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談“AI 時代的技術依賴與設計哲學的轉變”

2024-05-10 11:39祝帥
中國藝術 2024年2期
關鍵詞:手工機器設計師

祝帥

隨著人工智能(AI)和其他先進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為設計師提供了更多的 創新方式,也為設計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可能性。然而,設計與科技的結合也帶來了一系 列問題和挑戰,比如設計師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了設計的本質和人文關懷,導致作品缺乏個性和靈魂; 技術促動產生的機械化和標準化設計審美,缺少當下人們迫切需要的情感體驗 ;技術通過數據分析精 準把握用戶需求,在有效提高設計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同時,也可能導致設計師盲目追求量化指標和 用戶滿意度,忽視設計的藝術性和文化價值。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人機合作的理念,探索如何 在技術的輔助下保持設計的獨特性和創意。為此,本刊策劃了“數智時代設計與技術的交匯 :機遇、挑 戰與反思”專題,邀請相關學者、設計師通過理論研究、案例分析和實踐反思等方式,深入探討人工智 能時代設計與技術融合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引發設計界就相關問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反 思,進而推動設計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路徑。

摘要:在 AI 時代,無論對于設計師還是設計的受眾,技術依賴都已成為必然。但是作為設計研 究者,有必要對這種技術依賴進行一種設計哲學的反思和批判。我們需要讓技術服務于人的需求, 而不是讓技術審美反過來對設計哲學和設計師的思想形成控制。在這個意義上,法蘭克福學派 對于現代主義的批判仍有現實意義,即越是在技術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越需要強調手工、 工藝、思想在設計實踐中的價值。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藝術思想批判

不久之前,筆者撰寫完成了《人工智能時 代的設計美學變革》一文(原載《中國文藝評 論》2023 年第 10 期),本已“卑之無甚高論”,但 深感人工智能時代有重提手工和設計哲學的必 要,加之近來由于“Sora”等人工智能文字生成 視頻大模型工具的問世,又掀起了藝術領域關 于人工智能討論的新高潮,遂短時間內就此話 題再次發言。

從字面上看,與設計活動相關的“技術依 賴”指的是甲方(企事業單位、各網絡平臺、傳 統廣告主等)對設計的需求逐漸從對設計師 和設計公司的依賴,轉向了對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人 工 智 能 生 成 內容)等技術的依賴。這種轉變使得很多傳統 的設計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引發了人們對 技術的恐懼。這正像工業革命之初大量傳統工人的手工作業被機器化大生產所取代一樣,雖 然很難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甚至還發生過工 人搗毀紡織機的事情,但效率的提升、成本的 降低、生產的便捷終究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沒有人能夠阻擋這一切。

當然,機械取代手工在帶來一系列便利的 同時,也導致人們的審美從手工業時代的“千 差萬別”(由手工制作的隨機性造成)轉變為工 業時代的“千篇一律”(由機器制造的規范性造 成)。以建筑為例,傳統社會中的建筑有因地制宜的特點。例如,北方的四合院、窯洞,南方的 吊腳樓、土樓等。這些建筑形式的產生,并非形 式至上,而是結合地方氣候、地貌、歷史、風俗、 文化等因素的因應產物。然而在機械化的工業 時代,這一切都被預制建筑材料、玻璃幕墻、鋼 筋混凝土等現代性的技術產物所取代,造成今 天全球建筑形式高度同質化的現象。再以服飾 為例,我國的傳統服飾和民族服飾都有量體裁 衣的特征,而現代社會中的服裝定制卻成了奢 侈品。這種轉變使人們的審美在不知不覺中從 “個性”轉向了“共性”,從“有機”變為了“機械”, 從“裝飾至上”轉變為“功能崇拜”。最終,這種 轉變改變了“美”的定義,讓“美”從傳統意義 上對自然萬物的模擬轉變為對于機器和機械的 崇拜,從而塑造了一整套由包豪斯所定義的“現 代主義美學法則”。如今,面對這種千篇一律的 機械審美,人們開始提出“重振手工”“工匠精神”等口號。

