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建構邏輯

2024-05-10 19:17趙健杰
工會理論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起點范疇工會工作

趙健杰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干部培訓學院,北京 100048)

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歷史時期是我國工會事業和工會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和全方位進步的歷史階段。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工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大力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引領,帶領職工群眾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團結動員億萬職工建功立業新時代,牢牢把握中國工運時代主題;依法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在改革創新中積累了深厚的歷史經驗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深厚的歷史經驗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亟待從理論上尤其是學科體系建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必要的理論抽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當代出場,適應了我國工會工作蓬勃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中國工會理論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并向學科化轉向的必然邏輯,也是工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同我國學術界全面深度接軌的重要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會百年發展歷史成就為強大支撐,以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宏大敘事背景,以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工會新的發展實踐為邏輯主線,依據學科建設的學術規范,著眼于學術化的體系建構,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運動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進而實現科學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理論體系的學術目的。本文認為,這一理論探索過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工會發展在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高度統一基礎上的創新邏輯,深刻反映了理論繼承和學術創新的辯證關系,旨在通過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進一步推動中國工會理論建設高質量發展。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歸屬與基本屬性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的確立是建構一門學科的首要前提,直接關系到學科發展的基本走向。確立學科研究對象,需要研究者正確把握對象所涵蓋的特殊矛盾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科學區分。

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同志從哲學的高度對科學對象的確立作了深刻分析。他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雹佟睹珴蓶|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頁。事物特殊矛盾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由此決定,每一門學科特定的研究對象,是由其內在的特殊矛盾所決定。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指出:“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雹凇睹珴蓶|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頁。毛澤東同志的上述科學論斷為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研究對象提供了重要方法論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是一門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事業和工會工作發展規律的科學,是研究和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本質內容、本質規定、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的科學。具體而言,作為一門學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就是要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運動規律,它具體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工會領導的規律、中國工會維護和服務職工群眾的規律、中國工會自身建設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規律,等等。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學科歸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為學科歸屬,其學科建構是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為指導,其基本立場、基本思想、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想光輝。

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的、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理論武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一理論在同中國工運具體實踐相結合并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傳播發展。毛澤東工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運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同中國工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與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一脈相承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的繼承、豐富與發展,因而是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題中之義。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的新概括和新發展,是指導新時代工會工作實踐的根本遵循,也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根本指導思想。本文認為,這一理論體系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觀、中國工人階級觀和中國工會工作觀等四個方面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刻表達。

首先,立足于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勞動學說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勞動創造理論、勞動幸福理論、勞動教育理論、中國夢與勞動美等創新性理論。他從本體論角度定義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的科學內涵,提出“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等基本勞動理念,確立了勞動的時代價值,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確立了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倫理觀,以及全社會都要遵循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倫理行為準則。這些重大科學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學說的創新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學說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制度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實現路徑。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斷表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作為國家領導階級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具有主力軍的重要地位,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具有重要主體地位。雖然在勞動關系不同主體之間存在具體利益方面的差別,但其長遠利益取向是高度一致的,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工會組織作為職工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其維護的維度是雙向的,它邏輯地規定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關系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勞動關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再次,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新時代工人階級所發生的實際變化,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相關觀點,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階級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不僅一再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而且強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不能只當口號喊、標簽貼,而要貫徹到黨和國家政策制定、工作推進全過程,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各方面”。①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3年4月29日。在我國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進程中,針對我國產業工人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的現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技術工人的重要地位,指出技術工人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拉開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時代帷幕。

最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工會工作,針對新時代工會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要求,強調工會組織首先是政治組織,工會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工會要忠誠于黨的事業,黨對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領導是全面領導和全過程領導,這是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觀的重大政治要求。中國工會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高度統一于中國工會的政治邏輯。在這一政治邏輯統領下,有序形成如下要求,即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牢牢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工運時代主題,加強對職工群眾的思想政治引領,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大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合法權益,深入推進工會改革創新,等等。

總之,作為推動新時代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歸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學科范疇。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基本屬性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是社會應用科學。首先,工會學理論的形成是建立于工會工作實踐基礎上的,通過理論抽象而呈現出來,并以理論形態指導工會工作具體實踐,這種指導具有更加直接的意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屬于社會應用學科。社會應用學科是相對于社會基礎學科而言的。社會應用學科是指以研究解決社會生活、生產以及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為對象、注重實際應用、以指導具體實際為基本特點的具有實踐性特征的學科。例如,職業倫理學、農村社會學、女性社會學、員工心理學,等等。工會學是以指導工會工作具體實踐為應用目的。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所謂交叉學科是指兩門及以上不同學科在各自學科部分外延重合而形成的、具有相關學科基本特征的新興學科的統稱,也稱為邊緣學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作為交叉學科,具有以下基本特點和優勢。

