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姆萊特

  • 《夜宴》重看:權力、儺面具與女性
    彬關鍵詞:《哈姆萊特》 《夜宴》 權力 儺面具 女性幾百年來,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被改編,中國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剛也拍攝了中國版的《哈姆萊特》(Hamlet)——電影《夜宴》(2006)。在這次跨媒介、跨文化的改編實踐中,雖然整部電影保留著戲劇《哈姆萊特》關于王子“復仇”的基本線索,但“復仇”不再是其主題,王子無鸞/ 哈姆萊特不再是其主角,“生存還是毀滅”不再是一個問題。馮小剛的“故事新編”,只是借《哈姆萊特》的復仇外殼,書寫了一個關于幾乎所有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7期2022-07-17

  • 歌德與別林斯基關于哈姆萊特“延宕”觀點的辯析
    李亞方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學史中散發著無盡魅力。哈姆萊特的“延宕”也一直備受關注,“是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評論中的一個帶有關鍵性的問題。18世紀以來,作家、學者們對這一問題作出過種種解釋”。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認為哈姆萊特的延宕是“認識責任后意志軟弱”的結果。別林斯基(1811-1848)在歌德“意志軟弱”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分裂”的概念,與歌德的最終結論相反,他認為哈姆萊特在天

    青年文學家 2022年2期2022-03-17

  • 哈姆萊特的三重精神困境
    理的失范?!?span class="hl">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后期的產物,主人公哈姆萊特深陷理想、信仰與理性的三重困境。殘酷的現實使他對人文主義理想產生了懷疑,復仇命運與基督教義的內在沖突拷問著他的心靈,無法重振乾坤的理性導致了他復仇行為的延宕。事實上,哈姆萊特的精神困境是一個人類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關鍵詞:哈姆萊特 精神困境 文藝復興 人文主義 基督教一、引言文藝復興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一方面,它喚醒了沉睡千年的中世紀,通過對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復興,使歐洲的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

    文教資料 2021年9期2021-12-17

  • 哈姆萊特的抉擇和他的政治幻滅
    遠 人哈姆萊特的心理轉變丹麥國王死了。通過死者的鬼魂登場,莎士比亞告訴了我們官方給出的死因,“一般人都以為我在花園里睡覺的時候,一條蛇來把我螫死”(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莎士比亞全集》第9卷〈哈姆萊特〉第28頁,朱生豪譯文。以下隨文注頁碼)。鬼魂沒有含糊,直言它是“一個虛構的死狀”(第28頁),結果是“把丹麥全國的人都騙過了”(第28頁)。自然,被騙過的也包括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官方撒謊,是新國王克勞狄斯為了鞏固自己王位的合法性和穩定性??藙诘宜故撬?/div>

    上海文化(新批評) 2021年5期2021-11-11

  • 也說哈姆萊特的“困境”
    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成為名言的時候,不僅意味著文本多元解讀的意義,也意味著《哈姆萊特》本身經典地位的確立,更意味著哈姆萊特本身成為某種意義的代表。在一千個視角當中,選擇哈姆萊特的“困境”作為切入口,不僅可以解析出一個社會個體的價值,同時也能夠解析出個體背后的社會意義。個體與社會并不總是協調的,相反,兩者之間常常充滿張力。這種張力可以演繹成多種形態,而不同的形態往往就對應著不同的故事。同樣為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的伊格爾頓認為,人在看待自身的時候總會有兩種感覺

    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 2021年9期2021-09-29

  • 從家庭與愛情的沖突看奧菲利婭的悲劇內涵
    :莎士比亞 哈姆萊特 奧菲利婭 悲劇奧菲利婭是《哈姆萊特》戲劇中的一位配角,她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是哈姆萊特的戀人。文章從奧菲利婭的家庭與愛情兩方面入手,探究她的個人悲劇內涵。一.家庭悲劇家庭在奧菲利婭心中一直處于重要地位,奧菲利婭發自本心地顧及家庭,她不愿犧牲家庭而追求愛情。故奧菲利婭最終聽從了父兄意旨,這是她的主動接受,而非被迫服從。奧菲利婭在愛情與家庭中選擇了后者,這也成了她后續一些列悲劇的起源。那么,從何可以看出奧菲利婭是主動服從家庭的呢?(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2021-09-11

  • 父權和王權的雙重壓抑之新釋
    摘 要:從哈姆萊特與其父親以及叔父所代表的父權和王權之互動出發,剖析其意我認同與意我理想在權力鏡像的雙重壓抑之下,所演化的行動范式。在中國歷史上,與此范式比較雷同的儲君是宋孝宗,孝宗所受到的壓抑來源于父皇,又傳遞給了下一代,與哈姆萊特有雷同性,又帶有濃厚的中國封建色彩?;氐焦防滋?,分析其自我延宕所產生的悲劇性與其自我放逐的自由性所產生的張力,以及帶給我們在工具理性的時代中實現意我理想的啟示。關鍵詞:哈姆萊特 父權和王權 意我認同和意我理想 宋孝宗從歌德、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1年6期2021-08-03

