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實踐與當代啟示

2009-05-18 02:41
西安社會科學 2009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延安時期

李 斌

摘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需要關注當代中國實際,而且需要借鑒歷史實踐經驗。本文從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涵的解釋入手,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四個層次,即“認知——認同——信仰——實踐”;考察了黨在延安時期通過群眾教育,社會建設、榜樣塑造和集體生活等方式而實現的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認同、信仰和向實踐轉化的歷史進程,并結合當代中國實際,提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實踐領域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延安時期;歷史實踐

文章編號:1978-7-80712-402-3(2009)04-011-04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大理論命題,理論界相繼展開理論研究。有學者從學理的角度對大眾化內涵進行了分析和概括,也有學者從實踐的角度對大眾化的原則、路徑、機制進行探討,更有學者從政治社會化和傳播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已經深入大眾化的各個方面,但是對于歷史實證研究及當代比較仍然具有可以深入探討的空間。其間也會面臨諸多問題,這就不僅需要對大眾化的實質及內涵進行梳理,而且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不僅考察大眾化的過程,而且要考察大眾化的受眾基礎。延安時期是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重要歷史階段,也是我黨成功實現局部執政的歷史時期,其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建設及宣傳實踐工作成效突出,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及大眾化。因此,考察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實踐,對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大眾化實踐,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內涵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著力解決一個基本問題,即在什么層次和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于這個問題,復旦大學邱柏生教授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起碼應該包括以下三種情況: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成為人們的指導思想,成為社會大眾日常話語的一部分。筆者認為,就大眾化內容而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即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話語體系及外在表征的正確認知。這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話語在群眾中的下沉和滲透,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認知和接受,以及對其外在表征即政治符號(口號、標語等)、政治組織的正確認知。第二層次即大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通過馬克思主義話語傳播,但是對理論的認知并不等于認同和接受,要實現群眾發自內心的接受和認可,就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與群眾的切身利益相結合,這是大眾化的關鍵步驟和真正內涵。第三層次即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樹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需要實現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要使群眾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具體來說,就是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信仰的重建和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內化。第四層次即大眾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具體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具有實踐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民群眾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標志是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于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理解,實現科學理論向現實物質力量的成功轉化。這四個層次層層遞進,相互聯系,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整體。

二、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路徑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延安時期是黨進行局部執政與建設最為成功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大眾化的理論成果也最為突出,歷史實踐也最為豐富。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這一時期的歷史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展示,從中我們可以初步窺視出大眾化的實踐路徑與發展規律。

(一)開展群眾教育,在理論宣傳中實現群眾對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基本認知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大眾對馬克思主義從認知到實際運用的過程。這就需要首先實現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認知,有了基本認知,才可能進一步產生認同并達到信仰的高度。延安時期黨中央所處的陜甘寧邊區,之前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民主、民族的概念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對于紅軍在該地區的早期革命活動,也認為與之前綠林式的“好土匪”無異。面對這樣的局面,要實現戰爭的動員和根據地的建設,實現“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就必須從基礎抓起,甚至從啟蒙教育抓起。為此,邊區黨和政府開展了行之有效的社會教育,力求在掃除文盲的同時,實現馬克思主義在群眾中的廣泛傳播,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的目標就包含:“消滅文盲,提高大眾的政治文化水平;提高大眾民族覺悟,動員群眾參加抗戰;提高大眾民族思想,使群眾獲得運用民主的能力與習慣”等內容。在文化教育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了政治課程,其最低限度是能了解抗日的綱領和特區(指陜甘寧邊區)的民主自由的特點及特區階級關系的轉變;最高限度要了解“中國目前階級關系的新結合,中國的國際關系的新變化。國內的、國際的敵人、朋友、同情者,敵我中間動搖不定者的認識和對策,各種組織形式和斗爭形式在特區的轉變及工作方法作風的轉變?!辈粌H如此,延安時期黨還根據根據地生產建設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教育與宣傳,在“各村、各鄉小學校內或小學校外,建立民革室、救亡室、俱樂部一類的文化教育活動中心。開辦各種群眾學校、夜校、識字班,組織各種識字組、大眾黑板、讀報、演講、娛樂、體育、壁報、戲劇等一切適合群眾需要及為群眾所喜歡參加的活動?!蓖ㄟ^社會教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方面,黨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得以在各根據地傳播,馬克思主義主導話語體系得以確立;另一方面,群眾不僅提高了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話語體系有了初步認識,并進一步為形成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奠定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二)進行社會建設,在社會改造中推進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信仰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需要實現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話語的基本認知,而且還需要實現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面認識和認同、接受,逐步形成政治信仰,并最終實現向物質力量的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大眾化的目標。為此,就需要對社會實踐環境進行改造,通過社會建設實現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從認知到認同、從認同到信仰的轉變。延安時期,黨通過社會建設,不僅有效地支援了抗戰,而且實現了根據地的良性治理與初步繁榮,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群眾中的成功下沉,推動了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信仰。

