛惜身體生命,榮辱與共,一生所行皆與孝發生關系,這一點與“父母配天”相似,但是不同的是“父母一體”始終集中在“生”字上,因為父母生,所以有了根本,但是也因著 “生”字,生命的延續成為了重點,所以祭祀與婚姻成為孝道這個大樹的枝葉,祭祀是以我之生祭父母之生,而婚姻則是以我之生生續父母之生。

由此,儒家強大的孝道倫理被建構起來,孝成為德、教之本,“孝為德之本:自父母配天一方面說,人修德守禮以敬天,為敬父母人便也該守禮修德。自父子一體一方面說,人身為父母遺體,人不能為惡,以辱父母的遺體。這樣,則凡是善 德,便都由孝去發動;凡是惡行,都可因孝而阻止了?!盵3]336-337而教育就是要教人行善,而孝道是最好的教育。

構成儒家孝道觀這棵大樹主干的便是如何行孝了。如何行孝其實是一個多變性又多樣性的存在,不易把握,羅光以《禮記·祭義》文獻(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為基礎把握了儒家孝道的基本,“這三種孝行,成了中國歷代的孝道,三千年中,中國人都以這幾點為一生大事”[3]338。能養便是在物質上提供豐富的供給,在精神上給予尊敬,使父母身心生活有保障;弗辱就是約束個體的行為行善避惡,以免有辱父母名聲;尊親就是積極地尊榮父母,使父母獲得他人的尊敬,具體的做法就是獲得爵位、父母高壽、父子有德。能養、弗辱、尊親可以說全面地概括了孝道的最基本的要素,中國后代學者多是在這一基礎上進行深化、擴展,在此不祥述。

作為孝道的一部分,祭祀是為大眾普遍接受的,在羅光的闡釋里祭祀與孝道的關系更為緊密。在新文化興起時,舊文化很容易受到重創,祭祀在漸入文明的時候往往會被當作封建迷信而一概否認排斥。然而,羅光卻賦予了祭祀以正面的意義。羅光指出,“祭親為孝道的完成,又為孝道的繼續”,“祭親的意義,即在念親。子孫思念先人,不敢忘記,便用祭禮去紀念他們,所以稱為思恩報本。思念先人的恩,但父母已沒,不能奉養,乃用祭禮以表孝心?!盵3]353祭祀是返本歸原,慎終追遠,這樣,祭祀就成為孝道的合理部分。

婚姻往往是一個獨立的課題,很少人將婚姻納入到孝的范圍里。在古代的封建父權制的社會里,兒女的一生都在“孝”的權勢之下,所以婚姻自然是孝道的一部分。近代西方自由、平等革命之風大大影響了中國,婚姻轉向兒女自主,從孝的范圍中脫離出來,乃至現代也是把婚姻作為獨立的視域進行研究。然而,羅光尊重傳統孝道的構成,仍以婚姻為孝道一部分,并賦予婚姻以孝的意義?!盎橐龅囊饬x,即在‘繼先圣之后’,即是‘萬世之嗣’,即是使父母能留有后人,得以享祭祀,香火不絕?!盵3]365羅光以孝為配天,為天地之大德流行,所以在婚姻上仍離不開“生”字。古代以家族為重,家族的根源在于婚姻,男女結合,生育子女,綿延不斷,便形成家族,“人的生命,在家族以內,繼續流傳,家族生命流傳的象征,乃是祭祖,子孫祭祀父祖,顯示生命沒有斷絕……婚姻的意義,也含有繼續祭祖的意義?!盵4]236從生命的本源與傳遞上,婚姻成為孝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孟子所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羅光對傳統孝道的把握可以說是精準、完全的,為傳統孝道建立形而上學的根基,并涵蓋了傳統孝道重要的幾方面。其實,羅光的闡述并非是照葫蘆畫瓢式的,在其闡釋當中已經不自覺地“現代化”,使其更具有普世意義。

二、羅光對儒家孝道的現代化轉換

根據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人們的觀念自然要適應社會環境而變。孝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傳統的孝道也應當做現代化的轉變。

