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調適

2009-01-12 08:42吳志鋒曾祥春
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 2009年11期
關鍵詞:調適大學生

吳志鋒 曾祥春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機制改革,以及受目前金融風暴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崗位的競爭與挑戰愈演愈烈,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明顯落差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本文主要就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對大學生應如何自我調適,化解就業中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積極主動的心態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調適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在所有因素中,壓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業在壓力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當其沖。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隨之就業市場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由原來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畢業生就業真正進入“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階段,即由市場和個人素質雙重因素決定職業選擇。因此,大學生就業崗位的競爭與挑戰愈來愈激烈,尤其是去年金融海嘯的發生使得原本就已愈發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加嚴重,大學生成為就業市場上最直接的受害者,在求職市場飽受令人寒心的冷遇。這些都無形給廣大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般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及其它心理如注重實惠、坐享其成的心態、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等。如何幫助大學生消除就業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強其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主動迎合社會的需要,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至為緊迫的任務。下面主要就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一般心理問題和表現作簡單分析研究,以期更好地幫助其尋找到調適心理的最佳方法。

1.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表現

1.1 就業心理壓力與焦慮

焦慮是大學畢業生最常見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是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多由于挫折或內心矛盾沖突所致,表現為持續性精神緊張或發作性驚恐狀態,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表現,過度焦慮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正?;顒?甚至導致心理障礙或身心疾病。

近年來,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給大學畢業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甚至普遍出現了嚴重的就業焦慮問題。據相關的大學生健康問題調研數據顯示,個人就業問題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的因素,其次才是學習、感情和人際交往等,而且一般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大于男大學生,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生)焦慮水平高于城市學生,另外,就業壓力與焦慮有從高年級向低年級學生蔓延的趨勢?!坝魫灐笔谴髮W畢業生使用最多的詞匯,其實郁悶在心理學上就是焦慮的代名詞。由此可見,大部分畢業生在面臨就業壓力時都會產生焦慮,至于焦慮程度多高主要取決于大學生壓力大小、自身心理素質、家庭結構和社會支持系統等。

據心理學的專業人士表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與焦慮來源于多方面,一方面是人生的無措感,尤其是面對社會不公平和機會不平等的現狀;二方面是求職的挫敗感,在多次求職碰壁之后,開始逃避就業問題,在人際交往方面也開始自閉;三方面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感,往往面臨滿腔熱情遭遇一盆冷水的巨大落差。因此,畢業生在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前,往往會煩躁緊張,心神不寧,萎靡不振,即所謂的就業焦慮,這些癥狀長時間存在就會演變為焦慮癥、抑郁癥和自閉癥等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

1.2 就業心理期望與失落感

失落感也是大學畢業生最常見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是原來屬于自己的某種重要的東西被一種有形的或無形的力量強行剝奪后的一種情感體驗或是某件事情失敗或無法辦成的感覺,通常表現為憂傷、苦惱、沮喪、煩躁、內疚、憤怒、心虛、傍惶、痛苦、自責等,強烈的失落感會引發人精神產生不良狀況,嚴重的時候甚至容易導致精神崩潰。

雖然近年來就業形勢日漸嚴峻,尤其是金融風暴的發生,使大學生就業遭遇“寒冬”考驗,但其實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并非毫無希望,目前,就業市場上就出現了“有人無崗,有崗無人”的尷尬局面,即所謂的就業結構矛盾突出。究其原因,受傳統“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觀念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邁入大學校門那一刻起就對自己以后的職業有著很高的期望值,他們不愿意屈就于或偏遠、或薪金不高、或專業不符、或規模不大的企業。例如有些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就曾信誓旦旦地說過,“非廣州、深圳、北京、上海不去”“非國企單位、大公司、大機關不進”“福利、待遇低于三五千的不做”等等,由此可見,目前的就業形勢并非真的嚴峻到毫無就業機會可言,而是由于大學畢業生訂立的就業期望值太高了,他們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因此導致某些工作崗位出現“饑荒”的情景??墒乾F實提供的就業崗位無論是薪資待遇還是社會聲譽都與大學畢業生想象中的相差甚遠,而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大部分畢業生會發現自己原來僅僅是蕓蕓眾生中微不足道的一位,毫無競爭力可言?,F實與理想的落差使一些大學生容易產生失落感,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由此可能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郁、憂傷、痛苦、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

大學生就業失落感還有可能導致其擇業偏差,據相關的調查顯示,現在很多大學生對就業問題感到悲觀,甚至“談就業色變”,有些大學生面對現實就業壓力失落感增強,情緒越來越低落,在長久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對工作的期望標準一降再降,最終只要有一個單位向這些學生敞開大門,他們就會草草簽約,但也為他們后來對工作的不滿以及頻繁毀約埋下伏筆。倘若就業失落感長久得不到排解,日積月累最終還會導致學生精神崩潰,嚴重起來甚至有可能導致學生行為偏差,例如自暴自棄、迷戀網絡、逃避現實、自虐自殺以及殺人搶劫等。關于大學生由就業失落感引發的殺人或自殺的案例在各高校中屢見不鮮。