  • 美在和諧 ——從莎士比亞的美學理想透視哈姆萊特不存在延宕
    國內外學界對哈姆萊特的延宕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大多認為其存在延宕,“延宕說”在我國也流行了近五十年。然而當“延宕”成為各學者論述的前提,我們往往忽視了“是否存在延宕”這一根本問題,從而脫離文本語境走向形而上的論證。19世紀中葉卡爾·魏爾德《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對復仇正當性的討論促使我們思考哈姆萊特到底是否存在延宕。國內學者楊秀波擲地有聲地提出:“哈姆萊特并未延宕”“他對事件進行調查取證尚需一定時間,造成了延宕假象[1]”。孫振虎在《哈姆雷特:有勇有謀,

    科學咨詢 2021年16期2021-07-09

  • 父權和王權的雙重壓抑之新釋 ——哈姆萊特·宋孝宗·我們
    精神領域研究哈姆萊特的悲劇性,尤其是后來的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以“戀母情結”闡釋哈姆萊特行為之延宕,并自詡為其得意之作。但筆者認為,就哈姆萊特和其母喬特魯德的互動來說,似乎仍不足證明其有俄狄浦斯之心理。因此,本文擬就從父權和王權對哈姆萊特的雙重壓抑出發,對其悲劇行為嘗試進行新的闡釋。一父權和王權對哈姆萊特的陰影,是從其父老國王時期就開始的。莎士比亞在描述這種陰影時采用了三種隱晦的方式。一種是幻境,即通過鬼魂的語言。我們往往強調鬼魂賦予哈姆萊特復仇的正當性

    名作欣賞 2021年18期2021-06-21

  • 借《哈姆萊特》探討大學語文課程中的生命教育
    以戲劇單元《哈姆萊特》的作品欣賞為例,探討如何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大學生生命教育,力求為高校開展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可供參考的途徑和策略。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語文課程 生命教育自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指導思想,至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下發,課程思政已然成為了高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的重要途徑。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人文類公共基礎課程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2021-05-07

  • 哈姆萊特延宕與復仇的矛盾統一
    玉摘 要:《哈姆萊特》一劇中王子復仇的延宕性可以看成復仇的一部分??此泼艿碾p方在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和所反映的文藝復興時代背景下顯出合理的一致性。哈姆萊特將根除社會罪惡、重整乾坤視為己任,復仇的任務也必須服從于這一更重要、更艱巨的使命,在客觀上造成了延宕。從這一較深廣的角度看待延宕問題,可以更好地體會莎士比亞這一偉大作品中的理想精神。關鍵詞:《哈姆萊特》 復仇 延宕 統一莎士比亞名作《哈姆萊特》中王子復仇的延宕問題歷來是評論界爭論的一大焦點。有些觀點認為理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1年3期2021-04-01

  • 一字三標點,做足大文章
    “瘋”貫穿《哈姆萊特(節選)》全文,“瘋”是哈姆萊特的表象,是劇中其他人的懷疑與評價。以“瘋”為線索,佐以三個標點,統領三個教學階段:用感嘆號詮釋,概括哈姆萊特的表面狀態;用問號質疑,挖掘哈姆萊特的真實狀態;用引號升華,歸納文學作品中“瘋”者的藝術價值。關鍵詞: 線索;標點;小切口;《哈姆萊特(節選)》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的《哈姆萊特(節選)》歷來是戲劇教學的經典篇目?!吧孢€是毀滅”這一段著名的獨白,折射了哈姆萊特復雜而隱秘的內心世界,體現了他復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 2021年11期2021-01-13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要:延宕是哈姆萊特的主要性格特征,也是哈姆萊特形象的藝術魅力之一。哈姆萊特延宕的成因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本文將從文本的角度對哈姆萊特延宕的成因作淺析。關鍵詞:哈姆萊特;延宕;成因作者簡介:吳平春(1970-),侗族,廣西三江人,本科,廣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西方文學。[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3--02延宕是哈姆萊特的主要性格特征,延宕推動劇情和人物發展,構成了人物的豐富

    青年文學家 2020年33期2020-12-25

  • 用教育戲劇的方式教《哈姆萊特
    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個性化解讀,嘗試運用教育戲劇這一方式展開《哈姆萊特》的教學。具體教學環節為:角色定格,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劇中角色的理解;空間建構,設計角色體驗的外部情境;即興對話,消除角色扮演的不真實感;角色扮演,幫助學生體悟哈姆萊特的心理;臺詞獨白,促進學生深度解讀哈姆萊特的形象。關鍵詞:教育戲劇 角色定格 即興對話 角色扮演 臺詞獨白《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節選了其第三幕第一場。由于劇作語言的陌生性,對戲劇人物、戲劇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 2020年9期2020-12-21

  • 哈姆萊特》中喬特魯德的母愛新議
    朱麗葉等?!?span class="hl">哈姆萊特》是其“四大悲劇”之首,對哈姆雷特的研究成果豐碩,但丹麥王后即哈姆萊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卻很少受世人關注,對她的評價也是多種多樣的,說她輕浮、善變、對愛情不貞、愛權勢等。而筆者認為她雖柔弱卻堅強,同時也是一位充滿母愛的偉大母親。一、封建思想對女性的束縛幾千年來傳統封建思想一直束縛著廣大女性,女子沒有自主性。她們小時候的身份是女兒,這之后妻子與母親的身份貫穿了今后的人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以人為核心,肯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但只是針對男