工會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同社會存在廣泛聯系。新時代工會在同黨和國家以及社會關系的緊密聯系中,確立了自身定位。這是工會學作為交叉學科的實踐基礎。工會理論學科化就是從不同關系視角對工會現象進行理論聚焦,形成工會在多學科語境下的相互聯系,由此賦予工會學交叉學科的基本特征:可以從哲學角度,研究工會學邏輯體系如何構建等方法論問題;可以從政治學視角研究工會與黨和國家的關系、工會參與國家社會治理和企業民主管理、工會自身建設與改革等問題;可以從社會學視角關注工人階級及其內在不同群體狀況和利益訴求、研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加入工會組織的重要意義;還可以從經濟學、倫理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視角,研究工會工作的具體問題。此外,工會學的交叉學科屬性為建構和發展“工會+”“勞動+”“職工+”等新興學科群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

按照學科化的建構要求,一門學科的確立,首先要在理論上尋求并確立其出發點,即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同樣,確立學科的邏輯落腳點也是建構學科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由邏輯起點開始,到邏輯落腳點結束,貫穿于學科體系始終的邏輯主線,將邏輯起點和落腳點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1.關于理論體系建構中的邏輯起點問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學科體系的邏輯起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滿足如下條件。其一,邏輯起點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最簡單、最基本的范疇,如同商品范疇是《資本論》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一樣。其二,邏輯起點是以最簡單的形式和最本質的規定成為學科體系的起始范疇,它是以萌芽形態包容學科體系中所有的思想觀點,學科體系所涵蓋的全部理論觀點不過是邏輯起點所隱含的豐富內容循著發展線索有規律的邏輯展開。其三,邏輯起點是貫穿于學科理論體系發展過程始終的最基本范疇。其四,邏輯起點以范疇的形式居于學科理論體系的首位,其基本特點在于,其本身不依賴于其他任何規定性作為自己的前提和中介,也不以其他任何內容作為自己存在的內在根據。相反,邏輯起點本身是學科理論體系所涵蓋全部內容的基本依據。因此,邏輯起點是“無規定性的單純的直接性”。①黑格爾:《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89頁。

2.關于工會學邏輯起點的幾種不同觀點。在以往的工會學理論研究中,圍繞工會理論出發點即邏輯起點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以工會產生作為工會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有學者認為,工會的產生,不僅是工會存在和發展的歷史起點,而且是工會理論的邏輯起點。這一觀點著重強調工會歷史起點的重要意義,有其合理性。但是,工會的產生具有十分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其中包括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生產性質、雇傭勞動條件下勞動與資本的對立與矛盾,等等。就這個意義而言,以工會的產生作為歷史起點,并不能同工會理論體系建構中的邏輯起點完全同一。其理論根據是,工會的產生并不是工會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簡單的范疇,因而不符合關于邏輯起點的基本規定。此外,工會作為工會學的核心范疇,其所涵蓋內容的豐富性、復雜性也不能將其作為邏輯起點。

二是關于工會理論邏輯起點的認識。在工會理論不同發展時期,關于工會理論邏輯起點的觀點主要包括:其一,關于工會“性質說”,主要依據是工會性質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工會學的核心。其二,關于工會“學校說”,主要依據是“工會是共產主義的學?!?,并且認為這一理論觀點是工會理論的核心。其三,關于工會“使命說”,主要依據是“如何通過工會這所共產主義學校來實現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才是馬克思主義工會理論的核心”。這三種關于工會理論研究邏輯起點的不同主張,雖側重點不同,但都把工會理論核心內容作為確立工會理論研究邏輯起點的主要依據。顯然,這些相關論述沒有滿足關于邏輯起點內在規定性的要求。

三是勞動關系是工會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這種觀點較為普遍。其主要根據是,工會理論的出發點應該在工會存在和活動的社會關系中來尋找。勞動關系是社會關系系統中最普遍、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恩格斯在為《資本論》撰寫的書評中指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頁。但是,以勞動關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不符合關于邏輯起點的基本規定。誠然,勞動關系內在的勞資利益沖突是工會產生的最直接原因,但是這一關系所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還不是最基本、最簡單的規定。勞動領域中,勞動者的本質不是抽象的規定性,而是在社會生產關系中實現的,直接體現于勞動關系。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會的產生同勞動與資本的沖突與矛盾具有直接性。在這一最普遍的關系系統中,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無限盤剝是引發勞資矛盾的直接原因,意味著勞動者滿足自身生存的切身利益要求在資本無止境的貪欲中完全破滅,從而引發勞動者對資本家的反抗與斗爭,工會作為保護勞動者利益的組織應運而生。就此而言,勞動關系雖然是最簡單的關系,但是還不具備作為邏輯起點最基本的規定性。