(一)孝道的傳統意義

傳統孝道由家庭倫理發展到“孝治”的國家倫理是與古代社會的經濟形式、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高度相關的。從經濟基礎來看,古代社會是小農經濟,人們從事的多為農業生產。在那個沒有大規模種植、沒有機械化、沒有現代高端科技的時代,人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要想獲得更多的農作物必須有更多的人手,所以家庭成員集合成為一個基本的生產單位。家庭與血親家庭相結合,便形成家族,家族再進行聯合,這樣就形成大家族制的社會結構。在政治上,因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力是男性,因此男性具有絕對的話語權,便形成父權制,進而形成封建集權專制的社會制度。在這樣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中孝道的傳統意義不斷強化,而形成了強大的“孝治”力量。

孝道的傳統意義可以概括為三個層面:生活之序、人生之道、返本之徑。

生活之序。在古代社會,家是社會的基本組織,而在一個大家庭制的家族中,人數眾多,眾多的人們如何相處,如何合一地運作便是首先要處理的問題。孝的觀念由此而生。羅光指出孝的本質在于“服從”,在下的服從在上的,子女服從父母長輩。孝是一種家庭倫理,是一種生活的次序,調節的是父母兒女以及妯娌等血親之人的關系,最大化減少了矛盾沖突,使整個家庭運作如一,使家庭利益最大化。這種家庭的倫理隨著社會關系的擴大而擴大,便形成社會的秩序?!兑捉洝ば蜇浴氛f:“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5]113-114。作為生活次序,其目的是使之有序,使之和睦,從這一點上說,孝無有不好,其理念被用于社會也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在封建專制的社會中,孝這種血緣“上下”平衡關系被統治者帶偏,使這種孝的平衡關系只傾向于“上”,這樣集權制合理化了,父權制強化了,便形成了封建的轄制人的毒瘤。從孝的根源處說,孝是社會和諧的促進因素,所以不能因為封建社會的偏頗而一味否認拒絕,反而要拋棄封建遺毒,使這種和諧因素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促進因素。

人生之道。古代哲學是一種人文主義的哲學,其不重形而上學,而重倫理,追求人生大道。人生大道從小處說,是一個人的修養品性,從大處說是關乎天下,所以儒家不變的追求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孝在小農經濟的社會背景下,便成為了關乎一個人一生,關乎社會方方面面的人生之道,“孝弟乃是人生之道的根本:從教育方面、從社會行動方面、從倫理道德方面,孝弟都是根本?!盵6]60從教育上說,在傳統社會中,孝是人品性及步入社會的基礎素養,因此便成為了教育的重要功課,正如《孝經》所說,“孝乃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從社會行為來說,孝關乎個體的言行舉止,關乎個人的仕途命運,從“身體發膚”到“揚名顯親”,從“修身立德”到“建功立業”,無不與孝相關,孝成為評價人品性、社會地位的標準。從倫理道德上自不用說,孝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孝也是天然的關系,正如小兒天然知道愛父母,天然聽父母,這種天然性雖有多種因素可以弱化,但是絕不能泯滅,即便父子如仇,但是面對生死,心中波瀾依舊。因此,孝便構成了儒家內圣外王、修身立命的人生大道。

返本之徑。孝道傳統的最后一個意義在于返本歸原,“儒家的孝道是以生命為根本,兒女的生命來自父母,兒女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相連,兒女和父母連成一體,所以兒女稱為父母的遺體。兒女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一部份,由父母的生命而出,所以有‘返本歸原’?!盵6]60人的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生命,不同于禽獸只是在本性之中,人是具有靈魂崇高精神追求的存在。下到庶民百姓,上到達官顯貴,都會對生命發生追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為什么活著?我的人生要怎樣?”學者、思想家自然有見諸于文字的成系統的答案,而普通的百姓雖沒有系統的答案,而其卻是以生命作答。一個“孝”字回答了上面所有的問題,孝因為我的生命是由父母而出,這就是我從哪里來的問題;孝在生命的延續與流轉之中,就成為了我生命活動的本質要求,我的一生都與孝有關,父母在要孝,父母不在也要孝,我如此孝人,人亦如此孝我,生命川流不息,孝也川流不息。孝是返本歸原最好的途徑。