    現代交際 2020年23期2020-11-30

  • 哈姆萊特》課堂實錄
    比亞的名劇《哈姆萊特》。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哈姆萊特》創作的時期——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一個門檻,是一道界限,是中古走向近代的標志。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 世紀到16 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其實它所反映的不光是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只要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生活在那樣一個令人窒息的備受壓迫的時代,都渴望著變革。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運動即是其一。同學們知道其他兩個是什么嗎?生

    語文建設 2020年10期2020-11-06

  • 淺析哈姆萊特悲劇的成因及教育意義
    是什么造成了哈姆萊特的悲???敵人的強大,時代和階段的局限、宗教的影響等因素雖然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但是筆者認為教育是哈姆萊特走向悲劇的最主要原因,教育的不完善,最終釀成了哈姆萊特的悲劇,本文將從哈姆萊特悲劇的成因入手探討其教育的意義。家庭與學校的理想主義教育與社會的現實主義教育的尖銳對立,是哈姆萊特教育中的一個明顯的弊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太過理想化,忽視了實際情況中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致使哈姆萊特從書齋走進丹麥王宮,從理想進入現實后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錯誤。本文

    速讀·下旬 2020年6期2020-11-02

  • 論《哈姆萊特》中人物語言特色
    大放異彩的《哈姆萊特》百年來膾炙人口,人人夸贊?!?span class="hl">哈姆萊特》深刻刻畫了王子哈姆萊特和國王克勞狄斯二人之間的尖銳矛盾,充分展示了人文精神的巨大魅力,并揭示了封建王權斗爭的黑暗內幕,讓我們看到了莎士比亞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以筆為武器,沖在反封建事業前線的勇氣。關鍵詞:《哈姆萊特》;語言特色;人物形象莎士比亞一生文學創作碩果累累,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哈姆萊特》憑什么獨占鰲頭呢?除了它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具有崇高的時代意義外,還應該從該劇所使用的語言入手尋找這個問題的答

    大觀 2020年8期2020-10-15

  • 中外悲劇的跨時空對話
    國文學作品《哈姆萊特》和中國文學作品《紅樓夢》為例,將兩大悲劇進行各方面比較,以此探求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悲劇藝術的深刻內涵。關鍵詞:《哈姆萊特》;《紅樓夢》;悲劇中圖分類號:1561.0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056-03一、《哈姆萊特》和《紅樓夢》悲劇成分的異同無論是《哈姆萊特》中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還是紅樓夢中的“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悲劇成分處處充斥在兩大作品當中,有著明顯的相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0年2期2020-08-06

  • 從巴洛克文學看《哈姆萊特
    鄭宇摘要:《哈姆萊特》雖已被多角度討論解構,但少有讀者從巴洛克文學這個角度來看《哈姆萊特》。以巴洛克文學的特征為視點,對《哈姆萊特》的創作簡釋,希冀對莎翁經典劇作的解讀能有一定啟示。關鍵詞:哈姆萊特 ? 巴洛克文學 ? 天主教 ? 憂郁 ? 延宕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3-0177-03《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創作成熟期的作品,

    藝術評鑒 2020年13期2020-08-06

  • 哈姆萊特》探究閱讀
    入乎其內《哈姆萊特》是著名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被稱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通過復仇這一情節展現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從文章情節、人物形象、個性化的語言等方面去分析,對高中生閱讀相關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課文選取了第五幕第二場,這一場迷霧重重,一波三折,主要內容是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劍,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可以體味出“比劍”中主要人物間的復雜關系,慢慢推向故事發展的高潮。課文設置了四個懸念:1.哈姆萊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16期2020-06-12

  • 哈姆萊特》課堂實錄
    比亞的名劇《哈姆萊特》。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哈姆萊特》創作的時期——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一個門檻,是一道界限,是中古走向近代的標志。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 世紀到16 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其實它所反映的不光是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只要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生活在那樣一個令人窒息的備受壓迫的時代,都渴望著變革。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運動即是其一。同學們知道其他兩個是什么嗎?生

    語文建設·上 2020年10期2020-05-30

  • 《葛特露與克勞狄斯》:后現代主義視閾下的經典改寫
    :戲劇經典《哈姆萊特》在厄普代克的筆下展現了全新的劇情與情節,主要人物的身份也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重設。披著經典的外衣但卻賦予人物鮮明的時代色彩,這一作品以生動細膩的筆法透視現代女性對于愛情的果敢與決絕,厄普代克的這一創作無疑是新穎的,富有時代特色的。本文擬從人物形象,敘述角度和作品主題三個方面分析《葛特露與克勞狄斯》這一作品的獨特構思以及意蘊內涵,從而探究厄普代克對經典作品改寫的高超技巧。關鍵詞:《哈姆萊特》 經典改寫 厄普代克 女性主義美國作家約翰·厄

