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屬稱呼語的外化

2006-05-27 08:56彭玉蘭
現代語文 2006年3期
關鍵詞:同輩外化親屬

張 玲 彭玉蘭

漢語稱謂系統以其龐大復雜聞名于世。漢語親屬稱呼語的外化是其一大特色,即許多親屬稱呼語,如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嫂、哥、姐等,被廣泛用應于稱呼與說話人毫無血緣、姻親關系的熟人和陌生人。

學術界對于稱呼語和稱謂語之間的差別,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意見。

其一,稱謂語就是稱呼語,是人們用來表示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職業等的名稱?!掇o源》和《漢語大詞典》均以“稱呼”釋“稱謂”,而稱呼則是“指被招呼對象的身份、地位、職業等等的名稱”。揚應芹、諸偉奇在《古今稱謂詞典》的“自序”中也指出:“稱謂,就是人們可以用來相互稱呼的有關名稱?!?/p>

其二,稱謂語包含稱呼語,稱謂語是人們用來表示彼此的各種社會關系及身份、職業等的名稱;而稱呼語是稱謂語中那部分可以用來當面招呼的名稱?!冬F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詮釋“稱謂語”的:“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倍胺Q呼語”則是指“當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關系的名稱,如同志、哥哥”。

其三,“稱謂語著眼的是人們相互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等,是人們彼此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所擁有的身份、職業、地位等在詞匯中的具體表現。它可以是面稱用語——這時候的稱謂語同時也是稱呼語,它也可以不是面稱用語——這時稱謂語就不是稱呼語。而稱呼語著眼的是人們的當面招呼的言語手段,是‘在直接的語言交往中指稱某人的方式。它可以反映人們彼此間的各種關系及所擁有的社會評價等——這時稱呼語也是稱謂語,它也可以不反映人們彼此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等——這時稱呼語就不是稱謂語,而只是稱呼語。兩者著眼的角度明顯不同?!?/p>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第一種觀點抹煞了稱謂語和稱呼語之間的差別,而第二種則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其實,稱謂語與稱呼語是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兩種詞匯用語現象。所謂稱謂語就是人們用來表示彼此間的社會關系以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稱;稱呼語就是指人們彼此間當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稱。

本文著重研究稱呼語中的親屬稱呼語的外化現象。費孝通認為“親屬名詞(親屬稱謂)是親屬關系的定名,而親屬稱呼是親屬接觸時所使用的口頭的稱呼?!北疚臄M從親屬稱呼語外化的原因和特點兩方面做一些探討。

一、親屬稱呼語外化的原因

(一)文化原因

漢民族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重視親屬關系,具有親屬關系的人被視為“自家人”。在封建社會中,親屬關系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力量,這種關系把親屬成員自然地組成了一個凝固的整體。人們更希望用這種關系作為紐帶,把其他社會成員聯結起來組成更大的整體。所謂的“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正是反映了整個民族的“潛意識”。因此這種關系便被推廣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了親屬關系的外化。

親屬稱呼語是親屬關系的載體,把這套包含豐富內涵的關系符號化,進而外化出來,正符合整個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儒家文化是漢民族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講究有“序”。家庭中要有“序”,社會上更要有“序”,借親屬稱呼語稱呼不具備親屬關系的人,正是家庭中的有“序”觀念的延伸。

(二)經濟原因

中國農業生產的經濟模式是親屬稱呼語外化的條件。不同姓氏的幾代人長期定居于某處,從事農業生產,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形成了自然村落。村落里的人與人之間,達到了非常熟悉的地步,形成了類似親屬的關系,彼此之間用親屬稱呼語來稱呼。隨著村落之間的交往,這種方式擴展開來,用來稱呼其他村落的人。農民對土地的依附性,使他們不可能有太多其他的稱呼方式。因而,外化的親屬稱呼語便成為社會上最普遍的稱謂方式。

(三)現實的交際原因

漢民族社會交際的稱謂形式多種多樣,漢語社會稱謂語也是豐富多彩的,基本上能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但在現實交際中,由于交際環境、交際對象、交際欲求等的特殊性,人們常常面對交際對象卻一時找不到適當的社會稱謂語。此時,言語主體最簡單、最得體的辦法就是借用一個與交際對象情況、年齡等相適應的親屬稱呼語稱呼對方如“張姐”“王大媽”“李大嬸”“鄭大爺”之類,以此來填補社會稱謂語的空缺。

二、親屬稱呼語外化的特點

(一)親屬稱呼語的外化具有選擇性

現代漢語口語中外化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眾多的親屬稱呼語中,哪些泛化,哪些不泛化,主要是依據親密和尊敬兩條基本原則來進行選擇。

1.親密原則。中國傳統文化嚴格區分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其基本次序為直系親于旁系,父系親于母系、妻系和夫系。交際中,言語主體運用親屬稱呼語稱呼非親屬成員的主要欲求之一,就是通過將非親屬成員納入親屬關系網以表達親近之意,因而在選擇稱謂語時要根據被稱呼對象的特點,盡可能地選擇親屬稱謂系統中關系最親近的稱謂語。這一交際心理排除了父系以外的所有旁系親屬稱呼語(包括妻系、夫系所有稱呼語及母系的絕大部分稱呼語)。外化的親屬稱謂語中,除“阿姨”是母系親屬稱呼語外,其他的全部為父系親屬稱呼語。正因如此,所以外化的親屬稱呼語及其變體在實際交際中均表示強烈的親近意義。