總之,在傳統文化中,孝是作為一種道德存在的,而且是道德的根本,在這個根本上就可以建立起家、國、天下的大廈;孝也是教育的根源,正是因為孝是道德的根本,所以只要把孝道教好、學好,其他自然就解決了。在傳統文化中,孝道具有道德意義,也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是維護社會秩序不可缺少的一環。

(二)孝道的現代意義

現代社會經歷了近現代的革命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洗禮,社會經濟、道德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變革?,F代社會有著高端的科技與技術,有著便捷發達的交通系統,更有著文化的交融借鑒與開放自由,小農社會那種以家為核心的社會結構被打破,“現在的中國社會是工商業的社會,是小家庭的社會,是流動的社會,是開放的社會,是仿效歐美生活的社會?!盵6]61在政治上,也是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沒有專制,沒有壓迫;在文化上,也不是一家獨大或一葉障目,而是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智慧方針,對傳統文化亦然。傳統孝道在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這是不容抹煞的。然而,傳統孝道早已不是社會的核心,如何發揮其價值便是現代學者要思考的。羅光指出傳統孝道在當下工業化、商業化、科技化的社會里仍然可以發揮以下三層的意義。

1.精神的意義。孝道以血緣天性為根本,其中包含了父母對子女的愛,也包含了子女對父母的愛。雖然傳統孝道以愛為名建立了統治者的權能,但是這種愛仍是現代社會父與子之間不可或缺的需要。傳統孝道從始至終都強調“能養”只是最基本、最下等的孝,在能養的基礎上“敬親”“娛親”才是更高級、上等的孝。儒家的孝道從來都不是一種物質的追求,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正如追求人人可以為堯舜,孝也成為儒家學說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2)羅光在《生活的修養與境界》一書中指出"孝不僅是一種善德,乃是整體的生活,是生命的境界。儒家的圣人,生活在孝的境界里"(羅光,《生活的修養與境界》臺灣學生書局,83頁)。這就是孝統貫人生、統貫社會的意義所在。[7]。這種精神的追求,面對現代化所帶來的物質化、空虛感都有極大的療愈能力?!拔覀內寮业男⒌?乃是一種近乎宗教信仰的精神生活,使子女在孝愛父母的行為上,能夠打破物質生活桎梏,使心靈在天倫的愛里得有發展。夫妻的愛當然給予男女心靈許多精神的滿足,然而總脫不了肉欲物質的感受;兒子和父母的愛則是精神的發揚。在工 商業的社會里,大家都尋求藝術的欣賞,即是以藝術的精神享受來平衡物質的享受。因此,在現代工商業的物質社會里,孝道所發揚的天倫之愛,更足以平衡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6]62-63。

2.生活的意義。孝道的關系是一種雙向的關系,“從子女方面去看孝道,孝道發揚人性之愛,具有精神價值;從父母方面去看, 孝道則具有生活的意義?!盵6]63所謂生活的意義不是說子女的孝道為父母創造了怎樣的生活,而是創造出“繼續活著”的意義。當人漸入老年,身體機能自然會下降,因為年齡也會從工位退下來,所以這時的老人就容易產生“無用”感,覺得從此自己是無用之人,是“廢物”。再者,現代社會已經由大家庭制改為核心家庭,交通便捷加快了社會的流動性,父母與子女普遍不居住在一起,有的不在一個省份,甚至不在一國。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心里也常常有失落感、孤獨感,從而失落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然而,孝道促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建立聯系,超越空間的精神聯系。這種精神的慰藉使老者心安,可以從無意義的低價值,空虛寂寞的低情緒中回轉回來,繼續有盼頭的生活。