通過社會再組織,實現意識形態下沉與社會基礎的對接,使大眾化得以可能。延安時期,為實現有效的動員和組織生產。黨對所轄根據地的社會都進行了有效的改造和重建,群眾紛紛參加了各種社會組織,如兒童參加兒童團,婦女參加婦女救國會,青壯年男女參加自衛軍、合作社、變工隊、支前小組等,每個人都在組織之中,都有自己的職責和崗位,在這種再組織的社會結構中,黨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工作

就有了受眾基礎,宣傳教育不僅得以有效開展,群眾由于有了新的生活秩序,對于抽象的理論術語(例如階級、民主)也就更加能夠理解和領會,從而實現了理論與社會基礎的雙向對接。

通過社會變革的實踐平臺,將大眾化與群眾爭取現實利益緊密結合,塑造群眾的理想信仰。延安時期,黨在所轄各根據地都相繼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在生產上開展大生產運動,在政權建設上實施“三三制”政策,并在社會層面開展移風易俗和改造了二流子的212作。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不僅改變了根據地的社會面貌,而且為群眾參與社會改造提供了難得的實踐平臺,為其理解、領會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奠定了實踐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工作的開展直接與群眾的現實利益緊密聯系,使得群眾在經歷這些變革的過程中,認識到主義并不是抽象的理論和空洞的口號,它具有更加深遠的現實意義,從而加深了對黨和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認同,逐步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三)通過榜樣塑造和集體生活,推動馬克思主義“道德化”和向物質力量的轉化

理論宣傳的強大解釋力和與群眾利益的密切關聯,確實加強了普通大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發自內心的接受與認同,但是,對于當時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的普通大眾,還需要對黨所宣傳的意識形態進行“道德化”和“情感化”,使其具有生動的表現形式,更加能從內心深處打動群眾。黨在延安時期所開展的工作中,就涌現出一大批群眾高度認可、威信極高的榜樣模范,其中有戰場上的戰斗英雄、有生產領域的勞動英雄、有減租減息斗爭中的群眾精英,這些人與群眾生產生活最為貼近,以他們的例子對黨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進行宣傳,更加能夠從道德和情感的深處得到群眾的信任和認同。

此外,黨還通過集體生活,實現大眾化成果向物質力量的轉化,即“馬克思主義化大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是使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并自覺運用于社會實踐,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力量,因此,轉化和運用至關重要。延安時期黨不僅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而且積極推動教育成果的轉化,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群眾能夠在黨的正確指導下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的、民主的和斗爭的方式,來解決生產和分配中的問題。例如在減租減息的斗爭中,群眾就自覺地運用了選舉減租會成員和開批評會等形式來推動減租斗爭的”展。在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中,通過積極自覺地運用理論成果,各根據地的新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初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化大眾”。

三、延安時期歷史經驗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實啟示

黨在延安時期的歷史經驗表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過程,而且足群眾在社會建設中產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信仰的過程,同時也是在社會實踐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將其轉化為顯示物質力量并建立起新的社會秩序的過程。推進這樣一個“認知——認同——信仰——運用”的歷史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包括社會教育、社會建設、榜樣塑造和集體生活等多方面內容。通過這些渠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取得了顯著成果,在新民主主義國家雛形的建設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參考。

(一)推動理論宣傳形式的通俗化,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奠定理論基礎

延安時期的歷史實踐表明,要實現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認知,首要的是實現理論的通俗化和宣傳形式的多樣化。然而,在實踐中,理論的“通俗化”可能產生“庸俗化”的傾向,從而造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與形式難以統一的問題,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在什么層次上進行?以何種形式進行?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這一系列問題亟待回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避免理論和宣傳中的庸俗化。必須在實踐中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和基本原理,在堅持形式下移和內容創新的統一中推進。

首先,要在整體上抓住馬克思主義靈魂和基本原理的同時,在理論創新與形式下移中動態地實現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中的任何具體論斷都具有永恒的適用性,其對世界超強的解釋力在于其靈魂和基本原理的強大生命力。大眾化的目的是要使群眾能夠掌握其理論而自覺運用于實踐。為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形式必須下移,采取人民群眾能夠接受的教育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理論本身就要變得簡單,或者只抽取個別有實用價值的論斷向群眾傳播,那樣的話,無疑將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大眾化和實用主義的運用,失去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與此同時,對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和基本原理的把握并不等于說理論內容本身不需與時俱進,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活力正在于它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實現理論的創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與大眾實踐的有機結合,不僅要理論“大眾化”,而且要實現大眾實踐的“理論化”,在實踐中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特有品質。

其次,要在宣傳形式的多樣化和實踐互動中開辟馬克思主義宣傳的新路徑。當前,我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生活日益豐富,信息傳播與溝通渠道日益創新,要在新的信息化環境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價值,就必須與時俱進。及時占領理論宣傳的制高點,積極開拓理論宣傳的新形式,豐富理論宣傳的新內容。同時,在宣傳中注重及時的反饋與互動,表現形式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極強的滲透性,要融入最新的時代特征,包括話語特征和技術特征,要符合時代要求。

