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繼承傳統還是適應時代

2009-04-16 08:26
中國德育 2009年3期
關鍵詞:讀經道德兒童

欄目編輯 楊建偉 1994年,王財貴先生在臺灣發起兒童讀經運動,兒童讀經在中國內地以及港、澳、臺地區迅速得到推廣。耶魯大學歷史系薛涌博士在《南方周末》上撰文批評,認為這是一場違背“新文化運動”的復古行為,由此引發了“我們要不要讀經”的大討論。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讀經可以說是“風靡”全國,各種國學班、培訓班層出不窮。由此可知,“要不要讀經”已經不能夠成為爭論的主要話題,而成為一種事實。但是,關于讀經的意義、讀經的內涵以及方式是否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還需要認真思索。畢竟每個時代都會生成一些新思想,同時也會根據時代的標準去淘汰一些已有思想,但被拋棄的觀點相對于普世的價值準則而言并不見得是錯誤的,這就為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提供了前提。思想產生于實際,也要高于實際。我們只有通過對“讀經”一事的深入、理性的思索,才能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繼承問題,才能尊重教育本質,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在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針對時代的發展,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現代轉化問題;不同時代背景下,道德是否有統一標準問題;傳統文化的現代繼承方式;讀經要尊重的是道德法則還是傳統文化等,這些無疑是我們對此事的進一步思考。由于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以及發展方向。脫離了時代的背景、社會的背景以及人的發展需要,對任何事物的討論都是不完整的。為此,我們約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從時代變遷、社會變遷以及人性的發展等角度,談了談自己對“讀經”一事的看法,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與思考。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郭齊家?經典在每一個偉大文化的歷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奠基與引導作用,是靈感的來源,思想運動的來源,話語的來源,甚至是習俗民風的來源。文化經典在極深刻意義上參與塑成了民族的歷史和生活世界。

文化經典的表達方式幾乎都是民族語言,他們起作用的方式既有“講道理”,也有“熏陶”,還有“建立某種意義上的規則”以及“課本教材”等。文化經典,如古典“百科全書”,包含著宗教學、哲學、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道德倫理學、教育學、文學、藝術音樂學、儀式學、醫藥學等內容,其中蘊涵著宇宙哲理、人生理想、政治智慧、歷史教訓、審美情趣等,是人生教育學典籍,或者說是人生的課本、教材。中國文化經典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培養、教育、塑造學生的最權威的課本和教材,要靠一代代人的傳承、誦讀、解釋,并在傳承解釋中發掘、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校長在《重估國學的價值》中說:“當我們的青少年對好萊塢大片趨之若鶩,但卻不知道屈原、司馬遷為何許人;當我們的大學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卻看不懂簡單的文言文,甚至連中文寫作都做不到文從字順,那么可以斷言,我們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個重要環節上出了問題,出現了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危機,是民族振興、國家雄起過程中必須加以正視并克服的障礙與挑戰。導致這類現象出現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洶涌澎湃的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實用功利主義的驅使的影響,如西方強勢文化話語霸權的滲透與制約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固有的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承續出現嚴重的偏差或迷失,對體現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載體——國學有意無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漠視文化本根做法的后遺癥將顯得日益嚴重,這絕不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而是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因此,在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認識國學的價值,呼喚國學的回歸,重建國學的學科?!?/p>

德高望重的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在為新華出版社引進臺灣地區的國學基本教材《論語卷》《孟子大學中庸卷》寫的序言中指出:“多年來我發現了一個普遍現象:奠定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不是在大學學了哲學或政治課開始的,而是在中學時代,從十二三歲時隨著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積累、意志的培養平行前進、同步開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也是在中學時已經考慮過將來如何做人?!薄敖逃罱K目的在于育人。人是社會的成員,社會培養他成長,成長后反過來為社會奉獻他們的聰明才智,古今中外社會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光有豐富的知識,還要關心國家大事,除了專業分工以外,還要熟悉祖國的歷史,對世界大勢有所了解,對藝術欣賞、辨別美丑,對人間的善惡有判斷的能力?!?/p>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劉示范?所謂“經”,我把它理解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久經歷史狂風暴雨洗滌和歷史烈火煅燒與錘打仍具生命活力的那些典籍。它是人類社會中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普遍常道和規范。