3.生命的意義。在傳統孝道里,孝與子女的生命相連,決定了子女一生的所有事。雖然現代孝道不能以孝之義來束縛兒女,但是在生命上至少有兩點是可取的。一方面,古孝道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故不敢損傷”,現在聽起來好似不可理喻,而且整形美容也較發達,被人們普遍接受,但是這一古孝道的精神實質是要繼續保持的。這一孝道的實質是在講“愛惜生命”,“愛惜生命的傳統,我們仍舊要保留,這乃是中華文化和中國哲學的精髓”[6]64。生命源于父母,子女都為父母所愛,父母自然希望兒女生命得以完全,所以兒女也應當愛惜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儒家強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很長時間,這一看法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的封建思想,但是從生命延續上來說確可以作為孝道的一部分。人類的物質、精神、文化都是透過生命的延續而流傳的,這反映的是古孝道對生命的看重?!靶⒌赖母驹谟谏?父母生我,我應孝愛父母。我愛我的生命,所以感激父母給了我生命。然而生命的連系,不單是使我和父母相連,也使我和別的人、別的物相連;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孤獨一個人生活。我愛惜自己的生命,孝愛父母,同時也要愛惜別的人和別的物的生命。因此,孝道有生命的意義?!盵6]65

羅光認為孝道“是發展精神的一種好途徑”,其實可以有更好的概述,即孝道是發展生命的好途徑。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人存在的根本是什么?是生命,離了生命,人什么都不能做。在生命這個主題上,孝道成全了整個生命,使父與子、我與他的生命都獲得發展,而這卻是超越物質、超越成就,實在令人滿足的。因此,社會再變遷,孝道所帶來的這種生命的價值都是不能忽略和抹煞的。

三、羅光構建的新孝道觀

羅光新孝道觀是建立在中西孝道思想的比較基礎上的,然而新孝道觀必然取中西孝道觀之優長,加以融合、發展成新的孝道觀。

(一)新孝道要承繼“養親”的廣泛性

無論什么高深的孝道理論都要從淺顯的“養親”開始。中西方文化對于養親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中國孝道對于養親看得非常重,認為養親是孝道的基本要求,是兒女最重要的孝行。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有孝養親人的責任,并且歷代統治者對此都很看重,對于不孝養父母的人給予刑罰。因此,養親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很深的廣泛性,養親是人人必要行的,養親是關乎生命的事。

養親關乎生命,既包括父母的生命,也包括子女的生命。曾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孟子·滕文公上》)。一方面,孝關乎父母的生前死后,另一方面,孝又關乎兒女的一生,一切的行為都與孝相連,從生到死都在行孝。而在西方文化中,養親卻是在權利與義務的對等交換中存在,沒有盡到義務就不能享受權利,所以養親與父母如何對待兒女有關,換句話說父慈則子孝,父不慈子則可不孝。并且,西方文化的養親不是子女一生的要求,也不是父母一生的需求,而只是在父母有需要時提供供養。在西方文化中,養親不具有必然性、連續性。所以,羅光指出“我們認為中國養親的孝道,較比歐美的孝道更為完滿,且足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在于今的社會里,仍舊應當保存”[2]310,當然,也要參照西方孝道觀,對于“以一切的行動歸之于孝”的片面理論進行修改[6]55-56。

(二)新孝道要有“愛”的柔和性

西方孝道與中國孝道在如何行孝上很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愛親。羅光認為“愛親可以和儒家的養親相配合。儒家的養親是奉養,是娛親,不僅是口腹之養”,儒家娛親的宗旨在于使父母獲得精神上的快樂,這也就是愛親。[2]311愛是西方哲學尤其士林哲學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什么是愛親,如何愛,在《嬰仿小路和儒家孝道》中,羅光作了非常詳盡的說明。這種愛是嬰兒對父母的天性之愛,“不推理,不繞彎,也不事事推究,想用什么方法?!盵8]435這種愛天然純粹,沒有計較之心,這是與成人之后權利義務權衡相悖的,因此超越權利與義務之上。這種愛擁有著絕對赤誠,也是絕對的信托之愛,就像小孩子對父母的執著,自己犯錯受罰仍然奔向父母,不會因為自己不好而離開父母,不會因為受管教而厭惡父母。

