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德育走向自然

2009-01-27 03:00許瑞芳
中國德育 2009年11期
關鍵詞:愛彌兒盧梭教育者

許瑞芳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盵1] 5那么,如何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不至于“變壞”,而且變得更好,成為“新人”呢?兩百多年前,法國啟蒙運動中思想家讓?雅克?盧梭通過其著作《愛彌兒》,希望通過自然主義教育來達到目的。

一、《愛彌兒》

所闡述的道德教育觀點

在《愛彌兒》這部教育小說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表達了他獨特的自然教育思想?!稅蹚泝骸啡珪卜譃槲寰?分別闡述了對兒童進行體育教育、感官教育、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同時還針對男女的性別差異,提出女子教育和愛情教育思想。其中,對人道德品質培養的探討是該書的重頭戲。

就道德教育思想而言,盧梭以愛彌兒從小在自然環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斷增長知識才能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一過程,來闡述其道德教育的觀點。

第一,盧梭的道德觀是建立在性善論的人性假設上。他指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 [1] 95,人生來具有善性,有良心,能自愛和愛人。他認為道德教育的基礎是人的自愛和他愛,人的自愛始終是好的、符合自然秩序的,因此人的最重要的職責是應當不斷關心自己、愛自己,進而愛同他親近的人、愛其他人、愛全人類。他主張要教育學生愛自己和愛一切人。

第二,根據兒童自然發展的天性分階段實施道德教育。盧梭重視從嬰兒期和兒童期就培養他們的道德習慣。但他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安排在15歲之后,認為這個時候的人情感發展了,才能對之進行真正的道德教育。盧梭關于兒童成長階段的劃分是缺乏嚴格的科學根據的,存在著形而上學的缺陷。但他關于年齡階段劃分的思想,始終是把兒童放在道德教育主體的地位上。

第三,闡述了道德教育的三個任務:培養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確的道德判斷力、良好的道德意志。培養兒童善良的情感,要讓兒童自己觀察人類的苦難、社會的罪惡或善良的示范,引起或激發兒童仁慈、善良、同情及寬容之心;培養兒童的判斷力,讓兒童學習和了解歷史人物,從中體會區分善惡;培養兒童的道德意志,通過加強善惡的實踐來練習。

第四,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他心中的理想“新人”。這“新人”是一個具有健全的道德情感,承擔各種法律義務,并生活在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中的人。

第五,主張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順應自然天性。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盧梭主張遵從自然,要求教育者相信兒童善良的天性,引導兒童自然地進行行為調控。面對兒童偶爾出現的不良行為,采用自然的方法來懲戒和矯正其不良行為。他反對對兒童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主張培養善良的道德品質應該注重實行,以行善而為善人,不要把兒童當道德家來看。

最后,盧梭還認為,宗教教育與道德教育是密切聯系的,沒有信仰就沒有真正的道德。他所提倡的宗教信仰屬于自然神論,是與當時的基督教信仰相對立的,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但這種視培養宗教信仰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具有歷史局限性的。

二、《愛彌兒》道德教育觀點對今天教育的啟示

從《愛彌兒》的問世到今天,時空環境已全然相異。然而,如何培養“新人”的問題,依然是教育者面臨的重要命題。面對以市場經濟為龍頭的社會轉型,面對價值觀念的現代變革,面對青少年一代思想道德觀念的變化,如何對兒童和青少年學生開展富有實效性的道德教育,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特別是在自然教育中塑造兒童道德品質的思想對當今的道德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1.以“愛”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