宋朝思想家朱熹曾經十分精辟地指出:“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做人而已?!边€說:“圣人教人,只是為己?!痹诨卮鹑恕俺鯇W當讀何書”的時候,朱熹說:“《六經》《語》《孟》皆圣賢遺書,皆當讀,但初學且須知緩急?!洞髮W》《語》《孟》最是圣賢為人切要處。然《語》《孟》卻是隨事答問,難見要領。唯《大學》是曾子述孔子說古人為學之大方,門人又傳述以明其旨,體統都具。玩味此書,知得古人為學所鄉,讀《語》《孟》便易人。后面工夫雖多,而大體已立矣?!痹凇洞髮W》一書中,開宗明義就經典地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敝祆湔f“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儒家認為人生都是有“擔當”,即使命或責任的。人生注定對他人、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皆有某種擔當——責任。人的道德乃是人們實現歷史使命的強有力的保障。所以“修身”是人生的首要任務?!洞髮W》一書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薄靶奚怼?,首先就是修德,就要“愛人”,“愛人”,就要首先踐行“孝弟”,這乃是行“仁”之本;行“仁”之方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歸結為一個字就是“恕”?!靶奚怼钡幕疽缶褪沁@個境界、這個層次,再高一個層次就達到了“仁者”境界,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即是孔子主張的“忠”。集中這兩層意思,乃是孔子“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做人”一旦達到這種層次或境界,那么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和處于什么層次,人人都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商不奸、官不貪,“見利思義”,甚至會“見危授命”,社會上就不會有見利忘義、爾虞我詐以及貪得無厭之齷齪行為了。而且中國傳統美德的教育資源,大量地存在于久經歷史洗滌、鍛打的經典中。讀經的目的是“為己”,即全在于應用,是要自覺應用于指導自己的思想與生活實踐。

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長?唐愛民?現代化斷非隔絕傳統的脫胎換骨,更非背離傳統的數典忘祖,這一點都是無法懷疑的。為此我們以為,從兒童的道德成長和民族道德的傳承視域看,引導兒童適當地讀點經,還是很有必要的。

隨著社會的劇烈轉型和文化的快速變遷及其之于學校教育的影響,傳統文化、傳統道德漸趨被人們淡忘、遺棄,重拾經典,重讀經典,對于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與文化認同感和優秀傳統道德的賡續具有補遺作用。就青少年的道德成長而言,要成為一個保有民族精神與氣節的中國人,就應當通過閱讀融入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各種經典并自覺地進行現代性的轉化,而不是遺棄、冷淡、顛覆它,方能實現這一目的。歷經歷史滄桑而積淀下來的經史子集,蘊含著大量的成語典故、倫理道德、人文歷史、禮儀風俗,充盈著仁、義、禮、智、信、孝、慈、恭、謙、讓等傳統美德,是青少年學做現代的、豪邁的中國人所依憑的重要素材。試想,與其讓兒童沉湎于充斥著庸俗、暴力、感官刺激的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何不讓其接近經典、感悟智慧、反思人生呢?“歷史不能割斷……能夠跟經典有所接觸總比完全不接觸好?!保ㄈ~圣陶)“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保ㄖ熳郧澹┙浀溟喿x具有“涵養心性,培植道德,通曉人性,諳悉世事,表現國民性,增長愛國心,確定政策,轉移風俗,造成大同世界,促進真正文明”(吳宓)之目的。

讀經之民族文化傳承與兒童道德人格的建構之核心目的,決定了任何嘩眾取寵、造勢走秀、趨炎附勢、裝點門面、宣傳造勢的舉動都是滑稽可笑的;穿古服、著漢裝、跳八佾甚或辦所謂的“現代私塾”的做法,也都是不得要領的形式主義,是應該予以拒斥的。

總言之,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和青少年自我道德人格建構方面看,引導兒童適當地讀點經,還是利大于弊的。只要我們不先入為主地將傳統視為陳腐的糟粕,只要我們合理地選擇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與性格的文化讀本,只要我們本著務實而非造勢的態度,經典就能夠煥發出其應有的道德教育價值的。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畢世響?讀經,首先是和經對話,而不是對經的妖魔化。近代以來,“讀經”在教育制度體系中時廢時存,經的精神卻一直是教育的靈魂。學術大家和思想家,哪一個不是從經里面走出來的呢?對經的批判是讀懂經以后的體認,下工夫讀懂幾部經,才能取得話語權。如,《伐檀》是《詩經?國風?魏風》中的一篇,是中學老課文,多少老少中學生都記得“坎坎伐檀兮”,也記得課本的階級斗爭立場:“戰斗性的民歌”,“被剝削者與剝削者面對面的斗爭”。對經典妖魔化的體認,仍然是今天一些專家的中學生的階級斗爭水準。不體味“河水清且漣漪”的神韻,不體味伐檀者激昂的生活意境,只把伐檀者看成可憐的“受剝削者”,這才是可憐的人。哪里會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樣自由、妙曼、旖旎、曠遠、凝深的詩經精神韻味?不懂得伐檀者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不進入詩經作者的精神世界,這樣的讀經,不讀也罷。

