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主題班會課讓德育“活”起來

2024-05-10 11:09張洪清衛秀紅
中小學班主任 2024年7期
關鍵詞:實踐育人知行合一

張洪清 衛秀紅

[摘要] 主題班會是德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可以更好地解決班級內存在的問題,促進班風建設,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本文分析了主題班會課的作用,從依托文化資源,激活實踐育德功能;依托本土資源,發掘實踐育德功能;依托特色資源,強化實踐育德功能三個方面闡述了主題班會課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與新實踐,以期為班主任育人工作提供一些思考和啟發。

[關鍵詞] 主題班會課;班級德育;實踐育人;知行合一

“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根本,班會課則是班主任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如何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的人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探索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較好的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和生態倫理意識的人,已成為各國課程改革的核心命題。

探索如何將地方教學資源融入主題班會課的優化路徑與可行性方案,使主題班會課“靈動”起來,是主題班會課改革理應聚焦和亟須破解的實踐難題。而牢牢抓住實踐性這一突破口,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性要素,傾力打造“行走的班會課”“以有組織的實踐推動‘主題班會課綜合改革”,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情境感、沉浸感和互動感,將班會課的道理講準、講透、講深、講活,可以讓主題班會課真正“活”起來。本文結合我校實際做法,談談主題班會課的實踐教學

探索。

一、依托文化資源,激活實踐育人功能

主題班會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為一所有靈魂的學校,臨沂青河實驗學校在起步之初就確立了“君子之風 美哉青河”的學校精神,高度重視主題班會課建設。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突破傳統辦學模式,勇于創新、努力發展,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通過開展實踐體驗式君子教育,塑造君子人格,培養“家國天下 立己達人”的君子少年。

怎樣才能構建校內外和諧的主題班會課教育網絡,實現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形成實踐育人合力呢?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我們逐步探索出一條“實踐體驗育人”的有效途徑,努力構建一個貫通學校內外的班會主題教育大平臺,兼顧社會、社區和家庭,形成“接續融通,多方互動”的育人網絡。進一步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德育運行機制,開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動,形成育人合力,并努力將主題班會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把主題班會課堂搬到不同的育人場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并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電影課程”打開別樣世界——情節育德

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成長為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及喜好,班主任創造性地將電影引入課堂,研發校本電影課程,期望通過電影文化教育的力量,為學生搭建成長的階梯,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學校每周開設一次電影課程,地點設在音樂報告廳。借助電影中豐富生動的素材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向學生進行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品德、心靈、生命及情感價值觀教育?!秾舡h游記》《海洋天堂》《地球上的星星》……在這別開生面的課堂上,學生在影片情節中受到思想的洗禮,在緊張的學習中放松身心。

(二)游學曲阜,感悟儒家文化——研學養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睘榱俗寣W生走出課堂,零距離體驗儒家文化,我們在家委會的配合下,組織部分師生抵達文化名城曲阜,開展為期兩天的研學活動,學習儒學經典中的君子文化,體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師生們參觀曲阜孔廟,領略每一座建筑背后孔子的思想,感受每一間廳堂所彰顯的儒家文化的莊嚴與厚重;游覽孔府,品味在房檐屋廊間傳承的家風,聆聽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故事;拜訪孔林,瞻仰孔家賢者,致上崇高的敬意;在尼山圣境孔子像下參加拜師禮,親手體驗制作線裝書,感受古色古香、濃厚典雅的文化氣息;動手學習金石傳拓,感受紙和墨將模具上的文字或圖案拓印下來的藝術美……

在游中學、學中研,研中思、思中行,學生既開闊了視野,也豐富了知識。學生們在孔子故里觸摸著歷史的痕跡,置身于儒家文化歷史的長廊中,領略儒家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對歷史文化的親近感,提升了文化自豪感,身體與靈魂都得到了洗禮,收獲頗豐。

二、依托本土資源,發掘實踐育人功能

(一)“小長征 大精神”——遠足潤德

學校充分利用緊傍沂河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每年春、秋季節都要組織師生走出校園,親近沂河,進行70里遠足拉練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和責任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

精神。

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年級確定遠足路線,實行錯時出發。師生們徜徉沂河邊,駐足橡膠壩,游覽雕塑園,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賦予生命的美好。70里要用5萬多步來丈量。對學生們來說,堅持是困難的,每前行一小步,都代表一個新的高度,這是一個挑戰極限的過程。漫長的拉練途中,有的學生腳上起泡,貼上創口貼又繼續前進;有的學生腿腳拉傷,但他們誰也不愿意掉隊,毅然放棄乘校方安排的車輛,咬緊牙關繼續前行;護旗手再苦再累,手中高擎的隊旗卻始終迎風飄揚……他們用腳步丈量遙遠的距離,用毅力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午飯后的拉歌活動,使青春的活力、青河的魅力在鳳凰廣場盡情彰顯。不管是休息時,還是在行走中,學生們都及時撿拾垃圾,裝袋帶走,還自然一份清潔,用實際行動彰顯青河學子美好的品德。順利返回時,校園門口,凱旋門前,領導、家長們夾道歡迎孩子們凱旋。

遠足,磨礪的是意志,收獲的是勵志,對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正如校長所說:“青河師生的拉練要成為傳統和傳奇,這是君子之風的青之始,也是美哉青河的永恒典范。擔當大任必從磨礪意志開始,成就夢想要從搏擊風雨啟程。拉練和遠足,不僅是青春歲月的華麗旅行,更是圓夢青河路上的堅忍和守望!”

