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收入分配政策選擇

2009-05-18 02:41呂雅琴李亞絨
西安社會科學 2009年4期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

呂雅琴 劉 妍 李亞絨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迫使我們必須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我國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是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收入分配政策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4-079-03

黨的十七大及年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僅有兩字之差,卻表明我黨的發展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增長強調的是國民財富總量的不斷增加,也就是通常所講的GDP增長,而經濟發展則是以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國民財富的增加為物質手段來推動實現更為廣闊全面的經濟、社會、人文等綜合發展目標,如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人民生活質量及社會生存狀態的改善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改進提高。社會各個方面關系的更加協調,社會人文素質和社會保障程度更加提高等。因此,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手段,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結構失衡,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與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過??;二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和諧,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過大,三是生產能耗過大,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此次襲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更使我們的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考驗,也使這些問題更加突出,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均與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有密切的關系。

我國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一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們收入水平較低。增長較慢。首先,在國民收入分配中長期以來存在向政府傾斜的狀態。據統計,1978-2007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7%,而同期城鄉人均收入增長率僅為6.7%,兩者相差約3個百分點。這說明在國民收入這個大蛋糕的分配中,國家拿走的比重大大高于老百姓,所以造成人們收入增長較慢。其次,在企業分配中。普遍存在利潤擠占工資的現象。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7年度《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1990至2005年間,我國的勞動分配率(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降到41.4%,而同期營業余額占GDP的比重卻從21.9%增加到29.6%,可見“中國企業利潤的大幅增加相當程度上是以職工的低收入為代價的”。

二是收入差距過大。表現在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等多個方面。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由改革開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僅超過了國際上0.4的警戒線,也超過了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的水平。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2006》提供的127個國家近年來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的指標表明,基尼系數低于中國的國家有94個,高于中國的國家只有29個,其中27個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亞洲只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兩個國家高于中國。我國的城鄉收入之比,1978年時為2.57:1。到2008年則擴大到了3.36:1,絕對差超過萬元,這更是遠遠超過1.7:1的國際公認的城鄉收入差距警戒線。而且這還僅是城鄉收入的貨幣比較,還沒有考慮到農村居民沒有而城市居民卻能享受的各種福利補貼,如果將這些計算在內的,城鄉差距會更大。

收入分配中,人們的收入增長較慢,收入差距過大。這些問題直接造成我國消費率過低,大多數老百姓無力進行消費。過去十多年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為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近20個百分點(1990年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基本穩定在77%-79%)。并且近20年我國的消費率還一直呈現出不斷走低的態勢,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從1985年的66.36%下降到2007年的48.8%,而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居民消費率的下降,從1985年的50%下降到2007年的僅為35%。同時,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過大也造成了社會分配不公現象的普遍存在,不僅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安定,而且造成有錢人不想消費,沒錢的人想消費卻無力消費。更加劇了消費不足。所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解決現行的收入分配問題是一個關鍵所在。

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中國的老百姓應當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因此,收入分配格局要逐漸向個人傾斜,不斷提高人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從而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此,第一,要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是發達國家解決勞資問題的成功經驗,我國2007年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雖然也將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相關內容寫了進去.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大多難以實施。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法律政策的制定并加強對企業實施狀況的有效監管,同時,要大力推動能夠代表和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工會組織的建立和作用的發揮。第二,要建立和完善企業人工成本監測指標體系。一方面定期向社會公布主要行業人工成本水平,作為對企業工資水平的一個指導和監測;另一方面,根據經濟增長狀況、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并參照國際慣例確定合理的最低工資標準。并及時調整,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改變目前我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過低的狀況。第三,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9億農民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的消費率,促進經濟結構轉換,城鄉差距縮小、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因此,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特別是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二)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社會保障水平低、覆蓋小、不完善是制約消費、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大因素,所以.要本著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快建立與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第一.努力使全體人民享有社會保障,尤其是要對農民養老、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以及沒有參加社會保險的群體的社會保障做出制度安排。第二,加強城鄉困難群眾救濟工作,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優撫對象的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第三,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制度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第四,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擴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圍;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第五,以法律的形式規范