    文學教育 2020年2期2020-04-17

  • 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視角下的《哈姆萊特
    和悲喜劇?!?span class="hl">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寫于1601年。王佐良先生認為:“ 《哈姆萊特》是戲劇史上一個奇跡,奇在劇作家把一個原來充滿血腥氣的中古式報仇故事寫成了一個不僅情節生動而且思想深刻的近代戲劇?!盵1]19《哈姆萊特》的情節是圍繞著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復仇這條主線來展開的。在復仇這條主線上,眾多人物登場,既有主要相關人物如哈姆萊特、國王克勞狄斯及王后喬特魯德,又有諸如大臣波洛涅斯及其兒子和女兒、哈姆萊特的朋友,以及福丁布拉斯等重要人物。而劇中

    語文學刊 2020年3期2020-02-23

  • 哈姆萊特延宕之辯
    摘? 要:《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品。長久以來,由于它悲劇意義的深刻性和悲劇藝術的豐富性和完美性,一直受人關注,特別是對于哈姆萊特延宕的討論,眾說紛紜。本文基于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萊特》,通過文本細讀,了解哈姆萊特是一個機敏、睿智、復仇是有堅定的意志并且有冒險精神的人,以此說明哈姆萊特未曾延宕。關鍵詞:哈姆萊特;延宕;復仇;機智;善斷作者簡介:劉虹穎(1995.12-),女,黑龍江人,本科,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現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國

    青年文學家 2019年27期2019-11-14

  • 淺析《哈姆萊特》和“俄狄浦斯情結”在《夜宴》中的改寫
    亞著名悲劇《哈姆萊特》的跨文化、跨媒體改編,在情節設置、人物形象和整體基調上基本沿用了戲劇原有的設定,并且結合中國本土的文化背景進行了再創作。其戲劇改寫基于對哈姆萊特“俄狄浦斯情結”的闡發而生成,為我們重新鑒賞文本提供了新的視點。一、哈姆萊特“俄狄浦斯情結”解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俄狄浦斯情結”為哈姆萊特人物形象之解讀提供了新的解讀方向,尤其是對于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行為多次延宕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弗洛伊德認為哈姆萊特復仇行為中產生的延宕并非是由于其性格

    鴨綠江 2019年20期2019-11-12

  • 哈姆萊特》探究閱讀
    不成書——《哈姆萊特》精妙的情節設置俗話說:“無巧不成書?!鼻珊鲜菓騽∏楣澰O置上常用的技巧。合理、自然、有意義的巧合對于推動劇情發展、展示人物性格、表現戲劇主題,都有著獨特的藝術效果和美學價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哈姆萊特》,看看在這部作品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巧合.巧合一:正當哈姆萊特為鬼魂所述是否真實而疑惑時,官里未了個戲班子,這就給了他一個試探的機會,他借此設計了一出和鬼魂所述類似的戲.通過觀察新國王克勞狄斯看戲時的神情變化,哈姆萊特終于斷定鬼魂說的全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5期2019-10-20

  • 哈姆萊特》探究閱讀
    不成書——《哈姆萊特》精妙的情節設置俗話說:“無巧不成書?!鼻珊鲜菓騽∏楣澰O置上常用的技巧。合理、自然、有意義的巧合對于推動劇情發展、展示人物性格、表現戲劇主題,都有著獨特的藝術效果和美學價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哈姆萊特》,看看在這部作品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巧合。巧合一:正當哈姆萊特為鬼魂所述是否真實而疑惑時,宮里來了個戲班子,這就給了他一個試探的機會,他借此設計了一出和鬼魂所述類似的戲。通過觀察新國王克勞狄斯看戲時的神情變化,哈姆萊特終于斷定鬼魂說的全

    作文周刊·高一讀寫版 2019年15期2019-09-10

  • 戲劇懸念情節的特點及價值
    陳盼摘要:《哈姆萊特》是莎翁最負盛名的作品,作為四大悲劇之一,其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的藝術技巧,代表著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最高的成就。本文從跌宕起伏、錯綜復雜的情節入手,探討《哈姆萊特》中懸念設置的特點及價值。關鍵詞:《哈姆萊特》;情節;懸念設置特點;懸念設置價值一、懸念的理論闡釋(一)懸念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懸念是欣賞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關切心情。筆者認為,這只是從觀眾也就是接受對象角度來談,而沒有

    北方文學 2019年21期2019-08-18

  • 哈姆萊特》與《趙氏孤兒》的復仇行動比較研究
    耀楨摘要:《哈姆萊特》和《趙氏孤兒》在中西戲劇史上都具有非凡的影響力。同樣是復仇,但兩部戲劇在主題的完成上卻同中有異。本文運用比較文學理論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對兩部戲劇中的復仇行動進行分析,概括得出兩部悲劇的同異之處,進而探究其產生悲劇行為的根源。關鍵詞:平行研究;哈姆萊特;趙氏孤兒;復仇行動[中圖分類號]:J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7-162-02《哈姆萊特》作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大師哈姆萊特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

    青年文學家 2019年17期2019-08-06

  • 參考答案
    上的延宕。④哈姆萊特是一個處于理想和現實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形象。2.①保護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對手克勞狄斯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強大而又陰險;哈姆萊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敵人的毒手);②迷惑對方,尋找復仇時機(裝瘋既可以躲過對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試探對方);③借瘋言瘋語,發泄對當前黑暗現實的不滿。3.①“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萊特對母親在厄運面前表現出的屈從的揶揄,涵蓋了女性在命運面前常常表現出來的脆弱的性格弱點,這成為世人對女性的共性認識。②“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6期2019-06-26