四是市場化勞動關系中職工的利益需求是工會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其主要依據是“工人的需要和客觀規律的作用決定了工會的性質和工會未來的發展方向”。①王艷霞:《新常態下工會重要作用分析——從工會的邏輯起點談起》,載《傳承》,2016年第3期。這一觀點具有一定合理性,基本符合關于邏輯起點的本質規定。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體現。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頁。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需要,是勞動者自身規定性的基礎,主要包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它不以任何規定性作為自身內在依據和前提,是最基本的范疇,因而被賦予無規定性的直接性特點,深刻體現了這一范疇所具有的基礎性和簡單性等基本特征。本文認為,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需要,是其作為勞動關系一方利益主體的先決條件。這是因為,勞動者需要及其實現必然以訴求的方式進行利益表達,由需要上升為訴求的目的指向形成了勞動者作為勞動關系主體一方鮮明的利益取向。勞動關系矛盾的產生,就在于勞動者合理訴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工會的產生及其被賦予的代表性也基于同樣的原因。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邏輯起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基于勞動關系事實判斷基礎上的價值判斷,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特征。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目標,將其法治化、制度化并在實踐中廣泛而深入地開展起來?!兑庖姟坊谖覈鴦趧雨P系主體及其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化、勞動關系矛盾進入凸顯期和多發期的客觀實際,明確將“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作為價值目標,重點強調職工依法享有的合法權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兑庖姟诽岢鏊捻椆ぷ髟瓌t,其中第一條原則特別強調要以職工為本:“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廣大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維護其根本權益,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雹邸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載《工人日報》,2015年4月9日。這一原則非常明確地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前提條件,其價值指向則是職工的切身利益及其實現問題。由此證明,作為范疇,職工需要具有基礎性、簡單性特征。綜上所述,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語境下的職工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邏輯起點。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邏輯落腳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邏輯起點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語境下職工需要范疇,為實現職工需要,作為黨和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工會代表職工的合法權益,通過依法履行維護和服務基本職責,不斷提升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職工能夠體面勞動、舒心工作,促進職工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價值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落腳點可以概括為職工全面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概括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以及“以職工為本”的工會工作基本原則,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基本理論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使命的高度統一,生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高度統一。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一。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①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頁。馬克思的科學論斷表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的本質,而人對其本質的全面占有,只有通過勞動實踐才能實現,其基本價值取向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即人的本質的不斷豐富和實現。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確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邏輯落腳點提供了思想指引。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旨歸。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頁。這一重要論斷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努力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職工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重要論述的核心價值理念?!耙月毠橹行摹笔侵袊伯a黨對工會工作的根本要求,是黨的“以人民為中心”價值理念在工會工作中的具體表達,是新時代貫徹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根本方針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工會工作的重大實踐原則和價值取向,其最終目的是促進職工在勞動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要明確將其歸結為這一體系的邏輯落腳點。它既是黨的初心使命的目標指向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的價值旨歸。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闡釋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命題,確證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體力量就是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其次,職工群眾在新時代的歷史地位和主人翁身份,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形成了必然的邏輯聯系。最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工全面發展及其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的實現等科學論斷,都是“以人民為中心”原則在工會工作實踐中的集中體現。

職工全面發展,是職工自身價值及其實現的最高體現。其主要內涵是指在勞動實踐中職工合法權益依法得到切實有效保障,其勞動得到應有的尊重。在此基礎上,以實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前提條件,職工的個性及自身價值在勞動實踐中得到全面肯定和實現,個人素質及能力在勞動實踐中得到全面提升,職工在物質和精神文化層面的利益得到滿足,共同富裕目標得到實現。通過勞動實踐過程,職工真正占有并實現自己的本質。

4.讓包括職工群眾在內的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之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自己的執著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特別強調:“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在黨的領導下,新時代的工會組織通過切實履行基本職責和各項職能,讓職工群眾在勞動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這既是工會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邏輯落腳點。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范疇體系的理論建構

(一)范疇的認識論意義

由范疇構成的范疇體系是任何一種理論實現學科化必備的基本條件。關于范疇的認識論意義,列寧曾經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了,范疇是區分過程中的階梯,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階梯,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之網的網上紐結?!雹凇读袑幦罚ǖ?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頁。