讀經在于清醇氣質。天下沒有不可以批判的經典、思想或人,只是,要有批判的資格。一批判他人就顯露出無知的學術窮酸相,批判讀經不是行為藝術的某種隱喻訴求。也許,正是對“經”的妖魔化批判,導致中國近代以來文化的衰落。

“經”屬于傳統文化。人身上應該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兩種氣質,傳統文化氣質使人有底氣,現代文化氣質使人有朝氣。人要做“文化貫通的人”,不要做“單向度的文化人”。氣質的改變無非讀書和道德行為二途,讀書使人氣清,行為使人氣醇。讀書在于讀經典,讀經不僅在于知識,在于清醇氣質,更在于使人悠遠。

以讀經為體認文化?!敖洝笔寝r業文明下的文化,農業文明下的教育文化以讀經為根本,“經”是教育的全部。農業文明下的教育不和普通人的生活發生真切的關系,教育在于社會的道德教化。讀經是一個全人活動,極其講究意韻,那是氣質的凝練?!抖Y記?王制》說:“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睆埑痹凇队膲粲啊分?,如許體認讀經之意境:“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經傳宜獨坐讀,史鑒宜與友共讀”。

工業文明即海洋文明下的教育逐漸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然而,書,或者經,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了。讀經是什么味道,已很難知道了。海洋文明下的教育文化,仍然以經為教育內容,雖然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如果讀經的話,應該以讀經為體認文化。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鄭航?人是道德的存在。人的道德,一方面源于日常生活中自在的文化熏染,包括經驗常識、行為準則、禮節禮儀、風俗習慣等的自發影響,另一方面則得益于自覺的文化學習,包括知識的接受與建構、價值的審視與判斷、行為模式的識別與選擇等?!白x經”是一種有目的的、系統的、持續的教育影響活動,可以成為兒童的一種自覺的文化學習。因此,籠統地講,兒童“讀經”之于道德教育,并無不可。

可是,文化即“人化”,“人化”在于價值與意義。在道德教育視角上,“文化學習”便是一種以道德價值為核心的有意義學習,它要求學習者能夠在學習中發現或確證價值、獲得或賦予意義、感受或體驗情感、形成或改變習慣,從而有利于自己“成人”。這樣,兒童“讀經”之于道德教育成為可能,除了需要考慮“經”在多大程度上合乎道德以及合乎何種道德之外,更需要著眼于“經”能否“被兒童化”,“讀經”能否以及如何成為兒童自覺的文化學習諸方面。

拿前者來說。雖然在道德標準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或國家)確實存在差異,但道德關涉“美好生活”,因而總是與傷害、福祉、公正、權利等緊密相連?!敖洝敝疄榻?,就在于“經”所蘊含的道德價值,折射出古人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普遍意義,故而,對于今人也就不乏啟示。不過,“美好生活”總是現實的主體人不斷“過”著的生活,它雖然需要從過去吸取養分,卻主要還是基于現實、指向未來的;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問題上,始終需要現實的主體人在“過”生活的過程中去識別、去揚棄。無視于此,夸大“讀經”之于道德教育、之于“成人”的意義,甚至期望通過“讀經”來“救贖”現實、“成就”未來,至多也只能是一種良善愿望。至于說“讀經”有利于文化傳承,這點自是不假。但是,文化傳承決非文化“守陳”乃至食古不化,它旨在文化建構、文化創新,這就必須以活化文化為前提。在這二重意義上,“讀經”之于道德教育成為可能,便要求教育者必須既有充分的文化自覺意識,又有基于“美好生活”的道德信念。如果出于個人偏好(抑或信仰),或者由于盲從,甚至基于現實功利,則需另當別論。

