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

2009-04-03 04:19
現代商貿工業 2009年2期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失衡監管機制

岳 虹

摘要:由于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梢灶A見,危機的演變以及各國的應對將對全球金融、經濟乃至于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目前美國的金融風暴與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是否存在某種相同之處呢?通過這兩次危機的比較分析,探討全球化形勢下金融危機的應對與未來發展前景。

關鍵詞:金融危機;失衡;金融衍生品;監管機制;多極化制衡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2-0011-03

1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與當前金融危機爆發原因之比較

1.1相近之處

1.1.1本質都是經濟失衡的表現

危機的爆發本質上都是由失衡產生的,每次危機的解決都是對失衡的一次糾正。失衡的本質就是發展的不平衡,發展不平衡是世界經濟的運行常態和基本規律之一。不同時期的失衡有著不同的表現,當不平衡積累到十分嚴重的程度時,就會以危機的形式釋放出來。因此近20多年來,全球失衡就與金融危機如影隨形。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對國際收支短期平衡與長期平衡的關系處理不當。在長期國際收支平衡缺乏堅實基礎的情況下,就試圖開放資本項目來實現短期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國內經濟的均衡,這樣做是很容易導致外國投機資本侵入的。國際投機資本對于一國的匯率往往具有助漲或助跌的作用。而這正是投機資本大量進入的國家極易發生貨幣或金融危機的原因。

當前金融危機實質反映了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由于貿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斷深化引起的全球經濟金融結構失衡。危機的爆發就是對全球分工體系中的貿易分工和金融分工嚴重失衡的一次總調整。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將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分裂成三類國家: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代表的資本和消費型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生產型國家,以中東、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資源型國家。這樣,美國、亞洲新興國家、石油國家就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三極,后兩類國家靠輸出廉價商品、勞務和資源,創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一石油美元一商品美元”的三角關系,使全球供需和分工體系維系在“脆弱的均衡”上。于是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由于貿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斷深化,出現了全球經濟金融結構的失衡。只有有效緩和乃至改善全球經濟失衡的痛苦局面,全球經濟金融才能真正從危機中走出。

1.1.2經濟發展過熱,經濟結構與運行方式的不合理是內在原因

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起飛,經濟增長較快。但高速增長積累起一些嚴重的結構問題。這些國家迫切地推動經濟增長,忽略了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資和生產大量過剩,普遍高估房地產供給、制造業的產能;同時,這些國家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過分依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因為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于韓國,由于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于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引發金融危機。

美國經濟長期以來一直有高負債、低儲蓄的特征,居民大手大腳地借債消費,國家也鼓勵大規模借貸和超前消費。加上全球化的趨勢,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并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近年來,個人消費支出占美國GDP的比重達到了70%的歷史新高。美國自1992年開始,經常賬戶余額已持續15年呈逆差狀態,2001-2006年間經常賬戶逆差的平均增長速度高達17.36%。從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國個人積累的債務更是達到過去40年的總和。美國政府和社會近年來一直是在債臺高筑的危險狀態下運行的。

1.1.3政策不當,銀行不良住房貸款的全面爆發促使危機產生

過分依賴外資是東南亞經濟中的弊病。泰國銀行從外國銀行借來“短期貸款”,然后借給國內房地產商“長期貸款”。該國還于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如此,當外資紛紛撤離時,構成了對東南亞國家貨幣的強大壓力。此外,由于一些銀行擅自放松向房地產業貸款的標準,致使大量資金變成呆賬。這就增加了東南亞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最終導致一些金融機構瀕臨破產,一場嚴重的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隨之爆發。危機首先發生在泰國,迅速蔓延到其他東亞經濟體。

美國政府政策的不當為當前的危機埋下了伏筆。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雖是私人持股的企業,但卻享有政府隱性擔保的特權,因而其發行的債券與美國國債有同樣的評級。從上世紀末期開始,在貨幣政策寬松、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兩房”的隱性擔保規模迅速膨脹,其直接持有和擔保的按揭貸款和以按揭貸款作抵押的證券由1990年的7400億美元爆炸式地增長到2007年底的4.9萬億美元。在迅速發展業務的過程中,“兩房”忽視了資產質量,這就成為次貸危機爆發的潛在誘因。