2.尊敬原則。如果說親密原則所支配的是親屬稱謂系統不同系別間的橫向選擇的話,那么尊敬原則支配的則是一個系別中的縱向選擇。這一原則考慮的主要是言語主體與被稱呼對象的輩份和年齡關系。就輩份看,不同輩份中晚輩對長輩的稱呼語外化,而長輩對晚輩的稱呼語一般不外化。如:“爺、奶、伯、叔、伯母、嬸(兒)、媽、娘、姨”是晚輩對長輩的,而“兄/哥、嫂、姐、兄弟、弟、妹”是同輩的,沒有一個是長輩對晚輩的。就年齡看,同輩稱呼語中,年幼對年長的稱呼語外化,而年長對年幼的一般不外化。同輩親屬稱呼語,其中“哥/兄、嫂、姐”是年幼對年長的,“兄弟、弟、妹”是年長對年幼的,從表面數量上看兩種稱呼語平分秋色,但在實際交際中年長對年幼的稱呼語主要用于從兒、從孫稱謂。如“小弟弟、小妹妹”通常用作成年的言語主體將自己降低一個或兩個輩份稱呼少年兒童交際對象。由于親屬稱呼語的外化主要是將交際對象當作長輩或同輩年長的親屬來稱呼,因而外化的親屬稱呼語普遍表現出明顯的尊敬意義。

(二)親屬稱呼語外化的區別性標記

外化的親屬稱呼語,有些直接借用親屬稱呼語的形式,與親屬稱呼語同形;但很大一部分的外化親屬稱呼語增加了修飾成分或語綴,成為區別性標記。主要有以下幾種:

1.增加了語綴“老”“大”。如“大爺——老大爺、兄弟——大兄弟”,“老”和“大”雖然是從表示年齡和排行的“老”和“大”而來,但作為類化前綴,年齡和排行的標志已不明顯,僅僅表示尊敬。這樣,同一個稱呼語就可以有若干個變體形式。變體形式的存在,為稱謂者根據不用的需要選擇稱謂形式提供了可能。從另一方面講,稱自己的爺爺為“老爺爺”的情況一般不存在。因此,可以把前綴看作是外化的親屬稱呼語形式上的標記。

2.用前綴“小”。用“小”來稱呼別人,有年輕的意味,但更多的卻是表達一種親切、親密的感情。這類稱呼有“小兄弟、小妹”等。用這種方式改造后的稱呼,僅限于同輩人之間的稱用或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3.在親屬稱呼前加上姓氏或名字來稱呼非親屬,如“張大伯、趙小姐、小玲姐”等。在親屬稱呼前加姓氏的方法,可用于對長輩和同輩稱呼的改造,而加名法,主要用于對同輩稱呼的改造。

親屬稱呼加上“老”“大”等前綴,或加上姓氏名字等標志之后,就詞來說,詞形和詞義及使用對象均發生了變化,已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親屬稱呼語。

(三)個別親屬稱呼語的詞綴化傾向

以單音節的親屬稱呼名詞為構詞要素產生了大量的新詞,如:款爺、倒爺、款婆、富婆、空姐、空嫂、的哥、打工妹等,其中親屬稱呼語的詞匯意義逐漸弱化。一般的親屬稱呼語總是表示尊敬和親近,意在拉近交際雙方的情感距離,且一般用于面稱。而在這些詞中,親屬稱呼名詞“爺、婆、姐、嫂、哥、妹”等組成的詞用于背稱或敘稱,已經失去了一般親屬稱呼語的表尊敬和親近的意義要素,產生了新的附加性的感情意義,如“爺”“婆”衍生出詼諧揶揄的色彩,有詞綴化傾向。作為詞綴的親屬稱呼語的語素義已發生了變化,形成一種新的、特定的構詞意義,并與詞根一起構成新詞的詞義。

結論

言語是自覺地社會行為,其最終目的是能夠對人施加影響,并使之做出某種預期的反應。要達到這一目的,選擇一個合適的稱謂語作為言語交際的開端,顯得至關重要。用親屬稱呼語稱呼非親屬,如小孩可以稱男性年老的長輩為“爺爺”,即使他們之間并無血緣關系,這與Grice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不符,即不真實,但卻符合漢文化人際交往時注重的“情”的準則,對人熱情關心和自謙尊敬。親屬稱呼語的外化利用語言的模糊性達到促進交際的目的。親屬稱呼語外化后,就進入了社會稱謂語的海洋,這是中國“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潛意識反映。

(張 玲 彭玉蘭,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同輩外化親屬
消失吧!同輩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域外
警惕微信“親屬卡”的詐騙
同伴關系
調查:76.8%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影響大
運用敘事療法使問題學生在問題中成長
基于隱性知識外化的企業動態能力培育策略
狗也怕醉漢
內化與外化:鑒賞之二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