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黑和土地》教學實錄

2024-05-10 04:14張玉棟
小學語文教學·人物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耙地真甜人兒

一、談話揭題

師:今天是位新老師給大家上課。我姓張,名玉棟,(出示:張玉棟)就是這三個字。我叫——

生:張玉棟。

師:你們覺得這個名字怎么樣?

生:非常好,聽起來感覺很好。

生:我覺得這個名字有來源,不像有些名字,就是隨便取,如二娃、三娃之類的。

師:看來你接觸過農村的孩子,聽說過這樣的名字。張老師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這么一個人,他叫——(板書:三黑)來讀一讀這個名字。

(生讀)

師:剛才你說這名字怎么了?

生:像隨便起的,沒有文化,就是給他一個名字,讓人知道他是誰。

師:不像我們的名字,都得查字典,絞盡腦汁想那些有美好寓意的字。聽了“三黑”這個名字,你還有什么感覺?

生:感覺土里土氣,不像張老師的名字,高大上。

師:哈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蔡宇梵。

師:“宇宙”的“宇”,“梵高”的“梵”,你的名字更高大上。

師:他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覺得這個名字好土。三黑的身份是一個——

生:農民。

師:對,他是個農民,是在土地上勞動、耕種、收獲的人。(板書:土地)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詩人蘇金傘的這首詩,題目叫《三黑和土地》。(板書:和)

二、溫故鋪墊

師:說到農民和土地,我們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你們都會背的古詩——

生:《憫農》。

師:背背看。

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師:同學們,這首詩里,農民苦不苦?

生:苦!

師:累不累?

生:累!

師:太苦了,太累了!所以詩人李紳直接用《憫農》來作題目。知道什么叫“憫農”嗎?

生:就是可憐、同情農民。

師:你們可能有所不知,這只是《憫農》的其中一首。它還有另外一首——(出示)來讀一讀。

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師:如果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其一》的關鍵句,那《其二》的關鍵句是——

生: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師:這兩句詩是說普天之下的農田都被種上了莊稼,但是農民仍然有餓死的。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生:糧食都被那些富人給收去了,農民自己卻沒有東西吃。就算你要賣出去,也只能賣幾塊錢,不可能賣出高價。

師:盡管他知道得不多,說得不那么準確,但是我能夠聽出來,這個孩子還是博覽群書的,他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同學們,你們了解的這些歷史知識有助于學習這首詩。

師:《憫農》這兩首詩,寫的是農民在土地上耕種、收獲的事兒,表現的是農民的辛苦和世道的不公,表達的是詩人對農民的同情。那《三黑和土地》這首現代詩又會寫什么事?抒什么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三、預習考查

師:大家已經預習過了,有信心把這首詩讀正確的請舉手。(生舉手)先來看一組詞語。(出示:土疙瘩、順溜、閨女)誰來讀?他讀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聽,看看這一組詞在讀音上有什么特點。

(師指名讀,生沒有讀出輕聲。)

師:有不同的讀法嗎?

(另一生讀)

師:他讀得太好了,不用第三個人讀了。這一組詞在讀音上有什么特點?我請一個離他最近的同學說。

生:每個詞最后一個字都是輕聲。

師:這三個輕聲詞不常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土疙瘩其實就是——

生:土塊。

師:順溜就是——

生:順暢。

師:是嗎?詩里用順溜說什么呢?

生:說土地。

師:對了,土地怎么了?

生:光滑、平整。

師:這是順溜。閨女就簡單了,是指——

生:女兒。

師:你們瞧,這些語言也土。(出示第二組詞語:麥籽兒、蟈蟈兒、打滾。指名讀。)

師:我很欣賞你第一個舉手的勇氣,但是有兩個詞讀得不那么準。(另請一位學生)參考第一行,你發現第二行詞語都是——

生:兒化音。

師:請你讀一讀第二行。

生:麥籽兒、蟈蟈兒、打滾。

師:好極了,雖然“打滾”沒有加“兒”字,但是它也要兒化,這樣讀才自然。

(師范讀,生跟著一起讀。)

師:雖然是深圳的小朋友,但是剛才大家的兒化音讀得真不錯。這首詩里有很多的輕聲、兒化音,朗讀的時候要多加注意。

師:還沒完,第三行。(出示:白霎霎、癢抓抓、蹚壞)

(師指名讀,生猶豫。)

師:第一個不會跳過去。

生:抓癢癢。

師:看仔細,再來一遍。

生:癢抓抓。

師:很好,第二個讀對了。第三個。

生:táng壞。

師:形聲字,你認了半邊讀了。怎么說呢,你還是有語文學習的常識、功底的,但是預習得不夠充分。接下來的時間,你要更加認真地聽講,好嗎?他第一個詞沒讀出來,第三個詞也沒讀對,我來幫他,也是教在座的不會的同學。

(師范讀,生跟讀。)

師:你來正確地讀一遍。(再請剛才的學生讀詞語,生都能讀對。)

師:我相信你學會了。請坐。這三個詞你們以前見過嗎?

