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彰不顯,其威自現

2006-07-28 05:57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5期
關鍵詞:趙王廉頗秦王

陳 煜

司馬遷的《史記》以記述人物為主,通過描寫人物去展現廣闊的社會歷史畫卷,筆法精練,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學語文教材第六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選取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是歷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歷史人物。藺相如的智勇雙全、深明大義,廉頗的驍勇善戰以及知錯就改的可貴性格分別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件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司馬遷著力從語言和行動兩個方面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藝高超,使人物鮮活生動,如在眼前。這篇文章中還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尋味。

無論是“完璧歸趙”還是“澠池之會”,秦王都給人一種驕橫、不可一世的性情。

“秦王坐章臺宮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p>

“坐”是端坐不動,君臨天下,一國之君的威風顯露無遺,想來南面而坐,聽著底下大臣們高呼萬歲是非常舒服的事情,所以,當藺相如將美璧獻給秦王的時候,秦王一時之間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而把它當成了一次簡單的地方進獻,也根本沒有顧及到迎接外賓所應當具備的禮儀,照常享受著大臣們的阿諛吹捧??赡?,秦王在心里已經把自己當成是天下之王了吧,而正是秦王的傲慢恰讓藺相如窺出了究竟,識破了秦國的奸詐之心。秦王的驕橫、傲慢在“澠池之會”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p>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p>

秦國大勝趙國,處于絕對優勢,與趙交好不過是權宜之計,秦王更加有恃無恐,準備好好地羞辱趙王一番,明目張膽,氣焰何等囂張。哪里還把趙王當做是一國之君呢?而趙王竟毫無辦法,甚至于害怕得不敢赴約,說明了當時秦國的勢力的確相當強大,正是依仗了國勢,秦王才可以為所欲為啊,真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如果僅僅如此,那秦王說到底也不過是一介狂徒,沒有什么好說的了,但,真是如此嗎?我想,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藺相如早在完璧歸趙的時候就會被砍掉腦袋了,也不會在后面的澠池之會上勇斗秦王了。因為問題是:以秦王的驕橫傲慢何以能夠處處忍讓藺相如的“得寸進尺”,“出爾反爾”?藺相如雖然是與秦王據理力爭,但大家知道,羊入虎口的時候,“義”和“理”恐怕沒有多大的說服力吧!

從后來的結果看,秦王換璧是假,騙璧才是真。為了達到騙璧的目的,我們可以看看秦王做了多大的努力: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p>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p>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庭,引趙使者藺相如?!?/p>

與第一次見藺相如相比,恐怕是判若兩人吧,能夠放棄威風八面的架子進行“齋戒”,并“設九賓禮于廷”,的確需要一定的度量啊。韓信能忍胯下之辱,遂成大業,名揚天下。古今一也!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p>

藺相如大智大勇,庭斥秦王,并且能成功地完璧歸趙,的確讓人欽佩。但命懸一線卻能從趙國全身而退,就不是藺相如所能決定的了。秦王的左右欲殺相如,誰能救他呢?只有先前驕橫傲慢的秦王,注意,沒有任何大臣進諫,是秦王自己作出的決定。這件事情的結果是:藺相如順利完成任務;秦趙之歡仍然繼續?!膀湙M傲慢”的秦王看到了暫時還不是殺掉藺相如的時機,也不是和趙國開戰的最佳時機,秦國要做的事情是“包舉宇內,囊括四野”,是要一統天下,如是,趙國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而秦國則爭取了大戰前的統一部署。

秦王第二次該殺藺相如是在澠池之會上,原因很簡單,藺相如不可能永遠保持在與秦王五步之內,何況,這次秦王竟受到了藺相如的直接威脅:“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边@次救藺相如的是廉頗。假設沒有廉頗的“盛設兵以待秦”,恐怕秦王的這次鴻門宴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廉頗的擔心就會變成現實。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為秦王知道,與趙國決戰的機會還沒有到來,不能因小失大,一個趙國算不了什么,整個天下才是重要的。趙惠文王能夠幸免于難,但楚懷王卻沒有那么幸運了,“死于秦而歸葬”(《屈原列傳》),使懷王客死他鄉的就是這個秦王,澠池之會上,不就為趙王和相如著實捏了一把冷汗。秦王決非平庸之輩。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秦王即秦昭襄王,名則,一名稷,秦武王的異母弟弟,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武王死時,昭王作為人質被留在燕國,他回國繼位,年僅十八歲,當政初期,大權旁落。昭王憑借自己的膽識和能力廢黜了太后,驅逐了貴族外戚,重整綱紀。他選拔賢能,先后任用足智多謀的魏冉和范睢為相,采取遠攻近交和遠交近攻的策略,調衡六國之間的關系,先后打敗和削弱了強大的楚國和齊國。昭王任用白起為將,于長平之戰坑殺趙兵四十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又逼死楚懷王,攻破楚都,并借各國的力量大敗齊國。

秦國統一天下,其格局早在昭王時代便已注定,這與昭王的雄才偉略,膽識和氣魄是分不開的。司馬遷在文章中對秦王的描寫雖然著墨不多,但不彰不顯,其威自現。

歷史是一個舞臺,你方唱罷我登臺。戰國時代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彌漫的硝煙和振聾發聵的吶喊聲中,演繹出了流傳千古的壯麗史詩。

(陳 煜,安徽省太湖中學)

猜你喜歡
趙王廉頗秦王
掬一捧光陰,握一份當下
趙王骨折
趙王骨折
忠誠老將廉頗晚年“背叛”趙國
藺相如說話前后矛盾嗎?
《將相和》縮寫
負荊請罪
真實廉頗:膽小懦弱并非英雄?
食客
廉頗并非真英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