(二)開展社會建設,為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認知構建受眾基礎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需要相應的理論形式,而且需要相應的受眾基礎。沒有相應的受眾基礎,大眾化在實踐過程中就會面臨“外在化”難題。當前我國群眾生活中公共因素不足,公共社會組織欠缺,社會自組織能力不高,造成了群眾在認知結構上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的銜接不足。社會中以家庭、血緣、地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普遍存在,而以公共生活為主的社會關系卻相對缺失,并且公共生活極少的廣大農民群眾占據了人民大眾的主體地位,是大眾化的主要對象,因此,迫切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同時實現馬克思主義“化大眾”,積極創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群眾關系結構和認知結構。為此,必須將大眾化過程放置于社會建設的宏觀環境中,在社會建設的實踐中深化和鞏固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這不僅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群眾認知結構的對接,而且有利于群眾在社會實踐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在大眾中間的內化提供實踐平臺。具體而言,創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基礎,就是要實現分散的群眾的再組織,提高群眾的自組織能力。開辟社會公共空間,增加群眾參與公共生活的機會和參與熱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群眾的公共意識,構建基于橫向公共秩序之上的認知結構,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真正對接,從深層次解決群眾由于認知差異造成的曲解和困惑的問題。同時,還要通過廣泛的通

識教育,改變廣大群眾的認知背景,避免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化理解和賦予舊有的認識內涵,造成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理解。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受眾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能否深化的關鍵因素,對其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客觀要求,因此,要在構建社會受眾基礎的過程中,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化。

(三)在“實現群眾利益”和“道德化”過程中推進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信仰

大眾化不僅是群眾認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而且也是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信仰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這二者是統一的。筆者認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真正為群眾所運用,形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就必須獲得群眾對其合法性的認同,這種認同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群眾的利益認同,二是群眾的道德認同。

首先,要在實現群眾切身利益的過程中獲得群眾發自內心的真正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獲得群眾的現實認同,必須與群眾的現實利益發生最緊密的結合,指導群眾在處理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中尋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及最優化。這不但取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更取決于黨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而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一方面要求黨要時刻將人民利益置于首要地位,方針政策都要能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獲得群眾對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合法性認同;另一方面,要求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在社會利益不斷分化的新時期,處理好各社會主體間的利益矛盾,體現馬克思主義在現實利益中強大的指導作用。只有這樣,通過利益機制,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才能夠自覺轉化為認同,從而認可馬克思主義的強大解釋力和指導價值。

其次,要在道德化的過程中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的內化,從而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內涵是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念及理想信念的強化過程,這一過程不僅需要理論的通俗、認知的實現、利益的支撐,更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在群眾中的道德化。黨的歷史實踐證明,群眾對于黨及其理論主張的認可很大程度上也來自于道德認同,因此,要不斷樹立馬克思主義在群眾中的道德典型,塑造符合群眾道德要求的榜樣模范。在實踐中,道德的認同力量往往比抽象的理論更加直接。對于群眾尤為如此,通過道德化,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將會進一步加深,并內化為精神信仰,從而進一步強化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實現大眾化理論成果的內化。

(四)在公共實踐中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向實踐的自覺轉化

將大眾化成果自覺運用于社會實踐,是群眾檢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和實現對馬克思主義進一步認同的關鍵環節,要實現向實踐的成功轉化,就必須研究解決群眾在實踐過程中的相應機制和途徑。當前。我國群眾在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如理論的抽象與現實相脫節、理論難以解釋現實、難以形成強大現實解釋力的現象,從而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這一方面與理論宣傳的深度和力度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群眾的社會生產生活條件密切相關。如前文所言,這其中的關鍵是群眾生產生活的公共性因素不足,即公共生活的相對匱乏。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其對現實的指導更多地要求關照人的社會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就是要在新形勢下,通過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作用。實現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因此,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向實踐的成功轉化。就必須從群眾的公共生活人手,探索其中的有效機制,避免在實踐中的庸俗化和乏力的現象。延安時期的實踐也表明,集體生活是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實踐的有效途徑。就當代中國而言,就是要積極開辟群眾生產和生活中的公共空間。培養群眾的公共社會組織,豐富群眾的公共社會生活,形成并增強群眾的公共意識,在公共社會實踐中自覺尋求馬克思主義對現實問題的理論指導和解釋,從而在實踐中不僅實現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而且也在實現著馬克思主義“化大眾”的歷史任務。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延安時期
解析延安時期冼星海的音樂創作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戰場在哪里
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和真諦
淺析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滲透
農村文化事業建設要抓住哪幾個關鍵點
“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早期大眾化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體育思想
延安時期黨廉政建設的基本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