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藝術資訊”,被選擇?

2009-04-06 05:54肖世孟軒敏華
群文天地 2009年3期
關鍵詞:資訊愛好者藝術家

肖世孟 軒敏華

VCD還未普及之時,家里有的一二張就會翻來覆去看上幾遍,實在看膩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仔細品味之下,還會別有一番趣味,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早些年,看文章、畫冊也莫不如此。得到一本畫冊,仔細地察看每一個細節還不算,有時還會動手來臨摹一些精彩的部分,以便加深對畫的理解。名家的文章會反復揣摩,甚至全篇抄寫來體會作者的“幽微大意”。對比起來,資訊貧乏時代固然缺少很多獲得資訊的機會,但同時也沒有對資訊過剩的困惑。

到了我們這個資訊發達時代,各種資訊—付費的、免費的,如潮水一般涌過來,令我們應接不暇。出于對“更多資源占有”的人類本能,很多的時候,對資訊的需求是“看著碗里的,望著鍋里的”。各種資訊的過剩,可能導致的兩種對資訊獲取的趨向:一種是采用自己的某種標準對各種資訊進行篩選,不合自己標準的去掉,余下來的為己所用。另一種是關注傳媒和他人的推薦,對推薦的內容有興趣時,再對其推薦的各種資訊進行獲取。后一種方式相對前一種是比較被動的方式,后一種方式是前一種方式的延續,因此,我們此時主要討論第一種方式。

第一種的方式中,也可分為主觀和客觀二種。一般情況下,“主觀者”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來選取資訊為自己所用?!翱陀^者”會采取一種“優選法”,排除個人喜好、偏見,將能夠收羅到的資訊“擇優錄取”。

“主觀者”的這種方式所選取的資訊,往往和自己的特點“氣味相投”,如果是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對于自己有興趣的作品和文章,就會用欣賞、激動的眼光來看,感覺到世界上另一個藝術家和自己在探索同樣的道路,志同道合的默契感油然而生。即使所看到的作品并不如意,也能看出能夠讓自己欣賞的地方,也就是“惺惺相惜”。如果能夠在對方的作品中發現自己正在苦苦追求、無法解決的問題能夠獲得一種啟發,藝術愛好者可能會認為這些資料正是“為我所用”的。但是在這個主張“多元共存”的時代,各個藝術家可能有著不同的藝術取向,持主觀標準的藝術愛好者僅憑一己之好,很難看到與自己有著不同藝術取向的藝術家作品的獨特價值。

是不是拋開偏見,客觀對待每一件作品就沒有問題呢?

各種藝術資訊如此之多,不加以選擇,對所有的作品進行拋開偏見、客觀看待是很不現實的。上文中提到的“客觀者”采取了客觀的“擇優錄取”的原則。在這種原則之下,當代人所選取的范圍是如此之廣。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社會能夠獲取資訊的范圍就小得多。一個十八世紀生活在揚州的藝術家,如果在此地因為他的藝術而出名,揚州人就可以認可他。而不會去理會同一時期西方的藝術大師的藝術成就。揚州人甚至懶得去理會在北京的藝術家。對他們來說,既然沒有見過藝術家的畫和他的本人,認可任何來自遙遠異國他鄉的藝術家毫無意義。當代藝術家的境況就全然不同了,同一個省份的藝術家就不用說了,國內的藝術家經常以各種官方的、非官方的理由在一起交流。在直接交流不能達到的地方,各種印刷品、傳媒(包括網絡),能讓世界上最角落地方的藝術家,以最及時的速度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個時候,所挑選的范圍就是整個世界,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選擇最好的,這樣就產生一個無法避免的結果,優秀者“天下通吃”。武漢市的百米冠軍,能夠具有奧運冠軍同樣素質的幾率幾乎為零。同樣的道理,人們所挑選的最好的,也許就是世界上最頂級藝術家的作品。被挑選的藝術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在當代,一個揚州的畫家在世界被認可才能被揚州人所認可。優秀者“天下通吃”,固然可以使真正的優秀者脫穎而出,從角落里的無名小卒變成呼風喚雨的大師。但是,曾經可以在揚州穩坐大師寶座的藝術家此刻成為可有可無的跑龍套的。更為可悲的是,無數藝術愛好者的無私努力變成了極少數人的陪襯,更多的時候是國際藝術天才成功的犧牲品。相對于資訊缺乏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成功的機會減少到了人類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