和保障社會保障制度。應盡快制定和頒布《社會保障法》,通過法律形式既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又保障社會保障工作可以依法有序運行。

(三)加快個人所得稅改革,有效調節收入差距

目前的個人所得稅不但難以起到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對收入差距還起著“逆向調節”的作用。據統計,我國目前工薪收入者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占到全部個人所得稅的45%-47%,而工薪階層在社會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卻僅為1/3。這就意味著低收入的工薪階層承擔了過重的稅負而高收入者的稅負卻很輕,個稅使收入差距在進一步擴大,因此必須盡快進行改革。首先,繼續調高個稅起征點,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目前人們的收入水平,將個稅的起征點提高到4000元左右.改變個稅主要由工薪階層、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繳納的不合理現狀。其次,有效調節高收入,可提高最低征收率、減少稅率檔次、改分項課征為總額課征,設10%、20%、40%三檔超額累進稅率。真正做到少收入者少納稅、多收入者多納稅,同時簡化計算,降低征稅成本。再次,加強稅收征管,應加快建立健全個人財產申報制度,這是國家有效調節收入的基礎,可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逐步建立統一的身份代碼,在銀行存款、納稅登記、社會保障等方面實行統一號碼管理,同時引導企業和居民減少現金使用并最終杜絕現金交易,從而摸清人們真實的收入情況,防止偷稅漏稅、有效調節收入。

(四)解決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問題

分配中的公平問題是人們最為關注、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與穩定,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快壟斷行業的改革與重組。因為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其壟斷的特性,所以要想真正解決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分配不公問題,從根本上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壟斷行業的改革與重組。這樣才能消除其不合理的壟斷高收入,促使企業按照市場要求、市場標準加強人工成本管理,制定合理的工資標準。其次,規范國有企業內部分配秩序。針對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內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對企業管理者過高收入的監督與規范,如制定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合理的收入比例范圍,另一方面,要適當提高企業一線員工的收入水平,促進企業內部分配的公平。再者,盡快建立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財產申報制度作為打擊腐敗,促進社會公平的一項重要制度在許多國家都已經建立起來,并被證明是有效規范公務員行為的一項基本制度和國際慣例,因此,我國應盡快制定和頒布《公務員財產申報法》,通過法律的形式推進這一制度的建立和實施。

(五)積極推進社會慈善事業發展

社會分配一般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市場為主導、以競爭為動力的分配。它根據人的能力大小決定收入多少;第二個層次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平為原則的分配,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等進行收入調節。除此之外還存在第三個層次的以道德為動力的分配,即人們特別是有錢人自愿把錢捐出來幫助窮人,也就是發展社會慈善事業。而我國目前慈善事業還很不發達,人們的慈善觀念不強,慈善機構數量較少,捐贈水平很低。發展慈善事業的相關政策、法律也不健全。為此,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主要可從以下方面人手;1、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培育現代慈善觀念。這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所以要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培養人們的慈善觀念。2、優化激勵機制,加速慈善積累。政府應制定鼓勵慈善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特別是稅收優惠政策,如開征遺產稅,對建立基金會或捐贈善款進行稅收減免,對于基金的運作給以最大的免稅減稅優惠,從而也吸引富人積極參與慈善活動。3、建立健全約束機制,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完善的約束機制是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們要盡快建立起慈善組織的資質評估和信用資格認證制度,加大社會監督力度,進一步規范慈善行為,同時,還應完善慈善組織內部的管理監督制度,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

猜你喜歡
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互動研究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平建設與和諧發展
我國城鎮化進程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創新驅動機制研究
試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
FDI、產業集聚與經濟發展方式
提升基于文化引領的企業軟實力推動國有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我國經濟增長與國民消費的演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