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困境及突破路徑

2024-05-10 22:08禹洪波劉淑蘭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農耕環境治理城鄉

禹洪波,劉淑蘭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1]。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推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價值追求。持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暢通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要素流動,激活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內生動力,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構建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大格局。

一、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訴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2]。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內涵豐富,涉及農村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以及農民的思想、心理、道德等層面的建設,旨在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文明鄉風,提振農村精神面貌。

(一)城鄉人才要素加速融合亟需提升農民整體思想文化水平

馬克思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3]。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源泉,確保農村的人才儲備是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的重要任務。

提升農民思想認識、文化素養,推進鄉村移風易俗是新時代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城鄉人才要素融合意味著人才流動的雙向平等,為城鄉間人才資源的輸送架起了橋梁。我國農村不同區域人才資源差別顯著,要借助城鄉人才統籌機制,發揮以城帶鄉的作用,構建人才共育共培的工作格局。發動優秀人才率先參與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及鄉村移風易俗,對“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背道而馳的現象開展專項整治工作,革新農村農民的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

(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齊頭并進迫切需要完善農村文化設施

文化設施建設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根基,“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4],是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的必然需求。

依托“數字城市”與“智慧鄉村”戰略的協調推進,不斷優化城鄉資源配置,積極構建樣態多元、覆蓋寬廣的城鄉公共文化載體集群[5],城鄉文化信息載體集群規模持續擴大,橫跨城鄉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接續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資源的傳導效率也極大提升。

(三)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迫切需要深入實施農耕文化保護工程

農耕文化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蘊含著“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等哲學思想,“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6],是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文化根脈,更是城鄉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源泉。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加快,農耕文化遺產浮現出日趨沒落的態勢??v深推進農耕文化保護工程,注重農耕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進一步壯大農村文化產業,為革新城市文明提供綿綿不斷的精神滋養。強化城鄉文化產業互促,基于農耕文化價值準則,將其有機融到城市多元的文化業態中去,使文化的活力充盈社會肌體的每個細胞,凸顯農耕文化遺產傳承對于城鄉產業融合的時代價值。

(四)城鄉生態治理協同發展格局急需扎實推進農村環境整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會議中強調,“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7]。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成效關乎城鄉環境治理統籌格局的構建。

當前,農村環境治理體系面臨諸多挑戰,城鄉環境治理的地位落差又加劇了農村環境治理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差距,導致了城鄉生態資源配置局面的失衡。城鄉環境治理協同發展的本質是“融合”,是城鄉內部深層的、有機聯系的一種關系形態。促進環境要素在城鄉間的暢通流動,加快構建農村生態資源配置格局,以“命運共同體”為依托提升城鄉融合程度,實現對城鄉單向度治理格局的突破和糾偏。

二、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加速轉型升級,城鄉融合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城鄉發展格局也經歷了時代變遷。但在城鎮化的猛烈沖擊與裹挾下,“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傾向致使農村資源向城市單向流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人才支撐、建設空間、文化根基以及環境保障等方面面臨困境。

(一)主體推動不足削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人才支撐

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實現城鄉人力、物力、財力的有機統一與高效結合,其中“人”的力量尤為關鍵。但在“城市優先論”的政策導向下,加速了農村精英群體向城市流動,進而弱化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人才支撐。

1.鄉村精英的流失

在鄉村日漸衰微、城市如日中天此消彼長的城鎮化進程中,在城市“虹吸效應”的作用下,城鄉人口流動嚴重不平衡。鄉村精英群體的流失導致維系鄉村精神秩序的主體缺位,加劇了鄉土情結、村規民約的“形在神散”,基于傳統農耕文明語境下的既有鄉土文化逐漸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礎,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秩序失衡進一步擴大。

2.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弱化

由于城鄉之間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加之基層干部晉升空間相對較小,黨的基層組織難以留住年輕梯隊人才,農村基層黨組織隊伍儲備力量相對匱乏,發展后勁大打折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流于形式,黨建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理念落地生根困難,廣大群眾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難以調動。