  • 論《哈姆萊特》悲劇意義
    后的隱患,《哈姆萊特》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快樂的王子,但是顛倒混亂的世界,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使他痛苦、憂慮,最后成了一個憂郁王子?!娟P鍵詞】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悲劇價值【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上,莎士比亞作品《暴風雨》中經典對白“不要怕,不要怕,這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使人聽了愉快,不會傷害人”把莎士比亞立在倫敦奧運會這個高峰上。體現英國人對莎士比亞的推崇,不但是英國人自己喜愛,這幾百年下來

    課外語文·上 2019年2期2019-06-11

  • 哈姆萊特》中的人文主義與“四大悲劇”的原罪分析
    患。筆者以《哈姆萊特》為例,分析莎劇中的人文主義和兩面性,并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分析四大悲劇中“罪”的母題的運用。關鍵詞:人文主義;兩面性;弗洛伊德;原罪[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3一、引言被華人社會尊稱為莎翁的威廉·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對后世文學影響最深遠的劇作家、詩人、文學家,共有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以及兩首長敘事詩流傳于世。1588年的夏天,英國艦隊打敗西班牙

    青年文學家 2019年2期2019-06-11

  • 理性的曙光:哈姆萊特“延宕”的性格之謎
    摘? 要:《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作品之一,主人公哈姆萊特猶疑與延宕的性格引發了眾多討論,本文將從哈姆萊特“延宕”性格的表現、成因及意義三個層面出發,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哈姆萊特“延宕”的性格之謎進行分析。關鍵詞:《哈姆萊特》;人文主義;延宕;性格悲劇;理性主義[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2--02哈姆萊特作為西方古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形象,其“延宕”性格的產生有宏觀的社會背景和微觀的人性促因

    青年文學家 2019年12期2019-06-06

  • 誰在延宕?哈姆萊特還是莎士比亞? ——論《哈姆萊特》的情節結構
    陸 涵《哈姆萊特》劇中哈姆萊特猶豫不決的行動,是學界討論的一大焦點。有人認為哈姆萊特一直在延宕,有人則表示反對?!白?8世紀英國戲劇評論家托馬斯·漢莫認為劇情的發展產生了延宕行為開始,便有外國延宕論學者的‘內因論’和‘外因論’——‘內因論’將其歸為性格障礙行為的推進;‘外因論’則強調外在條件中的客觀因素對復仇計劃的一再阻攔,譬如克勞狄斯的政治勢力、王朝更替的法規、基督教的教律,以及禮樂崩壞的凋敝時代癥狀等?!盵注]杜明哲:《〈哈姆萊特〉中“情仇”“情殺”延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2-21

  • 復仇與情欲
    : 本文從《哈姆萊特》和《葛特露和克勞狄斯》不同的文本建構方式入手,對兩部作品進行對比,以揭示兩部作品的不同主題及作者的不同創作傾向,論述厄普代克解構莎士比亞的深層原因,以及不同文本的想象性重構對其創作和接受的影響。關鍵詞: 復仇? ? 情欲? ? 《哈姆萊特》? ? 《葛特露和克勞狄斯》一、《哈姆萊特》中的建構:直指邪惡的復仇之劍《哈姆萊特》作為莎士比亞的一部不朽名作,為世界文學貢獻了哈姆萊特這一內心豐富、充滿人文主義閃光的新英雄形象,同時將王子刻骨銘心

    文教資料 2019年24期2019-01-07

  • 淺論《哈姆萊特》和《趙氏孤兒》的復仇異同
    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句話流傳甚廣。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哈姆萊特》誕生于1600年左右,成為了在西方戲劇史上的悲劇代表?!囤w氏孤兒》和《哈姆萊特》同為復仇題材的經典戲劇,在主人公形象和故事情節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復仇者、內容廣度和體現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方面又存在著一些不同。這些不同之處同時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關鍵詞:《哈姆萊特》;《趙氏孤兒》;復仇;異同元代紀君祥所著的《趙氏孤兒》是中國悲劇戲劇的經典代表作。與《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組

    北方文學 2018年23期2018-08-29

  •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論述《哈姆萊特》及其藝術特色
    是他的悲劇《哈姆萊特》,他在這部悲劇中把主人公哈姆萊特塑造成一個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形象。這一人物形象以其語言豐富,內心感情細膩而著稱。文章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介紹和分析威廉·莎士比亞的生平及其《哈姆萊特》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從而分析其藝術特色,并且進一步探索威廉·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威廉·莎士比亞;悲??;哈姆萊特;人物形象;情節;語言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劇代表作品《哈姆萊特》自問世以來,歷經數百年仍然受到世界各地的觀眾和讀者喜愛