1.3 就業自我認知障礙

自我認知是自我意識的主要內容。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有時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出現就業自我認知偏差,甚至造成就業自我認知障礙,通常表現為自大、自傲、自卑、虛榮、自我中心等,嚴重影響大學生求職的順利開展。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市場呈現出“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聘人才難”現象并存的矛盾局面。根據相關調查數據表明,當前大學生在求職中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社會提供的工作機會減少,也并非畢業生過多或是教育水平下降,而是由于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期望模糊造成的。很多大學生對于自己將要從事什么職業,適合從事什么職業,能勝任什么職業,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樣很容易產生自我認知偏差和障礙,例如出現自我同一性混亂、自卑、自傲等心理問題。

1.3.1 自我同一性混亂

自我同一性混亂是指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的認識,在求職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和全面的評價,在擇業時表現出茫然、猶豫不決、反復無常、見異思遷和躁動不安等情緒,不能主動獨立地獲取職業消息,篩選目標,規劃職業生涯,也不能解決就業中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決策。自我同一性混亂突出表現為盲目從眾心理與依賴心理,即隨大流而沒有自己的主見,通常是別人認為怎樣就怎樣。通常這類型的大學生在面臨擇業時,只能“等、靠、要”,即等別人幫忙確定職業,靠朋友介紹職業,要親人幫忙決定職業,也不管是否合適自己。然而,這類大學生一旦簽約后發現公司實際情況與自己想象中不符,違約、跳槽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1.3.2 自卑

自卑是指自我評價偏低、自愧無能而喪失自信,并伴有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悲觀等情緒體驗的消極心理傾向。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不少大學畢業生就業自卑心理日趨凸現。自卑心理通常是由于經常遭受挫折與失敗所致,例如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經常遭受冷遇,就容易悲觀失望,形成自卑心理,當然這也與學生的性格密切相關,通常內向的大學生較外向的大學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自卑型的大學生往往害怕面對現實,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足,總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做事過于拘謹,縮手縮腳,優柔寡斷,不能向用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失良機,更有甚者悲觀失望,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敢參與就業競爭。自卑心理除了會抹殺一個人的自信心,導致沉默寡言、自暴自棄外,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價值觀傾斜,行為偏離社會規范,甚至越過犯罪警戒線。在近幾年的一些相關報道中,由于這種自卑心理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調適和疏導而導致的大學生犯罪現象也數見不鮮。

1.3.3 自傲

自傲是指自我評價過高、自以為能力超強而傲氣十足,通常表現為狂妄、傲慢等。通常自傲心理問題容易產生于所學專業熱門、成績優異的畢業生,他們手頭上擁有各種證書一大堆,自認為自己是無所不會的“全才”,認為只要守著這些“硬通貨”一定能輕易的找到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因此,在擇業時,自傲型畢業生往往會好高騖遠,期望值很高,通常他們涉獵的絕對是大公司、大機關,瞄準的絕對是高層次職位,而對用人單位過于挑剔,結果就是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可老板一旦委以重任,他們也只會紙上談兵,職業生涯也只能曇花一現。此外,通常自傲心理的人,容易脫離實際,以幻想代替現實,然而一旦經受挫折后,情緒就會一落千丈,產生孤獨、失落、煩躁等心理障礙,甚至一蹶不振。

1.4 就業交往障礙

就業交往障礙包括怯懦、冷漠,不善于人際交往,甚至存在社交恐懼等,多見于性格內向、鍛煉較少的大學生,是影響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的主要心理障礙之一。據高等教育出版社社會學習資源分社對高校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一半以上的受調查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比其他心理問題更加普遍。怯懦的畢業生在面試中常常會出現面紅耳赤、張口結舌、語無倫次等現象。他們生怕一句話說錯,一個問題回答不好而影響自己給用人單位的印象,以至于不敢放開說話,不能把自己的特點和優勢表現出來。而冷漠的畢業生則往往表現為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沮喪失落、意志麻木,他們對于去什么單位,從事什么行業漠不關心,也不會主動爭取就業機會。其實,冷漠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挫折后的一種極端消極心理反應,是逃避現實、缺乏斗志的表現,他們很容易對前途失去信心,倘若不能及時得到調適,發展下去將很難適應社會環境。

2.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自我調適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困難,甚至幾經挫折才取得成功也是正常的,在此過程中出現許多心理沖突、困惑,產生一些不良情緒也是正常的。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和障礙時主要靠自己或向朋友傾訴進行調適,甚少學生會向心理機構尋求幫助。因此,在遭遇就業問題時,大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從容、冷靜地面對困難,并做出正確、理智的選擇是十分必要的。針對上述對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表現的探討研究,筆者認為大學生在遭遇就業心理困擾時,可以試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適。