生:沒有。

師:也難怪讀不出來,頭一回見。別說你們了,我也是頭一回見,這些詞語比第一行更土。土到什么程度?是河南當地農民的方言。你看詩人就直接把它寫進詩里了。

師:最后一行。(出示:打場。指名讀。)

生:打chàng。

師:聲音倒是夠響亮的,但是沒讀對。誰會讀?

師:仍然是老師要教大家,注意聽怎么讀。打cháng。再讀一遍。

(生讀)

師:打場其實就是用拍打或者碾壓的方式,讓麥粒從殼里邊脫出來,這就叫——

生:打場。

四、聚焦第一個關鍵句:“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

師:這些詞語都會讀了?,F在我們要把所有的詞語放進詩歌里。打開書,請同學們自由小聲地朗讀整首詩。一邊注意讀正確,一邊找一找《三黑和土地》這首詩寫了三黑在土地上做的哪幾件事。

(生自由讀)

師:三黑在土地上做的第一件事,你找到的是——

生:翻地。

(生上臺板書:翻地)

師:翻完地之后干什么了?

生:耙地。

(生上臺板書:耙地)

師:翻完地,耙好地,哎呀,他有點累了,于是這個時候他就——

生:歇了一下。

師:好,用詩里的詞叫什么?

生:歇一歇。

(生上臺板書:歇一歇)

師:同學們,三黑在歇一歇的時候看到了什么?你說。

生:看見了自己種的蕎麥已經開花了。

師:真好,你看課文也看得仔細。(生上臺板書:看花開)他還聽到了什么?

生:蟈蟈叫。

(生上臺板書:聽蟈蟈叫)

師:看見蕎麥花開,聽見蟈蟈叫的時候,他——

生:他想到他小時候。

師:回憶。光是回憶過去了嗎?

生:還想了明年。

師:明年,跟過去相反的,叫什么?

生:未來。

師:很好,他回憶過去,暢想未來。

(一生上臺板書。事件呈一豎列。)

師:我們已經找到了這首詩所寫的事,三黑在土地上翻地、耙地,然后歇一歇。他歇的時候看蕎麥花開,聽蟈蟈叫,想過去,想未來。這么看來三黑好自在,好清閑。他真的那么清閑,那么自在嗎?

(生有的搖頭,有的猶豫。)

師:咱們六年級一班的同學,干過農活的請舉手。

(十幾個學生舉手)

師:也不少,我來采訪一位。這位女同學,你來跟大家說說你干過什么農活。

生:幫我爺爺耙地。

師:了不起,耙了多久?

生:只有十幾分鐘,因為那個東西太重了。

師:什么東西太重了?

生:就那個耙地的。

師:那叫耙子。

生:耙子特別重,我耙了一會兒之后就很累了。

師:就腰酸腿疼了,是吧?請坐。我再采訪一位。這位男同學,你干過什么農活???

生:在老家的時候,我拿著鋤頭去山上挖萵筍。

師:你當時什么感受?

生:很累。

師:有多累?

生:一回到家就躺下來,不能動了。

師:哈哈,累癱了。同學們,你看,一個男生一個女生,干了一會兒活,就累成那樣兒了。今天借著這首詩來了解一下,看看什么叫翻地。(出示圖片)認識這個工具嗎?

生:鏟子。

師:那不是鏟子,它叫鐵鍬。翻地要用腳把鐵鍬用力地踩進堅硬的土壤里,把土翻過來,讓它變得松軟。但是翻過來之后是大塊的土疙瘩,所以還得——

生:耙地。

師:用耙子把土塊都耙碎了、抹平了,所以耙過的地就顯得特別的——我看誰會學習,會運用。

生:順溜。

師:憑借我們的知識和經驗,我們知道了干農活是很累、很辛苦的。但這首《三黑和土地》有沒有表現三黑的辛苦?他寫的是三黑在土地上勞動的什么心情?哪位同學能一下子定位到關鍵句。

(生舉手)

師:好幾個同學都找到了。你好像還沒發過言呢。來,這個機會給你,請讀出你找到的話。

生: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

師:請帶著你的理解讀出來。

師:“甜”字,咱們換個詞,意思不變,你會換什么?

生:開心。

生:喜悅。

生:樂呵。

生:愉悅。

(生上臺一一板書,另成一豎列。)

師:你們看這句話,三黑“心里真甜”,有個前提。

生:翻身。

師:都發現了,越來越會提取關鍵信息了。因為“翻身”了,所以他“心里真甜”。知道什么叫“翻身”嗎?

