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產業化的幾點思考

2008-02-05 03:56
卓越管理 2008年12期
關鍵詞:產業化規律教育

趙 欣

近年來,在我國教育界、經濟學界再度對教育產業化問題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許多理論工作者從教育的屬性、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的特殊規律、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深入探討教育是不是產業,能不能產業化。作為一個課題,教育產業化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密切關系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極具現實性與實踐性的問題,因而更能引起做實際工作的管理者與辦學者的興趣。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行業

產業即生產的行業。凡生產的部門或行業都是開放的系統,都與其他部門或行業有一定的交換關系。封閉的系統是談不上生產或生產什么的。國家教育事業能否產業化,該不該產業化,這一問題關鍵在于我們怎樣理解教育產業化。如果把教育產業化簡單地理解為辦學收費,通過辦學而盈利,在這種意義上教育是不應該產業化的,這是對教育產業化的一種誤解。當前,我國中、高等教育普遍實行收取數額不低的學費,的確擴大了國民的教育消費需求,也使我國教育似乎走上了“產業化”之路,但實際分析是這一改革措施既不能拉動我國的經濟增長,也不利于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眼下,我國的公立大學、民辦大學成了教育資金籌集部門,學生家長成為教育資金籌集對象,這種辦學指導思想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道義上都是講不通的。這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誤區,是一種不開放的改革。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無論對國家而言還是對家庭而言,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和精力。它是一項宏大而長遠的投資項目和事業,根本不同于任何產業。狹義的教育是指按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兒童、青少年)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發展他們的智力和體力的活動。教育的基本性質主要在于它的精神性,即:教育活動的對象是具有思想、個性的人;教育活動的過程是將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過加工整理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受教育者,使他們的心身發生教育者所預期的變化;教育活動的結果是受教育者的心身得到應有的發展,成長為一個“社會人”。

比較上述教育與產業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質,不難看出,兩者有著許多根本的區別。雖同為人類活動,教育是人的培養,產業是物的生產。人的培養有人的培養的特點、規律,物的生產有物的生產的特點、規律,或許兩者之間有些許兼容、相通之處,但恐怕無論什么時候將人的培養的規律用之于物的生產,或將物的生產的規律用之于人的培養,都是行不通的。因此,教育自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殊含義,不能將市場機制生硬地套用到教育上面,反對大張旗鼓地倡導教育產業化。

教育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尤其是基礎教育!即使講“教育產業化”,也是無論如何不能按照“投入——產出”之經濟效益的觀點來衡量的“產業”。以“教育產業化”來片面追求當前的經濟利益是不合理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所以,我國才擺脫了貧窮、滿足了溫飽,并繼續向國富民強的小康社會前進。但決不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幌子下,把所有的行業和部門統統納入追求經濟效益的范疇。

認清教育產業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教育產業化理論倡導下,“教育市場”是虛擬出來的,它并不恪守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教育產業化提倡者認為產業化就是要轉換現代教育體制;使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這一理論是有誤的,教育應按教育規律運作。因為市場經濟的運作要求:產權獨立化、經濟運行市場化、交易自由化、盈利最大化、政府干預適度化、市場主體平等化。如果教育也要象其他產業那樣進入市場就意味著:學校要獨立于政府,政府不再干預教育事務;學校在市場上與用人單位、學生家庭實行等價交換,只要付得起學費就可以任意擇校受教;學校的首要目的就是從交換中盈利;所有學校一律平等,優勝劣汰,完全依賴市場機制來分配教育資源,基礎差的學校和沒有明顯經濟收益的專業將倒閉、停辦。因為教育產業化了便要符合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這些無情的市場法則。這些可能后果大概有違教育產業化論者的初衷。

在“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擴大招生規模和收取學費的措施,正在使中國的教育步入另一個誤區:剛擺脫傳統僵化的單一模式而又進入追求經濟利益的畸形。昂貴的學費使越來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負,從而導致這一階層的更加貧困。通過大規模擴招引致教育消費,從而試圖拉動內需的經濟發展的觀點是短視的和片面的。教育產業化的負面影響也將越來越顯現出來,其對社會的不利影響將超出人們的想象。