2.1 認清形勢,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以及金融風暴的發生,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缺少閱歷的大學生,面對“就業難”這一重大壓力產生焦慮也屬于正?,F象。俗話說的好,凡事既然無法改變,就要學會接受。擇業也是一樣,當自己理想中的職業與現實情況出現差距時,就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不要對自己能力和人才市場價值評價過高,對待遇報酬要求偏高,對工作崗位挑來撿去,“高不成,低不就”,最終導致不錯的工作崗位與自己失之交臂。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應在正確認識社會需求與自身競爭條件的基礎上,以社會需求作為自己求職的第一選擇,“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可以通過先就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工作經驗,再通過職業調動,不斷實現自我價值,要相信"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把眼光放遠一點。筆者認為大學生只要能夠做到認清就業形勢,正視就業壓力,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就一定能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迎合社會的需求,將壓力轉換成動力,贏在職場。

2.2 轉變觀念,樹立合理職業價值觀

雖然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很多大學生依舊保持著陳舊的就業觀念、錯誤的擇業心態以及不合理的就業價值觀,這些都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求職,甚至影響其整個人生。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重金錢、講實惠、追高攀富、求地位、保穩定,就業觀念比較陳舊,他們首選機關、行政事業單位、銀行等機構,其次才是效益較好的大型企業、合資企業、民營企業等,而且畢業生對地域的選擇也非常挑剔,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到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只要極少部分學生愿意申請到艱苦地區鍛煉。由此可見,現在大學生的擇業觀和就業心態均存在一定的問題,要不盲目追求“大、公、名、外”,要不盲目追求絕對安慰,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就業價值觀,嚴重影響學生的順利就業。

在當今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和競爭的社會,畢業生應全面認識自己,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確定自己的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不要盲目與人攀比,這山望著那山高,應形成良好的擇業心態,正視現實、敢于競爭、不怕挫折,樹立把理想與現實、利益與奉獻、具體崗位和自身發展相結合的正確擇業觀。要知道畢業后能夠留在大城市里的大公司、大企業固然是不錯的出路,但就算去到欠發達的地區或農村也不應該悲觀失望,因為近幾年來小城鎮和農村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只要自己有能力,深入基層也能大有所為,正所謂“猛將必發于卒伍”,或許搶先到這些地區工作更有利于自己的職業發展,取得事業的成功。所以,在面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今天,每個大學生必須要正確評價自己的才能,轉變過分理想化的就業觀念,從個人的實際出發,不失時機地抓住就業機會,不要猶豫,也不要害怕失敗。

2.3 認識自我,形成良好就業心態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遭遇的許多心理問題其實都與其沒有正確認識和接受職業自我有關,因此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有利于幫助自己找到合適的職業。例如,很多大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能力有著過高的評價,然而在求職過程中卻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由此容易出現各種失望、悲觀、不滿等情緒,甚至形成自卑心理,一蹶不振。要想正確認識自我,形成良好就業心態,順利就業,筆者認為大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剖析自己,從性格、能力、職業興趣等多角度、全方位認識自己,并在此基礎上找準定位,清楚自己喜歡干什么,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在什么樣的職位上自己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等等。其次,就是在接受和承認自我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做好就業準備,當機會來臨時就能更好地抓住它,然后在工作崗位上不斷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2.4 面對挫折,提高就業心理承受能力

隨著就業崗位的競爭與挑戰愈來愈激烈,大學生成為就業市場上最直接的受害者,在求職市場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令人寒心的冷遇。面對挫折與失敗,抱怨、傷心、憤怒等都是無補于事的,只會讓情況更糟糕,此刻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好心態,例如,可以利用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勵自己、相信自己,幫助自己渡過難關;或者可以向朋友、老師傾訴,尋求他們的安慰與支持;或者還可以通過體育鍛煉、聽音樂、郊游等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煩悶,放松自己的心情;等等。在調整好心態后,便應該用冷靜和坦然的態度面對挫折,客觀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正確歸因,以便在下次求職中獲得成功。其實,倘若能夠坦然地面對挫折,并在求職中不斷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無論是對大學生今后的求職,還是以后的工作與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總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擾,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只要能夠正視問題,認真分析原因,找準對策,就一定能實現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與超越。

參考文獻

[1]李丹.大學畢業生擇業過程中常見心理問題及調適[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3,(10).

[2]浦瑛瑛.大學生就業心理剖析及調適優化途徑[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06).

[3]袁綱.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4,(4).

[4]王春蘭.大學畢業生就業前的心理障礙及應對措施[J].職業與健康,2007,(6).

[5]王麗珍.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與相應對策[J].中國建設教育,2007,(8).

[6]吳斌,曾英杰等.大學生就業心理探究[J].北京教育,2007,(8).

作者簡介:吳志鋒(1981—),男,廣東江門人,碩士,現供職于廣東五邑大學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

猜你喜歡
調適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淺析女研究生就業壓力成因及調適
淺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調適
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教育對策研究
電影《老炮兒》的價值困頓
年輕教師課堂不良情緒與自我調適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