然而好景不長,如今最可怕的不是用戶對 于設計行為的“技術依賴”,而是設計師對于自 身工作的“技術依賴”。這讓設計師失去了最寶 貴的“手藝”,變成了生產流水線上的拼裝工 人。就像今天的很多修車工,已經并不懂得真 正的“維修”,其工作僅僅是“換件”;今天的 書籍設計師也很少再畫手工的插圖,而僅僅懂 得點、線、面這種機械形式語言和印刷工藝一 樣。換言之,過去的設計師是“思想”決定“工 具”,今天則反過來被“工具”所制約,并且在 未來很可能還要變本加厲。這不僅進一步造成 了審美的千篇一律,讓本該為人服務的人工智 能技術反過來定義了審美法則,而且讓設計師 被技術所利用,徹底在不知不覺中淪為技術的 奴隸,“溫水煮青蛙”地去被迫接受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新美學。

在筆者看來,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設計行業 變革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計算機輔助設計 興起以來對傳統手工設計的沖擊,其至少是自 PS、AI 等設計軟件在設計界普遍應用以來最徹 底的一次技術革命。然而,計算機輔助設計必 然也影響了設計師的創作過程。例如,傳統意 義上的手工設計有很多“隨機”的東西,更多 時候需要靠手繪,甚至并不需要借助尺規等畫 圖工具,因此每個設計師的設計方案總有個性 方面的差別 ;但計算機軟件的命令和工具是有 限的,設計師頭腦中的想法要借助這些命令和 工具來實現,難免在有限的選擇下出現同質化 的問題,這樣就會體現出“人云亦云”“機器主 導”的特征。我們不否認一些優秀的設計師可 以熟練運用軟件來實現自己的設計目標,但其 所使用的設計語言已經不可避免地屬于機器語 言了。使用計算機軟件設計的作品,用法蘭克 福學派的話來說,就是“失去了傳統手工設計 的唯一性和光環,成了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 品”。例如,今天的書籍封面設計越來越多地用圖片和簡單的幾何形體取代了 20 世紀 80 年代 以前的手繪,這使得人們在越來越接受現代性 審美的同時,感受不到手藝人和工匠的溫存。

然而,無論如何,在運用計算機軟件的設 計行為中,軟件只是一種工具,即便它能提高工作效率,但所能夠解決的問題也是有限的。 曾經有設計師把從手工制圖到軟件制圖的這個 過程稱作“換筆”,即從制圖筆換成計算機軟件。 2006 年,筆者赴原上海廣告裝潢公司采訪時, 也有老設計師把這個過程形象化地描述為“扔 掉油漆桶”。眾所周知,傳統的繪圖工具如鉛 筆、毛筆、油畫筆、馬克筆等,都各有獨特的表 現效果,藝術家需要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這 一次“換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設計師 的表現力,即以往設計師擅長的手繪語言轉為 軟件語言,但除豐富了表現形式外,并沒有引 發太大的震動。然而,這也導致原先擅長手工 插圖設計的設計師的這一技能逐漸退化了。這 在書籍裝幀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曾經為書籍 裝幀設計師所兼擅的“封面設計”和“插圖設計” 在今天逐漸分工成為兩種職業。

但近期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對藝術設計的沖 擊就不一樣了。如果說此前 PS、AI 等軟件的興 起最多可以比喻為讓設計師“換筆”,或者為設 計師提供更便捷的、數字化的表現方式的話, 那么此次 AIGC 等人工智能技術沖擊設計業的 革命口號則變成了“讓設計師徹底失業”。從教 育的角度來看,盡管設計軟件興起的那個時期 學校有許多電腦輔助設計、軟件應用之類的課 程,但那時的學科基礎依舊是藝術,人們認為 “學設計”自然是“學藝術”。今天的設計學則已 成為“可授予工學、藝術學學位”的交叉學科, 不但被移出藝術學的門類,而且將“工學”置 于“藝術學”之前。這已經不難看出其中“脫藝 術化”的趨勢和傾向。換言之,可能在不久的將 來,我們討論的已經不再是“AI 如何影響設計 師的創作過程”,而是“AI 時代設計師是否還有存在價值”?

