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

2024-05-10 15:27何愛平徐艷
人文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資本論政治經濟學主線

何愛平 徐艷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邏輯主線 《資本論》

〔中圖分類號〕F1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4)03-0037-12

一、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實踐為基礎、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其運行規律的理論學科,是我們黨在經濟建設中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的集中體現。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經濟體制、宏觀調控、對外經濟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理論成果,但關于邏輯主線這一學科建設的基本問題尚未達成共識。① 當前,學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主線的主要觀點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②“發展”論、①“需要”論、②“共享發展”論、③“物質利益”論、④“通過快速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共同富?!闭?、⑤“以人民為中心”論⑥等,既有主線觀點都有一定的學理依據和理論內涵,為我們進一步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思路借鑒。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概括提出并深入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時代擔當和崇高理想,具有極強的時代感召力和高度的理論偉力,⑦凝聚了全國上下、社會各界對中國未來發展目標、發展過程、發展手段的共識,同時也使“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應用于政策文件的政治話語正式升級為包含豐富理論意涵的學術范疇。關于現代化的認識,我們黨經歷了從單一到多元再到系統化的發展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代化最初是被視為贏得抗戰勝利的一種重要軍事手段,1938年,周恩來在關于持久抗戰問題的闡述中專門提及“現代化的軍事工業”“裝備的現代化”“軍隊現代化”等問題。⑧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將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首要目標,并在實踐中逐步將工業化發展的內容和目標拓展為“四個現代化”,1964年,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⑩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決定,鄧小平對“四個現代化”目標做出了更深入的闡釋,并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目標”。⑾“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源自鄧小平1979年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所使用的“中國式的現代化”的表述,⑿當時這一概念意在強調結合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進入新時代,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系統總結并提煉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明確了將中國道路學理化、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理論任務。⒀因此,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是立足新的歷史方位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的必然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考察中國實踐的經濟學說,其邏輯主線要經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層面的反復考察和嚴密論證,才能在學理上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資本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最嚴密、最全面、最集中的證明和運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學科構建的基本方法和理論支撐,⒁應將《資本論》邏輯主線所具備的方法論原則與中國現實經濟發展的目標特征相結合,由此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① 據此,本文從《資本論》主線視角出發,通過梳理“剩余價值”作為其邏輯主線所呈現出的理論特質及作用,凝練出政治經濟學邏輯主線所應具備的一般性原則,并據此論證了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線的合理性與適配度,希望能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提供理論支撐。

二、《資本論》邏輯主線的理論特質及其作用

恩格斯在對《資本論》第3卷內容的說明中指出“在剩余價值走完前兩卷所揭示的過程之后,剩余價值的分配就像一根紅線一樣貫串著整個第三卷”,②揭示出貫穿《資本論》全部三卷的一條邏輯主線,即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革命性超越之所在,也是馬克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兩大理論發現之一?!笆S鄡r值”這一范疇不是形而上的空洞概念,而是以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為現實根據的、包含大量客觀規律和基本原理的、多重內涵相統一的學術范疇。③ “剩余價值”作為《資本論》的邏輯主線,在范圍、結構、屬性和目的四個層面都呈現出不可替代的理論特質和作用。

1.范圍層面:貫穿時段與隨同演繹的線索性作用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④他將研究范圍限定在資本主義現代社會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從剩余價值的歷史形成和發展來進行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并由此凝練出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就是剩余價值規律的深刻論斷。剩余價值不僅是貫穿于資本主義現實發展歷程的基本線索,更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復雜經濟形式演化的本質抽象,突出了《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主題。

從歷史的演進來看,剩余價值的運動覆蓋于資本主義形成、發展至消亡的全過程。資本主義史前時期,人們通過性別分工、使用石器等方式提高勞動效率所獲得的剩余性的物質產品是剩余價值的最初跡象,而當這種經濟剩余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貨幣流通中以資本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即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人類社會才開啟了一種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生產力突飛猛進的嶄新的生產方式,這標志著資本主義時代的真正開始。其后,從工場手工業的簡單協作與分工,到機器大工業生產及技術擴散,再到商業資本、生息資本、信用和虛擬資本等新形式的擴張,最后到跨國公司壟斷與全球性掠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的發展實質上都是剩余價值生產與分配的不同形式的演化。在此期間,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本質上正是剩余價值生產與實現之間內在矛盾的暴露,這預見性地暗示了資本主義自我消亡、共產主義必然到來的歷史命運??梢?,剩余價值以主線的角色將資本主義社會與前資本主義社會、與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相聯系,使《資本論》的研究視野得以聚焦、而又不局限于資本主義社會本身。