(二)放飛夢想 “箏箏”日上——風箏寓德

為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學生快樂的天性,鼓勵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激發創造力。每年4月,在學校的精心組織下,在各班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悉心呵護下,學生們手捧親手制作或精心挑選的風箏,有序來到沂河岸邊的青啤廣場參加一年一屆的風箏節。迎著和煦的春風,伴著陣陣歡呼聲,一只只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風箏在空中上下翻飛,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師生們一起追逐風箏,享受歡樂。遠處一群環保小衛士的美麗身影,再現青河志愿者勇于擔當的君子精神,成為沂河岸邊一道亮麗的風景。學生們在放飛風箏的同時,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團結協作和創新能力。

(三)徜徉自然 體驗別樣生活——民俗悟德

為引領學生們親近自然,在家委會的組織下,學生們走進具有獨特之美的蘭陵壓油溝、竹泉村等地,開展游學活動。美麗的蘭陵壓油溝、古典樸拙的竹泉村、濃郁的鄉村氣息、充滿風味的傳統民俗,深深吸引著學生們,他們采摘瓜果、觀賞秋景、體驗農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體驗農家風情,玩得不亦樂乎。

活動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們親身體驗、了解祖輩們曾經生活的環境,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在與學生、家長近距離的接觸中,教師也了解了學生們生活中的另一面??傊?,活動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環保意識和協作意識,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依托特色資源,強化實踐育人功能

(一)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沂蒙精神——清明弘德

為使學生接受意義深刻的愛國主題教育,繼承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爭做新時代好少年,每年的清明節,我校都要組織部分師生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舉行清明節謁陵活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沂蒙精神。

學生們通過向烈士默哀、敬獻花圈、鞠躬,瞻仰先烈們的遺像、遺物,宣誓等,向長眠于此的先烈表達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懷念。瞻仰完人民烈士紀念碑,師生們瞻仰了革命烈士紀念堂,學習并弘揚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此項活動使早已遠離戰爭、身處和平年代的學生們接受了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紀念、學習活動中,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深切體會到新時代青少年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為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二)綠色“軍營”別樣“紅”——軍訓勵德

每年9月初,新生都會經歷初中生涯的主題班會第一課——軍訓。為期10天的軍訓,學生們經歷了驕陽暴曬、大雨淋漓,但是他們不怕苦、不叫累,從柔弱少年,變成口號響亮、步伐有力的軍人。他們不但學會了基本隊列行走技能,體會到解放軍戰士訓練的艱苦,還磨礪出了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對于身處幸福環境中的學生來說,這將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

(三)文明采摘節 共享幸福果——收獲融德

為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幸福、品味勞動的甘甜,培養熱愛勞動、熱愛校園的情感,我們開辟了青河農場,并劃分成若干責任田由各班級負責管理。各班種植各種花木果蔬,倡導學生親近自然,學習種植技術。

學生面對身邊的累累碩果卻從不亂摘,自覺守護責任田的身影,構成了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春季杏子采摘節,夏季櫻桃采摘節,秋季山楂、柿子、石榴等采摘節,學生們或手捧小筐,或提著小桶,體驗采摘的

樂趣。

每年的采摘活動旨在引領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踐行文明理念。采摘活動中,學生們收獲的不僅是果實,更收獲了一份快樂與成長。學生們在采摘與品嘗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與豐收的喜悅,同時也培養了獨立操作與相互合作的意識。采摘活動中,學生們呈現出的有序、合作、禮讓等優秀品質,讓我們欣喜地看到“青河君子”身上青河文明的烙印。

實踐證明,行走的主題班會課,突出發揮地域優勢,系統梳理各類德育資源,開發相應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強調貼近學生生活,在開展主題班會課的基礎上融入實踐、體驗和研究等多種方式,真正讓德育課程“活”起來。行走的主題班會課是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不是時髦的口號或組織開展的幾項活動,而是貫穿未成年人成長全過程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行為,做到時時有體驗、處處有體驗、事事有體驗。豐富多彩的社會體驗活動,為學生創設了道德情境,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將做人做事的道理轉化為良好的行為

習慣。

主題班會課是德育的關鍵課程,貫穿青少年學習的全過程。要想實現班會教育開放化,通過“學思踐悟”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就要不斷順應時代發展,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性要素,著力打造新的班會課程模式,從而使主題班會課堂中教師教授的理論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心中的價值觀,落實到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進主題班會課不斷創新,提高主題班會課的育人成效。

張洪清 衛秀紅? ?山東省臨沂青河實驗學校。

猜你喜歡
實踐育人知行合一
以“耕讀會”為依托探索實踐育人新思路
基于實踐育人理念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探究
共青團在地方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培養模式創新探索
“知行合一”的精誠德育探索
獨立院校藝術類畢業實習與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兩學一做”實效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
搭建實踐育人平臺,構建大學生黨員服務社會長效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