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2008-03-14 06:59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8年12期

吳 偉

(陜西理工學院體育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3)

摘 要:探索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科學方法和途徑,是我們學校體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運用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選項課中的應用,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這一教育模式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參與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學生潛力,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能;通過挫折教育,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承受力,加強心理健康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運用運動教育模式對實現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目標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培養綜合性,復合型人才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體育課程目標;羽毛球選項課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2-1682-04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WU 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Shaanxi China)

Abstract:Exploring scientific paths and methods to realize objectives of PE curriculum is an urgent need for PE teachers.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pplying

sports education model to s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shows that this model has good effects on students' activity and motivation, and does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potential to master sport skill. It also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endurance, participati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team spirit and social adaption. As a result, sports education model takes a posi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talents.

Key words: sport education model; objectives of PE curriculum; selective course of badminton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頒布為我們實施體育教學改革指明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努力實現體育課程的五個基本目標及其發展目標;教體藝發2005年4號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要認真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進一步加大體育教學改革的力度,探索實現教學目標的科學方法和途徑。學校體育課程中的運動參與和社會適應能力兩個目標是體育教師和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很難把握和實現的,而運動教育模式中的這種多元化,為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好的操作和實施提供了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在陜西理工學院、陜西師范大學2005級羽毛球選項課各隨機抽取2個班,80名男生。按學生的羽毛球知識、技術、身體素質均衡分組,兩校各出實驗組和對照組1個班,每班40人,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實驗對象經體檢合格,無病史。

1.2 研究方法

1.2.1 訪談法

通過實地走訪高校體育教育專家,一線體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訪談,訪談對象構成: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一線教師(講師職稱以下)30人。對現行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我省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選項課的現狀,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教學程序、教學評價等相關問題以及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進行探討與交流,收集意見、建議,修訂并確定實驗研究的內容和實驗設計。

1.2.2 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信度采用重測法;結構效度采用評判者評價法、內容效度采用專家審核法。

采用集體發放的方式,實驗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342份,問卷實施時間2006年4月-2006年11月。

1.2.3 教學實驗法

1.2.3.1 羽毛球選項課運動教育模式的設計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著名學者西登托普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是以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工作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sup>[1]“運動教育模式的最終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有運動能力的、有運動教養的、有運動熱情的體育人、運動者?!?sup>[2]運動教育模式的強調“健康第一”的本位功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運動中去,不斷提高運動技術,在合作學習中擔負起責任,在多重角色中扮演不同角色,體會不同定位,得到不同發展?!斑\動教育模式重視提供給學生真實的運動體驗,重視運動的情景性,重視適合學生的是最好的,重視對學生不同能力的培養,這幾點都是基于終身體育為大背景的,不僅看中學生的當前利益,而且看中的是學生的發展,兼顧著學生的長遠利益?!?sup>[3]

運動教育模式將教學單元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練習季;季前賽季;季后賽季;慶典活動。與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在于:超大教學單元;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注重學生對運動文化的全方位學習;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對運動項目進行教學改造;充分發揮運動競賽的多種效應。

在陜西理工學院、陜西師范大學2005級羽毛球選項課各隨機抽取2個班,80名男生。按學生的羽毛球知識、技術、身體素質均衡分組,兩校各出實驗組和對照組1個班,每班40人,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如表1所示,將整個教學40個學時劃分為五個階段:練習前期;練習中期;比賽期;練習后期;決賽期及頒獎。以實現體育課程多元教學目標為依據,圍繞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將羽毛球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確定各階段教學內容任務(對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化改造)、競賽的科目和競賽的范圍以及各階段的學時分配。在比賽期和決賽期每次課只進行比賽。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固定教學小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每班4個組,每組5~6人,每組輪流做裁判,其他組成為參賽隊。各隊及裁判組在進行細分,下一次比賽,位置進行輪轉,另外,確定一名負責人,專人負責平時比賽及表現并進行記錄。

如表2所示將每堂課劃分為五個部分:準備部分、比賽部分、講授部分、答疑部分、總結部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地、豐富的運動體驗。