(二)城鄉數字鴻溝效應蠶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空間

奔涌而來的數字化浪潮極大地拓展了農村精神文明空間,如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蔡村鎮蔡村借助數字“春風”吹拂,創建以“親仁善鄰”“尊祖尚孝”“和睦融洽”等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傳習平臺,使得蔡村的精神文明風貌煥然一新。但由于農村地區數字技術水平滯后于城市,數字技術助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賦能空間受到壓縮。

1.數字設施鴻溝

文化平臺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媒介。文化數字化設施建設進程緩慢,群眾參與文體活動的熱情不高,農村精神力量的匯聚得不到保障,難以營造鄉風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農村精神文明空間被進一步蠶食。

2.數字能力鴻溝

數字水平差異導致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滯后于城市,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村居民接觸到的文化資源較為單一,“富口袋與富腦袋”統籌推進的進程受阻。同時,缺乏數字化技能和應用能力,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長效化、常態化的精神文明工作機制運行困難。

(三)工業文明強勢輸出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

農耕文明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精神記憶,世代傳承且具有獨特生存智慧和倫理價值的鄉村文化瑰寶,為維持鄉村社會秩序以及推動工業文明的突飛猛進提供了精神給養。但在長期處于互動博弈之中的城鎮化進程中,工業文明的輸出動搖了農村精神文化根基。

1.泛娛樂化的城市文化導致鄉村文化“道德失憶”

泛娛樂化指在信息生活中娛樂元素的過度泛濫,將娛樂作為衡量一切社會現象的價值指標。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泛娛樂化的城市文化應運而生并不斷滋長蔓延開來,其在向農村文明輸出的過程中,部分傳統文化呈現出商業化、庸俗化的特征,鄉村的倫理生態環境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不斷被沖刷,造成了鄉村文化的“道德失憶”。

2.城市文化的工具理性稀釋了鄉土禮俗的精神內核

相較于以血緣為紐帶而居、以土地為依托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耕文明,城市工業文明突出表現為陌生與熟悉間相互轉化、安靜與喧囂交替存在的文明樣態。隨著工業文明迭代升級,城市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輸出變得日益激烈,具有先天教化作用的宗族禮法、鄉規民約等鄉土禮俗日趨被淡化,鄉村禮俗的道德約束功能以及德化人心效應逐漸松動瓦解。

(四)城鄉協同機制缺陷阻滯農村精神文明環境基礎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如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柳家鄉村堅持“全域化、常態化、精細化”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治理,以更強有力的舉措、更精細的標準奮力打造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美麗鄉村。然而在城鄉融合發展戰略下,由于政策偏向性以及城鄉統籌發展難題的存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進程受阻。

1.政策的城市偏向明顯

在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階段,受政策偏向性影響,城市環境治理投資遠高于農村。資金水平差異導致城鄉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質量差別明顯,在我國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等配套設施已基本完備之時,農村地區對于日趨上浮的生態污染負荷仍顧此失彼,限制了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的完善。

2.城鄉環境治理統籌難題亟需解決

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由于空間壁壘以及地域界限,城鄉區域部門割裂現象嚴重,城鄉環境治理信息數據共享格局尚不完善。環境協同治理過程中的物質以及時間成本大幅提升,致使城鄉環境治理的集合效應被削減,孤島現象、部門主義等現象滋生,城鄉環境治理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難以消除,農村環境善治目標的實現舉步維艱。

三、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突破路徑

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的關鍵舉措,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充分消解城市文化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最終實現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命運共同、休戚與共。

(一)強化黨建引領,夯實精神文明組織基礎

“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8]。強化城鄉基層黨組織互聯互幫,制定科學的精神文明建設運行機制,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標,提高基層干部思想認識,提升群眾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筑牢精神文明建設的組織基礎。

