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殘疾人社會工作對我國的啟示

2009-03-25 10:54
商情 2009年11期
關鍵詞:經驗借鑒

楊 樂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目前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現狀進行描述和對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指出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通過對西方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研究,找出其中可以借鑒的經驗和做法,為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找到方向和道路。

【關鍵詞】殘疾人社會工作 社會模型 經驗借鑒

一、序言

殘疾人是我們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同于其他社會工作的對象(例如老年人,兒童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正如人人都會經歷童年和衰老一樣,殘疾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不確定性。而且殘疾人社會工作與疾病也有很深的聯系,因為疾病正是造成殘疾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殘疾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在于不可恢復性,一個人一旦成為殘疾人,那么想要恢復成為健全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西方關于殘疾人理論的發展上來看,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個時期:個體模型階段和社會模型階段。

在個體模型階段個體模型將殘疾界定為殘疾者個人的問題。個體模型背后隱含的假設是,殘疾是殘疾人個人的事情,與社會無關。大多數古老的殘疾模型都用這一個體歸因模型來對殘疾展開討論。

社會模型在興起于20世紀,人們認識到自身的刻板印象將殘疾人視為于自己有差異的存在,并由此創造了一個只能滿足正常人需要的人造環境,進一步將那些不符合標準的人隔離出去,使殘疾人無法獲得應有的權利。因此,人們將殘疾歸因于社會,認為社會應當負擔起殘

疾人的生活和恢復的責任。

二、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和問題

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出現較早,早在20世紀初就出現了中國盲民福利會、中華聾啞協會等組織,但由于戰亂和無法獲得政府支持等原因,很快就停辦了。新中國成立后,殘疾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提高,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系列殘疾人協會紛紛建立,開始在省、市、縣建立分支組織。但是這些組織仍然是一些非正規而且缺乏專業技術支持的組織,直到1988年才成立了全國統一的殘疾人組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自《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劃綱要(1996—2000)》實施以來,殘疾人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由于該計劃的實施, 430多萬殘疾人得到不同度的康復;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就業率由70%提高到80%; 829萬農村貧困殘疾人,解決了溫飽問題, 269萬城鄉特困殘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殘疾人文化體育生活日趨活躍,特殊藝術和殘疾人體育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看到我國的殘疾人社會工作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在觀念上,我國對于殘疾人的認識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停留在個體模型階段的,很多殘疾人在殘疾后基本上只能依靠家庭和個人來維持生存,不僅生活水平很低,而且社會地位也無法得到保障,雖然有法律保護,但是仍然在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會受到不公正對待。很少有人意識到社會對于殘疾人的責任和殘疾人社會工作社會化的意義。

其次,經濟制度與殘疾人社會工作相互之間的不協調使殘疾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在市場的調節下,我國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但是由于在殘疾人社會工作方面我國的市場化,社會化水平仍舊處于一個十分落后的水平上,很多企業因為自身經濟利益的原因,盡一切努力來辭退殘疾人或者拒為殘疾人提供崗位,而我國以職工崗位為依托的社會保障模式也使得很多殘疾人只能得到很低的社會救濟,無法享受更高層次的保障水平。

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組織結構和專業技術人才無法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的殘疾人工作基層組織是掛靠在居委會進行管理的,但是由于強烈的行政趨向性使得居民對于居委會的認同感有限;而且我國社會工作的專業人員極度缺乏,很多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只能在一些NGO組織就職,由于待遇水平低下,使得專業人員寧可轉行,這就造成了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人員有熱情和愛心但是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的問題;最后也使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正如前面所說的,我國的殘疾人社會工作大多是一些半官半民的組織,這種組織形態注定了它們無法得到政府定時足額的撥款,只能依靠自籌和捐贈來維持日常的活動。

三、西方殘疾人社會工作對我國的啟示

西方的殘疾人社會工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完善的組織制度。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制度中借鑒很多成熟的做法和經驗,盡快完善我國的殘疾人社會工作制度。

在市場經濟制度下,我認為由政府主導和NGO組織為主體的殘疾人社會工作是無法滿足殘疾人的需求的。因為市場經濟使得各個經濟主體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那么必然使以政府主導的社會工作處于一個不利的地位,而且半官半民的組織形式使得這種殘疾人社會工作模式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來進行活動。因此我認為如果要進行制度改革,應當建立政府監督下的社會化的殘疾人社會工作模式,將殘疾人社會工作推向市場,引入商業化競爭模式來提高效率。這樣不僅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資源,而且可以吸引很多社會工作的專業人員來提供服務,可以大大提高社會工作的水平。

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商業化模式顯然是為了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而存在的,所以商業模式的建立必須要以堅實的基層組織為基礎。國外的社會工作組織大都是以社區為依托來進行社會工作的,能夠充分調動資源和獲得居民的支持,不僅可以從物質上對殘疾人進行救助,而且可以從心理上和情感上對殘疾人進行恢復治療。我國目前的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模式顯然是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將社區殘疾人服務組織從居委會剝離出來,將工作內容委托給一些非盈利組織或者自我獨立來開展工作,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經費和活動場所來為殘疾人提供服務。

對于殘疾人的認識是無法通過行政的或者其他方式來強制改變的,只能通過制度建立和文化宣傳上的引導,逐漸改變人們對于殘疾的認識,殘疾并不是過錯,我們不應當將殘疾人排除在社會生活之外,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目的就是引導殘疾人回到社會,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輔賢.殘疾人社會工作[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姚尚滿.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06.

[4]蘇巧平.社會工作實務在社區殘疾人工作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05.

[5]周云騰.關于殘疾人就業工作和社會保障的問題與思考[J].就業扶貧.

猜你喜歡
經驗借鑒
國外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經驗借鑒及啟示
國外舞劇檔案管理的經驗借鑒分析
中外供給側改革的比較與啟示
新聞生態深描:從美國BuzzFeed看平臺型媒體的發展之路
對西方節日在中國青年人群中盛行現象的思考
國外城鎮化經驗借鑒及中國城鎮化道路選擇
關于我國在線教育發展現狀、趨勢及經驗借鑒
高效有序的以色列醫療保險體系
綠色稅收體系構建經驗借鑒
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