    神州·上旬刊 2018年8期2018-08-10

  • 從社會關系角度看哈姆萊特為何復仇延宕
    3000]《哈姆萊特》歷來是莎翁劇中上演最頻繁、研究者最多的一部作品,別林斯基稱其為莎士比亞“燦爛王冠上面的一個最光輝的鉆石”。但這樣一個鉆石也帶給了研究者們許多難以解釋的謎,其中最為眾說紛紜的就是為何哈姆萊特在知曉他的叔父是殺父兇手時卻多次放走了這一殺父仇人。歷史上也有眾多名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第一,“性格說”,如歌德、別林斯基等。歌德在其早年的小說《威廉·邁斯特》中認為哈姆萊特性格的軟弱性導致其失敗,他說:“這里是一棵橡樹種在一個珍貴的只會承受嬌花

    名作欣賞 2018年21期2018-07-13

  • 從戲劇幕場主線看哈姆萊特思想變化脈絡
    士比亞名劇《哈姆萊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素因其性情真誠無偽飾、思想精深、情感細膩而著稱流傳于世。本文擬從該劇幕場設置的主線,梳理挖掘哈姆萊特在由突聞噩耗到為義赴死的整劇情節中,其人物心理上潛隱的思想變化脈絡,以更好把握與欣賞這部經久不衰的名作?!娟P鍵詞】戲劇幕場;《哈姆萊特》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7-0045-01第一幕哀疑難解被告奸計第一場王魂飄蕩局勢緊張(厄耳錫諾城堡前露臺午夜十二點)第二場哀憤難

    戲劇之家 2018年7期2018-06-13

  • 以人稱破解哈姆萊特的“荒唐言”
    [摘 要]《哈姆萊特》作為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意蘊豐富,但高中語文界對這部被稱為“文學中的蒙娜麗莎”“戲劇中的斯芬克斯”的學術研究并不多?!?span class="hl">哈姆萊特》節選部分進入浙江省中職語文實驗教材后,哈姆萊特“排山倒?!笔降拿菜瓢d狂實有所指的言語,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閱讀障礙,也讓很多教師感到難以駕馭。從戲劇的“文學性”和學生實際學情出發,梳理文脈,以“人稱”為“命門”將對三個人稱“你”“你們”“我們”的解讀作為教學途徑,并輔以教學實踐進行驗證,以共同探討戲劇教學的有效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 2018年1期2018-03-05

  • 哈姆萊特性格中的兩種異質力量
    興文理學院論哈姆萊特性格中的兩種異質力量⊙張瑋琦[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推薦語2010年,我開始搞課程改革,倡導文本精讀,鼓勵學生反復閱讀文學名著,廣泛地閱讀與文本相關的前期研究以及相關背景材料,在此基礎上努力形成自己的見解,并形成文字。我始終認為,這樣的文本精讀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大有裨益的,對于人本身的建設也是有好處的,反復閱讀經典,是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之一,是一件值得終生為之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在很有限的時空之中,

    名作欣賞 2017年23期2017-07-12

  • 關于戲劇人物的評賞 —— 哈姆萊特
    評賞 —— 哈姆萊特劉思藝(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5)從悲劇的目的和行為兩方面在悲劇中的重要性來評析哈姆萊特的突出性格,通過哈姆萊特在文藝復興長河中的歷史價值來反觀它對于現在社會人們心靈束縛的反思。當下,我們可以嘗試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超越時代價值的戲劇人物。哈姆萊特 性格特征 藝術眼光 人物賞析哈姆萊特作為偉大戲劇家莎翁的代表劇人物,對于他的人物性格分析,我們應該首先從了解什么是“悲劇”入手。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的定義是:“悲劇是對于一個值

    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17年1期2017-04-13

  • 哈姆萊特》之“延宕”爭鳴探析
    1105)《哈姆萊特》之“延宕”爭鳴探析胡銀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關于“延宕”的爭議有兩種觀點,一是不存在延宕,二是存在延宕且關于其根源有不同意見。關于不存在延宕的觀點主要是對哈姆萊特人物本身的誤讀。關于“延宕”存在且主要有三類爭鳴:一是自身與社會論;二是精神分析相關論;三是宗教論。本文結合閱讀體驗,辨析了歷史上關于“延宕”爭鳴的各家觀點?!?span class="hl">哈姆萊特》;延宕;莎士比亞;爭鳴《哈姆萊特》作為莎士比亞最著名、流傳最廣的悲劇,其最顯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年2期2017-02-23

  • 人性的罪惡與矛盾
    江俞璇初讀《哈姆萊特》,我頗為驚異和震撼。我之前讀過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已經領略到他作品劇情的緊湊、臺詞的優美、內涵的豐富和積極的精神。然而,在我看來,《哈姆萊特》與之前的兩部戲劇都有所不同,它沒有歌頌正義,更沒有凸顯愛情的偉大力量,它更像一把利劍,劃開冠冕堂皇的外在,使人們看清統治階層中環境的黑暗與人性的污濁,也使人們看清人性中的矛盾?!?span class="hl">哈姆萊特》寫于1601年,是莎士比亞創作中從喜劇時期到悲劇時期的轉折點。這時正值英國政權交替時期