1.加強城鄉黨建聯動,培育精神文明建設的人才隊伍

構建城鄉基層黨組織聯動工作機制,以城鄉精神文明人才結對幫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定期互派黨員干部交流學習,實現干部水平的與時俱進。城鄉基層黨組織要依托工作聯席會議,制定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的整體謀劃和前瞻布局,廣泛發動以“返鄉鄉賢”為代表的新鄉賢力量,疏通城鄉人才“進城”和“下鄉”的渠道,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2.強化組織引領,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指以農村為主場、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業為主線的節日,是宣揚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黨員干部要動員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農技專家等人才加入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宣傳的隊伍中來,使廣大群眾厚植感知民俗、崇尚自然、重義守信的高尚情懷,以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契機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二)依托數字賦能,創新精神文明平臺支撐

隨著數字化浪潮加速推進,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標志的信息革命席卷而至。依托數字技術賦能,搭建數字化精神文明交流平臺,與時俱進地將文化信息持續輸入相對封閉的農村,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文化產業持續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動能,迸發城鄉精神文明融合活力。

1.搭建數字化平臺

統籌構建城鄉數字化服務平臺,加強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硬件設施以及服務短板,完善覆蓋城鄉、快捷方便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打造城鄉精神文明協作運行的發展模式,將農村地區富含道德元素的自然地理資源、農耕文化資源、人文歷史資源與城市互聯互通,架起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交融的橋梁,在豐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又在潤物無聲中構建和諧鄉風。

2.健全城鄉文化產業融合制度

城鄉文化產業融合要突出產業發展手段的融合,引導數字文化人才扎根農村,依托數字技術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科技含量,繁榮鄉村文化產業賦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及精神動力。

(三)推進城鄉互哺,厚植精神文明文化底蘊

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要以平等合作為基礎,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共建共享,以城鄉協同為抓手延續傳統鄉村文脈、傳承鄉村文化形態,在為鄉村注入現代化元素的同時,兼顧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

1.構筑城鄉精神文明物理空間

農村精神文明空間是承載中華文化的基石,是農耕文化賡續的重要媒介?!懊烂琅c共”精神文明物理空間的構建,必須吸引人才、資金等城市優質資源下鄉,并組織城市文物保護專家、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多元主體,加入到文化遺產保護隊伍中來,堅持在挖掘中保護、利用中傳承、創新中發展的原則,持續加強農耕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工作,

2.引導城鄉文化的相互認同

城鄉文化的相互認同是喚醒鄉村精神、促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的邏輯起點,推進城鄉文化互哺,鄉村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認知和精神追求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為城市文明的進步提供了精神源泉。兼備鄉村農耕文明和城市工業文明雙重屬性的新鄉賢是推動城鄉文化認同的“黏合劑”,積極發動新鄉賢力量,重塑鄉村精神文明秩序。

(四)加快共建共享,筑牢精神文明生態屏障

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人居環境治理是鄉風文明建設落實的保障,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推進城鄉環境資源要素共建共享,優化城鄉環境資源配置,有助于重塑農村環境治理體系,探尋命運共同的城鄉生態環境協作治理之路,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穩步向前保駕護航。

1.打造共建共享的城鄉環境治理體系

依托數字技術搭建城鄉環境信息共享體系,加快城鄉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協商平臺建設,構筑互惠互利、信息暢通、交流合作的體制機制,打破部門間的信息隔閡,實現城鄉對污染企業、環保社會組織等相關信息的互通有無。

2.優化城鄉環境資源配置方式

推動城鄉環境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防洪排澇、污水處理等設施以及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統籌配置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同時創設專業機構加快城鄉環境資源要素的對流,以環境資源向農村引流的形式持續完善農村環境資源要素配置體系,充分保障農村地區對環境資源的吸附能力,縮減城鄉環境資源差距,最大限度實現城鄉環境資源的合理分配。

四、結束語

綜上,依托城市文明的開放包容拓寬相對封閉的農村精神文明空間,借助新型數字技術賦予農村精神文明時代個性,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主動性,同時注重強化城鄉黨建聯動,推進城鄉精神文明資源共享,打造城鄉精神文明相互啟迪的新格局,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

猜你喜歡
農耕環境治理城鄉
農耕初體驗
農耕舊事十二韻
立足農耕 特色強校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數字傳聲:環境治理變中向好
城鄉涌動創業潮
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