愛親就當如此純真、赤誠、信賴?!叭寮倚⒌赖木?教小孩學大人,變成少年老成,知道尊敬父母,不敢親近。但是小孩跟父母,不講敬,講愛,講親昵。以赤子之心孝愛父母,中國可以懂,但是心理上,則有一種疙瘩,因為歷代對于上天,只講敬,不講愛?!盵8]446愛具有極大的柔和性,可以使人與人的關系更緊密和睦。在傳統孝道被孝治化以后,父子關系出現嚴重的偏頗,雖然古代也講父慈,但父子關系始終都有對立、隔絕的意味,父親因而變得高高在上不可親近。而西方的愛親,卻可以緩解這種關系的緊張,恢復生命本真的關系。

(三)新孝道要發揮“敬”的長久性

新孝道觀要有“愛”的柔和性,但并不是完全將“敬”拋棄,正相反,仍要保持“敬”的長久性?!拔餮蟮男⒌?重在愛。中國的孝道,重在敬。愛能使子女和父母相親,但是愛也容易消失;敬則使子女和父母之間有相當的距離,但是敬能持久。中國人因此終生常孝敬父母,西洋人只在少時孝愛父母。中國的孝道,較比西洋的孝道,更可貴重?!盵2]363-364敬表上下,表次序,有父母乃有兒女。雖然敬造成一定的距離,但此距離卻是次序的保障。宇宙萬物皆有次序,人倫之間更當如此,若失去這個次序,則“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鬃优e“正名”,本意并非維護統治階級,而在于次序。各在其位,各盡其職,社會才能安定;反之,便是混亂。而春秋時便是“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狀況,一片混亂,孔子的正名正是要恢復社會的次序。同樣,傳統孝道中的“敬”就是區分父與子,使父子各就各位,各盡其分。

在現代社會中,“敬”應當被重新提出?!澳壳爸袊鐣堰M入很深的西化程序,可是家庭中和社會中的敬字,仍要在適當的程度里予以保全。家庭有相適程度的敬,家庭中更能享有安寧,而且子女的教育也更能收效。不過,今日的敬已經不能是以往的敬。父母不能要求以盲目聽命為敬?!盵6]56現今是社會已經高度西化,自由之風高度張揚了個人主義,造成社會不容易協調的局面,而一個敬字便可以使社會的次序恢復井然。當然,現在提出“敬”,并不是要求子女一味聽從父母,而是將中西方對“敬”的看法相結合。儒家在孝中講“諫”,所以要分辨父母是否合乎真理,不盲從;西方文化將生命分為少年與成年,又講“平等”,所以成年子女要自我做主,不能淪為父母的附從。

(四)新孝道是一種生命的孝道

新的孝道觀既可以消除中國傳統孝道觀的弊端,也可以提升西方孝文化進入新的層次,羅光的這種新孝道觀可以歸結為“生命的孝道觀”?!吧男⒌烙^”不是以“孝”為外在的倫理課題,也不是另創了一個可以亦步亦趨依循的孝的體制,而是以生命為基礎,以生命的特點來理解“孝”?!吧耸侨说拇嬖?沒有生命就不存在,生命乃是人所有的最貴重品。人的一切努力和謀慮都為維持自己的生命而予以發揚。沒有一個動物不看重自己的生命,不為生命而奮斗”,“儒家則以天地生物為有愛心,男女兩方的結合由愛而結合,愛的果為一新生命,新生命即是愛的延續。父子的關系為生命的關系,又是愛的關系。因此孝道的基礎仍是要以生命為基礎”[6]55。

