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壯族形象的歷史建構及其意義

2008-10-30 10:40歐宗啟
廣西民族研究 2008年3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建構

【摘 要】歷史上對壯族形象的建構大致有三種情形,每種情形所建構出來的壯族形象都不一樣。個中原因就在于建構所遵循的文化認同是不同的。這就給我們今天重建壯族形象的活動以啟示,在建構壯族現代性形象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文化認同的建構,并緊密依據今天的文化情勢建構出這一文化認同來。

【關鍵詞】壯族形象;文化認同;建構

【作 者】歐宗啟,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8)03-0082-005

On construction of imag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history and inspirational significance

Ou Zongqi

Abstract:There have been three kinds of construction of imag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history.These constructed imag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ies,which is revealing to us that in the present reconstr-uction of image of Zhuang Nationality,we should valu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basis of todays cultural situation.

Key words:Zhuang images;cultural identity;construction

民族形象的建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多學科共同關注和論及的問題。[1]與此相適應的是,“形象學”、“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身份認同/建構”、“族群認同”、“民族文化認同”等術語,也成了學界比較流行的關鍵詞。在這樣的文化學術背景之下,壯族的文化認同、族群認同、形象建構等問題,[2]也成了學者們所關注和討論的問題,而且這種關注甚至早已超出了學理研究的范圍,而轉化成了人們現實的文化行為之一。今天人們對《布洛陀經詩》等壯族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對銅鼓文化和黑衣壯文化生活習俗的研究和宣傳,對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操辦等,無不表現出一股強烈的壯族形象建構意識與沖動。但是對于今天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重建壯族現代性形象,人們仍然不是很明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需要我們繼續腳踏實地從今天的文化情勢出發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外,還應該從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壯族形象建構中汲取智慧與啟迪,因為今天的壯族形象的重建不可能完全割斷歷史,憑空而起。所以,為了能把今天重建壯族新形象的工作做好,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歷史上壯族形象的建構現象作一回顧與分析,并揭示它對我們今天所具有的啟示意義。

一、壯族形象的話語性建構及其文化認同

回顧歷史上壯族形象的建構,最先引人關注的大概是這么兩種建構形式:一是壯族口述作品中的壯族形象的建構,二是漢族歷史文獻中的壯族形象的建構,因為它們都具有我們借以回顧壯族歷史的較為完備的文本資料。這兩種建構形式盡管無論是從建構主體,還是從建構結果看,差別都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從建構的方式看,則又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它們對壯族形象的塑造與建構,都停留在話語的層面上。關于這兩種建構的具體情形,我們已經另文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3]在這里我們將轉換一個視角,只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壯族民族特性建構及其文化認同的成分。

首先來看壯族口述作品中的壯族形象的建構。這種形象的建構,歷史最久遠,大概自壯族有自己的口述作品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比如,在被認為是人類較早的文學性口述作品之一的神話作品,即壯族神話作品,像《布洛陀經詩》、《媽勒訪天邊》[4]等作品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壯族的形象及其民族特性。此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壯族還發展出了別的口述作品的樣式來繼續塑造本本民族之形象。對這些口述作品所建構出來的壯族形象,筆者在《壯族口述作品中的壯族形象書寫》一文中,大致將之分為了六種,即“積極創造人類文明的壯族形象”、“講究道德倫理的壯族形象”、“自由地追求真摯愛情的壯族形象”、“勇敢而又正義的壯族形象”、“機智靈活的壯族形象”、“不怕困難、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壯族形象”。[5]這六種壯族形象,也可以說是壯族自我認同和贊賞的六種民族特性,因為它們都是壯族依據自己的想法和視角描繪出來的。透過這六種壯族形象,我們亦可以大致窺見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認同內涵:(一)他們比較認同于這樣一種觀念,即美好的生活要靠辛勤的勞動來獲得,這可從《一幅壯錦》等故事中得到鮮明的反映;(二)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應遵循一定的倫理規范,這可從《布洛陀經詩》、《傳揚歌》等作品中看出;(三)他們認同以歌詠的形式來表達愛情,尋找幸福的婚姻,這可從大量的壯族民間情歌中得到鮮明的反映;(四)他們認為對于不義之人及其行為,應予以應有的回擊與懲罰,這可從《岑遜王》、《逃軍糧》、《紅銅鼓》等壯族民間故事作品中得鮮明的體現;(五)他們認為對于任何有礙于人們幸福生活的事物與困難,都應該勇敢地與之斗爭,直至克服為止,這可從《布伯》、《殺蟒哥》、《挨朱奴》、《水珠》等壯族民間故事作品中得到反映;(六)他們認為智慧及巧智之行為都是值得贊美和學習的,這可從關于佬巧和小甘羅的一系列故事中看得出來。這些文化認同之內涵,可以說是壯族在自己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他們生產與生活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是他們塑造自我形象與民族特性的基本指導思想。壯族以口述作品的方式來反映本民族的形象與特性,直到今天還存在。