愛是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進行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一個具有崇高道德品質的人必定是一個能自愛和愛人的人。在盧梭的道德論中,他從人道主義觀點出發來看待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問題。他認為人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欲,即“自愛”,把自愛擴張為愛他人以至愛人類,這便是道德。同情心是道德情感的萌芽,同情心的產生能使人萌生惻隱之心,這是道德修養的真正開端。人不僅希望自己幸福,也祝愿別人幸福,這是人類應有的情感。這正是盧梭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最為可貴之處。只有對兒童進行以愛為基礎的教育,才會使兒童在充滿愛的氛圍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學會愛親人,愛他人,愛人類社會。當前的家庭普遍是獨生子女結構,許多孩子自出生以來就集“三千寵愛于一身”,背負著家長殷切的期望,沉浸在家長的萬般溺愛中,享受著家長愛的滋養……然而許多習慣于他人愛的孩子卻缺乏愛他人的能力,自私、霸道、冷漠等缺點暴露無遺,更談不上博愛的胸懷。由于愛他人能力的缺位,于是,在青少年中頻繁出現了傷人的暴力行為、殘忍的虐待動物的舉止,甚至有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因此,倡導以“愛”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在當前極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在中西方學界盛行的以關心、關懷、關愛為主題的道德教育思潮,實際上在盧梭這里就可以找到淵源。實施以關心、關愛為基調的道德教育,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讓他們從愛父母、愛家庭入手,萌發愛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體驗到自我與非我的內在聯系,體驗到個體存在對于他人、他物的依賴,促使受教育者自然生成一種對自己、他人、社會、人類生存狀態普遍關心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情感。

2.以兒童發展為道德教育之本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的序言中說:“我們對于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而不想想他們還沒有成人呢,我所鉆研的就是這個問題?!北R梭在當時所提的問題,在當前的教育中仍然存在,即教育往往是脫離兒童主體實際,按照教師或者是社會的設想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在盧梭看來,道德教育的本質在于“把兒童當兒童看待”,教育者必須認識兒童不同于成人的特點,把兒童期看作人生的一段特殊發展時期加以研究,研究兒童不同于成人的特殊需要,研究兒童不同于成人的獨特的精神生活。他說:“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盵1] 91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我們更應該從兒童、從學生主體出發,弘揚他們的自由個性,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目的之一。然而在我國,長期以來的教育都是壓抑甚至扼殺學生的個性的,一些有個性的學生在某些老師的眼里甚至成了“壞”學生的代名詞。只有以尊重兒童、尊重學生為基本前提,把兒童當兒童看,把學生當學生看,才能充分發揚他們的自由個性。只有具備自由個性的人,也才能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才會有自發的主動性和高度的自覺性,他們才會知道“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實現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3.從道德灌輸走向道德需要

盧梭主張道德教育應該按照兒童的天性來展開,所以他反對對兒童進行道德灌輸。盧梭屢次提到,“在給他們以幫助的時候,應當只限制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幫助他們,絕不能依從他們胡亂的想法和沒有道理的欲望”[1] 58 ,即給予學生的道德教育應該切切實實是他所需要的,而不是來自于兒童自身的欲望,更非來自環境的壓力。然而,我國當前的道德教育實踐,經常出現“5+2=0”的效果悖論,即兒童在校5天所受的關于人生、道德等觀念的教育,只需在社會、家庭環境中生活一天,就全部抵消。盡管這種說法有些極端,但是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學校的教育長期強化理論說教,缺乏德育實踐園地,導致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脫離。盧梭的“消極教育”給了我們一些啟示:道德教育不能靠注入式、填鴨式,而應充分考慮到兒童的身心特點,不揠苗助長,不搞“聽話教育”,而應該遵循自然的道德教育原則,注意道德教育的開放性、滲透性、自主性和科學性。

盧梭反對道德灌輸,也反對按照社會的道德要求來開展教育,倡導尊重兒童的道德需要。當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出發點更多是從社會或學校的道德要求展開的,而且道德教化、道德灌輸很多,忽視學生道德的自主性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應該讓兒童順應自然規律自覺地去意識和感悟真理,而不是強制性的灌輸和服從。同時,要把兒童的道德需要和社會的道德要求整合起來。教師要學會判斷什么才是合理的道德需要,假如學生并不需要某種道德了,要不要進行教育,這就取決于教師的良知和道德知識的儲備。實際上有很多學生尚處在身心發育期,對許多東西并不很清楚,他覺得不需要的東西并非就一定是他確實不需要的東西,所以,在教育中尊重兒童,給兒童自由,并不是只強調給他“他想要的”(道德需要),而忽略“他應該要的”(道德要求),二者之間應該有度的把握。