新的孝道觀是尊重生命的發展,以孝觀生命,以生命來觀孝?!皟号纳筛改付鴣?生命乃一最可貴的珍品,兒女應在生命上常和父母相連,常常愛敬。兒女生命的長成,依賴父母的教養,應在教養上聽從父母。父母則看重兒女的生命,以培植,并尊重兒女的人格。兒女到了獨立營謀自己生命的時期,則可自主;而且終身大事,由兒女自己決定。教養的恩惠使兒女能自立生活。兒女看到父母到了老年,便應盡力使母安享余年。在父母去世以后,以祭祀之禮,永表孝思?!盵6]57

孝是人最重要的事,因為孝是生命自然情感的表達;孝是人一生的事,因為生命生生相續,川流不息。雖然個體有差異,但在生命的本源上個體相互關聯在一起。當孝回歸到生命的本源處,生生便是孝,這樣也就彌合了中西方孝文化的差異,使孝獲得了完美的表達。

四、對羅光孝道思想的反思與應用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理論,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兩個結合”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到孝文化的研究當中,就要求我們對傳統孝文化及羅光的孝文化做同樣的審視,并根據社會存在的現實狀況作出改造、創新與發展。

(一)對羅光孝道思想的反思

羅光的孝道思想以傳統孝道為基礎,結合了西方士林哲學,融合為新孝道,即生命的孝道。以生命觀孝道,可以說符合人性的發展,很好地詮釋了孝的生命意義。然而其孝道觀也有著各樣的局限。

1.為“孝”尋找形而上學的根基具有宗教性目的。將哲學大廈建立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上,是西方哲學的體系系統,并非中國哲學的體系。羅光為中國孝道尋找到“父母配天”、“父子一體”的形而上學根據,這使今日談孝更有底氣,為孝文化提供了客觀的保障,但是卻無法避免其主教身份帶來的局限性,帶有較強的宗教意味。一方面,羅光以父母配天,雖然這是古人的思想,但從來沒有人像羅光這樣著重強調。將父母抬高到天的位置上,這樣就突出了“天”的至高性,而羅光常常以中國之“天”就是宗教的“上主”(3)參看《臺灣新士林哲學論著輯要》(上)之羅光《中國對帝--天的信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28頁。[9],所以他提出“大孝尊親”,然而其大孝一直是對“上主”的孝,對上主的愛就如同子女孝愛父母一樣,就如同儒家的“娛親”(4)參看《天主教教義》第20章精神生活的完成第2節大孝,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12頁。[10]。另一方面,以士林哲學也是講孝敬父母的,來拉近中西文化的距離。固然士林哲學也講到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但是這從來都不是士林哲學的重點。并且歷史原因,人們對士林哲學存在許多誤解,甚至認為其是違人倫的。羅光如此強調西方的孝也是為了辯駁。其實羅光對傳統孝道進行形而上學的建構脫不開其“中國福音化”的目的,這就使得一個原本是倫理性的話題變成了宗教性的話題。

2.羅光的孝道思想具有時代的局限。羅光生于1911年,1930年留學羅馬,1961年回臺灣主持教務以后一直生活在臺灣,2004年去世。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臺灣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社會文化也嚴重地西化,乃至傳統道德衰敗。然而,當時由于臺灣與內陸的關系問題,在羅光思想中存在著資產階級敵對的思想,所以在其解讀傳統孝道的現代意義時難免出現偏頗,如其對計劃生育政策的不理解,其孝道思想多是從臺灣的社會現實出發。再者,中國內陸經濟也是高速發展的,其關于孝道的一些應用停留在過去那個時代,今天仍要再審視,做重新的詮釋才好。

3.羅光的孝道思想仍是理論重于實操。羅光的孝道思想重點在于建構體系,他要建構一個像西方哲學一樣的完整的系統的體系,因此他的思想重在理論而非實踐。他為傳統孝道找到形而上學的根基,也使得傳統孝道的精髓得以保留,為傳統孝道“配天”、行孝、祭祀乃至婚姻建構起縝密的體系,然而其對現實的孝道問題、孝道矛盾思考的卻是甚少。當然,在其思想中也提到父母與兒女關系的權衡、居家養老的問題,但多是零碎的,未成系統的,也未能拿到社會中,去思考社會現實與理論之間的實際矛盾。也就是說,其實他的思想不過是對孝道思想的一種宣揚而已,但如何讓宣揚變成社會的行動實屬另一個重要問題。

