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件分析

2008-03-30 06:51
大舞臺 2008年6期
關鍵詞:田野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 柳

【摘要】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土戲,是頗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自娛性戲曲劇種。但在歷史和現代化的進程中淡出了文化的舞臺和人們的記憶。通過實料記載和民族學田野調查,依照世界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標準,分析土戲申報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件。

【關鍵詞】田野調查 土戲 非物質文化 遺產 申報

Conditional Analysis Of Tu Opera To Declar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ANGLiu

(ETHNOLOGY DEPARTMENT,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CHONGQING,CHINA,404000)

Abstract:Tu opera In Chongqing Shizhu Tujia Zu Autonomy County's, is a kind of folk self-entertaining drama withfairly local characteristics. But it faded out the culture stage and people's memory in the following of history and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official material record and Ethnology Field Work, according to the world and the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declaration standards, analyze the conditions of Tu opera to declare Chong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Field workTu OperaIntangible CultureHeritageDeclaration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武陵山區北部,東臨湖北省利川市,西與市內的豐都縣、忠縣相接,北抵萬州,南達彭水。這里自然環境優越,存有土家傳統的擺手舞、西蘭卡普、吊腳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啰兒調”等諸多文化遺產。但土戲卻逐漸隱沒。

一、土戲的歷史沿革

古時候,石柱趕蠻奪業,把“土巴族”(石柱山里人自稱)趕進沙子、中益一帶封閉區域禁出,于是自娛自樂的土戲在當地產生并幾乎只在其中流傳?!巴翍颉币辉~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從乾隆年間至今已延續了十余代師承的譚姓人講:“石柱姓譚的人中,我們這一支不是從湖廣填四川來的,是本地土著人,因叫土巴族,戲就叫土戲?!绷碚f,同時代付姓人講:“沙子以外地區的陽戲是洋的,我們的戲是土生土長的?!?/p>

雖現尚未找到關于土戲的確切史記,但根據口傳心授,它從1719年康熙后期就開始流傳,至今至少活動了280多年,藝人可逐代上溯到11代師承。曾存在于沙子、湖鎮、官田、鹽井、中益等地的土戲,現只有沙子和中益有少量線索,藝人也僅集中在極少數的農民向氏、譚氏、付氏中,從現在已故藝人譚弟金、付貞山等這一代回溯,已經明確其前面的15代師承。列代掌壇是:

龔姓時間不詳

鄔法正1719-1736

鄔靈安1737-1755

閆正明1755-1773

閆聲旺1773-1791

譚家木1791-1806

譚世禮1807-1825

譚國幫1825-1843

譚心華1863-1883

譚一畔1883-1904

譚相財1904-1924

譚文才1924-1944

譚弟金1944-1965

譚弟金兒孫代1965-1988

(繼續家傳但無掌壇)

15代師承中,土戲是于1731年座房壩譚一鴛創建,到1811年由譚文才為首創建,其演員有:譚群才、黃先珍等人。光緒十九年,1893年,以譚登有為班頭,其演員有譚群才、黃先珍、馬世安等。到1949年,由譚地權為班頭,其演員主要有譚人銅、譚人科、譚人敬、譚地銀等。1950年到1980年曾停演,“文化大革命”時期,主要演員曾遭受“跳洋戲”之罪名,被判處管制。1979年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政策指導下,1985年,譚地權重新恢復整頓戲班,組織演員譚地權(主角)、成需善、譚人銅、譚人敬、譚地銀、向大華、向大學、付貞山、向世華、黃玉林、向世平等。1984年至2002年,參加年節慶典大會6場,演出深受好評,獲得中央電視臺攝影錄制。

但目前只中益有健在演員傳人2位——向大學(80歲)、向世華(84歲),此二人既能演奏樂器,又能出演角色,但二人對土戲的記憶不過劇目《四值功曹》、《紅燈記》和《跋路先鋒》中的部分唱詞和個別演出程式、扮相等相關要素;樂師傳人2位——樵地祿(63歲)、譚登全(54歲),另有其家中兄樵地昌、樵地奎,侄子樵明江也會樵氏鑼鼓(土戲鑼鼓的前身)。其他均相繼過世,下無傳人和學徒。正式的土戲演出已消失。