此外,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為阻止美國經濟下滑和刺激經濟恢復增長,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至僅為1%的歷史最低水平,并將這一超低利率水平維持了1年的時間。這種貨幣的擴張和低利率的環境降低了借貸成本,刺激了房地產業的膨脹,促使美國民眾蜂擁進入房地產領域。對未來房價持續上升的樂觀預期,又使銀行千方百計向信用度極低的借款者推銷住房貸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上。但之后隨著2004年以來美聯儲的連續17次提息,使利率由1%提高至5.25%,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余貸款的程度。高利率使美國住房市場泡沫破裂,沖擊貸款市場的資金鏈甚至導致其斷裂,進而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波及整個金融市場,并最終導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

1.1.4房地產泡沫膨脹是首要表現

東南亞各國在過去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間房地產價格暴漲,吸引銀行向房地產大量投資。據統計,泰國金融機構實際貸給房地產業的資金約占其貸款總額的50%,馬來西亞占29%,印度尼西亞占20%,菲律賓占11%。房地產業泡沫膨脹嚴重。

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國自有住房者每年從出售房屋、房屋凈值貸款、抵押貸款再融資等套現活動中,平均獲益近1萬億美元。當經濟開始周期性下滑時,貨幣政策出現調整,利率提升,房價暴跌,泡沫也隨之破滅,整個鏈條便出現斷裂,首先是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大幅上升,從而引發了次貸危機。

1.1.5都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爆發并迅速蔓延的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也使資本流動能力增強,帶來對危機進行防范和治理的難度加大、危機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等負面影響。

1.2美國金融危機的個性因素

(1)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機制,“金融創新”沒有得到有力約束。

在市場起主導作用的背景下,以負有維護美國經濟整體穩定重責的美聯儲為例,它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無權監管投資銀行;而負責投資銀行的監管方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只是在2004年經過艱難談判后才獲得監管權的。由于缺乏監管,金融領域的“創新”泛濫。

金融評級機制的嚴重失誤。評級機構在工作上出現了嚴重失誤,因為它們認為這些結構性的債務產品與企業債券類似。實質上,不同的債務抵押證券具有不同的風險測評,應該加以區分地進行評級。結果,對債務工具的錯誤評級導致了錯誤的定價,很多問題債券、問題銀行能夠長期被評估為“優等”。

由于國際金融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而美國又無視一些國家多次提出的加強監管的建議,因此,整個國際層面也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

(2)美國的金融衍生品過多掩蓋了巨大風險。

傳統上,放貸銀行應該把貸款記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并相應地把信用風險留在銀行內部。但是,美國的銀行卻把數量眾多的次級住房貸款轉換成證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各類投資機構購買,這樣就把原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貸款資產移除報表,并以此轉移相關風險;而投資機構再將其打包、分割、組合,變身成新的金融產品,出售給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這樣資產證券化的結果就是銀行看似把風險已經完全轉移給了其他金融機構,得到了一筆“無風險”的類似于手續費的收入,而這種無風險收入進一步刺激了銀行從事這種業務。

由此,金融日益與實體經濟相脫節,虛擬經濟的泡沫日益膨脹,投機行為興起。起初1元錢的貸款可以被逐級放大為幾元、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風險也隨之被急劇放大。當這些創新產品的本源——次級住房信貸資產出現問題時,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就必然坍塌,從而引發連鎖效應,造成金融危機。

2兩次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影響

從影響范圍與程度來看,亞洲金融危機始于1997年7月泰國泰銖的暴跌,隨后迅速擴散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韓國。1998年,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都陷入了負增長,同時,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的經濟也近乎零增長。臺灣的經濟增長沒有受到嚴重影響。中國與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等東盟新成員國的經濟基本未受影響,因為它們當時在很大程度上與外部的金融力量相隔絕。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當前的金融危機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沖擊比以往更強烈。由于金融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開放之中,大筆“熱錢”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動,各種金融衍生品將全球金融機構盤根錯節地聯系在一起,典型表現是美國一些金融機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打包后,出售給很多國家。因此,發源于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最發達金融體系的金融風暴,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影響。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流動性短缺、股市大跌、匯率震蕩、出口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現象,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上旬發表報告說,受嚴峻金融危機沖擊,世界經濟正進入“嚴重低迷”時期。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狀況“已經或接近于衰退”。

不過,亞洲國家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相比歐美等地區受創較小,而且不少國家屬新興經濟體,復蘇亦將較快,隨著亞洲外儲基金的成立,未來亞洲在國際金融事務上將有更大的話語權。