從概念內涵的演繹來看,剩余價值的理論意蘊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剖析的深入而不斷明晰、趨近本質。事實上,“在馬克思以前很久,人們就已經確定我們現在稱為剩余價值的那部分產品價值的存在”“但是到這里人們就止步不前了”。⑤ 馬克思首次明確使用“剩余價值”這一術語來表示資本家無償占有超出最初預付價值的余額,并在《資本論》中進行了詳盡的闡釋:他先以資本總公式中預付貨幣的增值額定義了剩余價值的基本內涵,然后通過分析勞動力商品說明了剩余價值是超過勞動力價值這一定點的價值增殖,接著在對工人與資本家相互斗爭的歷史復現中揭示了資本以獲取剩余價值為根本目的的逐利本性,隨后從簡單再生產到擴大再生產的推演中闡釋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的一般規律,最后通過剖析不同形式的資本獲取剩余價值的各種途徑和具體名目揭露了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同時也是社會統治職能的承擔者所具有的特殊的社會權力??梢?,馬克思通過對剩余價值的層層剖析,清晰、立體地呈現了資本如何通過生產剩余價值而生產資本,又如何將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以掩蓋剝削,進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一種特殊的、具有獨特歷史規定性的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

2.結構層面:聯結理論與引導思維的樞紐性作用

馬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信中表達了對《資本論》結構的高度重視,他指出“在像我這樣的著作中細節上的缺點是難免的。但是結構,即整個的內部聯系是德國科學的輝煌成就”。① 通過梳理《資本論》的文本敘事和研究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剩余價值的運動不僅是馬克思文本敘事的形式化主線,更是其思維架構的邏輯化主線,發揮著樞紐性的理論作用。

在文本敘事上,剩余價值是貫穿《資本論》全部三卷的基本線索?!顿Y本論》一卷以剩余價值的生產為核心,開篇通過對商品兩因素、勞動二重性、貨幣職能等基本原理的闡釋為剩余價值的出場進行理論鋪墊;隨后將勞動力成為商品作為起點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進行了細致、具體的剖析,引申出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兩大分支理論及相關范疇;最后通過對剩余價值再生產過程的考察闡明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顿Y本論》二卷則是對剩余價值實現的演繹,通過對單個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的考察闡明了剩余價值如何在流通過程中順利地完成“驚險的跳躍”,接著論述了資本周轉的快慢對于剩余價值實現的影響,最后將研究視角從單個資本擴展至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闡明了兩大部類比例的平衡對于剩余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顿Y本論》三卷復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整個資產階級對剩余價值的“瓜分”,通過對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劃分為不同類型收入的系統說明,關聯著一般利潤率趨于下降、生息資本、級差地租等理論。由此,《資本論》沿著剩余價值生產、實現和分配的主干脈絡展開,不僅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充分的理論闡釋,還使不同側面的分支理論聯結形成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

文本結構是思維結構的理論表現,思維結構是文本結構的邏輯內核,剩余價值作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國民經濟運行這一混沌整體的本質把握,更深層地,是主導其思維結構的主線。馬克思《資本論》的“剩余價值”概念被認為是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概念的充實與發展,②這也就是說,馬克思早在1844年摘錄、研習古典政治經濟學時就開始了關于剩余價值相關問題的思考。從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首次提出剩余價值的一般概念,并對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作出區分,到《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對剩余價值一般作了更廣泛意義的探討,探究了剩余價值一般和剩余價值特殊的轉化關系,以及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內在聯系,③可以看出,馬克思在完成《資本論》之前,就已經獨創性地將剩余價值作為解開資本主義生產秘密的鑰匙,并圍繞“剩余價值”的邏輯脈絡擴展出一系列的術語、概念和理論。剩余價值標志著馬克思思維方式的根本轉換和認識論的整體變革,④也是馬克思眾多經濟思想和理論之間具有高度關聯性和一致性的原因所在。