綜上,源自土家族純本生產生活的土戲,亟待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評定來保護。

二、土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件分析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演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括口頭傳承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中,提出了三個基本條件:藝術價值、瀕危程度、保護計劃的完整性。演繹土家萬象的土戲的申遺和重現,要著力從此三方面培育。

(一)土戲的藝術價值

石柱土戲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為本土性、娛樂性、民族性、綜合性。

1、本土性

土戲曾流傳于整個沙子鎮、中益鄉、冷水鄉,橋頭鄉、三益鄉部分高山河谷地帶,即“上到七曜山,下到大寨坎,左到白羊塘(石柱與利川邊界),右到沙子關”。所有活動都在這一狹小地帶進行,故受川劇等其他戲種影響較小,保持了本土原生狀態。據筆者采訪記錄對比,受訪人都認為土戲和川劇等鄰近地區的戲曲劇種有多處差別,如木偶的使用方式等。

2、娛樂性

土戲自娛性很強,向大學說:“我們演土戲是想把這個山溝溝搞得熱鬧點”,演出不大受舞臺藝術規律的約束,以能逗人笑的程度和場面的熱鬧程度論成敗,“臺上演員可根據演出情況隨時隨口編說戲詞來逗樂子?!鼻覉龅夭皇芟?,主要是利用大會場演出,基本無專業劇場,在寺廟、院落、街面搭建戲臺,用長方木設座位、包廂更是常情。除白事,其他任何場合都能唱。土戲娛人也娛神,裝神不弄鬼,娛神時觀眾更多,等于娛了更多人。

3、民族性

土戲全面生動地演繹了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其聲腔是流行于土家族的薅草歌、連八句的發展;以加工精煉的本地鑼鼓伴奏(“耍鑼鼓”);常用的舞蹈中的大穿花、小穿花、耍繡球、拜羅漢、鯉魚跑灘等基本上與土家族舞蹈沒變化;神戲比重大,這與土家人信奉多神(以“三圣”——土地神、川主、藥王為主)有關;表演程式中的搓犁扣、穿篾笆折、舞簾蓋,都取材于土家民間生活。

4、綜合性

土戲借鑒流入本地較早的做道場、還儺愿中的某些形式,加上本地流行的敬神儀式、民間傳說等,以土家族民間傳說、神話為戲劇內容;以神話、民間傳說為文學內容,以加工的本地耍鑼鼓為伴奏,以加工過的民歌、山歌為唱腔,以“穿花”、“拜羅漢”等民間舞蹈為基本動作進行化妝演唱;以當地土家族樵氏耍鑼鼓為伴奏;不用面具,用木炭開臉,舞臺中間不墊席子,道具多為木質,陰戲中的木偶最典型;行當齊全但無明顯區分,唱、念、坐、打俱重;以“穿花”、“拜羅漢”、耍棍、舞刀、南拳北腿等民間舞蹈、武術為基本動作;表演程式有等15余大類。

(二)瀕危程度

1、失傳劇本

劇目分神事和民事兩種。神事劇目(多是還愿戲,分為陰戲、陽戲)主要有《引生》、《請神》、《發帖》、《跋路》、《蹚生》、《回熟》、《放?!?、《陳公》、《急事》、《催愿》、《土地》、《報臺》、《鎮宅》、《發二奏》、《清宅》、《迎圣》、《勾愿》、《龍船》、《獅子》、《送神》等一整套共24折,是根據道教平還(坐唱)24戲變化而成;民事劇目有:《四值功曹》、《紅燈記》、《跋路先鋒》、《八仙慶壽》、《二郎降孽》、《金童玉女》、《武王伐紂》、《打菜嬌》,《安安送米》、《二王下山》、《謝財神》、《蘇秦背劍》、《山王捉蛇》、《太公釣魚》、《背鞭過關》等。

這些戲的手抄本已不存在,只有1982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影像資料中收錄了《四值功曹》、《紅燈記》、《跋路先鋒》的表演。且由于現在上述兩位演員年事已高,無法憶起完整戲詞。