生:不知道。

師:哈哈,你倒是挺誠實的。從課文當中發現的問題,答案從哪兒去找?

生:從課文里找。

師:找找看,這首詩里有兩個小節就體現了翻身,你們一定能夠找得到。找到的把手高高地舉起來。

生:第11 、第 12 小節。以前他逮蟈蟈兒會被地主罵,因為地是地主家的,不是三黑自己家的。踩壞了地主的莊稼,地主就要罵他,甚至有可能揍他,而現在蟈蟈兒在自己的地里叫。

師:這就是翻身?!胺怼贝_實是一個特別有時代感的詞兒。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張老師帶來幾段資料。

(師出示背景資料)

師:同學們,這個時候我們再看這句話:“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你從“甜”字里還讀出什么?

生:自由。

生:希望。

師:現在這塊地是“我的”,“我”有自己的地了,這是什么感覺?

生:自豪。

生:幸福。

(生上臺一一板書,成第三豎列。)

師:你們好厲害!“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甜”里面不光是開心,不光是樂呵,還有幸福,有希望,有自由,有自豪。因為他翻身了,所以他——(出示,引讀。)

生:笑嘻嘻的,連嘴都合不上。

師:因為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所以他是這樣的——

生:翻著土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給翻起,每一塊土疙瘩都給細細打碎。

師:因為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所以他——

生:地翻好,又耙了幾遍,耙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婦女們剛梳的頭。

師:翻地耙地是很土的事,可是這幾句毫無疑問是詩啊。

師:因為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所以——

生:這么松散的地,簡直是一張暖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滾,想在上面躺一躺。

師:因為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所以那像軟床一樣的土地——

生:麥籽兒躺下去挺舒服,就想發芽,趕緊鉆出來吸些雨露。

師:因為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所以那個土里土氣、只知道干活的農民三黑——

生:看見自己種的蕎麥已經開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師:是呀,他也看到了美。因為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所以當他聽見蟈蟈叫,他覺得吱吱叫得人——

生:心里癢抓抓的好喜歡。

師:同學們,我們又遇到了那兩個土里土氣的詞,哪兩個?

生:白霎霎、癢抓抓。

師:老師經常說寫作文要用上好詞,這兩個詞是好詞嗎?

(生自由答,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

師:這位同學你一直堅定地喊“是”,為什么?

生:我覺得這幾個字很不常見。

師:不常見就是好詞嗎?為什么這是確鑿無疑的好詞?在這首詩里邊就是百分之百的好詞,換任何別的詞都不好,就這兩個方言好嗎?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兩個詞很準確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師:很好。而且三黑的身份是什么?

生:是農民,所以他用的是農民的語言,用的是土里土氣、土得掉渣的語言。

師:(在第一豎列左側板書“土”字)土不要緊,要看跟人物是不是統一。更何況,這土里土氣的語言包含著那么真、那么深的情感。(在第三豎列右側板書“情”字)所以這些詞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詩。(在課題上方板書“詩”字)

五、關注“更甜”,拓展學習《在希望的田野上》

師:我們剛才讀了那么多,幾乎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一句“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就沒有這首詩。這一句太重要了。但是問題又來了,既然甜,我們一直寫甜不就完了嗎,為什么第 11 小節還要回憶過去的苦?我們把第11小節去掉,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這里是在對比。

師:好極了,對比,襯托。如果一直寫甜,(畫示意圖,先畫一橫線)怎么樣?

生:很平淡。

師:突然寫苦(向下畫折線),還寫將來更甜(向上畫折線)。

師:(指示意圖)“文似看山不喜平”,這樣一來,詩就好玩了,文章也好看了。

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這兩個小節。咱們班朗讀水平第二好的同學是哪位?好,你來讀。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讀得好不好?掌聲送給他。

師:他只是做了明年的打算。我們再幫他打算得長遠一些。這首詩寫于 1947 年的華北解放區,如果再過三四十年,那塊土地會怎么樣?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寫的就是距離《三黑和土地》三四十年之后的場景(出示歌詞)??匆豢茨菚r農民的日子過得怎么樣?找一找證據。

(生自主閱讀,圈畫。)

生:他們蓋新房子了,“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

師:你還從哪兒看出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生:“西村紡紗,東港撒網”。農民不光種地,還開拓了其他業務。

生:“老人們舉杯,孩子們歡笑,小伙兒彈琴,姑娘歌唱”,證明他們的生活越過越好。

師:這盛世真如三黑所愿。

六、聚焦第二個關鍵句:“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

師:在詞作家陳曉光的筆下,他把那一片土地稱為希望的田野,但這是詩人的話,是詞作家的話。對農民來說,他們對土地的感情,放在《三黑和土地》這首詩里,就濃縮在一句話中,請你找找是哪一句。

生: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

師:你真厲害,找得準,讀得也好。同學們,齊讀——

生:(齊讀)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

師:從這句話當中,你看出了農民對土地怎樣的感情?