    作文通訊·高中版 2016年1期2016-09-10

  • 淺談“瘋子”哈姆萊特
    李睿戲劇《哈姆萊特》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亞最高的藝術成就。劇中丹麥王子為父復仇的故事選于公元1200年的丹麥史,在莎士比亞之前,這個故事多次被人改編為流行的復仇劇,但莎翁的《哈姆萊特》則點石成金,在內容和形式上推陳出新,成為歐洲戲劇史上的奇觀。之前的學者關于哈姆萊特瘋癲的情況,更著重地在于討論他是否是“真瘋”。目前共有三種意見,第一種如法國斯達爾夫人的觀點,人物哈姆萊特的瘋癲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正的瘋癲”,在她看來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2期2016-05-30

  • 淺析《哈姆萊特》中“瘋癲”情節及其對主題的深化
    19)淺析《哈姆萊特》中“瘋癲”情節及其對主題的深化李睿(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119)文章從對“瘋狂”的理解入手,探討哈姆萊特“瘋癲”情節的精神狀態,從??碌摹动偘d與文明》中對瘋癲的定義和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哈姆萊特瘋狂的真偽,并且探討“瘋癲”情節對劇本的升華,哈姆萊特在“發瘋”狀態下將主題引入的哲學思考。哈姆萊特;瘋癲;主題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人們最推崇的是他的悲劇,而《哈姆萊特》作為悲劇中的代表作,受到了評論家的青睞。因為《哈姆萊特》不僅有

    綏化學院學報 2016年11期2016-04-13

  • 略析哈姆萊特的藝術形象特征
    倪思然略析哈姆萊特的藝術形象特征倪思然莎士比亞經典劇作《哈姆萊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萊特身上,放爍出人文主義時代精神的耀眼光芒。哈姆萊特具有多面向的復雜個性特征,為讀者呈示了廣闊的闡釋空間。并且,他的身上還蘊蓄著深邃的哲思內涵,能夠啟迪讀者領悟生存智慧。哈姆萊特人文主義個性特征哲思生存智慧哈姆萊特可以說是莎士比亞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藝術魅力的悲劇典型人物之一,歷來成為眾多學者、文豪爭相品評的對象。從這位“由波浪形的線條構成的”①王子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文主義

    文學教育 2016年28期2016-04-03

  • 時間簡史之兩本書的錯過
    文玉琳《哈姆萊特的微笑(上)》我叫《哈姆萊特的微笑(上)》,我是人,不是書?,F在是2084年,這個時代和以前不太一樣,它是電子的,世界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屏幕。我之所以叫《哈姆萊特的微笑(上)》,是因為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攜帶了一個關于書的基因,而我的基因恰巧是《哈姆萊特的微笑(上)》,這基因以電子書的形式,融入我體內。我現在正走在街道上,四面八方都環繞著各種各樣閃爍不停的屏幕。從牛肉面館前走過時,一個巨大的全息屏幕橫在你面前,熱騰騰的蓋著條理分明的厚實牛

    意林 2015年5期2015-05-14

  • 不走尋常路 探幽莎翁經典 ——《讀哈姆萊特》特色品析
    典 ——《讀哈姆萊特》特色品析□文|王英鵬作為國內首部莎士比亞戲劇《哈姆萊特》人物研究的專著,《讀哈姆萊特》另辟蹊徑,一方面針對國內主流多年的哈姆萊特行為“延宕說”提出了“非延宕說”;另一方面又透過跨學科等多重背景,探究劇中人物的行為表象及其藝術內涵。哈姆萊特莎士比亞 人物文學莎士比亞戲劇舉世聞名,被翻譯成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字,其創作成熟期的經典劇作《哈姆萊特》更是達到了藝術上的爐火純青。對它的研究是世界學術研究的珠穆朗瑪,在世界文學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

    中國出版 2015年23期2015-01-30

  • 再論哈姆萊特猶豫和延宕的根源
    23083)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代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戲劇《哈姆萊特》中的同名主人公。他最顯著的性格特征是“猶豫”和“延宕”。關于“猶豫”和“延宕”的根源是什么,全世界莎士比亞研究者沒有一致的意見。在《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歌德寫道:“哈姆萊特是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個責任對他都是神圣的,這個責任卻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4期2014-08-15

  • 父權制社會的犧牲品——淺析莎士比亞《哈姆萊特》中女性形象的悲劇根源
    要悲劇作品《哈姆萊特》中,無論是備受指責的王后喬特魯德,還是令人憐愛的少女奧菲利婭,她們的存在貌似高貴華麗實則無足輕重,只能在進退兩難的漩渦中苦苦掙扎,絲毫沒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最后被滔天的巨浪擊得粉碎,消失得了無痕跡。那么,造成她們悲劇命運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本文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在父權制社會中,她們的行為被傳統道德規范嚴格束縛,她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被忽視,她們的本色被偏見所掩蓋,這是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性深陷其中卻又無從改變的殘酷現實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3年4期2013-12-12

  • 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從政體層面解析《哈姆萊特》主題思想
    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本文也來說一說莎士比亞,談一談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萊特》的主題思想。本文首先從政治體制層面解析《哈姆萊特》主題思想。本文認為《哈姆萊特》主題思想是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然后進一步評析了《哈姆萊特》主題思想的歷史意義,即具有社會歷史發展的預言性。一、《哈姆萊特》主題思想——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劇本《哈姆萊特》主題思想是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這個主題思想內涵是通過該劇的哪段情節表達出來的呢?是在第5幕第2場即故事