其次,再來看看漢族歷史文獻中的壯族形象建構。漢族歷史文獻對壯族形象的建構,是在漢族與壯族有了實質性的接觸之后才真正開始的。這里的漢族歷史文獻,主要是特指那些以意識形態偏見對壯族形象進行描述與建構的文獻作品。這些歷史文獻以明代以前的作品居多。這些作品盡管時代不同,但都表現出一種表述上的共性,就是以漢文化的眼光與立場來描寫他們眼中的壯族形象,并據此給壯族的民族特性定性。閱讀這些文獻作品,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是,似乎壯族的一切文化事象,在漢族作者看來都是多么的不可理喻,比如在面對諸如“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漢書》卷六四)、“無嫁娶禮法,不知父子之性,夫婦之道”(《漢書·南蠻傳》)、“長幼無序”、“椎結徙跣,貫頭左衽”(《三國志》卷五三)、“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斷發文身,好相攻討”(《隋書》卷八二)、“俗好相殺,都構仇怨,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云”(《隋書》卷三一)、“衣服斑斕,畏鬼神,喜淫祀”(《宋史》卷四九五)、“架板而居,上樓男女,下息牛羊,不習詩書,不勤生理,婚嫁不避同姓,疾病專事鬼神”([民國]《遷江縣志》)、“婚姻不用媒,婦常招婿而冒女性之宗”([清乾隆]《柳州府志》)、“夷撩疾病,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民國]《貴縣志》)、“好疑事鬼,以雞骨卜卦”([清]《西窿州志》)等之類的壯族文化事象,漢族作者常常是既好奇,又不可理解。于是,在他們的筆下,壯族的形象就被勾畫成一副怪誕、未開化、甚至不近人性的摸樣。對此,筆者在《論歷史文獻中的壯族形象書寫》一文中,將之大致分為五種,即“缺乏教化的野蠻的壯族形象”、“不懂得道德禮儀的民族形象”、“風俗鄙野荒誕奇怪的民族形象”、“生性暴戾好斗的民族形象”、“信鬼的民族形象”。[6]漢族歷史文獻的作者,還在此基礎上,把壯族的民族特性分別定為“蠻”、“禽獸”、“荒怪”、“獷悍”、“信鬼”等。這樣一種對壯族形象的勾畫與對壯族民族特性的裁定,實際上是一種漢族至上、漢文化至上的狹隘而又偏激的“大漢族主義”思想的表現。其中所體現的漢文化認同是偏激的、狹隘的,因而未能客觀、公正地描述和評價壯族形象。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這樣一種建構壯族形象的方式與態度,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所以,建國以后,這一建構方式就被徹底地廢除了。

不過,透過漢族歷史文獻對壯族形象的這種帶偏見性的話語建構,我們亦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對壯族形象進行實際性的改造與建構將是不可避免的了,因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深深地感受到與漢族及漢文化有著較大差異的壯族,是很難以“漢法治之”的。于是,與漢族歷史文獻對壯族形象的建構幾乎同時并行的是,歷代封建統治者對壯族形象所進行的實際性的改造與建構。