1.2.3.2 實驗控制及實施 1) 實驗前對兩個實驗班及兩個對照班9項指標測試對比,實驗班與對照班各項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3),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生均沒有參加過羽毛球項目的訓練及學習,上課條件相同。2) 對照班由其他教師按傳授動作技能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遵守常規教學計劃,每周2學時,完成40個學時的教學任務,它的教學目標是以傳授運動技能為主,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并掌握相關知識、技術。實驗班由本人按設計的羽毛球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以實現體育課程多元教學目標為依據,每周2學時完成40學時的教學任務。實驗日期:本實驗從2006年4月開始,開始前對學生的身體形態、機能、素質共9項指標進行測試,2006年11月底結束實驗,持續20周。

3) 實施策略開始時,選擇熟悉的運動項目,教學班數盡量少,實驗因素要易于控制,在熟悉了運動教育模式后可以逐漸加大難度,為了更好的設計運動教育模式的課堂教學過程,通常將設計過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目的在于保證運動教育模式的順利進行,例如公平分組、營造節日的氣氛、學習運動禮儀、制定比賽規則與策略等;第二部分主要目的在于保證運動專項能力的開發,教學目標包括技能、戰術、合作行為、責任感、評價方法等方面的學習。運動教育模式的設計不僅依靠這兩個部分,還要依靠教師對各個方面的正確理解與運用。

1.2.3.3 效應指標

1) 選取身高、體重、脈搏、肺活量、50 m跑、1 000 m跑、立定跳遠、握力、引體向上等9項指標檢測,測試方法及儀器均按照國家有關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要求進行。

2) 技術技評、技術達標,參照《羽毛球選項課考試標準》進行統計、分析。

3) 依據《指導綱要》課程目標的具體細化目標為主要評價內容對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進行分析評價。

1.2.4 數理統計法 實驗數據用(X±s)表示,將收集的數據用SPSS11.0軟件進行處理。

2 結 果

2.1 當前課程目標實現的現狀

在教學中我們觀察發現:出現了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原因是學生認為體育課單調、枯燥,缺乏娛樂性?!坝袑W者對全國12.6萬大學生作過調查,顯示約有20.23%的在校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休、退的學生中50%是出于心理疾病。學生在擇業、工作中害怕競爭,對失敗的承受能力較差,缺乏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這些與我國在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相差較遠?!?sup>[4]

90.5%的體育工作者認為目前的體育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亟待改革;93.2%的體育工作者認為目前的體育教學模式偏重運動技術、身體素質、理論知識,而未能重視對學生終身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91.4%的認為目前的體育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

2.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2.1 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

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學生在肺活量、脈搏、體重指標上與實驗前有顯著差異(p<0.05),對照班與實驗前在肺活量、脈搏指標上與前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班實驗后比較在肺活量、脈搏指標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4),這說明由于運用運動教育模式使學生在集體利益驅使下,競爭意識增強,在互相幫助下自我鍛煉能力增加,課余鍛煉的時間明顯增多。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機能。

2.2.2 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學生在50 m跑、1 000 m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指標上有顯著差異(p<0.05)(表5)。主要原因在于這種模式能夠促進課堂內外的更好銜接,通常以最終比賽來結束整個教學過程,并且在教學初期就將比賽規程制定出來,使學生們為了最終比賽而積極備戰,學習的目的更加明確,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積極學習,并且能夠主動在課外進行學習。而且以小組形式進行集體練習,更激發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致,能夠很好的使體育課與課外活動銜接起來。運動教育模式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效果更明顯。

2.2.3 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

實驗后在后場擊高遠球技評指標和吊球技評指標上實驗班與對照班p≤0.01差異具高度顯著性,在發球技評指標上p≤0.025實驗班與對照班有顯著性差異,兩項達標指標上p≤0.05,實驗班與對照班有顯著性差異(表6)。這是由于運動教學模式是以比賽始終貫穿教學當中,以小組為單位,團隊意識增加,差生已不能代表自己個人了,個體的落后代表著小組的落后,差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以維護小組的競爭能力,使學生拼搏意識增強,主動學習機會增多,互幫互學的學習氣氛更為濃烈,所以實驗班在課外小組練習較頻繁,技評、達標成績優于對照班。說明運用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

