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設計在數字化時代的人文探索:平衡與融合的策略

2024-05-10 11:39吳珍妮
中國藝術 2024年2期
關鍵詞:藝術設計人文數字

吳珍妮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和藝術設計軟件的完善,數字技術已深入藝術設計領域,為設計 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提高了設計效率,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還擴展了設計師的 視角和思維。然而,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人文精神帶來了沖擊,引發了對于如何平衡技術發展 與人文關懷的討論。面對這一挑戰,本文提出需要找到平衡人文溫度與技術速度之間關系的策略。 這意味著在利用技術速度的優勢的同時,必須規避技術對人文的可能解構。這不僅能夠讓藝術 作品保持獨特性和深度,還能夠激發人們對文化、情感和社會議題的思考。通過深入挖掘技術 與人文的關系,藝術設計領域可以更好地應對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創造出更具深度和情感 表達的作品。

關鍵詞:數字革新藝術設計人文探索平衡與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已 進入數字化時代。那么,什么是“數字化”? 簡單地說,就是將各種復雜多變的信息,如文 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 字、數據,再為這些數據建立起適當的模型,最 后轉變為一系列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二進制代 碼,存放在計算機內部。1984 年,美國蘋果電 腦公司(現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代瑪金托什 (Macintosh)電腦。該電腦引入了圖形用戶界面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簡稱“GUI”),為設計 師提供了更便捷的設計工具。這一創新標志著 藝術設計師從傳統的手工設計方式向數字化設 計方式轉變,為現代藝術設計數字化奠定了基 礎。自此,數字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迅速普及 和發展,成為設計師創作的重要工具的同時也 成為該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水能載舟亦能覆 舟,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集合體,矛盾的變 化推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因此,需要以辯證 的眼光看待其利弊。數字技術對藝術產生積極 影響的同時,也在人文層面帶來了一系列挑戰。

一、技術速度和人文溫度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技術可以 為藝術提供新的物質載體,改變創作手段,產 生新的藝術形式,激發藝術創新。此外,充分 發揮技術的積極作用,可以使藝術作品更容易 傳播和被觀眾接觸,從而擴大其影響范圍。在數字化時代,技術化藝術毫無疑問已經成為藝 術存在與發展的主流形式。數字技術的快速發 展,包括硬件和軟件的不斷創新、更新,各種 計算機輔助技術的廣泛應用,藝術好似插上了 高新的“翅膀”。例如 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 式運用數字圖像與仿真技術以及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AR(Augmented Reality, 增強現實)、裸眼 3D 等數字技術打造了一場精 彩紛呈的視覺盛宴,用藝術與科技講述美麗動 人的中國故事,成為目前奧運史上科技含量最 高的一屆奧運會,也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與 中國智慧。再如美國建造技術公司 ICON 公布 了 3D 打印項目——“零號住宅”,該項目由得 克薩斯州的弗拉托建筑事務所設計,是一座 3D 打印的零能耗現代牧場式住宅。該住宅采用 3D 打印技術與傳統木材,用不到兩周的時間打印 成型。

技術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物質手段,產 生了新的呈現方式。在科技場景進化與多元文化互融的背景下,楊泳梁創作的虛擬數字山水 作品運用數字藝術、影像、VR(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實)等多種媒介和技術創作,讓觀眾沉 浸于超現實的山水世界中,展現出藝術表達形 式的多元化與綜合性。

在此基礎上,藝術設計的外延不斷拓展, 設計技術和軟件不斷升級換代,傳統設計工具 也逐漸被數字化工具所代替,設計師可以通過 電腦快速完成復雜運算和精密制圖,提高設計 工作的效率,拓展藝術設計的表現方式和傳播 方式。這些技術在速度上的優勢共同推動著藝 術設計在數字時代不斷發展。

19 世紀,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先驅約翰·拉 斯金(John Ruskin)最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 設計理念,強調藝術的社會責任和對人的關懷。 他的思想對后來的設計理論和人本主義設計觀 念產生了重要影響。人文溫度、人文關懷,就 是指在藝術創作中關注人的情感需求、文化認 同,賦予藝術作品情感深度、人文內涵,從而使觀眾產生共鳴。藝術設計的核心在于創造,創 造的實質在于通過獨特的表達方式傳遞人文關 懷,強調個體情感、文化傳承、時代精神,為人 類創造深邃而富有意義的精神領域。人文溫度 應該貫穿于藝術創作活動的始終,其作為推動 社會和歷史不斷發展的力量,會驅使我們不斷 超越界限、探索未知,為社會和人類活動注入 新的靈感和活力。

