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三個關系

2009-04-16 08:26廖光華
中國德育 2009年3期
關鍵詞:品德預設教材

廖光華

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充分關注情感生成

“預設是生成的前提,預設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成”,這已成為教師們的共識。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生成的智慧、情感讓我們的許多教師為之動容。但預設是靜態的,生成是動態的,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的全部細節。因此,我們的許多教師在面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真情實感”時會手足無措,往往打一個馬虎眼,敷衍過去,失去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最有價值的資源。

“‘真情實感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手段和途徑引發出來的一種至真至美的內在體驗和感受。在這層意義上,真情實感的流露本身便是教育?!盵1]可見,“真情實感”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靈魂,很好地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生成的情感,這是教師彰顯教育智慧、追求動態生成的品德課堂教學的關鍵。

1.聆聽。我們常要求學生要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但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忘了聆聽學生的發言。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沒有目光的接觸,不能讓學生感覺受到尊重、鼓舞和期盼,學生何來情感的流露?

(1)正面相對——此刻老師全心全意對你。一部分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是側著身體聽的,會讓學生感覺不到教師的關注。(2)開放的姿勢——老師愿意以開放的態度了解你的想法和生活、乃至故事。教師如果把手放在胸前,或是自然下擺,或是一只手稍微抬起,意味著一種包容和接納。 (3)目光接觸——表達老師的尊重和關心。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光傳達的是教師關切的情感,它能夠讓你在師生交流中保持良好的親和力。

2.同感。如果說聆聽能夠催生學生的想法與情感,那么“同感”就是學生情感的發酵劑。它是我們教師處理學生在交流中生成的情感的有效策略。

(1)言語。學生講述的事實或陳述的觀點不妥當時,教師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所說的,但再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還會是什么樣呢?(2)眼神??梢詡鬟_老師“贊許、肯定、支持”的情感。(3)動作??梢允恰皳肀А?,也可以是“撫摸”,如撫摸學生的頭。

以下是一節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會溝通,享受親情——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其中的一個片斷老師充分關注到了課堂教學中學生情感的生成,給我很深的感受。

{兩三個學生交流了他們與父母親之間的親子故事。}

師:是呀,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了解我們多一點。聽了他們的故事,我想肯定還有同學愿意把他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生:我媽媽不怎么理我,我想她可能沒有時間,于是我搶著做家務……可是她還是不愛和我說話。不管她怎么對我,我想我都應盡我的可能把家務活做好。因為我認為溝通不僅在于說,而且在于行動。(哽咽)

師:(教師面對學生認真地聽著,當學生說完后,緩緩地走過去,把她擁在懷里,哽咽得少頃說不出話來)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其實你媽媽也是愛你的,天下哪一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師:(面向全體)要是你碰到像她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幫×××同學出出主意。

片斷中教師第一次說的話就是向學生表達的“同感”。正因為有了這個情感鋪墊,學生才能夠把她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暴露給大家,而這正是這個主題活動中最有價值的資源。教師“面對學生認真地聽”“緩緩地走”“把她擁在懷里”“哽咽”,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愛和安慰。另外,教師把學生擁在懷里時說的話,既肯定了學生的做法,同時又不會讓這個學生產生對媽媽的負面情感。顯然,片斷中教師已能感覺到她們母女之間的溝通產生了問題,但她不是立刻向這個學生說,你應怎么做,而是讓班上的學生“出主意”,讓學生自己學會正確處理親子溝通中的關系,而這正是這個主題活動的教學目標,也顯示了教師在課堂中處理情感生成的教學技巧。

封閉與開放的關系:走向“真實”的開放

有些教師認為,品德與社會課程要讓學生了解社會,并融入社會生活,這個“社會”應是正面的。例如,談家鄉的發展,就要盡可能少地或是避免談家鄉的落后甚至愚昧的陋習。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我們呈現給孩子的將是一個不完整的世界。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堂還是封閉的,而不是走向了開放。那么,開放的課堂教學應具什么特點呢?