2.2.4 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學生在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鍛煉意識上有明顯差異(表7),這是由于運動教育模式把運動看成是一種游戲,以游戲比賽的形式貫穿于整個教學中,強調學習的主體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決策者,學生通過自己探索、發現和相互交流等自主學習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相對差的學生不僅可以享受教師的指導同時還有同學之間的幫助,以及課后小組練習時的單獨輔導,同學之間以強帶弱,增加了學生的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說明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2.5 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學生在挫折承受能力、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自我定位指標上有明顯差異(表7)。這是由于運動教育模式是以比賽貫穿始終, 多數以小組為單位,所以學生可以很好的給自己定位,個人在每個小組內部有競爭,在組與組、班與班比賽時又有合作,使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在競爭中承受著失敗的痛苦,享受著勝利的喜悅,激發出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有激情。同時在學習中尊重運動規則、禮儀、傳統習俗有欣賞運動能力的有運動教養的人,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說明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領域的教學目標。

2.2.6 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責任感

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學生在自我定位等方法面指標明顯差異(表7), 說明在運動教育模式中, 將學生進行分組,擔任領導角色時具有責任感,小組成員在一定的比賽階段都有其固定的角色扮演和責任分擔,并進行定期輪換。不同于以往的機械形式的分組教學,他們共同制定小組學習目標,分配學習任務,使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學習。每個學生都本著對小組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學習,學生之間有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信念。培養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責任心及制定運動策略與管理運動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發展性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學生自評、小組評議、教師評議對學生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 結論與建議

1) 通過實驗研究表明將羽毛球進行教學改革后,以比賽為引導,使學生學習、練習的目的更明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高,自我鍛煉的意識及能力得以提高。學生課余小組進行羽毛球練習的時間明顯增多,課堂氣氛活躍。有利于學生的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的提高。

2) 運動教育模式以整體、系統的觀點看待整個教學過程,既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心理體驗的規律。能夠有效促進課堂內外的更好銜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每個人都得到了重視,參與意識增強。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更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明確自己的定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3) 運動教育模式對教學條件、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運動教育模式所要求的條件適合在普通高?!叭灾鳌苯虒W形式中運用,有助于當前大學體育教學目標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實現。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社會適應能力,完成大學體育課的課程目標。為探索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新途徑和方法有一定的借鑒、參考作用。

4) 運動教育模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運動教育模式中,對于大學生體育課程學習不是一律的,而且是從具體實際出發,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需求,這種組織方式能夠體現因時因地因人而宜的課程體系要求,使運動教育模式中具有更大范圍的選擇性和自主性,不能拘泥于統一的體育組織教學模式。

5) 運動教育模式為當代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Siedentop,D.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1994.

[2] 西登托普.關于運動教育的講稿[R].2004.

[3] 陳雁飛.運動教育模式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5(3):92-94.

[4] 杭蘭平,劉新民等.多元體育教學模式對實現體育課程多目標的研究與實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6,29(7):964-965.

[5] 肖煥禹.體育教學模式的結構類型及應用條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2):76-81.

[6] 周宏室.運動教育學[M].臺灣:臺北書苑出版社,2005.

[7] 高航,吳鐵橋.試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歷史淵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36-48.

[8] 王渙波.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共體籃球選項課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院報,2006,22(4):120-122.

[9] 劉江,陳嶸,等.普通高等院校改善大學生體質最優化模式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7):938.

[10] 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探討[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8(1):85-87.

[11] 邵偉德,等.論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與未來發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85-87.

[12] 魏勇.普通高等體育教學模式的實效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8):1251-1252.

[13] 邵偉德,王恬.體育教學模式的分類與選用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7):947-949.

[14] 何元春.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236-237.

[15] 李克凱.體育教學原理與教學模式[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