德 國 學 者 科 皮 特· 斯 洛 夫 斯 基(Peter Koslowski)在其著作《后現代文化 :技術發展 的社會文化后果》一書中提道 :“不是藝術應適 應技術網絡,而是技術的發展應適應文化及人 文情境,這是當今所要求的?!比宋臏囟群图夹g 速度是辯證統一體,兩者在相互融合和轉化的 過程中,需要尋求一種平衡性,以確保不僅滿 足藝術進步的需要,同時保留對人類情感、倫 理和文化的尊重。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技術 的快速發展是必然結果,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平 衡技術和人文,以確保藝術在數字時代仍能傳 遞深刻的人文內涵和情感體驗。

二、技術帶來的人文挑戰

(一)人的主體地位的消解

在“技術至上”的趨勢下,人極易迷失在技 術帶來的便捷中,無論是平面空間還是三維空 間,無論是模仿的場景還是虛幻幻想的情境, 數字技術都能以假亂真。然而,這種便捷會使 人漸漸沉溺其中,將癡迷演變為惰性和依賴, 使得基礎設計課程中手繪設計的審美體驗和創 造力鍛煉被忽視,錯誤地將技術操作等同于設 計,認為設計輕而易舉。如今有許多設計師不 再手繪草圖,而是依賴計算機圖形進行創作, 或者只使用軟件拼貼圖形。然而,計算機圖形 通常是固定化的,難以激發創作者的靈感,創 作過程一旦變得單一且缺乏思考,創造性思維 就會受到限制,設計者深度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就會被削弱。馬克思認為,僅僅執行重復、單調的技術化勞動的過程,剝奪了工人的人性,使 他們成為“活生生的勞動工具”。當工人不再是 創造性勞動的主體而成為機器的附屬品時,就 會導致勞動個體對自己的勞動失去直接的掌控 感和深層次的參與感,對勞動過程、勞動產品 以及自己在勞動中的角色感到疏遠,使勞動變 得抽象化、機械化。久而久之,人反被技術支 配,由獨立的思考者和決策者變為技術的用戶 或操作者,從而失去了創造力。

(二)作品文化性的減弱

人類的創造活動依賴于知識和經驗,而數 字技術的創造則基于數據和技術?,F在,通過 先進的計算機、數據庫等工具就能輕松地生成 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大多采用了標準化的圖形 元素和符號,呈現出模式化的設計語言,其相 似性和普適性增加且能夠快速產出和更能滿足 市場需求,但也忽視了與現實的文化場景的契 合度。在這樣的趨勢下,很多作品呈現出冷漠 和機械的特性,形成了一種“模仿與復制”的文 化氛圍。于是,人們更傾向于成為技術的追隨 者,而不再深入思考創作活動背后蘊含的文化 和情感價值,導致作品文化性的減弱。

(三)對社會價值觀的沖擊

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們更加注重瞬時 效應和快速消費,忽視傳統意義上的深度思考 和持久性表達。而當下社會形成的追求即時滿 足感和短時期感官刺激的價值取向,只注重技 術速度的藝術逐漸變成當代技術的負面產物。 缺乏人文關懷的設計容易流于表面,倫理價值 在實踐中得不到實現,無法觸及人內心深處的 情感需求,作品與觀眾之間的真實連接和共鳴 變得薄弱,引發人們情感上的冷漠和失落,這 種冷漠態度可能會導致藝術與社會脫節,藝術 作品難以引發觀眾對人文精神的思考和共鳴, 社會價值取向也逐漸會偏離真實的人文關懷和 倫理價值而變得功利化和表面化。