3.屬性層面:價值立場與制度取向的宣示性作用

《資本論》常常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屬性?!顿Y本論》對于其價值立場和制度追求的表達不是像西方左翼思潮那樣、以“普世價值”的倫理原則進行傳教式的宣揚,而是以工人階級視角考察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透過“剩余價值”指明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本質,從而實現科學的、邏輯的、學理性的表達。

從價值取向來看,剩余價值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利性和剝削性的根本揭露,表明了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工人階級立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剩余價值為核心將資本對勞動的強制層層揭開:一是通過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前提,即勞動力成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買與賣,揭示了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二是通過對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區分,揭示了勞動對資本從形式隸屬到實際從屬的轉變;三是由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得到剩余價值率的公式,科學衡量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四是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公式”的同時揭露了資本家如何將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并以此掩蓋勞動創造價值的事實真相;五是通過系統考察剩余價值怎樣從資本中產生以及資本又怎樣從剩余價值中產生,揭示了資本積累如何構筑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進而形成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法律上和思想上的控制權力。正如恩格斯的評價,《資本論》是“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科學表述”,①馬克思透過“剩余價值”的邏輯分析表明了其以全體勞動者利益為根本價值判斷、以全人類利益為最高價值訴求的堅定立場。

進一步地,“剩余價值”蘊含著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矛盾與缺陷,體現出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必然趨勢。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下剩余價值生產與實現的矛盾分析,形象地呈現了資產階級的荒誕訴求,即他們一方面希望工人作為勞動者能在極低的工資水平下完成超高的勞動強度以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又期望工人作為消費者能夠購買全部商品使剩余價值順利完成“驚險的跳躍”,進而揭示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過剩與消費能力不足的內在矛盾。更深層地,馬克思通過剖析剩余價值規律支配下的資本集中與資本壟斷,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自我消解的歷史趨勢。也就是說,隨著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剝奪的加劇,生產規模將日益擴大、勞動協作形式將日益發展、勞資資料也將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生產社會化成為資本主義內在規律作用下的必然發展趨勢,但這種生產社會化趨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在本質上卻是根本對立的。據此,馬克思犀利地指出:“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雹?/p>

4.目的層面:探索真知與革命實踐的導引性作用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曾直接言明:“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雹劭梢?,《資本論》以全面、系統闡述資本主義社會運行規律為理論目的,并旨在以此縮短和減輕人類社會實踐發展的陣痛,而剩余價值秘密的破解正是馬克思實現這一最終目的的核心秘鑰。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資本論》正是通過對剩余價值規律的系統闡釋,解開了人類社會理論探索的迷惘,為思想的前進提供了新航向。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鮮明標志,“生產剩余價值或榨取剩余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定的內容和目的”。① 《資本論》關于剩余價值的重要理論發現徹底厘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下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不僅解答了以亞當·斯密《國富論》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始終沒能回答的作為價值創造者的工人為什么得不到其勞動生產的價值總額的矛盾問題,還有力地抨擊了庸俗經濟學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神圣不容侵犯為前提對資產階級政權的辯護,更為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注入了階級的、歷史的、實踐的科學考量,從而使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回歸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本質探討。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圍繞剩余價值的規律闡釋及其理論敘事,引發了人類社會對資本主義制度下各種異化現象以及未來社會發展的深度思考,使人們更加具體、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所帶來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動了人類思想觀念的歷史性變革。

在革命實踐的道路上,《資本論》以剩余價值揭開了資本主義所謂“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虛假面紗,為工人階級提供了應該去以及如何去進行抗爭的行動指引。一方面,剩余價值范疇及理論的提出打破了資本主義社會居于統領性地位的意識形態對于勞動者思維的禁錮。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及其經濟基礎的鞏固,使其社會制度合理化、合法化的各種理論教義、輿論觀點、社會風習得以建立并占據主流,以至于“不但是剝削者,連被剝削者,也承認它是自然的,非如此不可的,從而,是要永遠這樣下去的”。② 在這樣的社會思潮和背景下,《資本論》關于資本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的真相揭露,完成了使工人階級意識覺醒、進而奮起抗爭的偉大歷史任務。另一方面,《資本論》以剩余價值為科學秘鑰,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揭示,對以獲取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以及由此得出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以“人”為生產目的的綱領性原則,為彼時遍布世界各地的工人運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支柱和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南。