二、壯族形象的實際性建構及其文化認同

對壯族形象進行實際性的建構,真正的開始應以秦在嶺南設置三郡為標志,因為隨著行政機構的設置,政策措施的推行,壯族的方方面面也隨之產生了實際性的變化。對此,《漢書》卷一下是這樣說的:“粵人之俗,好相攻擊,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會天下誅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減,粵人相攻擊之俗益止,俱賴其力?!眽炎逶谶@種“俱賴其力”下所發生的變化,正是政治、行政措施,在壯族形象塑造中的重要表現。此后,隨著管治的進一步深入,這種政治、行政措施對壯族形象的改造,也隨之進一步擴大和深入。對此,陳壽《三國志》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其文曰:“頗徙中國罪人雜居其間,稍使學書,粗知言語,使驛往來,觀見禮化。及后錫光為交趾,任延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犁,使之冠履;為設媒官,始知聘禮;建立學校,導之經義。由此以降,四百余年,頗有似類?!?卷53)這里所提到的移民、傳授技藝、設立學校、教之以禮義的方法,都屬于懷柔性的措施,并且偏重于文化、教育、技術方面,對于提高壯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頗受壯族的歡迎。所以,這樣的措施,也被后來的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普遍采用,但真正取得顯著成效的卻是在清代,尤以改土歸流的完成為顯著標志,因為在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明代閔皀的《論撫講岑應疏》中還分別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其人物獷悍,風俗荒怪,不可盡以中國教法繩治,姑羈縻之而已”,“況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各處蠻夷邊境,地皆炎瘴,人皆頑梗,不可以中國之法治之?!边@樣的描述,說明至宋、明之時,壯族的形象還沒有被改造到能以“中國教法”治之的程度,但到了清代,狀況就不同了,壯族的形象及其文化認同,已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漢化跡象。依據其漢化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把現實中的壯族形象分為三種:

(一)是與漢族無差別的壯族形象。對此變化之壯族形象,(清光緒)《北流縣志》描述道:其縣之壯族已“夷風悉化”,“與漢人無異”矣。(清同治)《象州志》云:“壯與蛋家久習華風,漸更夷俗,其衣裝則已改矣,其語言則已通矣。富者均讀書,貧者均力田,愚者均安分,黠者均滋事。即不習官語,皆知畏官法……所載瘴氣及所載蠱毒,近今概無聞?!?清光緒)《富川縣志》云:“二百年來,仁漸義摩,禮陶樂淑,文教覃敷,無間幽遐。而瑤壯亦蒸蒸向化,鳥在偏隅,小邑不足征,道一同風之盛哉?!?民國)《桂平縣志》云:“瑤?侗壯諸族,與民接近者亦滌除陋習,咸從禮教。乃知圣人之道,遠近可行”,還說邑中諸族“風俗、語言、浸淫統一于不知不覺中,固由文化之深而婚姻互通”。這四縣之壯族形象,已與漢族難以分別了。

(二)是大部同于漢族的壯族形象。對如此變化的壯族形象,(清乾隆)《柳州府志》描述道:來賓壯族,“向嘗貪利,尋仇好殺輕命,邇來漸覺馴良,然其風未盡泯也”。(清道光)《白山司志》(今馬山縣)云:“從前土人好仇殺,……自地方大吏嚴禁之后,百余年來獷悍之氣盡消”,“富家弟子六七歲即入村塾,”“近圩市人家房屋,富者架木覆瓦”,“官族則瓦屋鱗次,墻宇修整煥然,有中州富官之氣象矣”,但是“性愚蠢,耕作之外無他技藝?!瓘臒o商帳遠涉之人?!〔皇箩t藥,惟召巫跳鬼,……若夫男歌女唱,贈帶投巾。少女多野合之羞蕩,婦有淫奔之丑”,“衣尚青,男子間有著藍青,婦女則純青,行路以一幅怯詵⑸希短衫長裙”,“居鄉村者,無論瓦蓋草苫,皆作上下兩層,人處其上,牛、羊、豕皆處其下,名曰欄房”。(民國)《昭平縣志》亦云,昭平的壯族“夙號刁頑,自爭田兩大案判結后,服教日深,舊俗日革,民樂耕耘,士勤誦讀,學校已不乏其人,百余年民壯久已相安無事。壯刁而瑤蠻,其衣服、裝飾、婚喪、禮教,民壯無或稍異”,但“俗信師巫”、“架木成樓”、“人至其家,不問識否,輒具酒肉相餉”等風俗還保留著。(民國)《懷集縣志》(懷集今屬廣東省)說他們的壯族,“輕悍獷戾,椎髻炙?,刻木為契,不事詩書……易于糾合生亂。近雖稍變蠻習,供稅縣官,目頗識字,然狡猾難化,梗性猶存焉?!边@四個地方的壯族雖已大部漢化,但“其風未盡泯”,大致代表著一種中度漢化了的壯族形象。