4.注重教育者“身教”的示范作用

兒童的社會化是以模仿成人的言談和行為舉止開始的,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也發端于對美好事物模仿而形成的道德習慣。兒童在幼年時期思想行為都極其單純,不能理解道德的含義,但模仿的欲望和能力極強,他們常常以成人的言行和評價作為自己言行和評價的標準?!耙獦淞駱?要樹立榜樣!不以身作則,你就不可能成功地教好孩子?!盵2]父母和教師作為兒童首先模仿的對象和榜樣,他們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和各方面的表現都對兒童起著示范作用,兒童耳濡目染,多次模仿就逐漸形成穩固的心理傾向。因此,盧梭強調成人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言行謹慎,以身作則,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孩子,為兒童做好表率和楷模。但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上,一些教育者卻由于不注重自身道德品格的修養,在培養什么人的價值標準上出現了偏誤,往往對受教育者提出要求,自己卻不以身作則,如此一來,非但抵消了對受教育者言教的作用,還可能起到了反示范的效果。盧梭叮囑教育者說:“你必須牢記,在你訓練人以前,你自己必須是人,你自己必須作為兒童仿效的典范?!盵3]這對教育者提出了極高的道德要求。這里所提出的“你自己必須是人”所用的“人”,并不能用一般意義上的含義去理解,而是特指“大寫的人”?!按髮憽焙刑锰谜囊馑?做個“大寫的人”也就是作一個在人格方面光明磊落的道德人。對于家長或教師而言,自身首先要先成為“大寫的人”、道德的人,自身的行為舉止是道德的,是符合“仿效的典范”的,才能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訓練或道德教育。

《愛彌兒》所倡導的教育者要起榜樣示范教育作用的前提是自身要提升道德素養,這是十分值得當代道德教育實踐借鑒與反思的?!霸诘赖陆逃矫?只有一條既適合孩子,而且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1] 115。要做到這一點,盧梭主張教育者要遵循著“絕不損害別人”的道德原則,自身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格素養,才能從正面去影響和熏陶兒童,引導他們認識真、善、美,并充分利用兒童的模仿本能,讓他們仿效善良的行為;在加強自身道德品格修煉的基礎上,再通過言傳身教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灌輸傳遞給受教育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潤物細無聲地去影響和感化他們,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為道德“新人”?!吧碚秊榉?學高為師?!睙o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在為人處事之前都應該思索一下:自己的言談和舉止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試想,如果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或家長自身的品質不合格,再強調言傳身教,結果只能適得其反,貽害無窮。因此,教師和家長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的修養,以期對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品一道馥郁的好茶,沁人心脾;也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和一位哲人交談,心曠神怡?!稅蹚泝骸肪褪悄堑狼逑闼囊绲暮貌?盧梭就是那思想深邃的哲人。盡管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盧梭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教育設想使得他的道德教育思想顯現出了不少“烏托邦”的意味,甚至有個別觀點還近于謬誤,然而《愛彌兒》中那些精彩的亮點、深刻的教育哲理會使你我深感開卷有益。

參考文獻:

[1] 盧梭.愛彌兒:上[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 盧梭.愛彌兒:下[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562.

[3] 滕大春.盧梭教育思想述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3.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上海,200333】

責任編輯/劉?燁

猜你喜歡
愛彌兒盧梭教育者
品讀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養反思性實踐能力
人生的最高哲學
教育者要懷揣夢想上路
大師的彎腰
論盧梭《愛彌兒》的教育學思想
教師應努力成為一個“教育者”
試論《愛彌兒》中的愛情觀教育思想
自然主義教育觀適應性研究
盧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