我國金融體系仍未完全開放,加之前一輪的宏觀調控已將資產市場的部分泡沫釋出,因此我國經濟所受的沖擊相對較小,這場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但應清醒地看到,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高達60%的開放大國,這場金融危機對我國發展也產生了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外部需求的下降,使得我國的出口增長放緩。而在過去幾年中,我國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出口的快速增長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是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金融危機的發生減少了它們的需求,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國的出口,進而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

3金融危機的啟示與應對

3.1金融危機的啟示與國際應對

(1)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

現行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明顯弊端。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資本在全球流動,但目前的監管卻是以各國為單位,世界各國各自為政,對各自的金融市場都有本身的監管機構,這就造成監管競爭。這種競爭的后果是資本向監管放松的地方流動,因此會造成很多問題。

另外,國際組織對單個經濟體的檢查和評估標準不一,對發達國家約束小,而對發展中國家約束大,造成監管不公。國際組織應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國的監管。因為儲備貨幣國向全世界發行鈔票,應為全球經濟負責,但其貨幣政策卻是以本國貨幣政策為本,最突出表現就是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發鈔要以黃金儲備為后盾,這就約束儲備國不能濫發鈔票;而現在沒有黃金為依據,儲備國濫發鈔票的傾向無法約束,這會造成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隨時存在急劇貶值的風險。

此次金融危機表明了加強各國監管機制的合作,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建立公平競爭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是防范和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

中國對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中國的訴求主要是三點,一是要完善國際金融組織體系,提升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知情權、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二是要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三是要加快推進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建設。

(2)在不久前召開的亞歐會議上,中日韓三國提出建立800億美元儲備基金,以維持貨幣穩定,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

自二戰后,由美國主導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會,原本肩負著應付金融風暴的責任,但面對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明顯力量不足。亞洲有必要成立一個新的外匯儲備基金,維持本地區的貨幣穩定。

3.2危機情況下中國的應對與未來發展

(1)當前我國金融業的情況。

當前我國金融業穩健運行。三大因素將幫助中國較好地應對此次危機:擁有1.8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儲備;存在資本管制;貨幣政策穩健,中國政府過去4年都實現了財政盈余。而且多年來的改革增強了我國金融業的抵抗力,各類金融機構實力普遍增強,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提高,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此外,由于我國,金融實行循序漸進的開放戰略,對國際金融的參與度還不夠高,虛擬經濟的發展也比較緩慢,規模還不大,實體經濟處于絕對主體地位。因此,我國金融體系是安全的。

(2)中國的危機應對與未來發展。

危機即是轉機。雖然中國不可能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徹底免疫,但擁有豐厚外匯儲備和巨額貿易順差的中國會進一步加強國際地位,通過這次亞歐峰會,中國以至冒升中的發展中國家有望在參與國際事務上獲得全新的空間和發言權,甚至參加主導建立全球金融新秩序。

縱觀全局,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應著眼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個方面。

首先,促進實體經濟的調整,依靠國家統籌資源,同時擴大內需。堅持投資與消費兩手抓,一方面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等重大項目建設,整合壯大關乎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命脈的戰略性大產業,構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裝備制造業、航天制造業、物流產業、信息產業、資源產業等現代工業體系,并發展資源性大產業,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化;另一方面積極著手促進國內消費,采取措施擴大內需。這是確保經濟穩定增長最有效、最可能的途徑,也是國家發展壯大的根基。

其次,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自有的經濟學和金融學體系、科學有效的資本/資產估值定價體系,以及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合理定價機制。從而達到避免價值虛高和估值不足,發揮資本/資產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更重要地是避免經濟發展過多地受到國際定價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牽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國際層面積極參與構建全球多極化制衡體系。過去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實際上是全球經濟制度的被動接受者,然而金融危機后的重建,恰恰給我們一個積極參與規則制定的重大機遇?,F在是中國參與并積極主導全球經濟金融體系改革的最佳時機,應當謀求與我國經濟實力相稱的經濟話語權,去年11月9號的20國財長會議,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就一致表達了這種聲音。隨著全球由失衡到再平衡的演進,未來改革的最終目標將是改變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以及單一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結算機制,積極推動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國際貿易交易貨幣的多元化、國際大宗商品計價貨幣的多元化,中國加強與歐元區、拉美、東北亞、金磚四國的區域協調,廣泛建立自由貿易區,努力推動建立一個多極化的制衡體系將是可以預期的。

猜你喜歡
金融衍生品失衡監管機制
大數據時代涪陵政府采購監管機制研究
教育生態學視閾下的《基礎日語》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