綜上所述,“剩余價值”在范圍、結構、屬性和目的四個維度分別呈現出線索性、樞紐性、宣示性和導引性的理論特質,突出了研究的主題與對象、思維與方法、性質與意義、任務與方向,展現出作為《資本論》主線的完美的契合性和不可替代性,為我們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提供了分析框架和考察準則。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首先應是在范圍上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歷程的基本線索,能夠引導學術研究圍繞特定的任務和目的進行拓展創新;其次,應是一門學說的核心范疇,能在結構上關聯著一系列由此衍生而來的中間范疇,使各個方面的研究成果聯結成邏輯完備的理論體系;復次,還應該能在屬性上明確地傳達本學科的價值立場和制度背景,展現出獨特的理論品格與性質;最后,能夠作為打開真知的鑰匙,為理論學說的研究任務及其最終目的的完成提供助力。

三、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主線的探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并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標志著我們黨關于中國經驗事實認識論以及思維方法的革命性升級,是關于歷史認知的復次積淀和理論思維的突破性躍遷的重大理論成果。由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是應用于政策文件的政治話語,更是一個包含著豐富理論內涵和規律原理的學術范疇,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一條近乎完美的邏輯主線。本部分以“剩余價值”在《資本論》中呈現的主線特質為基本原則,從范圍、結構、屬性和目的四個層面考察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主線的合理性及適配度。

1.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邏輯主線在研究范圍上貫穿覆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以發展變化著的歷史材料為研究基礎的理論科學,其邏輯主線應該是能夠覆蓋經濟發展各個時期和階段的核心范疇,必須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以典型性事實為依據進行確立。① “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概念范疇高度概括了中國舉世矚目的典型的發展歷程,是現代化實踐邏輯與理論思維的統一,以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在時段上和內涵上都能夠與其研究范圍相吻合。

在時域范圍上,“中國式現代化”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建立和發展的全過程。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一經提出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在建黨百年的關鍵歷史節點,習近平總書記以“中國式現代化”高度概括并向世界宣告了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成就,這看似是時代呼應的歷史巧合,實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熟的歷史必然。其后,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闡明了未來的任務規劃,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垡簿褪钦f,“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發展歷程的現實性概括,更是對未來前進方向的抽象性表達。不僅如此,“中國式現代化”所強調的“現代化”主題還能夠將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聯系起來。事實上,我們黨在解放戰爭勝利前夕就已經著手規劃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從以發展重工業為核心,到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再到“兩步走”的戰略安排,改革開放之前的一系列實踐探索為后來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了基本思路和現實基礎。據此,以“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不僅能夠覆蓋研究范圍、明晰歷史線索,還有助于理論研究以歷史演繹的動態視野把握不同發展階段的關聯性與層次性,從而更科學系統地總結中國的發展經驗和經濟規律。

在內容范圍上,“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逐步成熟而不斷升華。鄧小平同志在中國發展初期曾指出“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④他以“小康社會”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最初的構想與藍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設立了初步的任務與目標。當前,小康社會已經全面建成,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以“人類文明新形態”升華了“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意涵。一是對現代化文明的豐富。中國在保持國家獨立自主性的同時,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疊加的并聯式發展,為發展中國家打破對發達國家的路徑依賴提供了規律性經驗,證明了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二是對社會主義文明的開拓。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從人的利益需要出發調整生產關系,從人的能力施展出發提升社會生產力,由此推動人與社會共同向前發展,驗證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性,開創了社會主義文明的新境界。三是對中華文明的弘揚。中國式現代化謀求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相協同的“形神合一”,遵循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天人合一”,追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大同”,充分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

從“小康社會”到“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所表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和優越性逐步立體化,其內在的邏輯機理也不斷明晰化,因而以“中國式現代化”為邏輯主線能夠使理論研究突出研究對象、明確研究主題,把握實踐探索和時代發展所賦予的新內容。

