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辯證唯物主義視閾下的道德哲學

2009-05-18 02:41
西安社會科學 2009年4期
關鍵詞:道德規范

張 銳

摘要:倫理學也稱為道德哲學,倫理學的學科特殊性決定了倫理學是根據哲學的基本體系和框架構成的。本文把倫理學和哲學的唯物辯證思維緊密的聯系起來,以此來說明倫理學學科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道德哲學;道德起源;道德終極標準;道德規范;道德評價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4-018-03

縱觀各種科學知識的發展,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科學分為兩大類:“理論的和實踐的?!崩碚摰哪康木褪菫楂@得某種知識,而實踐的目的就是希望掌握某種事物和知識領域的規律。然后通過人的努力對其加以控制。達到為改造世界、為人類更好服務的目的。在實踐的科學中有一門學科叫倫理學,倫理學開始于人類思維產生的同時。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被正式確定則是在古希臘羅馬。古往今來的倫理學家都認為倫理學是一門研究道德的科學,是研究一切社會道德的普遍性科學,所以倫理學也被稱為“道德哲學”或是“道德科學”、“實踐科學”。倫理學是關于道德的哲學研究。倫理學,有時亦被稱為道德科學,是企圖理解道德概念和確證道德原則、道德理論的知識體系。倫理學是哲學的—個分支,它是道德哲學,亦即關于道德、道德問題和道德判斷的哲學思想。

道德哲學作為研究道德的哲學。它的內容和組成形式必定是嚴格遵照哲學的基本要求確定的。無論道德哲學思想者是怎么思考的,他們的思維肯定在唯心和唯物、形而上學和辯證的思維之中。本篇文章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角度,唯物的和辯證的用哲學的基本思維去理解道德哲學即倫理學的各種理論體系。

一、針對倫理學的生成反映了社會存在和意識之間的關系

道德的起源和生成不能從時間的角度去尋找,因為我們無從得知我們的祖先是在哪個確定的年代和時間掌握了思維,開始用思維的力量去主宰世界,開始用思維去調控人類活動的規范性。所以我們研究道德的起源和生成,只能把道德放在空間的角度去尋找。人類的歷史進程大致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社會。原始社會最先形成了兩個人以上的人群體系,并形成了相互之間合作創造利益的活動。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道德初步形成于原始社會。那么為什么在原始社會才產生道德呢?那不就是因為原始社會的分工合作導致部落和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利益的不和諧。道德這時孕育于社會的需要之中。綜觀社會結構,我們可知是社會存在的動亂和矛盾決定了作為社會意識的道德的生成。道德起源于人類的經濟活動和文化產業以及人際的存在發展過程之中。同時,作為社會意識的道德在其生成之后的最大效用就是增進全社會和全體人類的利益。道德作為意識作用于經濟文化的客觀實在,就是表現了正確的意識對人類發展的促進作用。如果把道德的形成看成是先驗的或是神授的,那么我們等于落入了哲學上的唯心主義。我們只有遵循道德形成的他律性,把道德的形成看作是人類思維的一部分。我們才能更好的總結道德的規律,同時更好地運用道德的強大的反作用,把社會建設成一個和諧的社會,把每個個人塑造成講道德,內心無比善良的人。

二、道德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研究對象之間的矛盾

道德哲學的產生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就是為了讓社會和人類發展得更好,道德哲學就是為避免和解決社會和人類發展中產生的矛盾。正是因為利益矛盾的產生,才出現了人類之間為利益的爭奪表現出的善的行為和惡的行為。整個世界的矛盾主體分為社會與個人,因為這兩個主體產生的矛盾分為。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矛盾、社會與個人之間的矛盾、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矛盾。因為矛盾主體的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矛盾。所以道德在解決各種矛盾時就要注意各種矛盾的特殊性和不一樣性。在現今世界,社會主體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國家之間的矛盾,為調和國家間的矛盾的道德也就產生了,這就是國際政治倫理。道德哲學告訴我們在處理國家間矛盾時,應該以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為國家戰略的出發點,但同時還要考慮他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利益,爭取在最終的解決中達到矛盾的最小化以及各國利益的最大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時,因為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建立了很多的交叉學科,即我們稱之為的應用倫理學。當我們和自然界發生矛盾時,我們的環境倫理學或是生態倫理學就發揮它的作用,環境倫理學要求我們在面對環境時。需要做到:(1)在認識和實踐中將道德共同體由人類社會擴及生物界或整個生態系統;(2)在倫理學理論上突破和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當我們和當今世界的主流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發生矛盾時,經濟倫理學就發揮它的作用,以求通過研究經濟生活中的道德倫理問題來確定人類經濟活動應該遵循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道德秩序,從而實現公平合理、誠實守信、互惠互利的經濟社會。當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很多,我們還可以看到生命倫理、科研倫理、網絡倫理、企業倫理、宗教倫理等等。這里不做一一的羅列。道德就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自身也在不斷的發展,并產生出不同的矛盾解決方法,再一次顯現了道德哲學的哲學: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和解決矛盾的針對性和特殊性。