“客觀者”毫無偏見地“擇優錄取”還可能導致另外一個結果。最優秀的作品成為一種經典,面對眾多的經典,現代人肯定比過去封閉時代的人有著更高的眼界,也有了相對更高的藝術標準。按照“進化論者”所說,這應該是藝術的進步。但是,有了那么多的經典,當今天的人們走進美術館,即使見到畢加索、莫奈的原作,如果不是代表作,也會覺得“不過如此、一般般而已”,面對周圍人的作品更會不放在眼里。實際上,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一方面,毫無偏見地從無數的作品中挑選出為數不多的“通吃天下”的作品,提高了我們的眼界;另一方面,從藝術批評的角度說,毫無偏見地看待現實中的作品,如果不是故意吹捧,“不足觀”實在太多,這樣很容易導致脫離現實的趨向。打個比方說,某人長期居住在裝修可比三星級酒店的家里,出差在外要住二星級酒店,恐怕此人很難接受這種現實。面對周圍藝術愛好者精心的“平庸”之作,對比已經通過雜志、書籍、光盤、互聯網等媒介接受的大師級藝術家的資訊,“平庸”之作的“不足之處”一望可知,對一般人來說,很難有興趣繼續去發掘這些“平庸”之作的優點和長處。多數情況下,出于對方的顏面,會言不由衷地夸耀幾句(又有多少是真心呢?)。但是,現實往往是絕大多數能夠在周圍接觸到的(在我們這個資訊時代)都屬“平庸”之作。一方面,對藝術創造者來說,“無人喝彩”的局面使“寂寞”的藝術創造者“更寂寞”;另一方面,對藝術批評者來說,藝術眼界的提高,也會出現周圍“無人可真心喝彩”的局面。

從藝術創造本身來說,眼高手低并不為過,眼界高于技法是藝術進步的必要過程。但眼和手的距離如果太高,恐怕也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唐代吳道子是當時的天才,他的弟子們無不想得到他的真傳,資質最好的盧棱伽勉強達到他的水平就力竭而死。因為這里有個標準太大,而無法企及。唐朝固然是開放的時期,比起我們這個優秀者“天下通吃”的時代,我們的時代有著更高的標準。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競爭日趨白熱化”。面對世界上那些有著奇特成長經歷的藝術天才,周圍的藝術創造者就算是“無所不用其極”,但因為把藝術的標準提得太高,人類的心智并沒有因為資訊時代的到來有很大的改變,因此,藝術創造者也很難達到“眼手合一”。這也能解釋有時候能聽到藝術家對自己作品頗有“大師級”內涵的解說,但能看到的卻是“平庸、蒼白”的原創。

處在我們這個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資訊深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對藝術提出嚴峻的挑戰,資訊已經在影響著藝術的各個層面。表面上是“個體的人”對藝術資訊做出“選擇”,資訊的發達也使“個體的人”的言行有最大的機會成為社會資訊的一部分。生活在日益依賴資訊的當代社會,“個體的人”對資訊的選擇又會有多大的自由?無論對資訊的具體內容做出怎樣的選擇,資訊以其自身的強大使“個體的人”處于被動的位置,“個體的人”又何嘗不是被“選擇”?

(作者簡介:肖世孟(1975.5—)男,漢族,湖北漢川人,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元視覺藝術與古籍的綜合研究。

軒敏華(1977—)男,漢族,河南太康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系教師,助教,主要從事中國繪畫創作研究。)

猜你喜歡
資訊愛好者藝術家
資訊Information①
蝴蝶愛好者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直播答題愛好者
肉食愛好者福音 黑蒜露筍煎焗雞脯
資訊
資訊
資訊
相聲愛好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