2.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邏輯主線在體系結構上有機聯結

邏輯主線作為一門學說整體內容的支撐和理論體系的樞紐,是意含其研究對象一般規律、本質特征和普遍聯系的中心范疇,并能夠將各個概念、理論、原理串接為一個有機整體。①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雹诳梢?,“中國式現代化”是包含中國具體發展方向和多維戰略布局的綜合性范疇,是現代化宏大敘事與經濟運行各專題的統一,以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能夠在結構上發揮出聯結作用。

從理論結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以樞紐的角色分別對應于國情判斷、戰略目標、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世界經濟發展這五個主干性專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各個維度的研究課題都有著緊密的理論聯系。其一,“人口規模巨大”表征著中國最基本的現實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經濟新常態、新發展階段等國情研判相關理論的分析基點。其二,“共同富?!弊鳛橹袊缆返谋举|特征和戰略目標,是一切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項下必然由所有制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等上層建筑范疇內的理論作為支撐。其三,物質與精神是人類生活兩大密不可分的基本要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在經濟學層面對應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問題,由此經濟增長、數字經濟、就業保障、社會分工、收入分配等一系列涉及社會全方面建設的分支理論便可相互聯結。其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描繪了人類永續發展的終極形態,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研究成果恰好構成了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子集。其五,“走和平發展道路”實質上反映的是對外經濟問題,與此相關的“一帶一路”“新發展格局”“命運共同體”等理論相互關聯,充分傳達了中國開放與合作的友好態度。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實際上囊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各個細分的研究方向,以此為學科主線能夠使經濟運行不同側面的理論成果聯結成為邏輯一致的理論體系。

從思維結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實質上是以“條件—目的—方式”的邏輯思維系統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從何處啟航、將邁向何處以及如何前行的時代問題。在條件維度,“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作為第一大特征,首先闡明了中國的現實條件,為經濟問題的考察設立了兩層前提:一是立足政治條件,將“人”視作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前提;二是立足稟賦條件,將“人”視作生產力的組成部分,關注人口數量與結構、勞動者文化素質與綜合技能等的技術前提。在目的維度,將“全體人民共同富?!弊鳛閼鹇阅繕嗣鞔_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和理論任務?!肮餐辉!笔恰肮餐迸c“富?!钡母叨冉y一,是經濟循環客觀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現實要求,以此為總目標打破了西方現代經濟理論單純以財富增長為研究目的的拜物教迷思,同時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方式維度,其余三大特征分別落腳于“相協調”“和諧共生”與“和平發展”,呈現了三條獨具中國特色和辯證思維的發展路徑:一是通過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共同向前的發展方式;二是通過人與自然之間取用與保護的良性交互,形成可持續性的代際平衡的發展方式;三是通過國內與國外的循環暢通、相互賦能,構建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均衡的發展方式??梢?,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建立了思維架構和基本準則,據此衍生、推演或擴展而來的經濟范疇和理論成果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科理論結構的完備性和系統性。

3.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邏輯主線在本質屬性上彰顯立場

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往往代表了貫穿其理論始終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理論學說的性質品質和發展方向。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應該凸顯出“中國特色”,反映中國社會形式的本質特點和根本堅守。② “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指明了中國道路區別于其他國家發展模式的獨特性,以此為邏輯主線能夠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同于其他經濟學科的價值立場與本質屬性。

在價值屬性上,“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立場體現,“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等同于宣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具體來說,一是在發展理念上,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二是在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上,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始終以是否滿足人的現實需求為根本依據,并與人的需求范圍的擴展保持一致;三是在發展方式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的創造天賦的發揮和人的全部能力的施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向更高水平發展;四是在戰略規劃上,從解決溫飽到實現小康,再到邁向共同富裕,遵循人的發展層級躍遷的階段性演進規律。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強調:“我們陷入困境,也許是因為我們只把人理解為人格化的范疇,而不是理解為個人?!雹劭梢?,在“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下,將人民群眾視作歷史的創造者,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擺在最優先和最突出的地位,為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物質需要不斷發展生產力、為激發人的生產能動性和創新性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人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為內核動力、以人的世界歷史性規律使然為必然趨勢,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超越性所在。④ 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為邏輯主線內在地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是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的。