必須明白的一點是,如果到在今后5——10年時間里,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剛出校門就失業,那么,有大多低收入家庭在分析了“投入——產出”的效益比后,會斷然中斷對子女的高等教育的投入,轉而引導其孩子從小就學習掙錢的手藝或一些初級的技術,以便能很快地謀生。這不是我國教育部門辦教育的目的。如何保證城市低收入家庭和眾多農民家庭的子女接受正規而持續的教育,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這個問題如解決不好,也必將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將是教育及社會文明的倒退。對于那些高收入家庭,出于對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擔憂和對孩子未來的就業前景的憂慮,也將會越來越多的把子女送到國外的大學學習或深造。這就更加無法遏止中國教育資金的外流趨勢。正是由于上述幾方面的相互影響,一定時期以后,沒有足夠生源的且沒有高素質生源的、經過大規模發展建設的高校,將有可能付出沉重的代價。中國的教育界,也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國的教育需要不斷改革,但應做好全方面的調查、研究和預測,應有科學規劃和長遠眼光,應及時糾正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不利因素或消除消極影響,從而確保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正確理解教育與產業的關系

產業一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20世紀中葉,西方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時,將國民經濟劃分為三大部門,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主要包括農業、林業、礦業等;第二產業主要指制造業;第三產業一般包括公用事業、金融保險事業、商業、服務性行業、文教、衛生、科研事業等。從以上的產業的廣義定義來看:教育是一種產業。從教育的屬性來看,教育作為人類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教育機制的運行也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因此,教育系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教育自身規律,不能產業化運作;在教育系統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方面,則可以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規律又符合市場競爭規律的新體制,進行產業化運作。

從我國的國情來看教育產業化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從教育投入來看。由于政府一直包辦教育,教育支出大部分源于財政性教育經費。而我國教育的基本國情是教育規模大、教育經費少、教育系統負擔沉重。在這種狀態下想要進一步擴大規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當然顯得力不從心。其次,從教育產出看。因為教育投入的不足,教育產出不容樂觀。教育產出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受不同層次教育的人口的多少,以及教育質量的高低。再次,從教育質量來看。我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質量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多年一貫制的?“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已經窒息了受教育者潛力的發揮,“素質教育”模式很難發揮真正的作用。如果還是憑借“應試教育”和“一考定終身”的教育模式選拔和培養人才,就難以適應已經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由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我國的教育必須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大膽改革,走一條受控于教育管理部門的有特色的產業化之路。而且必須加大力度避免以下對概念的錯誤理解及可能發生的錯誤現象:1、大幅提高學雜費。教育產業化在很多學校被理解為大幅提高學費、雜費等各種費用。2、有錢就有文憑。把教育當成一種賺錢的手段也使一些高收費、低質量、易進易出的研究生班通行無阻。這就導致了中國整個教育質素的降低。3、亂收費。有的學校甚至在“教育產業化”的旗幟下違規招生,違規收費。其間反應了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暴露了一些領導頭腦中存在“教育是一種賺錢產業”的思想。4、民辦學校貴族化。鼓勵民辦學校,是我國試點進行教育產業化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但是,在教育產業化的誤導下,民辦學校越來越傾向于貴族化。目前有很多民辦學校,都是由企業出資籌辦的,而企業的經營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潤。我國將“產業化”引入教育領域,確實能夠緩解教育經費短缺的窘境,還可開拓教育發展的新領域,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產業化的傾向應當收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旗幟鮮明地表示教育首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然后再考慮尋找一條有特色的教育產業化之路。

總之,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產業,是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它產業的。教育是公益性很強的事業,各國的教育主要是由政府來辦。為了解決教育經費的不足,又需要吸引社會力量投資教育,而社會投資是要回報的,但又規定不能以贏利為目的。于是,就出現了教育公益性與資本尋利性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當務之急是要界定教育產業化的內容,制定有關教育產業化運作的政策、法律和必要的監管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教育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走正確的、有特色的產業化之路。(作者單位 趙欣)

猜你喜歡
產業化規律教育
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經受市場考驗,漢服步入產業化進程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找規律
巧解規律
論國產青春片的青春消費與懷舊敘事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找規律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