1.內容的真實開放。開放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呈現給孩子的應是一個真實的生活世界。既要讓學生感覺到生活的世界很精彩,也要讓學生感覺到生活的世界有時很無奈,需要我們做出努力去改變。我們教師要做的是怎樣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世界的負面性。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標準也提出:“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痹诮滩闹?,主題“我們都是同齡人”,不僅要讓我們的學生認識生長在和平世界里的幸福的兒童,還要引導他們認識生活在中東戰火燃燒地區的同齡人的生活狀況,認識生活在非洲貧困地區的同齡人的生活狀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并愿意伸出手去幫助他們身邊的以及遠在其它地區的兒童,學會同情,學會關愛。這些內容是負面的,但它們卻具有教育意義。

2.教師情感的真實開放。我們老師有時害怕在課堂教學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擔心因此失去了學生對自己的那份敬意。但我們知道,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質就是“交流”與“對話”,如果交流與對話失去“情感”的因素,那么這種對話或交流還有意義嗎?顯然,教師把自己裹得越緊,我們德育課堂的實效性就越差。北京四中的何石明老師在記者采訪時說:“簡單的教化勢必將失去效果,不做道德的衛道士,用真實的情感去影響學生,讓‘教師真實的情感發揮教育作用,和孩子們成為最親密的朋友……”[2]當教師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學、融入學生的時候,學生的情感才是敞開的、真摯的。哪怕如上面那個教學片斷中的教師在課堂上哽咽、流淚,也會讓學生感覺我們的老師是多么的美麗和動人。

文本教材與文本外課程資源的關系:有效解讀文本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靜態的教學內容”同“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之間,是“文本教材”與“文本外課程資源”的關系。靜態的教學內容指的是文本教材,兩者是品德與社會兩個層面意義上的課程資源。經過幾年的課程改革,我們的教師已經能夠把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現在的生活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但又開始忽略對文本教材的充分利用和解讀。教材是課程的載體,它傳達的是課程的意圖和方向。教師只有走進教材,應用教材并最終走出教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闡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對品德與社會教材進行解讀:

1.知識維度。三至六年級的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是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擴大到自己的家鄉、祖國和世界。其中涉及地理、自然、科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教師需要細細地研讀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

例如,五年級的課題“黃河東流水”中有一首歌謠:“第二長河出冰峰,黃河全長五千五。流經九個省和區,青、川、甘、寧、內蒙古,晉與陜,豫和魯,注入渤海流千古?!边@首歌謠傳達給教師和學生的有哪些信息呢?它包含:黃河發源地、全長、流經區域、入海處。

2.方法維度。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從教材的“文字如詩歌、故事、歌謠”等以及“表格、地圖、圖例”中獲取與主題學習相關的信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上面的課題為例: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哪里?從哪里注入渤海?先后流經哪些省份?教材中呈現給學生一幅“黃河流域圖”,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閱讀該圖,從圖中獲取信息。

3.情感、價值觀維度。這是品德與社會的核心要素。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最終目標是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開闊的視野,能夠判斷行為、言語、事物的美丑。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主題、文字”所蘊涵的情感、價值觀因素。例如,主題“沿著江河走下來”,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長江、黃河的地理知識,也要讓學生感受黃河的氣勢磅礴,感受長江的源遠流長,產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民族自豪感。

4.實踐維度。教材總是靜態、固化地呈現編者事先預設的教學思路,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經驗、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只有依據教材提供的思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和實踐,才能將教材預設動態生成。

例如主題“過去的游戲真有趣”,教材中提供了編者的思路:用圖畫的方式呈現幾種不同的游戲,并讓學生思考今天的游戲方式與過去的有什么不同,在游戲中同學之間應怎么相處,記錄下你玩游戲的體會。其中“記錄下你玩游戲的體會”提示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的游戲中去體驗和感受。這就是“實踐維度”。另一方面,學生曾經體驗或了解的游戲方式遠比教材呈現的要多得多。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談一談他們所了解的過去的游戲,當然教師也可以補充。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分成小組,在游戲中去真實地體驗一番。學生參與實踐而說出來的體會和感悟才是真實的,才具有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曉華. 論關注生命價值與教育[J]. 教育科學,2006,(4):19—20.

[2] 胥丹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該怎么教[N].光明日報,2007—1—24(10).

【作者單位:廈門市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廈門,361021】

責任編輯/孫?陸

猜你喜歡
品德預設教材
教材精讀
立德立言,為何重要
好學者賢
一課三磨: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論德語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預設觸發語
一道中考試題解答的預設與生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品德
淺析預設的應用
少年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著成中值得關注的48個生活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