在制度屬性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根本的上層建筑,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邏輯主線極大地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制度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從質的規定性層面,“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⑤這一深刻論斷強調“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⑥事實上,歷史也早已證明,正是在我們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的領導下,中國才開辟出真正適合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作為統領地位的政治制度,對于國民經濟建設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戰略意義和作用,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是經濟與政治辯證統一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現實需要,更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方式。更深層地,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一種特殊形態,其特征和優越性并不是天然存在,而是在實踐與理論的反復交錯、反復印證、反復糾偏中逐步明晰和確定的,這種制度發展的可能性和實現形式的多樣性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真正的魅力所在??梢?,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邏輯主線展現了中國經濟學說將政治與經濟相結合的獨特分析范式,是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方法自信的突出體現。

4.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邏輯主線在任務目標上指明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作為社會主義特殊形態的中國為典型例證,旨在通過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來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因而,其邏輯主線的觀點不能只強調生產力方面的內容,也不能只突出生產關系維度的內容。①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具有“中國式”生產關系標識、體現“現代化”生產力要求的概念范疇,以此為主線為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入破題、完成最終任務目標提供了方向指引。

在理論目的上,“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原創性術語,是以中國為例證揭開社會主義現代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題眼。從學說的研究目的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現代化”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相統一的有機體,將其作為邏輯主線進一步突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范式。具體來說,一是結合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深入探究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等生產力實體性要素的新變化及其內在的本質特征;二是立足中國由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構成的“三位一體”基本經濟制度,系統提煉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表現形式、制度支撐和運行機制等規律性原理;三是從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式出發,考察現代新興生產力與中國特色的生產關系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探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合目的性、合規律性以及歷史必然性。從學科的構建目標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標識和世界性內涵的概念范疇,以此為主線能夠推動兼具特殊性與普適性的中國經濟學的構建。一方面,邏輯主線中包含“中國式”的主體標識,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并不是教條地套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不是簡單地嫁接西方經濟理論,而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經濟學說;另一方面,中國百年來推進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已然成為影響世界現代化發展、并將繼續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的中心事件,剖析中國現象和問題就意味著解讀世界性議題,②邏輯主線包含“現代化”這一普適性主題,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③

在實踐目的上,“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了人類社會推進現代化發展的一種新探索,以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有助于實現以前瞻性的理論研究指導人類社會實踐的終極任務。從中國自身的實踐拓展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區別于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是以人為生產目的、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內容、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最高追求,在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有機結合的基礎上運用資本力量為人民服務的具有開創性的新道路,因而需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線的原創性理論來提供適應中國國情和現實境遇的實踐指導。從世界各國的現實發展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以世界經濟市場的形成為宏大背景,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機對接,借鑒和汲取了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并正確把握了世界發展的時代主題和趨勢,具有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性意義。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⑤不僅為世界各國邁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和實踐方案,更為人類社會跨越“卡夫丁峽谷”帶來了全新的啟示和機遇。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中國式現代化”為邏輯主線,并以此為軸心梳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能夠為人類探索建立新形態的現代文明社會、真正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四、結論及進一步的討論

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概念、本質特征、重大原則等理論內涵做出了系統闡釋,使“中國式現代化”由政策話語轉化為具有豐富內涵的學術范疇。因此,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是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和實踐重任進行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選擇?!顿Y本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淵源,“剩余價值”在《資本論》中以邏輯主線的角色分別在范圍、結構、屬性和目的四個維度呈現出線索性、樞紐性、宣示性和導引性的理論特質,為本文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線問題提供了基本的參照系。本文據此考察發現,“中國式現代化”既能在時域范圍上貫穿于、在內涵范圍上一致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發展演化,又能在理論結構上聯結、在思維結構上引領各個細分專題的理論研究,也能在屬性上明確表明學科的價值立場和制度屬性,還能作為揭開社會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題眼,為實現學說的最終目的指明方向??梢?,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能夠充分發揮學科主線的作用與意義。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在以《資本論》視域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問題時,還應對其產生的時代契機、地域背景以及概念的歷史出場等進行比較分析,從而進一步討論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問題,這樣有助于我們更科學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研究。