生:珍惜。

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師:那是深深的愛。

(請生上臺在第三豎列板書“珍惜”“深愛”)

師:在蘇金傘看來,這一句盡管濃縮了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但是還不夠,于是他把這句話又寫成了三小節。農民對土地的深愛,對土地的珍惜,對土地的用心,就在這幾小節了。請大家仔細聽,我請我們班朗讀最好的同學來用心讀。

(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師:下課之后,還可以再好好地讀一讀。農民對土地的感情就是這么深,但是也很復雜。張老師給大家帶來了電影《隱入塵煙》的兩個小片段,也是講農民和土地的故事。兩個主人公是一對夫婦,男的叫有鐵,女的叫貴英。他倆在田間勞動完了以后坐在那兒吃饅頭,有一塊饅頭掉地上了。來看他倆的對話。

(師播放電影片段)

師:從這段電影對白里,你又發現了農民對土地有什么樣的感情?

生:我覺得他們對土地毫不嫌棄。

生:不但不嫌棄,他們還說土不看人的,不管你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只要肯勞動種麥子,土地就會給你收獲。他們對土地很信賴。

(師請生在第三豎列板書“信賴”)

師:農民最信賴的就是土地,只要有一塊地,只要肯耕種,就餓不死。因為他們知道,土地是可靠的,是慷慨的,這是農民對土地的感情。

師:農民對土地的感情很復雜。還有一個片段接著看。這是夏天收完糧食之后,他們在地里種秋天的菜,貴英在前邊走,一邊撒種子一邊拿腳把種子埋起來,留下一串串腳印。

(師播放電影片段)

師: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農民很依賴土地,就好像地里的莊稼發生什么都只能干挨著,離不開土地,離開就沒法活了。

(師請生在第三豎列板書“依賴”)

七、呼應導語,留有余音

師:農民的生命跟土地是捆綁在一起的,離開土地就沒法活了,這在某種程度上又成為農民的悲哀。我們今天中國有多少人口? 14 億人口。你們知道還有多少農民嗎?有6億農民。而這6億農民當中有差不多3億離開土地去了城市,所以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叫農民工。我們深圳從 2004 年開始就完全城市化,是全中國唯一一個沒有農村、沒有農民的城市,但是在我們的城中村里居住著大量的農民工。

師:《三黑和土地》是教材里非常少有的寫農民和土地的課文,大家平時能夠看到這個題材的作品也很少。老師希望通過這節課、這首詩,能夠讓農民和土地也進入同學們的視野,因為正像單元導讀所說的——

生: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師:而那個“我們”既包括在座的所有師生,也包括那些農民。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教后所思】

1.關于主題的確定?!度诤屯恋亍匪诘膯卧恰叭伺c自然”的主題。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當然是人和自然關系的一種。但是詩歌的主題、角度、語言都太特別、太珍貴了,一位農民詩人用農民的語言塑造了大時代背景下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群體的形象,這在教材中、在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中都是罕有的,非常有價值。所以我把“農民和土地”放大、挖深,作為這一課教學的主題。

2.關于功能的確定。實際教學中,六個學習任務群與語文核心素養四個方面存在多重對應的關系,每個學習任務群都具有特定的育人功能,在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同方面各有側重?!皩嵱眯蚤喿x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三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從閱讀功能的視角明確區分了三類閱讀,即滿足日常生活的閱讀、基于審美鑒賞的閱讀以及提升思維能力的閱讀?!度诤屯恋亍纷鳛橐皇渍Z言風格突出、情感表達濃烈的現代詩,毫無疑問屬于側重審美功能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當然,文學性文本也不是說僅僅具有審美鑒賞和創意表達的功用,它也一定有實用性和思辨性,但是跟寫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詳有略一樣,在功能的確定上也要有側重,著力去實現這一功能。

3.關于這節課的生活邏輯。六個學習任務群都將語文學習任務放置于學生的各種生活場域中,體現生活情境與語文學習的緊密關系,突出語文學習根植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基本特點。那這節課教學的生活邏輯體現在哪里呢?“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要求學生去閱讀表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優秀文學作品,借鑒其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自然的觀察、思考和情感,這本身就是生活邏輯;欣賞由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感受數字時代文學藝術的魅力,這也是生活邏輯;懂得現實生活中農民群體的狀況,這仍然是生活邏輯。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龍華區教科院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楊壯琴

猜你喜歡
耙地真甜人兒
不同賽道維護方式對1 600 m速度賽伊犁馬步態特征和比賽成績的影響
孫亞初
下定決心
人體大探索
糖,真甜
不同整地方式對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打傘的人
春天里的雪人兒
對我有心的人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