(三)是局部同于漢族的壯族形象。對此壯族形象,(清光緒)《鎮安府志》的描述可具代表性,其文云:鎮安府(今德保、靖西、那坡)的壯族,“間道漢音”,“其性猶樸魯,畏見官司詞訟,稀簡錢糧,亦肯完納”,“椎髻跣足。架棚為室,寢處其上,其下雜畜牛馬犬豬,不避腥穢。疾病不事醫藥,專信巫鬼?!鸶铻榛?,不禁同姓。男婦專事耕種,無別生活。秋收有余,則都里親戚,日招往還,恣其飲啖?!韵渤饸?,好斗輕生。其婦女專蓄蠱毒殺人,其男子出入帶刀自衛,或遇爭拘提,則用以格斗拒捕。蓋誠不可純以漢法治者也?!边@一描述,對壯族的漢化特征,只用一句“間道漢音”來加以概括,但卻用好幾句來描述壯族特有的風俗,顯然表明該地的壯族,漢化程度較小,壯味還比較濃。

上述三種壯族形象,漢化程度盡管有大有小,但是畢竟在形象的面貌上,都發生了變化,有的甚至可以用煥然一新來形容。由此可以看出,歷代封建統治者重建壯族形象的努力,至清代時可以說是結出正果了。從總體來看,這一建構方式,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效果,是因為得到了壯族的支持和參與。而壯族之所以支持和認可這一建構方式,是因為其中的漢文化認同是對自己有利的,以先進的漢文化來改造和重塑自己,實質上是對自己民族素質的全面提升。也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壯族才會“操漢語”、“改衣裝”、“從禮教”、“講禮義”、“讀書入癢”、“互通婚嫁”,“蒸蒸向化”。有的壯族還甚至到了把自己認同于漢族的地步,這就是壯族民間曾經盛行過的“漢人后裔意識”和“攀漢現象”。其中雖有規避現實政治歧視的因素在內,但是對漢文化的欣羨不能不說是他們主動認同于漢族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漢族歷史文獻中的文化認同也是漢文化認同,但是漢族作者不是用它來提高壯族,而是用它來嘲笑壯族,因而使得其漢文化認同的性質與功能發生了變化,進而導致所創造出來的壯族形象,不同于在實際生活中所建構出來的壯族形象。另外,以漢文化認同來改造和重塑壯族形象,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以漢民族特性來取代壯族民族特性,其結果是使得壯族沒有了自己的特色。這樣的看法顯然是片面的,以漢文化認同來改造和重塑壯族,固然使壯族的一些文化風俗消失了,但并不意味著全都消失,壯族的一些風尚至今還保留著,壯族作為一個民族至今也還存在著,就是一個明證。另外,就那些漢化特征甚至已經達到了“壯漢無差別”地步了的壯族而言,其實際情形卻也是“漢而不化”,“融而不合”,因為在他們的意識深處,他們也仍然意識到自己是壯族,就像那些在宋代為避免因受儂志高牽連而改漢姓與漢族的壯人那樣,仍然世代相傳自己是屬于壯族的。所以,大可不必夸大,漢文化認同對壯族民族特性與民族意識的淡化作用。

三、壯族形象歷史建構的啟示意義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壯族形象的建構,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所建構出來的壯族形象也是不同的。為什么呢?細加深究,就可以發現是因為其中的文化認同不同的緣故。由此可見,文化認同是民族形象建構中的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無獨有偶,美國當代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談到美國國家特性與民族特性的塑造的時候,也非常強調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他認為美國國家特性之所以面臨著挑戰,是因為在民族文化認同上出現了危機,并強調只有重新確立“盎格魯—新教”文化價值觀念,才能把“我們是誰”這個美國民族文化身份問題解決了。[8]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如果我們今天要重建壯族新形象,那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文化認同的問題。時過境遷,今天壯族形象的建構,自然不能照搬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文化認同。我們得依據今天的文化情勢來建構和確定我們今天壯族形象建構的文化認同。那么,確定的標準又是什么呢?