范疇是主觀對客觀的理論反映,是對現實的高度概括。各門具體學科都具有屬于本學科的基本范疇。同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也具有自己的范疇體系。以職工作為基本范疇,內在地涵蓋或包容了工會學體系的一切內容。由職工的規定性出發,進入勞動生產領域,其勞動者的身份必然同資本結成現實的勞動關系。在“資強勞弱”的一般性邏輯主導下,勞動者尋求自身利益的保護與實現,工會的產生和作用發揮就具有了歷史必然性,其理論表現就是工會范疇。由職工范疇、勞動關系范疇到工會范疇,這是構建工會學范疇體系的基礎。工會范疇所面對的是要代表和維護職工利益,保護職工權利不受來自資本的侵害,這種事實判斷規定了工會組織的維權宗旨、維權手段、維權形式、維權內容等。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理論體系中的工會范疇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理論體系中,工會是一個核心范疇。明確工會范疇各種規定性,對于正確認識、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具有重要意義。

1.工會范疇的本質規定。工會是代表和維護工人利益的群眾組織,工人為保護和實現自身利益而自愿結合起來是工會組織的基本特征?!吨腥A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明確規定:“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边@就以法律形式明確了中國工會的基本內涵,特別強調黨對工會的領導以及工會所具有的橋梁紐帶作用,這是中國工會的本質規定?!爸腥A全國總工會及其各工會組織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边@強調了中國工會組織的代表性和維護性?!叭珖⒔y一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边@強調了黨領導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是中國唯一的工會組織,強調工人階級與工會組織的團結和統一,不允許所謂“第二工會”的出現。

2.工會是一個歷史范疇。所謂歷史范疇有兩點基本規定:一是作為歷史范疇,工會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產生的;不是一經產生就會永遠存在下去的,成為永恒范疇,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必然會消亡的。二是從歷史范疇的視角,觀察和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必須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出發,必須將工會置于一定社會歷史背景下進行研究和思考。作為歷史范疇,工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后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和斗爭的產物。馬克思在揭露資本的本性時深刻指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它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天生的特性就在于無止境地以運動方式追求價值的增值性?!雹亳R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4頁。在勞動關系中,它具體表現為資本的人格化代表——資本家同勞動的人格化代表——工人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就這個意義而言,工會的產生直接根源于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關系中的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矛盾。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勞動關系中的用人單位和職工群眾在根本利益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在客觀上還存在利益差別。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內部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矛盾不僅不能完全消除,有時甚至還會表現出比較劇烈的利益沖突。但是,有差別的利益取向并不必然地表現為利益主體之間在實現各自利益上的格格不入,協調勞動關系利益矛盾的方式方法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實現路徑,因而被賦予相對性特點。正是這種利益協調的相對性特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提供了極大的現實可能性。工會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利益協調者,其地位和作用既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

明確工會是一個歷史范疇的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在于:研究工會的起源與發展,必須將其置于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之中,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考察和分析得出客觀性結論。同理,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必須將中國工會置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宏大背景之中,在繼承以往工會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發展的視角觀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理論與實踐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探求貫穿于中國工會運動歷史始終的基本規律,并依據其內在的發展邏輯進行科學的理論建構。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范疇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范疇體系的建構,是以職工作為核心范疇。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職工范疇被賦予鮮明特點,其內涵具有更大的豐富性,職工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加強烈的追求。改革開放以來,勞動關系發生根本變化,和諧勞動關系目標的確立摒棄了勞資二元對立的絕對化傾向,不僅成為職工的企盼,也成為用人單位的共同愿望。作為職工合法權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工會明確提出在維護全國人民整體利益的同時,更好地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表達了工會維護職工權益的堅定性。同時,工會范疇也被賦予更豐富的內容,其中包括工會性質及其在新時代所展現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以此為基點,合乎邏輯地派生出工會性質與地位、工會基本職責與職能、工會發展道路、工會作用、工會建設、工會改革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范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邏輯體系中,工會性質范疇決定其他范疇,工會學其他范疇不過是工會性質范疇的邏輯展開、發展和表達。這些主要范疇便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的一級范疇體系。

相較于一級范疇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二級范疇體系更加具體化,直接與工會具體工作相關,諸如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民主管理、集體協商、勞動競賽、職工群眾技術創新、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等等。工會理論體系正是由這些重要范疇,依據一定的邏輯要求構建起來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并非一經確立就具有了絕對不變的性質。工會學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就是工會學基本范疇的演變過程。新的范疇在工會工作實踐中不斷生發出來,舊的范疇又會被注入新的內涵,或者被新范疇完全取代。正是這種范疇體系及其相互聯系,共同編織了工會學理論體系的邏輯之網。

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學是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理論創新過程,通過把握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將工會工作的生動實踐作為理論之源、學術之本,緊密聯系實踐,建構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彰顯時代特點的工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更好地為推動工會理論創新發展服務,為工會理論教學科研服務,為指導工會工作實踐服務。

猜你喜歡
起點范疇工會工作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弄清楚“起點”前面有多少
起點
我的“新”起點
工會工作
關于新形勢下加強黨對工會工作領導的思考
新形勢下做好工會工作的創新實踐
關于國企工會工作創新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