    名作欣賞 2013年32期2013-08-15

  • 哈姆萊特形象在中國的成長①
    ,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戲劇中的主人公哈姆萊特形象具有人物飽滿、性格豐富的特點,自傳入中國以來,學界對該形象的探討一直津津樂道,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印證了中國各時期的社會百態。一 哈姆萊特在中國的異國形象比較文學中的他者形象,即異國形象,包含烏托邦和意識形態兩種模式。所謂烏托邦模式,即塑造一個異國形象進行自我批判,把這個并非真實的異國形象作為一種異己力量來質疑現存秩序,期望對自身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進行修正和調整。而意識形態模式的異國形象,是“按本社會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3年10期2013-03-27

  • 淺論《哈姆萊特》和《趙氏孤兒》的復仇之異
    高文杰淺論《哈姆萊特》和《趙氏孤兒》的復仇之異高文杰《哈姆萊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最富盛名的劇本,《趙氏孤兒》是元代雜劇作家紀君祥的代表作之一。兩者都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主人公都背負著國仇家恨,又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復仇來捍衛正義。兩部劇雖然同為復仇悲劇,但是《哈姆萊特》和《趙氏孤兒》復仇主角、復仇描寫著重點和復仇的思想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卻各有差異。哈姆萊特;趙氏孤兒;復仇主角《哈姆萊特》和《趙氏孤兒》分別是中西方戲劇上的兩朵奇葩?!豆啡R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哈姆萊特的靜觀與和諧
    35000)哈姆萊特的靜觀與和諧邱食存(四川文理學院外語系 四川達州 635000)本文將借助尼采的“酒神精神”,旨在說明哈姆萊特之所以為世人所同情和尊重,在于他對個體身份以及人生意義所做的不懈探求所帶給人們的無盡啟示:于虛無中肯定并創造生活,努力成為完整和諧之人。哈姆萊特;酒神精神;啟示;和諧在中國莎士比亞接受史上,悲劇《哈姆萊特》可以說一直居于首要地位。近年來,孟憲強的專著《三色堇:〈哈姆萊特〉解讀》(2007)從嚴肅悲劇的視角批判地審視《哈姆萊特》研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1年1期2011-08-15

  • 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悲歌① ——哈姆萊特愛情觀念分析
    —朱生豪譯《哈姆萊特》(第三幕 第三場)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糾葛在《哈姆萊特》一劇中是僅次于“復仇”主題的主要戲劇情節,它貫穿全劇始終,占這個五幕劇共二十個場次中的八場?!?span class="hl">哈姆萊特》一劇的肇端即是由于典型的三角戀導致的情殺,愛情主題是伴隨復仇主題的協奏旋律,愛恨情仇交織出一張人性的迷網。分析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悲劇是我們窺探哈姆萊特的愛情觀念、人性觀念,尤其是展示哈姆萊特進入“復仇”進程中的心路歷程的很重要的一個角度和途徑,是解釋“延宕”現象的一把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6期2011-04-11

  • 欲望還是母親的欲望?——拉康再論《哈姆萊特
    馬元龍在《哈姆萊特》的批評史上,弗洛伊德的評論具有標志性意義,因為他第一次讓人們從精神分析學的維度去思考哈姆萊特。作為弗洛伊德之后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拉康對這出悲劇抱有同樣的熱情,并在其1959年的研討班上分三期深入分析了這出悲劇。如今,拉康的解釋業已成為《哈姆萊特》批評史上的經典之作,但這個解釋本身也需要人們去解釋。這一解釋的循環不僅來自于拉康理論的艱深,而且還緣于拉康本人便是一個迫使人們去理解的人。另外,使事情變得更加復雜的還有一個因素:拉康討論《哈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1年6期2011-02-10

  • 哈姆萊特的厭女情節與奧菲利婭的悲慘命運
    00715)哈姆萊特的厭女情節與奧菲利婭的悲慘命運何?。ㄎ髂洗髮W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0715)《哈姆萊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了大家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她們與主人公哈姆萊特之間的關系。劇中喬特魯德對哈姆萊特女性觀的轉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她產生了厭女情節。而正是由于哈姆萊特女性觀的轉變,導致他對愛人奧菲利婭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這一系列的變化對奧菲利婭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最終導致了她的死亡。哈姆萊特;厭女情節;奧菲利婭;悲慘命運一、引言《哈姆萊特》被視為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0年5期2010-08-15

  • 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愛情悲劇的美學意義
    何?也許,從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可以得窺一斑。哈姆萊特的憂郁與奧菲利婭的純潔,本身就是牽人心腸的美。哈姆萊特的毀滅,緣于他的性格對于自身使命的不宜。從本質上說,哈姆萊特是一個詩人,然而生而為人,這就決定了哈姆萊特宿命般的憂郁。人間何處沒有心機、險詐?人心又怎能完全不存私情、惡欲?人世又如何沒有不平?處此自我與環境的雙重煎熬之中,而又向往詩美、悲憫人欲,憂郁已經是最柔韌的堅強了。所以哈姆萊特的憂郁之高貴(其美正在于此),不在于身份,而在于情懷,就正如奧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8期2006-11-2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