(二)對羅光孝道思想的應用

中國社會目前面對著嚴重的老齡化和低生育率的困境,但通過提升生育率的人口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們必須嚴肅面對養老困境的問題。羅光的思想觀念在這一點上還是有助于我們參考的。

1.以尊敬對待一切老人?,F代社會是一個崇尚價值的社會,很多人(包括許多老人)都認為只要退休了,人老了,就沒有什么用了,就成廢物了。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原因就是老人因為不再參加正式工作而產生的失落和心理落差。但是另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社會沒有給予老年人足夠的尊重。老年人之所以值得尊重不在于他擁有德高望重的地位,而是因為其已經為社會奉獻了一生,其作為貢獻者應該被尊重;老年人作為一個生命體,也是需要被尊重的,所有人都需要被人尊重。然而,現代社會失去了孝道倫理,也失落了敬老倫理。在公共場所,服務人員對老人的鄙視謾罵隨處可見;在公共汽車上,年輕人不再為老人讓座而理直氣壯的坐在老幼病殘座上;在家庭里,老人做牛做馬仍然得不到兒媳的待見,甚至有些家庭棄老人不顧,為了爭財產活活氣死老人。所以這個時代需要重新回到敬老的倫理當中,需要通過學校教育,政府宣傳等手段來幫助人們恢復中國文化中重“孝”的倫理精神。

2.建立互助型養老方式。羅光極力主張要恢復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因為這樣孩子可以得到老人的教養,老人可以得到兒女的看顧,這是面對社會問題雙贏的選擇,是有效的養老方式,在互助中各取所需,各得所益。雖然,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不能倒退回去,實行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有很大的阻力,但是羅光思想當中這種互助卻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常見的養老方式包括:自養、子女養、養老院養三種,但最近又有人提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集體養老。集體養老就是一種互助型養老,這種養老不是在養老院,也不依靠自己的兒女,而是年齡相仿的人群(同事或朋友)構建一個社區,同住一樓或一個區域,因為他們是很熟絡的人所以不用重新建立關系,而且很熟悉彼此的性格及各種情況,所以能以合適的方式彼此關懷,彼此幫助。其實,面對高比例的老齡化人口,倚靠兒女或者政府都是無法完全滿足這么龐大的需要的,而透過互助方式則節省人力物力,又可以使老齡化社會問題的難易程度有所降低。

3.家庭、社會、政府共同的責任。雖然羅光并未明確提出這一概念,但是在其文章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點。任何的社會問題都是不能靠某一團體完全解決的,所以老齡化問題也需要各方的努力。首先,從政府來說,要建立與完善相應的制度與法規。建立健全的養老保險制度,使老年人能夠得到供養,不為生活憂慮。規范養老院的體制與標準,使養老院能夠真為老年人服務。政府還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要宣傳孝道的精神,推崇敬老的風氣。其次,從社會來說,要給予老年人更多的方便,比如在公共場所為老年人安置座椅以供休息,為老人建立綠色通道減少老年人排隊等待時間。也可以調用社會各種資源,建立老年人活動室、老年人學校,以及養老院等。最后,作為家庭來說,要做到預備為主,各種措施為輔,幫助老年人建立正確積極的生活態度,提供給老人更多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建立老人的價值感和安全感。

(三)弘揚傳統孝文化的策略

在全球老齡化加劇的時代,關注老人問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中國社會由近代落后挨打的狀況進入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有很大部分的利益源于人口紅利。但由于各種因素造成了出生率下降,老齡化變成了突出的問題?!霸谏鐣D型期,工業化弱化了傳統孝道的經濟基礎,民主化弱化了傳統孝道的政治基礎, 流動性增強動搖了傳統孝道的時空基礎,個體化動搖了傳統孝道的文化基礎, 世俗化淡化了傳統孝道的智識基礎?!盵11]