2、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記憶為表現手段,主要靠人類口頭或動作相傳,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而對土戲的傳承來說,這種活態性就受到了極大挑戰,因為現傳世藝人僅四人。

向世華,男,土家族,生于1923年7月,現年84歲,重慶石柱人,現住中益鄉光明村上進組(山上)。從小在土戲班傳承人譚人銅家學打鐵,空閑時隨從戲班出演,通常為伴奏鑼鼓。18歲后,每逢戲班出演缺少演員,自己補充出場,但凡戲班出演,必然捧場。后來逐漸成為主要演員之一。擅演《四值功曹》中“對馬”一角色,伴奏鑼鼓,能打能唱。1980年后,先后參加過鹽井、中益鄉文化站在鄉政府組織下的演出,隨戲班獲取各級電視臺錄制。

向大學,男,土家族,生于1928年5月,現年80歲,重慶石柱人,現住中益鄉鹽井村紅巖組(公路旁)。13歲參加戲班學習,18歲后曾多次參加譚本貴、譚潛龍、譚驀龍、譚現龍、譚地善等地主豪紳的生日,在婚喪等紅白喜事中出場伴演。1949年臘月8日,在他本人婚慶中主持伴演。1980年后,分別參加原鹽井、中益鄉文化站伴演。1985年后,在中益鄉政府召集下,多次出場伴演,現保存著戲班原部分道具及1982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影像光盤資料一盤。信道教,常為白事做道場。

樵地祿,男,土家族,現年64歲,重慶石柱人,現住中益鄉,專門務農。樵氏鑼鼓直接傳承人。曾于1983年演出?,F保存著樵氏鑼鼓的部分樂器:牛皮鼓:民國時1件(無竹箍)、建國后1件(有竹箍),銅儺1件,鈸1件,銅鑼1件,鼓槌(臨時自制)1副,鑼槌1個。其兄弟樵地昌、樵地奎,親侄樵明江也能演奏樵氏鑼鼓中的各種樂器。

譚登全(原名登群),男,土家族,現年55歲,重慶石柱人,現住中益鄉,曾在重慶《鄉音》雜志社任記者,現務農并靠為紅白喜事打鑼鼓賺錢,經濟相對當地水平寬裕。會樵氏鑼鼓中各種樂器。

受自然、人為和本身特性等因素的影響,它從未走出過出生地,道具、服飾、樂器等演出必需品又在公社運動、“文化大革命”時被政府沒收,至今只有欠條為憑,幾乎讓這項工作難以企及。

(三)保護計劃

2007年11月,石柱縣進行了全縣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至2008年4月9日,公布了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別是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游藝體育與禁忌和傳統醫藥等17大類。代表項目有男女石柱神話、三星石雕、薅草鑼鼓、板凳龍、竹琴、黃連傳統生產、流水豆腐干、七月半、土家偏方等95項。但其中沒有土戲。

這說明,土戲的保護還停留在呼吁階段,沒有正式的保護計劃,這是土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缺陷,甚至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此,學術界應該打頭陣招攬關注,相關部門應繼續推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加強專門研究;產學研聯合。至少,應該保護好現有影音資料,盡量通過健康狀況較好的向大學了解更多的戲詞,整理成文,然后制定出更為專業、系統的計劃,為土戲的申遺創造更完善的條件。

三、結語

根據土戲的具體情況,也許我們無法重現它的輝煌,但中華各民族文化的成果不能在我們追求精神文明、創造和諧社會的文化享受者手中輕易流失。

參考文獻:

[1]劉建平.《亟待拯救的文化遺產石柱土戲》[J].土家族研究,2006,(1):21-23.

[2]《石柱縣志》.2002.

[3]《中益鄉志》.2002.

[4]筆者田野調查.2008-04-29至2008-05-07.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系)

猜你喜歡
田野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怎么分
遺產的分配
千萬遺產
人格權平等的法人類學關懷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啟示
新疆地區非物質文化旅游經濟開發實證分析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反思
簡論區域民族音樂田野調查研究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梧州龍母文化動畫劇本研究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