當然,現階段來討論這個問題還有些危言 聳聽。一方面,我們不難看到,至少在目前 AI 所能替代的還只是一部分中低端的設計服務, 而這種設計服務所迎合的基本上還是小微企業 的設計需求。至于大型的設計領域和重要場合 的設計,AI 設計還是無法占領的。另一方面, 目前 AI 還是需要靠輸入指令來完成各種設計任 務,而這個指令是人類語言,且不能過于復雜。 不管是在商場還是在居家、駕駛、數字通信等 場合中,我們都免不了和人工智能“對話”,此 時我們不得不改變日常的語言習慣,換用一種 更簡單、直白的“機器聽得懂”的語言。我們對 于各種 AI 工具和平臺的操作也是如此,要盡可 能讓語言簡單,便于機器理解,以力求生成更 準確的作品。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 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其全方位地占領人類設計 領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隨著人工智 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的日常語言是否最終 也會墮落成一種簡單的、能讓機器聽懂的模式, 亦未可知。

所以,AI 技術對于傳統設計師設計過程的 影響無疑是深遠的。這種影響首先存在于生成 方式的“人機交互”中。以往設計師對于工具 是掌握和使用,即人驅動工具 ;現在則是“人 機對話”,即機器和人有了平等的地位,人甚 至可以“愛”上機器,如電影《她》(Her)所表 現的。而在很多人看來,這最終將發展為工具 驅動人。其次,存在于人類設計師對于機器的 模仿和借鑒之中。比如,現在很多人寫各種體 裁的文章,或許并不會直接讓機器生成,但很 可能會讓機器生成之后再進行思路的借鑒、洗 稿、引用等,這會慢慢地讓機器對人的模仿讓 位于人對機器的模仿。圖形、視頻亦復如是, 以至于正在塑造未來機器決定時代審美風格 的局面。最后,隨著機器學習和大模型等技術 的不斷進步,未來人類的設計工作或許會全部交給人工智能進行。至此,人類的“設計師”徹 底淪為專門的“人機對話師”,就像很多汽車 維修工不再會修車,只會換件那樣。那時,AI 將形成自己的語法規則和審美“霸權”,人類 則可能會生活在一個逐步異化的世界里而不 自知。

筆者想到有關行書作品《蘭亭序》的故 事。眾所周知,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 真跡已久佚不存,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各種墨 跡、刻本多是唐代書家創作的復制品。乾隆年 間,這些復制品曾被摹勒到八根石柱上,被稱 作“蘭亭八柱”(現移入北京中山公園內)。根據 歷代書論家的評價,相比失傳的原作,“蘭亭八 柱”各有所長 :有的在字距上最接近,有的則 在行距上最接近 ;有的是在墨法上最接近,有 的則在字體結構方面最接近。在筆者多年前參 加過的一次設計學學術會議上,一位計算機領 域的專家談到自己的團隊正在用人工智能技術 復原《蘭亭序》原作。這位專家就想到了用“風 格遷移”的計算機技術來生成一個最接近原作 的《蘭亭序》。目前為止,這位專家的成果一直 沒有面世。筆者作為書法愛好者,卻深知《蘭 亭序》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就在于它 的多元化、偶然性、隨機性的特征??梢哉f,每 個書法家心中都有自己的“蘭亭序”,而不是整 齊劃一的“電腦字庫”。換言之,即便這位專家 的《蘭亭序》(最接近原作本)能夠生成,遑論 其是否是人們心目中最理想的范本,筆者認為 至少也會失去很多“書法之為書法”的藝術趣 味吧!

因此,在“數智時代”的背景下,重提“設 計哲學”顯得尤為重要,以為技術的發展注入 一些冷靜的思考,確保設計始終維系一種清醒 的人文制衡。機器的產生和應用確實讓世界趨 向于同質化和標準化,但人類的思想永遠不可 能如此,它是多元化的、豐富多彩的,也是富 有創造性的,應該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主導地位。在當下 AI 飛速發展和工科設 計學日益崛起的背景下,探討“技術依賴與設 計哲學的轉變”這一話題變得尤為關鍵。人工 智能可以有自己的設計技術、設計作品,但設 計思想、設計哲學永遠是人類的“專利”。雖然 技術進步可能會使機器形成獨立的智能,而不 僅僅是模仿人類,但人類必須始終堅守對思想和哲學的主權,這是不能被機器剝奪的。至少 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者、倡導者 在思想層面還遠遠缺乏哲學的深度,他們大多 只關注技術的發展,或只停留在“設計師終將 被 AI 所取代”一類的口號層面,這正給人文學 科,特別是藝術專業的設計研究者留下了許多 有待反思和突破的空間。

猜你喜歡
手工機器設計師
小小設計師
機器狗
機器狗
我是小小設計師
設計師訪談
做手工
未來機器城
超萌的羊毛氈手工
推薦一個設計師
手工DI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