社會要如何面對這些老人?這些老人要如何自處?這些問題必須回到孝這個源頭上來,進行多路徑開發,讓孝再次發揮社會關系的調節作用。

1.制度保障路徑。制度保障路徑是從政府法制的角度來對孝道倫理的執行進行保障。目前,我國針對老年人只有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部法律從家庭贍養與扶養、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優待、宜居環境、參與社會發展、法律責任等方面對老年權益進行了全面地概括,然而此法的約束力或者說行政力卻很弱,多數停留在“法條”或是“倡導”的狀態,比如第一章 第五條是“倡導全社會優待老年人”,第三章第三十三條是“國家鼓勵地方建立八十周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齡津貼制度”,第四章三十八條是“發揚鄰里互助的傳統,提倡鄰里間關心、幫助有困難的老年人。鼓勵慈善組織、志愿者為老年人服務。倡導老年人互助服務”[12]等等。隨著老齡化的發展,我國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如2017年06月16日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2020年11月24日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但是這些也停留在“指導”與“意見”上,缺乏執行力與約束力。所以弘揚孝文化,還需要更強有力的法律法規使孝能做到實處。

2.教育宣傳路徑。弘揚傳統孝文化不是再造一個孝文化,而是對傳統孝文化進行發揚。然而因為近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裂痕,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要弘揚傳統孝文化必須使人先知傳統孝文化,這就離不開對孝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吨腥A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一章第八條也規定“國家進行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意識。全社會應當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宣傳教育活動,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青少年組織、學校和幼兒園應當對青少年和兒童進行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制教育。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網絡等應當反映老年人的生活,開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宣傳,為老年人服務?!盵12]但現實執行得比較蒼白,學校教育以實用知識為主,對人文學科不太注重,對孝道的教育也僅僅停留在主題活動日。在宣傳方面多停留在故事性上,宣傳內容陳舊集中在“二十四孝”、“弟子規”,缺少創意,也留有古代文化的負面因素。從總體上來說,對于孝道思想的教育宣傳未形成風氣,也就未造成社會全面的影響。當下要弘揚孝文化,必須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塑造典型,發揮模范作用,使人人知孝,人人懂孝,人人行孝。

3.福利建設路徑。孝道說到底是人之道,是生活之道,必須落實于行動,必須落入生活,然而這卻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福利建設路徑是指為了老年人的福利需要而進行的福利建設,這是關乎社會及國家整體的改革。這一改革關乎老年人的方方面面,如醫療保障、社會康養、老年再教育、老年人婚戀、老年人再就業等等。醫療保障保障老年人有病可醫;社會康養保障老年人有地可住;再教育保障老年人精神追求;老年婚戀保障老年人有家可歸;再就業保障老年人有事可做,也讓他們可以發揮余熱,為社會創造價值。隨著我國社會與法制的健全發展,這些方面都已經有不少的突破,但是還需要整體的協調,才能使弘揚孝道落到實處,落到根本處。

五、結 語

孝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雖然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個體化、民主化、流動性對孝文化形成巨大沖擊,但是當前的老齡化使得重歸孝文化建設成為勢在必行的需要。羅光思想在梳理傳統孝文化和西方孝文化基礎上構建了一種融合中西文化,借鑒彼此優長的新孝道觀。羅光的新孝道觀是一種生命的孝道觀,其根據人生命的成長,提出孝道在父子之間的有張有弛的消長,既避免了傳統孝道的“父權專制”,也避免了西方文化權利義務觀所帶來的父子之間的情感淡漠,使孝道變得柔和可近;同時,他的孝道觀是對其時代景況的思索與反饋,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其背后的精神仍可以為我們今天提供借鑒。如今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對孝道的弘揚與實踐提出了艱巨的任務,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看待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其優長的部分繼承發揚,使其從象牙塔尖的理論變為布衣日常的行為,使人人知孝,人人懂孝,人人行孝。

猜你喜歡
兒女老年人生命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天山兒女
江湖兒女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家有兒女歡樂多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愛自我,珍愛生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