三、在人文溫度和技術速度中尋求平衡點

(一)重構人的主體地位

盡管技術帶來的一些客觀趨勢無法改變, 但是人可以對這種力量加以合理利用。在人與 技術的關系不斷嬗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力求 保持主體地位,以更好地駕馭技術,使技術服 務于藝術創作。馬克思的“人的技術化”思想指 出,人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并把 握技術的客觀規律,掌握技術活動的規則和流 程,將技術的功能內化為自身的認識與實踐能 力。人的技術化實質上是人與技術雙向建構的 辯證統一。在人與技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技 術能夠增強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力量,其往往 是經過外化后再回歸到主體。但是,人的主體 性的重構需要擺脫對技術的過度依賴,找回創 造中的主體地位,即需要注重創造活動的智慧體現和情感表達,需要追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這是數字時代以“以人為本”為軸心,使技術成 為藝術發展的真正助力的科學方法。

(二)堅持人文主義價值取向

當下,藝術設計的使命不僅僅是設計出美 觀、大方、實用的作品,而且承載著啟發人類情 感和思考,傳達人文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使命。這 一使命呼喚設計回歸人性化原則,關注人的情 感需求,尊重個體差異。堅持人文主義價值取向 的目的在于重新塑造和挖掘當下藝術設計的人 文價值,這要求設計師不僅要理解藝術物質形態 的自律性,還要關注人及其文化活動,以深入解 析與設計活動相關的當代人類生存境遇、行為特 征、價值觀念、生活意義以及前途命運等。只有 將用戶需求、文化傳承、社會價值等因素融入設 計過程中,設計活動才能獲得人類文化行為的意 義,成為衡量人的生命價值的尺度。

(三)以優秀文化為基礎

有生命力的設計作品都需要建立在優秀文 化的基礎之上,否則將缺乏感染力和競爭力。 技術的不斷進步為設計帶來了多樣的表達可能 性和廣闊的想象空間,但對優秀文化的呈現不 可忽視。通過吸收和融合不同的優秀文化元素, 往往可以激發創造力。對于設計者而言,不斷 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才能為其設計注入源源 不斷的生命力。

(四)強調人文教育

在數字化時代,要建立人文主義價值取向 的設計文化體系,就需要從教育著手。設計教 育需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調整相應的教育觀 念與方式。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漸導致設 計缺乏人文價值以及精神思想內涵的情況下, 加強人文學科的教學,培養既有良好人文素養 又掌握先進數字技術的設計人才,成為當下重 要的應對策略。同時,在針對設計專業的人文 教育中,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良 好的品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緊跟時代的 觀念,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技術和藝術的關系, 而不是一味地依賴技術。

四、結語

如今,我們應當擔心的不是技術本身,而 是技術快速發展對人文的解構。失去人文溫度 的技術是麻木冰冷的、不可控制的,所以在技 術越來越多地介入藝術設計的情況下,警惕人 文價值、情感表達缺乏成為迫切需要設計師關 注和重視的問題。在既需要技術速度,又需要 人文精神的情況下,設計師就特別需要注意把 控好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確保藝術設計在 數字時代能夠傳遞深刻的人文內涵和情感體驗 的同時,還能緊隨時代發展,體現出新技術的 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藝術設 計將繼續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而設計師則應 該持續堅守人文主義價值觀,堅持創作有人文 溫度的作品,同時不斷促進藝術與技術實現良 性、健康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曹方 . 視覺傳達設計原理 [M]. 南京 : 江蘇美術出 版社 ,2005:322.

[2] 楊 彥 軍 , 張 佳 慧 , 童 慧 . 數 字 媒 介 技 術 依 賴 的 多 學 科 析 因 及 整 合 性 闡 釋 [J]. 電 化 教 育 研 究 ,2020,41(8):26-32.

[3] 冷凜 . 信息時代視覺傳達設計文化性研究 [D]. 西 安美術學院 ,2022.

[4] 于麗穎 . 馬克思“人的技術化”思想視域下的人 工智能風險 [D]. 西南交通大學 ,2017.

[5] 李琦 . 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與發展 [D]. 河南大學 ,2016.

[6] 辛楠 . 從機械復制時代到電子時代 : 技術與藝術 關系研究 [D]. 揚州大學 ,2011.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人文數字
人文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花月夜》
答數字
人文紹興
數字看G20
人文社科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混沌之美”解讀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成雙成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