其一,“剩余價值”范疇和“中國式現代化”范疇源自不同的研究視角,這是由《資本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間不同時代契機所決定的。馬克思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時,以英國為典型代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較為成熟,所以馬克思是以回溯性的視角從大量現實資料中抽象出“剩余價值”的概念,并以此為邏輯主線剝離至問題的根本。與此不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僅存在幾十年的、仍在發展過程中的、尚未高度發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為例證對象,這種發展中的動態性、變化性和可能性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應以發展性的視角,在理論與實踐的反復交織中構建?!爸袊浆F代化”的概念自改革開放初期提出至今,從要建設以小康社會為核心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構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成就,再到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戰略藍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建本身以及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內容正是我們黨以發展性視角提出、并經過歷史實踐與理論認知復次積淀的偉大成果。因此,從時代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視角差別來看,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將更有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從而更好地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其二,“剩余價值”范疇和“中國式現代化”范疇的背后蘊含著不同的思維方法,這是由《資本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間實踐場域的差異而自然形成的。馬克思以人為本的立場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因而可以看到,《資本論》不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直觀反映,而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否定之否定的理論表達,“剩余價值”正是馬克思這種思維與存在相對立的、批判式思考的理論結晶。與此不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旨在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規律并以此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發展的經濟學說,其所堅守的人民立場和社會主義的制度追求與實際所處的實踐場域完全一致,所以其邏輯主線應是以思維與存在相一致的方式、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現實發展的直觀反映中凝練而來。黨的二十大明確定位了中國式現代化基于國情的五大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中國現代化實踐探索歷史成就的高度概括,蘊含著既往實踐的經驗與智慧,更是對中國現代化發展方向與路徑的戰略指引,包含著未來實踐的理想與藍圖,是我們黨立足中國實際進行探索和創新的理論表達。因此,從場域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維方式差別來看,以“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將更有助于開創研究視界和理論境域的新境界。

其三,“剩余價值”范疇和“中國式現代化”范疇具有相同的開啟一門學說“術語革命”的劃時代意義。恩格斯認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①而剩余價值就是《資本論》術語革命中最核心、最首要的范疇?!笆S鄡r值”范疇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古典政治經濟學之間的“認識論斷裂”,展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維范式的革新和超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力量?!爸袊浆F代化”是以近代中國的艱辛歷程和建黨以來的實踐探索及理論積累為基礎而提出的原創性概念,從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使用“中國式的現代化”的表述到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時代背景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其內在理論意涵在中國長期的現代化實踐和不斷的理論創新中得到持續建構。這一概念的提出為中國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話語體系提供了理論自信和基本原則,是具有現實指向性和理論統領性的學術概念,也是具有世界歷史性和“術語革命”意義的理論范疇。② “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時代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區別于西方經濟理論的顯著標志,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中國實踐及其歷史經驗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的重大升級。

據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脈絡不斷豐富和延展。一是在范圍維度,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本身的歷史發展性,從歷史發展的高度出發,以動態的視野深入考察不同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其相互聯系,從而更好地解讀中國實踐、汲取中國智慧。二是在結構維度,依照“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邏輯架構,一方面具體地沿著國情判斷、戰略目標、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世界經濟發展這五個主干專題及其相關細分領域繼續深挖和探索;另一方面抽象地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獨有的思維范式、邏輯結構和科學方法論,以理論思維的突破助力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三是在屬性維度,彰顯“中國式”獨特價值與“現代化”世界主題的融合統一,不僅要繼續堅守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更要深入挖掘價值理念和制度背景之所以能夠驅動經濟發展的學理邏輯。四是在目的維度,從“中國式”的生產關系與“現代化”的生產力要求的矛盾運動出發探究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為人類社會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偉大實踐提供指導。由此,逐步構筑起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經濟學說,為世界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為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也為困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資本主義國家提供理論借鑒和制度參考。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韓海燕

猜你喜歡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主線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人物報道的多維思考、主線聚焦與故事呈現
更加突出主線 落實四個到位 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數字主線
構建更確當政治經濟學芻議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瘋狂老師”的新資本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