三、道德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判斷

道德終極標準是產生和推導其他一切道德標準的道德標準,是解決一切道德標準沖突的道德標準,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應該遵守而不應該違背的道德標準,因而也就是絕對的道德標準。道德終極標準是不是只有一個?我們不能武斷的說是一個,因為具體情況的不同我們需要具體的對正確的道德選擇做出科學的判斷。根據王海民在《新倫理學》里的分析。若干的標準才構成了道德標準體系。一個總的標準就是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遵守的道德終極標準即增加每個人的利益總和。這個總標準是一個最大的具體。那就是無時無刻。這個總標準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是思維正常的人都同意這樣一個普世的道德總標準。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世界更多的是處于矛盾之中,所以,根據矛盾的不同和調節的結果不同,具體的情況可以分為:1、在人們利益沖突可以調解達到兩全的情況下。同時加強沖突方的利益總量。2、在人們利益發生沖突而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因為沖突方主客體的不同又有兩種具體的調解結果,當沖突方為他人之間時,表現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標準;但當沖突方主體為我與他人方的利益沖突時,則應該表現為“無私利他、自我犧牲”的標準。我們可以看到具體問題,具體時段和具體主體的背景下,取舍利益的標準是不同的,這種哲學的思維在道德終極標準中表露無疑。

四、道德規范的他律與自律表明了人的內外因的影響作用

規范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現象,規范是一種標準,一種準則。道德規范則是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和概括,是社會規范的一種形式。是從一定社會或階級利益出發,用以調

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行為準貝q,也是判斷、評價人們的行為善惡的標準。道德規范的核心內容來自于客觀世界,來自于人類社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道德規范的形成又離不開人的主觀思維的歸納、總結,道德規范最終以主觀的形式固定下來。道德內容的客觀性是為了避免在道德實踐中把道德規范理解為任意的,由人類隨意取舍的東西,從而否認客觀存在的道德規范的價值,否認社會對個人提出的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強調道德規范的主體性是為了讓道德主體積極地、有機地、主動地用道德規范的形式來表現這些道德關系和道德要求。道德規范主要依靠兩種形式約束道德主體。即:社會輿論和內心信仰。道德規范和評價的社會輿論性主要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它是通過把社會對道德主體的行為的善惡價值評價判斷反饋給道德主體,再讓道德主體根據評價的結果檢查自己的行為。這種他律的規范和評價作用是外在力量的表現,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外因對人的約束。外因的作用是道德規范和評價的最初的表現,是道德發生作用的起碼條件,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受到外在道德規范的影響。就道德的外在約束力而言,社會對個人的道德要求還停留在道德主體自身的意志之外。這時道德所產生的力量還不是來自道德主體自身,還不是道德主體對道德規范的認同和自由服從,而是一種超乎個人之上的社會道德壓力,道德個人遵守道德規范更多的是懼怕社會的譴責,而不是內心的真誠信仰。所以,他律的道德規范對道德主體的規范是初級的,是較低層次的。是需要繼續向前發展的。在這個階段,道德主體外的“異己”的力量就需要向道德主體的內心世界發展,最終成為道德主體的內在品質。這時道德主體個人的內因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成為約束人的思想和行為最關鍵的要素,道德他律的義務上升為道德良心-,成為人類道德世界最優秀的道德規范。道德良心是人的理性的一種精品沉淀,道德良心包含著人的意志力,是人道德習慣的最強勁表現。道德良心作為人的內化道德意志,在人類處理矛盾和利益的關系時,能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出發點,這種出發是完全自愿的。不是懼怕于外在的壓力,而是內心對客觀世界真善熒的絕對肯定,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完全服從。

五、道德評價的標準是對道德主體動機和效果的聯系評價

道德評價在確立了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行為符合促進一定社會和階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要求為“善”,不符合為“惡”的界定后,才能開始對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和活動做出善與惡的評價。在道德哲學的發展歷史上出現過三大派別:效果論、動機論、動機效果統一論。所謂動機論,就是認為行為主體的道德評價標準歸根到底是行為的結果也就是效果。在道德哲學史上,功利主義者大多是效果論者,如邊沁、密爾、包爾生、梯利等。所謂動機論,就是評價主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只看動機,只能以動機為依據的理論。動機論的主要代表如康德、中國古代的儒家以及基督倫理學家。經過分析我們知道,效果論的最大失誤就在于否定了道德主體行為的第一要素,即行為者的行為目的,拋開了行為目的,我們就在很大范圍內否定了善惡的區別,就不能去撥開那些貪圖私利,從金錢出發,從情欲上是惡的動機但據有“好的效果”的行為背后的真正目的。我們最終使道德失去了其評價善惡的功能。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道德動機論的失誤在于如何去批判行為者的道德動機。我們可想而知,人的思維的東西我們是無法用手段去做出測定的。把道德善的發揚寄予于道德主體的“善良意志”幾乎是天方夜譚。

所以,站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角度,做道德評價,我們既要反對單純的道德動機論,也要反對單純的效果論,而應該主張把動機和效果普遍聯系起來,辯證統一地對行為者的行為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在進行道德評價時要做到三點:(1)要充分重視實踐的作用。(2)一切道德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到達好的效果。(3)一切從惡的惦記出發的行為,包括所謂歪打正著的行為,都不能認為是道德善的行為。所以,可以得出道德評價是一個系統的評價過程,是一個需要我們詳細了解行為者的各個階段的行為目的和效果的過程。只有不割斷前后的聯系,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

猜你喜歡
道德規范
孔祥淵:“我”的出現有助于提升個體道德認同
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實施細節研究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動因、原則及職能探析
國家治理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現行準則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研究
傳統倫理道德現實價值研究
對體驗性德育的幾點思考
作為掌握和改造現實之方法的道德和法律1
水運工程施工階段監理人員的事前控制及管理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