參照歷史經驗,確定文化認同的標準,應該看這一文化認同是否具有先進性,是否得到壯族的認可。那么,這樣的文化認同,又該去哪里找呢?結合今天具體的文化情勢,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文化資源可供我們選用:

(一)是壯族傳統特有的優秀文化。對這一文化資源的重視和熱衷,既可從當下一些壯學學者熱衷于對壯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傳揚的行為中見出,也可以從媒體和文化人對黑衣壯文化習俗的張揚、研究和宣傳中見出。他們之所以重視和熱衷壯族傳統文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借此來突出、或重構壯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身份。

(二)是以漢文化經典為代表的漢族傳統優秀文化。對這一文化傳統的強調,可以從有關強調讀經的討論中見出。[7]他們的目的是想通過全面復興漢文化經典,來重新確立中華文化之根與靈魂,以為中華文化的不斷創新提供本源與動力,為將來中國文化的全面興盛提供基礎,使中華民族重新成為一個有經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民族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趨同性的文化內容。對這一趨同性的文化內容的強調,可以從大量的關于全球化與文化認同的建構的討論中見出。經濟全球化會使文化的趨同性越來越明顯,民族間趨同的文化現象會越來越多。文化的趨同性,往往也就意味著文化的普世性與普遍可接受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拒絕這樣的趨同性文化。

(四)是現實的政治文化。它是指導我們現實、乃至未來行動的基本思想,每一個生活在現實中的人都難以逃脫其影響,壯族形象的現代性建構,當然也不例外。

上述四種文化資源,是我們今天文化語境中所存在的比較重要的文化資源,而且也各有其地位與作用,因此,也都應該成為我們今天建構壯族形象建構中的文化認同的重要思想來源。這一情勢決定了我們今天建構文化認同的策略,只能是整合之策略。只有這樣,我們建構出來的壯族形象,才既具民族性,又符合當今文化之形勢以及世界之潮流,一種現代性的壯族形象才可能被建構出來。毋庸諱言,以整合方法建構出來的文化認同,只能是一種具有兼容性特點的文化認同,而不是單一文化特點的文化認同。建構這樣的文化認同,需要建構主體具備寬容的心態,開放的態度。而具有這樣的心態,對于壯族來說其實并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包容性本就是壯族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所形成的民族性格與民族心理之一,而且這種包容心態,在壯族形象的實際性建構中,也已表現得相當明顯了。相信具有這樣包容傳統,性格與心理的壯族,必定能夠在新的文化形勢下,通過整合的方式,建構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文化認同來,并以之為指導來建構新的壯族形象。

另外,對于壯族來說,形象建構中的包容性,還表現在要容許和接納他族的人參與到壯族形象的建構中來。這一點,壯族過去已經做到了,相信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壯族會做得更好。

總之,采取整合之策略,汲取包括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來建構具有兼容性特點并得到壯族認可的文化認同,是我們今天建構壯族現代新形象的關鍵,同時,這也是壯族形象的歷史建構,給予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論及民族形象建構問題的學科,主要有文學、文化研究、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2]這方面的論文可參閱,談琪.論壯族歷史上的“棄蠻趨夏”的現象[J].廣西民族研究,1995,(3);顧有識.試論歷史上的壯漢互為同化[J].廣西民族研究,1999,(3);韋順莉.榮耀與追求:廣西壯族土司民族認同之考察[J].廣西民族研究,2007,(3);平鋒.壯族歌詠文化與壯民族的族群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4)等。[3]參見拙著.論歷史文獻中的壯族形象書寫[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4);論壯族口述作品中的壯族形象書寫[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1).[4]文中所涉及到的壯族口述作品,均依據農冠品、曹廷偉.壯族民間故事選[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5]參閱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6]可參看胡曉明編.讀經:啟蒙還是蒙昧?[Z].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可參看韋順莉.論壯族的寬容文化心理的表現[J],.廣西民族研究,2002,(3).

〔責任編輯:覃彩鑾〕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建構
建構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構,讓研究深度發生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建構游戲玩不夠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