就后者而言。在形式上,部分蒙學經典,諸如《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確實具有了“兒童化”的特點,它們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在教師指導下,兒童閱之,瑯瑯上口,了然于心。不過,多數文化經典卻并非如此。至于內容,文化經典雖底蘊深厚、意味綿長,但成于過去、反映傳統,能夠讓兒童自己產生“文化自覺”,卻并非易事。于是,要讓兒童自己對“經”有所認識而覺悟,“讀經”就必須做到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以便在成人引導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并與兒童的敘事心理相契合,以求激活道德思維、激發道德想象、提高道德敏感性。以兒童誦習《百家姓》為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提及古代家庭生活中的子從父姓、行跪拜禮等,引導兒童與現實生活相比照。這種做法,便有利于深化兒童對“尊重”“孝敬”“平等”等的認識?!白x經”如果只是拘泥于“誦習”,甚至是差強人意,讓兒童爛熟于口、倒背如流,便有著莫大的局限性,畢竟人的道德及其形成與對古代文句的機械記誦并無內在聯系。即使出于提高人文素養的長遠考量,也值得商榷,因為讓兒童熟記古今警句格言,更有利于達成此種目標。至于“讀經”中著漢服、行拜禮之舉,除了滿足成人的某種崇古心理和審美需要之外,似乎并無實質意義。

江蘇海安實驗小學教師?夏登高?2007年,我在一所學校嘗試開設過一門經典閱讀課,我是把這門課程當成校本課程來設計的,授課對象是六年級學生,授課內容是《論語》選讀,每周兩節課。為何選擇《論語》作為經典閱讀課的內容,其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論語》一書在中國流傳甚廣,影響甚大。李澤厚認為,《論語》一書的思想長久地滲透在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政教體系、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語、活動之中,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在塑造、構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讀《論語》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尋根、思想尋根的旅程。二是因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飦喢髡f,研究中國古代有重要貢獻的人物,要以孔子為起點。從縱的方面看,研究孔子可以追溯前代;從橫的方面看,以孔子為起點,是研究諸子百家的一個最恰當的選擇。另外,研究孔子還可以通過孔子及儒學的命運變遷,了解孔子身后中國兩千多年以來歷史和文化變遷軌跡,以及孔子學說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三是因為當代學子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疏離和隔膜,待到有了閱讀需要的時候,往往面對浩如煙海的古書,無從下手。我們現在必須給學生一個支點。金克木在《書讀完了》一文中介紹,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書的基礎,離開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墩撜Z》言不太深,旨不甚遠,作為一個以記言為主的文集,多用口語,明白易懂,簡約質樸,語句大都抑揚頓挫,瑯瑯上口,讀起來節奏明快、音韻諧和。

在開展讀經活動的過程中,我認為有三個原則需要堅持,即文本選擇多元化、解讀辨析現代化、學習方式多樣化。

一是文本選擇多元化。閱讀文本博采眾家之言,不僅僅定于儒家一尊。即使是儒家經典,也要去粗存精,選擇適合兒童學習的,與時代精神相符的作品。我在設計這門課程時,是想以“《論語》選讀”為試點,先從高年級開始嘗試,逐步探索適合小學各年級段的經典閱讀內容。二是解讀辨析現代化?!白x經”是為了涵養學生性情,提高道德修養,豐厚文化底蘊,而不是為了回到“過去”,做穿長褂,拖辮子,搖頭晃腦的秀才。所以,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辨析其中精華和糟粕。閱讀的姿態要平視,不要仰視,更不能把經典神圣化,戰戰兢兢地跪著讀。三是學習方式趣味化。要以輕松活潑的方式,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閱讀經典。推廣讀經,王財貴有六字真經,即“跟我來,大聲讀”。蔣慶推薦兩個字,即“誦”和“背”。不可否認,閱讀經典,缺不了必要的誦讀和背誦。但是,僅僅是枯燥的誦、背,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我想,完全可以通過翻翻漫畫書、講講故事、讀讀繪本、誦誦童謠、看看動畫片等學習方式,來增加經典閱讀的趣味性。蔡志忠先生有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漫畫,極其生動。我曾經編寫過一個《孔子傳》的故事,還和幾個朋友一起,把孔子的故事編成了一本圖畫書,在《七彩語文》上連載過。這些都是我們這門課程生動有趣的教材。

責任編輯/楊建偉

猜你喜歡
讀經道德兒童
跟蹤導練(五)(2)
材料作文“讀經熱潮”講評
讀經教育:時代背景下的個體選擇
道德
讀經典貴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再看讀經:科學讀經 品味經典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道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